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音乐新鲜事 · 特别策划】摇滚乐指南:英国篇 · 独立与另类(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第二次英伦入侵 【一周音乐新鲜事 · 特别策划】摇滚乐指南:英国篇 · 独立与另类(上)

【一周音乐新鲜事 · 特别策划】摇滚乐指南:英国篇 · 独立与另类(上)

2023-08-12 08: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Do It Yourself

以合成器流行乐 Synth Pop 为代表的英国新浪潮音乐 New Wave 从“非主流”中杀出,以一种几乎不可阻挡的姿态席卷了80年代的英国、美国,乃至全世界。在这一股浪潮下,我们见证了诸如新秩序乐队 New Order、赶时髦乐队 Depeche Mode、恐惧之泪乐队 Tears For Fears、宠物店男孩组合 Pet Shop Boys 等乐队、组合斩获了商业与艺术上的双重丰收,也见证了 David Bowie、Cyndi Lauper、Diana Ross,甚至 Prince、Madonna、Michael Jackson 等乐坛巨星们,不约而同地开始从这些新鲜亮丽的声音中汲取灵感,在最主流的市场上掀起一股合成器流行热潮。而到了今天,在我们熟知的一些以80年代为叙事背景或是重要元素的电影、电视剧作品中,合成器流行乐更是这些作品不二的标准配乐或插曲,仿佛没有合成器流行乐,这部作品对80年代的描绘与刻画就将是“失真的”——合成器流行乐俨然已经成为80年代的“时代之声”。

在《头号玩家》中,英国新浪潮音乐就“抢尽风头”

然而,在80年代的英国,时代之声却绝非只由新浪潮发出。还有那么一群由怀抱着更“纯粹”、更独立、更自我的音乐追求的年轻摇滚乐队们共同发出的另外一种,可能音量“不那么大”,却绝对坚定的独立音乐之声。在这种独立的音乐声浪中,他们高声表达着对那些咕唧作响、“毫无温度”的合成器,还有那些放着在声音程式 Program 中已经预置好的音色、音轨的“假现场”乐队的嗤之以鼻。当然了,还有对那些虚伪,且根本不重视音乐人真实音乐追求的主流唱片公司的愤慨。他们坚定地认为,摇滚乐创作不应该像那些空洞虚无的主流流行乐那样,被音乐本身和自我表达以外的其他目的与导向所牵制,摇滚乐应该属于自己,应该属于“人”。而这样一群违逆主流的“另类”,就是在80年代的英国独立发声独立创作,为整个80年代、90年代乃至更之后的21世纪的独立摇滚乐队、独立音乐人开辟出一条自由音乐道路的英国独立摇滚 Indie Rock、另类摇滚 Alternative Rock乐队们。

和我们当下所熟知的,“音乐风格 Genre 上的独立音乐”有一些区别——独立音乐、独立摇滚这两个概念最初在英国诞生之时,并非指向一种特别的音乐风格或是类型,它首先是一个唱片工业语境下的词汇。具体来说,它指代的是那些不同于依靠多方资本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制作音乐、唱片的主流唱片公司的一些,小规模、低预算、依靠自己的资金、技术制作音乐的小唱片公司或厂牌,以及这些小公司旗下同样自己动手创作出“自己想要”的,而非”市场想要“的音乐,并独立完成从录制、包装、发行、销售等唱片制作全过程的乐队、音乐人们。

因而从这样的定义出发,音乐语境中的“独立”实质上是一种从音乐生产方式、音乐团体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以及音乐理念、价值观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区别于主流音乐行业以及主流音乐而诞生的精神及其实践,而非“音乐的风格”。要追根溯源起来,这种承载着如此具有“革命性”任务的独立音乐实践和精神,起点仍然是我们已经讲了无数次的朋克 Punk,以及朋克所承载的,自己动手的精神 Do It Yourself,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挂在嘴边的,DIY 精神。(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在远早于英国的60甚至50年代就已经诞生了许多“独立厂牌”,但这些独立厂牌绝大多数和在 DIY 精神影响下诞生的英国独立厂牌在建立目的、运营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由性手枪经纪人Malcom和“西太后” Vivienne Westwood经营的 SEX,也是DIY精神的起点之一

