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2章逐节注解、祷读 – 圣经综合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箴言书11章的证道讲章 传道书第2章逐节注解、祷读 – 圣经综合解读

传道书第2章逐节注解、祷读 – 圣经综合解读

2024-05-30 1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https://cmcbiblereading.com/wp-content/uploads/2020/09/Ecclesiastes-02.mp3

【传二1】「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谁知,这也是虚空。」

【传二2】「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

【传二3】「我心里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

【传二4】「我为自己动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

【传二5】「修造园囿,在其中栽种各样果木树;」

【传二6】「挖造水池,用以浇灌嫩小的树木。」

【传二7】「我买了仆婢,也有生在家中的仆婢;又有许多牛群羊群,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众人所有的。」

【传二8】「我又为自己积蓄金银和君王的财宝,并各省的财宝;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爱的物,并许多的妃嫔。」

一12-二26由五个交错对称的单元组成,主题是「日光之下凡事都虚空」: A. 智慧的寻求是虚空(一12-18);  B.  享乐的结局是虚空(二1-11);   C. 死亡使一切变为虚空(二12-17);  B1. 劳碌的结局是虚空(二18-23); A1. 罪人的寻求是虚空(二24-26)。 1-11节是第二个单元,结论是「享乐的结局是虚空」。 传道者首先借着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一13),发现智慧和知识在日光之下都不能解决生命的问题(一17)。相反,一个人若是太有智慧,反而失去了做人的乐趣(一18)。因此,现在,他又开始尝试享乐,结果发现喜乐和享受也都是虚空(11节)。成功和财富没有减轻烦恼,只是变换了烦恼的形式。人生就像一条抛物线,没有什么可以长久停留:快乐的顶点,就是虚空的开始;拥有的顶点,就是厌倦的开始;美丽的顶点,就是丑陋的开始;好运的顶点,就是厄运的开始。 「嬉笑」(2a)指外在的快乐,也就是人「眼所求的」(10节)。「喜乐」(2b)指精神的享受,也就是人「心所乐的」(10节)。无论是哪一种享乐,剧终人散之后剩下的都是失落,又怎么能满足人呢。低俗的「嬉笑」背后固然藏着轻浮狂妄,但高尚的「喜乐」又能使人得到什么答案或满足呢? 3-8节是传道者努力尝试享乐的细节。传道者不但享受了当时世人所能想到的一切荣华富贵,并且在享乐的时候也没有失去分辨力,而是审慎严谨地审视享乐是否有效。这证明传道者确实「得了大智慧」(一16),但连这样的大智慧也不能解决问题。

【传二9】「这样,我就日见昌盛,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

【传二10】「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它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这就是我从劳碌中所得的分。」

【传二11】「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日见昌盛」(9a),指财富与日俱增。「我的智慧仍然存留」(9b),指传道者并没有像许多狂人那样头脑发昏、沉溺其中。他寻求享乐的刺激,却没有成为享乐的牺牲品,而是冷静客观地思考享乐是否有效。 「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它的」(10节),指凡是外在的快乐,传道者都享受过了。 「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10节),指凡是精神的享受,传道者也都经历过了。 「因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10节),指事业的成功的确让传道者乐在其中。但在大功告成之后,这些快乐和满足却迅速消褪了。但他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却没能得到解决虚空的方法。「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路九25)? 作为一个有事业心的成功男人,传道者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着了享受,但享受之后却是怅然若失。日光之下所有的满足都无法持久,兴奋之后留下的只是厌倦,「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11节)。人生其实只是两出悲剧,第一个是想要的得不到,第二个却是想得到的得到了;第一个是踌躇满志,第二个却是万念俱灰。因此,传道者第二次(一14)得出的结论是:享乐的结局「都是虚空,都是捕风」(11节)。

【传二12】「我转念观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后而来的人还能做什么呢?也不过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

【传二13】「我便看出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

【传二14】「智慧人的眼目光明(光明:原文是在他头上),愚昧人在黑暗里行。我却看明有一件事,这两等人都必遇见。」

【传二15】「我就心里说:『愚昧人所遇见的,我也必遇见,我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里说,这也是虚空。」

【传二16】「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永远无人记念,因为日后都被忘记;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

