小篆大家之赵之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篆书教程赵宏 小篆大家之赵之谦

小篆大家之赵之谦

2023-03-09 05: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浙江绍兴,古名会稽,中国文化名人的富产之地:陆游、王阳明、徐渭、蔡元培、鲁迅……众星云集,使其成为江南文化的代名词。公元1829年,它又迎来了一位艺术天才——赵之谦。

清代小篆大家胡澍称赵之谦:钟鼎碑碣,铸镜造像,篆隶真行,文辞骚赋,莫不触处洞然,奔赴腕底。他是开“印外求印”新境界的杰出篆刻家,他是开“海上画派”的先驱画家,他是书法界全面推行碑学的典范。

赵之谦小篆《饶歌册》局部

出生于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之时的赵之谦,家道中落,为避战乱,东奔西走,一心在仕途的有所作为,但会试三次不中,最终仅仅官至县令。五十五岁英年早逝。其天才的一生也是悲苦的一生、短暂的一生。

赵之谦自幼十分聪慧,博闻强识,据《清代七百名人传》记载:自两岁即能把笔作书,读书过目不忘,又好湛深之思,故凡经史百家,名物之赜,性道之微,无不博览旁通,得其穷要。

赵之谦小篆《饶歌册》局部

赵之谦的书法自颜真卿入手,他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即使天才,也需用功。后来贴学渐衰,碑学大兴,“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赵之谦从颜体转向了魏碑,后来又师法邓石如学篆隶。我等凡人学书,如此杂乱无章,必然一无所获。而天才即能“博览”,更能“旁通”,最终赵之谦糅合了颜(真卿)魏(碑)邓(石如),自成一家,成为一代宗师。

赵之谦的小篆代表作主要有《饶歌册》、《篆书四屏》、《说文解字叙册》等。

《饶歌册》为赵之谦早期作品,明显“邓派”书风:汉隶如小篆,难能可贵于变化丰富,方圆结合,婉转浑厚,凝练朴实。

赵之谦《篆书四屏》

《篆书四屏》原文节选于《列子·汤问》,融入了魏碑的方折笔法,其横画起笔方笔较多,且有明显弧度,打破的“二李”传统小篆的横平竖直。但是结构基本对称,疏密得当。《列子·汤问》作为一部古籍,兼具文学史学价值,这幅作品不仅看出赵之谦的创新意识,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赵之谦强调:“学书需先学文”,他在文字学上的造诣极高,从而使他的作品更有深度。

《群书治要引三略八屏》为赵之谦五十岁作品,结构多变而不失法度,笔法更加老到,枯实相交,轻重变化,一任自然,风格古朴,气势雄浑。可知其书法已然达到心手两畅,人书俱老的境地。赵之谦的小篆取法乎上又不拘于古,即兼容并蓄又敢于实践,即重功力又富才气,最终开创了其新颖独特的篆书风格。

赵之谦小篆《群书治要引三略八屏》

赵之谦曾在《章安杂说》中道:

书法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而。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夏商鼎彝,秦汉碑额,齐魏造像、瓦当砖记,未必皆高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古朴浑穆,不可磨灭,非能以临摹规仿为止。斯真第一乘妙义。

公元1884年,五十五岁的赵之谦溘然长逝,他的同事、好友张鸣珂为他写了这样的挽联:西汉文章,北朝书法;南城仙吏,东浙通人。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