1976、1977年,朋克运动爆发,这场我们已经提到过无数次的文化运动所引发的“革命性”变化,以及它传递出的最重要的“DIY 精神”,影响了英国年轻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年轻人们自己动手,跟着朋克旗手们争相演奏简单粗暴的朋克音乐,“解放”那些被艺术、前卫摇滚们“束之高阁”的摇滚乐;另一群艺术青年则将朋克视为自己追求艺术理想、表达政治精神诉求的武器,自己动手创造出更精致、内省、阴郁的后朋克音乐 Post-punk;还有一群同样抱着艺术理想的青年,在朋克追求自我与真实的精神号召下,自己动手制作出市场上绝对买不到的华丽新鲜的奇装异服和同样新鲜的音乐,掀起另一场新浪潮的开端,新浪漫运动 New Romantics。在这场 DIY 浪潮下,年轻人们终于可以靠着不属于别人,只属于自己的“资源”和创造,突破了父辈和精英们设下的重重社会结构、生产结构的枷锁。独立生产、制作、创造的概念和风潮开始流行。

以Blitz俱乐部为中心的“DIY”新浪漫运动大潮

但即便如此,在音乐行业,具体地说是由当时的百代唱片 EMI(现已被环球唱片与索尼唱片分别收购)、MCA唱片 MCA Records(现已改组为环球音乐集团)、哥伦比亚唱片 CBS  Records Group(现已被纳入索尼音乐集团)、华纳唱片 Warner Records 等顶级唱片公司垄断了唱片生产、发行、销售等行业核心环节的唱片行业,已经开始“自己动手”的年轻人们却依旧不敢“造次”——年轻人们认为,在四大唱片公司们依靠几十年积累而来的巨大资本,“毫不留情地”将这个星球上最会制作音乐、推销音乐的人才们集中于一身,并借此“垄断”唱片销售、分发渠道的前提下,要想自己制作一张专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即便 DIY 精神延伸到了服装、视觉、包括做音乐上,年轻人们也没有什么“胆量”去尝试不依靠唱片公司来制作一张录音室专辑,就连 DIY 精神的领袖性手枪乐队也是依靠主流唱片公司维珍唱片 Virgin Records 发行的专辑。因此,我们也不会惊讶于快乐分裂乐队 Joy Division 和新秩序乐队 New Order 的鼓手 Stephen Morris 在采访时所说的,“制作唱片、专辑在那时是件很神秘的事。在我们印象中,好像只有那些住在比弗利山(美国洛杉矶豪宅区)的人才做得起唱片。”

1977年10月,刚被百代唱片抛弃的性手枪在白金汉宫前签约A&M唱片,一周后再次被抛弃。

不过“印象”终归只是“印象”,而非事实铁律。真正的事实是,1977年1月,在工业重镇、也是摇滚乐重镇曼彻斯特的众多乐队中,一支叫作嗡嗡鸡 Buzzcocks 的朋克乐队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EP,《Spiral Scratch》——一张真的不依靠任何主流唱片公司,完全由乐队自己创作、出资、录制、自己组建厂牌发行的,独立唱片。这是一张给未来的英国乃至世界的音乐行业都带来巨变的EP,尽管这并不是乐队一次有意而为之的“革命”。

《Spiral Scratch》

在1976年10月的一次排练中,嗡嗡鸡乐队偶然“突发奇想”,想要制作一张“能让自己从观众角度听自己作品”的唱片。到了12月,没有唱片公司签约的他们也无暇顾及是否只有比弗利山的人才能做专辑,“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始多方打听,一股脑地组建了自己的独立唱片厂牌 New Hormones,东拼西凑出500英镑,自己联系录音室,并且找到了日后为快乐分裂乐队制作出《Unknown Pleasures》的制作人 Martin Hannett 操刀制作, 又带着混音制作完毕的母带交给唱片压制工厂,以一张平均2英镑的成本,真的制作出了1000份唱片拷贝。到最后,他们还自己开着车在曼彻斯特的各家唱片店兜售英国的第一张独立唱片,并且在一个月内就宣告售罄,实实在在地从过程和结果上向人们证明了:做音乐、做唱片并不是谁的特权,人人都可以做音乐、做唱片。