【传二17】「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12-17节是第三个单元,结论是「死亡使一切变为虚空」。 传道者试过喜乐和享受之后,又「转念观看智慧、狂妄,和愚昧」(12节),发现在日光之下的智慧、狂妄、愚昧都和享乐一样,看起来不同,但结局都是虚空,都不能满足人。「在王以后而来的人还能做什么呢」(12节),意思是传道者拥有那么大的资源和智慧,还是探索不出答案,后人还能有什么更高明的结论呢?充其量也不过是重复他的试验而已。 「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13节),表明智慧并非一无是处,虽然不能解决人生虚空的问题,但总比愚昧无知更为有益。智慧就像照亮路人的光明(14a),起码能让人看清危险的处境,清楚自己正在走向悬崖。人可以被智慧引导(二3),借它劳碌(二21)和成功(十10),用它试验和衡量经验(七23),从它得着能力(七19)和喜乐(八1),甚至靠它挽救生命(七12;九15)。 智慧是不可或缺的,但也是有界线的。智慧能作出诊断,但却开不出药方;可以减少途中的错误,但却不能避免虚空的结局。智慧并不是人能依赖的终极资源,没有任何人能单靠智慧堪破生死、掌握人生。智慧人和愚昧人的差别只是暂时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因为「有一件事,这两等人都必遇见」(14b),没有人能避免与死亡面对面(16节)。既然如此,智慧人「为何更有智慧呢」(15a)?有智慧的人岂不是更加痛苦呢?智慧如果不能解决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岂不「也是虚空」(15b)? 「我所以恨恶生命」(17a),指不可避免的死亡嘲弄了人类所有的自负和成就,终止了人所有的雄心和梦想,使「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17节)。因此,传道者第三次(一14;二11)得出的结论是:死亡使一切变得「都是虚空,都是捕风」(17节)。

【传二18】「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

【传二19】「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谁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这也是虚空。」

18-23节是第四个单元,结论是「劳碌的结局是虚空」。 一旦人开始「恨恶生命」(17a),也就「恨恶一切的劳碌」(18a),因为死亡必将结束一切。人「在日光之下的劳碌」(18节)辛苦得来的,原来并不能永远属于自己,而要留给「以后的人」(18节);而这位几乎无所不知的传道者,连「那人是智慧是愚昧」(19节)都不知道,这就更加显为可悲。实际上,智慧人的建造只是为了愚昧人的拆毁,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愚昧地毁坏了先祖的功业(王上十四25-26),所罗门连「留给我以后的人」都没能做到,他所有的伟大工程都已成为废墟。 「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19节),可译为「他竟要掌管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劳碌所得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人不是管家,而是主人。他要如何挥霍、败坏传道者辛辛苦苦「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19节),传道者根本无权过问,天下竟有如此荒唐的事,这样的劳碌究竟是智慧还是愚蠢呢?传道者只得无奈地叹息:「这也是虚空」(19节)。 上图:夏琐遗址(Tel Hazor)是以色列最大的古城遗址,占地200英亩,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夏琐位于加利利海西北16公里左右,扼守沿海大道(Via Maris),是迦南地北部的战略与商业重镇,迦南最大的城市,防卫坚固,「素来夏琐在这诸国中是为首的」(书十一10)。迦南人的夏琐包括上城和下城两部分,被约书亚烧毁。后来所罗门重建了上城(王上九15)。

上图:夏琐遗址(Tel Hazor)是以色列最大的古城遗址,占地200英亩,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夏琐位于加利利海西北16公里左右,扼守沿海大道(Via Maris),是迦南地北部的战略与商业重镇,迦南最大的城市,防卫坚固,「素来夏琐在这诸国中是为首的」(书十一10)。迦南人的夏琐包括上城和下城两部分,被约书亚烧毁。后来所罗门重建了上城(王上九15)。

【传二20】「故此,我转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劳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绝望。」

【传二21】「因为有人用智慧、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分。这也是虚空,也是大患。」

【传二22】「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

【传二23】「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

「转想」(20节),指传道者思考的角度从劳碌的成果转到了劳碌的过程。「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日光之下所有的事物,人们在追求时的兴致总是比得到后的享受更多,建造中的快乐总是比竣工后的满足更高。但传道者却发现,不但劳碌的结果是虚空,劳碌的过程也是虚空。许多「工作狂」明知人的享受有限的,却用「享受过程」来自欺欺人。他们沉溺于工作,把事业和征服的过程当作享受,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但又本能地害怕达到目标;喜欢旅行,但却不喜欢到达目的地。因为他们没有勇气诚实面对惨淡的人生结局,害怕一旦停下来思考,很快就会「心便绝望」(20节),发现不但奋斗到终点的成功者是虚空,奋斗过程中的有志者也是虚空,追求成功的过程常常带来比成功更大的烦恼。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22节),辛勤劳碌的所得不但不能满足自己,也不能被自己带走,还要留给那些没有智慧、好吃懒做的人享用(21节)。若是留给败家子也就罢了,更可悲的是留给自己憎恶的仇敌:尼布甲尼撒王建造的空中花园被波斯人拥有,明朝建造的紫禁城归女真人享用;古今中外多少帝王苦心经营的宏伟工程,最终都是为自己的仇敌预备的,人「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22节)?只是比「虚空」更糟糕的「大患」(21节)而已。 因此,日光之下的劳碌,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兴奋都是短暂的,挥之不去的只有「劳碌累心」和「日日忧虑」(23节);不但不能让人在过程中得着满足,反而让人身心疲惫,「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23节)。只要「人在日光之下」,无论是劳碌的成果、还是劳碌的过程,结果都是虚空。因此,传道者第四次(一14;二11、17)得出的结论是,劳碌的结局「也是虚空,也是大患」(21节)。

