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和弦导音进行即兴solo?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算卦要怎么说 如何利用和弦导音进行即兴solo?

如何利用和弦导音进行即兴solo?

#如何利用和弦导音进行即兴solo?|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噶猴,我是不爱练琴也不爱写文章的流小王。

看完本篇文章,你将:

知道什么是和弦导音(千真万确)掌握一个即兴solo的小技巧(千真万确)成为solo大神(有点悬)

今天我们聊一个让即兴solo更好听的办法。

在爵士乐理论中,出现的最有用的概念之一就是Guide-Tones(导音)。

利用Guide-Tones,我们可以快速有效的从一个和弦中拿出一个或两个音,从而搭建旋律线,最终创造好听的乐段。

1、什么是Guide-Tones?

我们都熟知和弦的构成音,Guide-Tones我们可以直接简单理解为和弦的三音和七音。

为何三音和七音如此重要?以至可以作为一个和弦的Guide?

我们简单举个例子分析一下。

拿出三个和弦:Cmaj7、Cm7和C7,他们的和弦音如下:

流小王亲自用Excel画的!

这三个和弦的根音、五音是完全相同的,分别是C和G,但三个和弦的听感色彩完全不一样,原因很明显,因为三音、七音不一样。

三音和七音也直接定义了和声中三种最常见的和弦之间的区别:大七和弦,小七和弦、属七和弦。

所以三音、七音在一个和弦中,是有指向或者导向作用的,Guide这个词就很好的诠释了这种作用。

2、Guide-tones在和弦进行中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一段和声进行看做是一个乐段的大框架,那么在这个框架中,我们会发现,Guide-tones在其中会有非常好的串联效果。

我们以F大调的一个常见和声进行VI - II - V - I 为例:

流小王在外网盗的(别告诉别人!)

上谱中,从Dm7-Gm7-C7-Fmaj7,我们把每个和弦的三音、七音都先在五线谱上写出来,然后在谱的两端用数字标记这个音分别是这个和弦的3音还是7音。

比如,Dm7的3音是F、7音是C。所以我们就在五线谱下方标记3,上方标记7。

我们可以得到两条旋律线:

在上方的7→3→7→3:C→bB→bB→A;

在下方的3→7→3→7:F→F→E→E;

很容易看到,这两条旋律线中有大量的重复音,或者音之间有很平滑的过渡关系。

这让Guide-tones在和弦进行中会有很好的衔接和串联作用。

3、利用Guide-tones进行即兴旋律设计

按如上分析,那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利用Guide-tones进行即兴旋律设计了。

基本操作是这样,我们先用Guide-tones去设计一条简单的旋律,如果仍按上文所说的和声进行,可以像这样:

图还是在外网盗的!悄悄拿走!

也就是说,我们在每个和弦进行里,就只弹这个和弦的Guide-tones,只弹三音和七音。

当然,作为solo新手,咱们这么去演奏一段即兴乐句,那也不是不行。或者我们增加每个音的出现次数或者时值,也能在这样一段和声里去solo了。

不过如果作为一个老鸟或者想表现为一个高手,咱们只弹这样几个音去solo就会显得有点单调了,而且旋律的衔接可能还不够顺畅。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去美化和装饰它,这种做法就是:我们选取一个“目标”音,这里也就是我们已经构造出的三音、七音旋律音,然后再增加一些上行音或者下行音,来接近这些音,最后把旋律串联起来。

一般常用的方法有:“环绕声”、“相似声”、“临近声”,我这边举个例子,欢迎各路大神在评论区给我补充。(你们不会知道其实就是我不想展开写了)

必然还是盗的呀!

如上图,我们选取一个音作为“目标”音,然后通过增加一些上行或者下行的音符去“达到”目标音,组成一个小乐段。

比如你的目标音是B,那我们完全可以在前边加上G、A,再到B;这是上行接近它。也可以下行接近,比如说前边加上D、C,再到B。

当然,你还可以调整,改变结构,比如半音趋近等等。总之设计的思想就是这样。

那么以上文的和声进行为例,我们可以设计出类似这样一段旋律。

这个是顺便盗的!

你瞅啥?拿起吉他solo起来吧,这一定就好听多了。

不过建议大家在练习的时候,还是把自己设计的旋律都写在五线谱上,方便看到旋律的走向,积累的感觉多了以后,相信大家就可以手到擒来了!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用Guide-tones设计solo乐段的方法:

1、找到和声进行的Guide-tones

2、以Guide-tones为基础设计solo旋律线

3、加过渡音和装饰音丰富旋律

最后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再送给大家,所有的乐理或者理论都只是实践的解释和总结。它仅是操作的参照,不是创造的标准!

我是流小王,一只有想法的吉他手!请各位留赞再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