嗡嗡鸡乐队 Buzzcocks

在嗡嗡鸡乐队的实践之后,从1977年、1978年开始,英国独立音乐或是独立摇滚唱片在各式各样的独立音乐厂牌、唱片公司名下络绎不绝地发行,流传。人们发现,这些独立制作、发行的音乐和那些在唱片封面印着主流唱片公司 Logo 的唱片不同,它们听起来或许有些“粗糙”、有些“简陋”,但它们往往蕴藏着一些“不一样”的力量和“不讲规矩”、却新鲜感十足的音乐元素。而除此之外,这些音乐和厂牌在视觉、包装上也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主流唱片的艺术风格与元素——它们是如此真实、动人,以至于,不仅仅是乐队、音乐人,包括曾经不是乐队或音乐人的人也都在这些“追求某种价值而非迎合某种现成价值”的独立音乐的感染下,决定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作或是制作音乐,由这种独立的音乐来创造、表达或是追求一些,不一样的价值。至此,一波独立音乐浪潮在英国全面掀起。

 

 “厂牌”天下

1978年,同样是在曼彻斯特,一位在电视台上抛头露面、光鲜亮丽的知名主持人 Tony Wilson 注意到了曼城当地一个名为 Rabid Records 的独立朋克音乐厂牌和他们那种独立自主的运作方式。抱着对这种新鲜的独立音乐的极大兴趣,Tony Wilson 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决定建立一个自己的独立音乐厂牌。1月,由 Tony Wilson、Alan Erasmus、Rob Gretton 共同建立的独立音乐厂牌——工厂唱片 Factory Records 开张了。

工厂唱片 Factory Records

这是一个即使和其他独立音乐厂牌比起来也足够特别的独立音乐厂牌:厂牌大本营设立在联合创始人 Alan 的街边公寓里;音乐的制作、混音和包装、视觉设计分别由 Tony Wilson 亲自找来的全职制作人 Martin Hannett 和艺术学院学生 Peter Saville 负责,自给自足、自产自销;但最重要的是,作为老板的 Tony Wilson 不像主流唱片公司那样以市场为导向去捆绑旗下的音乐人,相反的,他以一种接近于“做慈善”的方式,自掏腰包资助旗下的音乐人和乐队们创作、制作它们自己想做的音乐,并且和主流唱片公司背道而驰地把乐队作品的所有版权都交由乐队、音乐人自己保留,“令人惊讶”地将“对音乐、摇滚乐艺术价值的追求”作为了厂牌运营的终极目标。工厂唱片的建立,是一次和之前的独立音乐都不同的,主动的、有意识的变革。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和旗下的快乐分裂乐队一起,在1979年制作出那张不朽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极其“纯粹”的《Unknown Pleasures》。

Tony Wilson(中)和他的工厂唱片

同样是1978年,在利物浦著名的朋克基地,埃里克酒吧 Eric’s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酒吧正好位于披头士乐队 The Beatles 早年长期演出的洞穴酒吧 The Cavern Club 对面)长期驻场的 Big in Japan 乐队因为理念不合最终宣告解散。但这并不是乐队成员们音乐道路的结束,它反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前乐手Ian Broudie 在10年后组建了知名另类摇滚乐队发光种子乐队 The Lightning Seeds;Holly Johnson 成为了知名新浪潮乐队弗兰基去好莱坞乐队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 的主唱;同为前乐手的 Bill Drummond 则与另一位乐队鼓手 David Balfe 共同建立了著名的独立音乐厂牌,动物园唱片 Zoo Records,这个日后帮助知名的后朋克乐队,回声兔人乐队 Echo & the Bunny Man 走进人们视野,推动利物浦独立摇滚乐场景发展的重要独立音乐厂牌。

回声兔人乐队便是从动物园唱片走出

而除了曼城和利物浦两大工业城市,英国全国上下也到处都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独立乐队、厂牌,就连作为主流音乐和各大唱片公司扎堆的流行音乐主阵地伦敦,也在当地的年轻人和一些有志在音乐行业重有所建树的人的带领下,兴起了独立音乐的浪潮。

1978年,已经由 Geoff Davis 经营两年的伦敦独立唱片店 Rough Trade 在北方独立音乐浪潮的影响下,开始尝试在自己几年来积累的销售人脉和资源基础上,制作并发行唱片。于是,和唱片店同名的 Rough Trade Records 独立音乐厂牌就此成立。