【传二24】「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神的手。」

【传二25】「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

【传二26】「神喜悦谁,就给谁智慧、知识,和喜乐;惟有罪人,神使他劳苦,叫他将所收聚的、所堆积的归给神所喜悦的人。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24-26节是第五个单元,结论是「罪人的寻求是虚空」。 「福 טוֹב/tove」(1、24节)、「美 טוֹב/tove」(3节)、「强 טוֹב/tove」(24节)和「喜悦 טוֹב/tove」(26节),原文都是同一个词。这个双关语强调,「神所喜悦的人」享受神的恩赐,才是真正的「享福」。 当传道者以新的观点来看世界以后,首先发现生命是可以享受的:「人莫强如吃喝,并在劳碌中享福」(24节)。「莫强如」原文的形式是强烈的肯定句,强调最幸福的生活莫过于守住神为人所预备的目的。「吃喝」代表满足而快乐的生活。神的创造都是美好的,本来就是要让人来享受的(创二9)。人也应当享受自己的努力,是神「使人从地里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悦人心,得油能润人面,得粮能养人心」(诗一百零四14-15)。神喜悦祂自己的工作(诗一百零四31;创一31),而喜乐乃是人从神所得的分(26节;八15;九7;十一9);人对物质当有的态度既不是贪得无厌(路十二16-21)、也不是及时行乐(林前十五32),而是是感恩(提前四4)和知足(提前六6-8)。 「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25节),可译为「离开祂,谁能吃用、享福呢」(英文ESV译本)。若不是有恩典「出于神的手」,人就无法享有吃喝和福气。 「罪人」(26节)在这里与「神所喜悦的人」对比,指拒绝神的人。罪人的光景乃是一种审判;是神使他们忙个不停,「收聚」(26节)和「堆积」(26节)财产、事业、知识、权力、名声……结果却一无所得,都要归给神所喜悦的人。因为凡事的「定期」(三1)都在神的手中。「罪人为义人积存资财」(箴十三22;二十八8),「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诗三十九6)。因此,传道者第五次(一14;二11、17、21)得出的结论仅限于罪人:「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26节)。 24节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传道者从发现「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一13)开始,然后经历了「日光之下」(20节)的各种寻求,最后带着我们绝望地回到了神的面前。但这一次传道者却让我们看到,人生不但有神所命定的虚空结局(一13),而且有神的赐福(24节)。从本节之后,传道者开始带领我们把眼光从「日光之下」转向日光之上的神(五2): 在本节之前,传道者把视野限制于「日光之下」(一3、13;二3、11、17-20、22),唯一一次提到神,却不是把神视为人类问题的答案,而是视为问题的原因。但在本节之后,传道者却不断提到神。祂是智慧、知识和喜乐的源头,是公正的法官,宇宙的创造和护理者。祂不但让世人经练「极重的劳苦」(一13;三10),也让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三11)。 在本节之前,传道者自称拥有大智慧,却没有提到智慧的来源(一16);但在本节之后,传道者却指出这智慧乃是神的礼物,「神喜悦谁,就给谁智慧、知识,和喜乐」(26节)。人要得着喜乐(24、25节),就要凭信心作「神所喜悦的人」(26节),并且接受祂的恩赐(来十一6)。 在本节之前,「智慧、知识」与「灵巧」并列(二21),结果只是虚空,被视为无用;但在本节之后,「智慧、知识」却与「喜乐」并行,被视为蒙福。 在本节之前,所有讨论的结果都是虚空。传道者对于创造、历史、生命和死亡的审视,最终以身心交瘁作为结束,丝毫没有提到美好、公义或喜乐。但在本节之后,传道者却让我们看到享福(二25)、美好(二11),神的恩赐(三13)、永存(三14),在不公义中神有目的(三18),在不公平中仍能喜乐(三22)。人类应该享受神所造的世界,他乃是从「神的手」(24节)中享福。神以适当的方式对待罪人和义人,管理日光之下每一件事的次序。祂的权柄使日光之下的年日虚空(一13),但也让信心的生活丰盛;人生固然像一艘沉船,但我们却可以在救生艇上欢呼。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