Rough Trade 唱片

和别的独立音乐厂牌相比,Rough Trade 在音乐和唱片制作上并没有太多特别的地方,但他们在销售模式和渠道上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原本就是一家有口皆碑的独立唱片店。这首先意味着,这里产出的唱片不需要过于担心销售无门和由多层销售环节而多出的销售成本。与此同时,由 Geoff Davis 在创店时就贯彻的“公社化”(店员同工同酬、人人平等)、“努力推动小众、独立音乐”(只要通过店员的试听“考核”,任何人独立制作的唱片都可以上架直接售卖)的经营理念也让这里成为了独立音乐人、独立音乐厂牌,包括其他地区的独立唱片店的“集散地”,聚集了当时英国几乎所有的独立音乐生产和销售资源。

在 Rough Trade 门口的 The Pastel 乐队

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Geoff Davis 和其他唱片店经营者们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种独立唱片专属的分销网络,The Cartel 销售网络——一种由多家独立唱片店联手创建,使得任何一张在这个网络内的唱片店销售的唱片都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在网络内的其他多家唱片店直接销售,而这个网络的适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全英国。在这个庞大、便利的分销网络的帮助下,独立音乐获得了甚至足以挑战主流音乐市场的曝光机会和销路。当然,这也让 Rough Trade 唱片店和厂牌本身成为了独立音乐的“靠山”——背靠着 Rough Trade,伦敦独立音乐再次前进一步。

今天的 Rough Trade 唱片店

1978年,化名为 The Normal 的合成器音乐独立制作人 Daniel Miller 就是为了在 Rough Trade 唱片店出售自己的单曲《T.V.O.D.》和《Warm Leatherette》,才自己创立了一个有着非常奇怪名字,但日后名气响彻世界的独立音乐厂牌,静音唱片 Mute Records。

静音唱片 Mute Records

厂牌创立初期,静音唱片发行的基本都是以主理人 Daniel Miller 自己牵头的一些电子乐项目和先锋电子音乐制作人 Fad Gadget 的一些另类电子乐作品为主,相对比较小众。然而,也正是静音唱片这份对电子音乐、合成器音乐的坚持和足够具有前瞻性与深度的理解,让他们之后签约的一系列优秀的合成器流行独立乐队——1980年,静音唱片签下了被无数唱片公司拒绝的赶时髦乐队 Depeche Mode,帮助赶时髦乐队,也帮助自己成为了一个麾下拥有或拥有过德国实验摇滚 Experimental Rock 大牌罐头乐队 Can、澳洲摇滚巨匠 Nick Cave 和他的坏种乐队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以及新秩序乐队(工厂唱片倒闭后签约)的顶级独立音乐厂牌。

Nick Cave 在演出现场

静音唱片的成功不仅是在商业和名气、阵容上的,在整个伦敦、英国独立音乐的发展上静音唱片也时常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具体地说,通过收购和设立一系列子厂牌、独立唱片公司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个成立时间甚至比静音唱片还要早的独立音乐厂牌,工业唱片 Industrial Records。

工业唱片 Industrial Records

这同样是一个由一支因为唱片发行需要的乐队创立的独立音乐厂牌,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由一群原本是行为艺术家的音乐人组建的更另类的乐队——悸动软骨乐队 Throbbing Gristle 创建的另类独立音乐厂牌。

悸动软骨乐队 Throbbing Gristle

尽管同样是合成器音乐,悸动软骨乐队的作品却不似一众合成器流行乐那样悦耳,又不似同样先锋的发电厂乐队 Kraftwerk 那样“干净整洁”。他们通过合成器发出的是一种不能用当时任何一种现成的音乐类型概括的,包裹在一些无限接近机械噪音的音色下,融合朋克、舞曲架构的,后来受这群工业唱片的艺术家们影响而命名的工业音乐 Industrial 的另类音乐。尽管他们并不是什么畅销、或者风靡音乐市场的乐队,但悸动软骨乐队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音乐元素结合方式,实实在在地为独立音乐注入了一份“尽情创作”的血液——这也是独立音乐由“独创性”、“艺术追求”导向而来的,最根本的生命力所在。

事实上,除了上面重点介绍到的几个厂牌,成立于伦敦的樱桃红唱片 Cherry Red Records、成立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的明信片唱片 Postcard Records(旗下包括橙汁乐队 Orange Juice、阿兹特克相机乐队 Aztec Camera、Josef K 等虽然独立,却具有悦耳的“流行倾向” New-pop,日后启发“C86”甚至吉他摇滚复兴的一系列乐队)、成立于考文垂的两音唱片 2 Tone Records,包括对日后的独立摇滚、另类摇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 4AD 唱片,以及后来收购了 Rough Trade 和 4AD 的乞丐宴会唱片 Beggars Banquet Records (现已经改组为乞丐集团 Beggars Group) 都是在那段时间不约而同成立的。

再加上由樱桃红唱片主理人在1980年前后向音乐杂志《Record Business》提议,为那些“由四大唱片公司以外的独立厂牌出版发行的”独立唱片专门设立的英国独立排行榜 The UK Independent Singles and Albums Charts 的登场,从1978年到1980年前后,英国独立音乐在越发广袤、肥沃的土壤以及越发成熟的环境中迅速成长,成为英国音乐场景中绝对重要的一部分。

1985年的一期英国独立专辑排行榜

但人们熟悉的戏码在这时再次上演——资本与市场永远都是残酷的。尽管各家独立音乐厂牌和他们旗下那些创造力十足的音乐人、乐队偶尔能够杀出主流音乐重围,登上英国 UK 排行榜榜首,但相对那些长期甚至“固定周期”登上排行榜前列的主流明星以及他们背后的主流唱片公司,独立乐队、厂牌的市场成功更多时候更像是一种“偶然的闪光”。独立厂牌们在管理、营销和宣传经验和最重要的资本上的不足,直接为那些具有更大野心和更长远发展规划的乐队加上了一层发展天花板。更残酷的是,在面对内忧的同时,独立音乐厂牌们还必须面对主流唱片公司们对自己旗下刚刚开始获得名气的独立音乐人挖角(刚才提到的,以橙汁乐队、阿兹特克镜头乐队为代表的一系列独立乐队正是在主流唱片公司和“成名在望”的橄榄枝下纷纷选择离开了独立唱片公司)和合成器流行乐大举入侵主流、包括独立音乐市场的“外患”。一时间,独立音乐、尤其是独立摇滚乐队们陷入了沉默。

直到1983年,一位不到20岁的曼城年轻人拿着他才组建不到一年的乐队的作品小样磁带南下伦敦,走进了 Rough Trade 唱片店,将乐队的音乐放给了店长兼厂牌主理人 Geoff Davis 听。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 Johnny Marr。

 

独立的摇滚

 

在上一期英国新浪潮专栏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从1982年人类联盟乐队 The Human League 凭借他们的合成器流行单曲《Don’t Want Me》掀起一场被称为“第二次英伦入侵”的新浪潮之后,普天之下,人们似乎都无法逃过那些精致的合成器流行乐轰炸。BBC 1台创办的流行音乐风向标节目“流行之巅” Top of the Pops 上充斥着精致的合成器和迪斯科流行乐;单曲、专辑排行榜上停留的依然是那些尽管浪漫,却难免有一些“千篇一律”、“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情歌。BBC 1台的制片人们、观众们,包括一些乐队们好像已经忘了吉他,忘了摇滚乐和朋克里那种对“真实”,对“生活”与内心的表达和诉求。因此对那个年代的许多还没有成名,或是刚刚组建不久的有志青年乐队来说,BBC 1台几乎就是敌人,甚至“垃圾”一般的存在。这其中就包括由 Johnny Marr 和 Morrissey 在1982年组建的史密斯乐队 The Smiths。这支乐队决定要创造一些不一样的、另类的声音。

史密斯乐队 The Smiths

1983年5月签约 Rough Trade 唱片后,史密斯乐队发行了他们的第一首单曲《Hand in Glove》。尽管并没有在英国单曲排行榜上取得太好的成绩,但在新设立3年的英国独立音乐榜上,这首歌却一举冲到了榜单第三。这无疑引起了独立音乐市场和关注着独立音乐的人们的注意。其中就包括当时被这些乐队原本“视为敌人”的BBC的一位,在日后通过一系列被称为 John Peel Sessions 的乐队、音乐人电台表演节目大力推广独立音乐的节目制作人 John Peel。

John Peel

在 John Peel 的邀请下,只是推出了一支单曲的史密斯乐队便在他的电台节目中亮相,随后又受到两大音乐杂志《NME》和《Sounds》的邀请接受了采访——他们火得似乎太快了一点。但这还只是“预热”。1983年10月,John Peel 再次向史密斯乐队发出了邀请,而这一次,John 告诉史密斯乐队,他们要登上的不止是电台节目,而是“流行之巅”,Top of the Pops。而为了这次流行之巅的演出,史密斯乐队还特地创作了一首新单曲,《This Charming Man》。1983年11月24日,史密斯乐队在流行之巅节目中亮相了。

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一期对主流乐坛来说没什么名气的乐队出演的一期普通演出秀。但对史密斯乐队、对英国独立音乐、对吉他摇滚、对未来的英国另类摇滚狂潮而言,这却是一场“改变了一切”的演出——人们发现,史密斯乐队在这场秀和这首《This Charming Man》中呈现出的,是一种全然不同于当时乐坛的姿态。

1983年10月发行的《This Charming Man》

这种不同首先是在音乐上的。与当时的那些以合成器音色,大量摄取舞曲律动要素作为乐曲驱动要素的新浪潮乐队不同,乐队创作核心、吉他手 Johnny Marr 将由自己演奏的,流畅无比却又极富旋律、歌唱性的分解和弦 Riff 作为乐曲既是最首要的音乐动机,也是最核心的驱动要素,借此引导整首乐曲的,包括和声进行、人声旋律、节奏和律动的所有元素的进行和发展。这是一种令当时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创作方式,因为 Johnny 仅仅只依靠这一把吉他,就将整首歌包括速度、和声进行、情绪基调和叙事在内的信息全都表达得一清二楚,并且还难能可贵地极其悦耳。这种创作方式,既像那些60年代的著名老牌乐队一般以吉他和吉他旋律主导整首歌曲,却又以一种更具“噪音感”的音色,和更占据主导地位的流畅度与前者区分开来。在“粗糙”的朋克、阴郁低沉的后朋克与“吉他退场”的新浪潮之后,人们从史密斯乐队和 Johnny Marr 的吉他中,再次真实地体会到吉他摇滚的魅力。

Johnny Marr

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场表演中,比起 Johnny Marr 流畅、创造性十足,却也有一些“低调”的吉他演奏,那位拿着花束、穿着邋遢、顶着一头飞舞的发型在舞台上“表演”(假唱是流行之巅节目的惯例)的主唱 Morrissey 以及他的唱腔、歌词,显然更加抢眼、也不同于以往——Morrissey 并非在演出,而是在身体力行地进行着“表达”。

Morrissey

作为英国最知名、传播范围最广的音乐表演节目,登上流行之巅基本上就意味着乐队“成名在望”。因此,对许多登上流行之巅的乐队和音乐人来说,精心打扮、精心安排造型、位置、表演动作、和观众的互动毫无疑问是最保险、也有必要的选择。但 Morrissey 和史密斯乐队的登场“颠覆”了节目组、观众的这一固有思维:Morrissey 不停地甩动着手中的花束,用一种带着一丝戏谑、不羁气息的,似美声而非美声的“正经”腔调,唱着由他创作的,已经被大多数新浪潮、艺术摇滚乐队“忘记”的,描述曼彻斯特、英国社会中那些最贴近年轻一代的人和事——这些本与年轻人息息相关,却“不被主流音乐们屑于”通过音乐表达、记录的事,被 Morrissey 和史密斯乐队表达了出来。不被关心、不被在乎,只是被主流音乐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主流社会当作“工具”和“数字”的、被视为“另类”的青年们,至此终于找到了一个属于他们的避风港,一如从前的朋克运动之于当时的年轻人。

史密斯乐队就这样一跃成为独立音乐和另类青年的“领袖”。他们首先成为了,几乎是第一支以独立身份和主流音乐们分庭抗礼的乐队:1984年2月,乐队发行他们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The Smiths》,用流畅、简洁又不失优美的吉他摇滚,顶着一堆合成器流行乐的“包围”,一跃升至英国UK榜专辑第二名;一年之后,不仅限于原本简洁的吉他摇滚,吸取了更多诸如 Funk 和舞曲在律动上的元素,吉他音色、和声变化更加丰富的第二张专辑《Meat Is Murder》发布,帮助史密斯乐队拿下了他们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冠军录音室专辑(1992年发行的精选辑《Best... I》也拿下过专辑榜冠军);1986年6月,变化更加丰富,歌曲结构、专辑结构更加完善、平衡、叙事性更强(也用起了合成器)的第三张专辑《The Queen Is Dead》发行——一张独立音乐、独立摇滚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式专辑。

作为独立乐队的史密斯乐队以他们反主流、另类的音乐和声音获得了主流的成功,几乎以一己之力打通了在80年代的英国高耸的,摇滚乐与主流流行乐之间的高墙,“带领”一众独立乐队冲上市场高地,成为新的“流行音乐”。从史密斯乐队开始,无论主流还是“非主流”的人群和唱片公司,都开始注意到那些独立的、和市面上最主流的流行音乐截然不同,甚至略显奇怪,但却有着别样魅力的另类摇滚乐。

1984年,曾签约著名后朋克、哥特摇滚乐队包豪斯乐队 Bauhaus 的独立音乐厂牌 4AD 旗下的一支,已经发行了两张登上过英国独立音乐排行榜前十名的苏格兰乐队,极地双子星乐队 Cocteau Twins 发行了他们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Treasure》,闯进了英国 UK 专辑榜前三十名,让人们听到了一种全新的声音。

极地双子星乐队 Cocteau Twins

与他们自己早先发行的两张,融合了一些后朋克、哥特元素的专辑《Garlands》和《Head Over Heels》不同,在这张《Treasure》里,无论是主唱 Elizabeth Fraser 满富变化又极具另类色彩的吟唱(甚至在某些作品里融合了一些灵魂乐 Soul 和民族音乐的唱法)与灵活的和声处理,还是吉他手 Robin 那些连续流畅、变化十足、时而清亮时而过度失真的吉他 Riff ,都包裹在宽阔、甚至有点夸张的混响之中,跟随乐队的思考和演奏,组合出一层,如梦似幻般的绚烂音景。这让极地双子星乐队在同一时代其他合成器流行乐队或者独立、另类乐队,甚至史密斯乐队的对比下,都显得如此不同。一种令人心悦的另类。

也许苏格兰就是有这样的另类基因,因为稍晚于极地双子星乐队的另外一支,或许相比前者更加另类的摇滚乐队同样来自苏格兰。他们就是耶稣与玛丽链乐队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耶稣与玛丽链乐队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这是一支由在接受采访时“不知天高地厚”地说着“其他乐队都是垃圾”,“想不通”了就在台上大骂观众也是“垃圾”、“s**t”的 Jim Reid 和留着一头几十年不变的爆炸卷发的 Willam Reid 组成的,被杜兰杜兰乐队 Duran Duran 认为“所有作品都是噪音”的,反叛意味十足的乐队。但比他们的行为和表现更“反叛”、更另类的,是他们的音乐。

他们歌曲的旋律基本都用自然大调创作,也基本都是一些非常“悦耳”、甚至“温柔”的旋律。但包裹、演绎这份“温柔”的却是 Jim Reid “无精打采”、带着些颓丧气息的唱腔,以及 Willam Reid 独自低头制造出的他那极具辨识度的,过分夸张的失真 Distortion、音量过载 Overdrive 和刻意而为之的回授 Feedback 发出的噪音。动与静、噪音与“悦耳”、甜蜜与颓丧皆在这一支乐队、一首作品、一场演出中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让耶稣与玛丽链乐队成为了80年代英国另类摇滚乐中,最特别的存在之一。

音乐姬有幸抢到了JAMC三月来华演出的门票 )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极地双子星和耶稣与玛丽链的音乐不尽相同,但是在他们音乐中一些共同的,一种结合夸张的混响、轻飘飘的混音、和由大量失真、过载效果器构成的吉他噪音墙的音乐元素,在之后诸如来自爱尔兰的我的血腥情人节乐队 My Bloody Valentine 和来自英国的慢潜乐队 Slowdive、骑行乐队 Ride、青葱乐队 Lush 等同样以吉他为根基的乐队的“提炼”、改造与演绎下,形成一种全新的另类摇滚风格。而因为这些乐队在现场“奇特”的,因为效果器使用频率太高而经常低头盯着效果器以演奏音乐的姿态,被英国音乐杂志的记者评论家们称作,盯鞋 Shoegazing。当然,它有时也被称为梦幻流行 Dream Pop。这种充满美妙声响与趣味的另类风格,我们留到之后再讲。

之前已经提到,独立摇滚、另类摇滚在以史密斯乐队、极地双子星乐队、耶稣与玛丽链乐队为代表的新吉他摇滚乐队的带领下逐渐打入主流市场。除了听众,各大唱片公司,包括一系列年轻乐队也都开始关注起这些充满新意,又颇具“流行”和市场潜力的乐队以及他们演奏的音乐。这其中就包括英国老牌音乐杂志《NME》。1986年,《NME》决定抓住机会,联合 Rough Trade 唱片,发行一张揉合各种各样新兴的独立摇滚、另类摇滚乐队作品的合集磁带,试图借此引发人们对独立音乐,当然也有对自家杂志更多的关注。这张“野心勃勃”的合集磁带被命名为,C86。

这是一张原本没有打算“影响之后”的独立音乐、独立摇滚发展,但实际上却在音乐元素和音乐风格上深刻地影响了之后几乎所有英伦吉他摇滚乐队的里程碑式音乐合集。尽管合集本身所涵盖的22支乐队及其作品,并不能用独立摇滚、或者后朋克 Post-punk、吵闹流行 Jangle Pop 等任何一种风格标签一概而论。但在如原始呐喊乐队 Primal Scream、结婚礼物乐队 The Wedding Present、粉彩乐队 The Pastel、店铺助手乐队 The Shop Assistant 、BMX Bandits、仆人乐队 The Servants 等乐队的音乐中,你能听到一种那个时期英国独立乐队们共同的、最根本的一种音乐创作逻辑——重新从60年代的那些叱咤风云的吉他摇滚乐出发,以吉他为根基,进行一系列创作、实验。

从最初的市场反馈来看,《NME》杂志和他们的C86再次遭遇了同他们于1981年发行《C81》时一样的冷遇。但在这盘小小的磁带里传递出的,“以吉他”为根基的创作逻辑及其之上发展出的,颇具60年代那些引领“英伦入侵”的“英国骄傲”乐队以及民谣风味的旋律,加上“焦躁”、经历大量失真、噪音化处理的音色,再加上朋克与后朋克简单直接、畅快的节奏等要素相结合而出的声音,却让这盘C86显得如此与众不同。是不是对这种描述有一些熟悉?没错,这盘曾经销路不佳的C86(在1990年,Rough Trade 重新印发了C86的限量黑胶,作为英国独立音乐发展最珍贵的“历史音献”之一,这次的重印版很快便被一扫而光),感染了不计其数的,将来叱咤风云的英国独立、另类摇滚乐队,包括上面提到的盯鞋乐队——在C86的影响下,英国独立音乐的场景也实现了一次,几乎是质的革新。

在此后的几年里,C86和之前提到的史密斯乐队一道,以几乎同样的吉他摇滚、吉他流行为根基的创作思维,从主流市场和地下的市场一同出发,为之后的英国摇滚独立、另类摇滚,甚至英伦摇滚 Britpop 的大爆发,奠定了音乐元素、场景上的基础。这是英国的独立摇滚,具体地说,是对许多年轻的,怀着摇滚明星梦的青年而言,“真正”的,属于吉他的摇滚,再次“开始”的历史性时刻。

在下一期,我们将乘着被史密斯乐队和C86掀起的独立音乐、另类音乐浪潮,一步步走向一场全新的、盛大的摇滚浪潮。旅程的第一站仍然是摇滚重镇曼彻斯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是“疯”掉的曼彻斯特。

获取更多官方MV、站内优质音乐视频、up主、音乐新闻、杂谈,         

敬请关注大家的音乐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