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4”待发,一文详解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第三代dna测序技术是什么 蓄“4”待发,一文详解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

蓄“4”待发,一文详解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

2024-01-25 23: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基因测序,即通过对生物体的核酸序列进行检测,从而在分子和基因层面实现对生物体的进阶分析与解读。对于人类而言,究其根本都含有23对染色体、2.5万个基因编码、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bio-data综合体。通过对基因层面的解析,我们得以高效的探究自己身体内终极密码。

基因测序最初走进大众视线,凭借的是名人效应。乔布斯曾经花费10万美元进行癌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获得了个人基因组的信息后,医生为他开出相对精准的抗癌方案,使其面对胰腺癌这个“癌中之王”又带病生存了近10年。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了解到自己有87%的乳腺癌患病概率后,毅然选择了预防性手术。

现如今,基因测序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技术的快速迭代、测序成本的持续降低将这项技术带到普通人的身边。

全球疫情的元凶SRAS-CoV-2病毒也是通过NGS技术而被中国科学家率先确定。在收到最初的病例标本后,国内几家病毒专业研究实验室平行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均发现送检样本中存在同一种新的未知的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该冠状病毒序列为主要病毒序列,且该基因组序列在健康人群和其他类型的肺炎患者中不存在,NGS技术为确定病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测序仪器为什么是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测序是解开人类生物密码的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石。现在的测序技术已经应用到医疗检测,指导临床,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信息等方面。测序领域发展迅速,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市场价值不可小觑。

33861687217227852

随着高通量测序成本快 速降低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高通量测序越来越多与各个学科交叉发挥出特有的作用。

目前产业下游逐步成熟的应用领域包括:多组学研究、人群队列基因测序计划、新药研发与创新、微生物检测、无创产前检测、肿瘤基因检测、辅助生殖等。

中国目前的测序应用以无创产前检测、肿瘤伴随诊断为主,随着技术逐步成熟,其余的应用方向比如肿瘤早筛、植入前胚胎遗传学、遗传病诊断将为行业提供持久的增长驱动力。

96091687217227942

但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基因检测产业链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上游主要负责测序仪的研发,核心技术掌握在Illumina、华大等少数几个大企业手中,呈现出垄断的态势;在整个基因测序的产业链中,上游技术要求最高,原因在于上游端测序平台需要掌握的核心技术包括 DNA 聚合酶、DNA 提取富集技术、光电技术等,因其整体性和复杂性形成技术壁垒。因此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的企业相对较少,市场份额集中。

87411687217228028

2019 年全球基因测序上游市场份额(%)

中游提供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的测序服务,如诺禾致源、安诺优达等等一众公司,提供测序服务的门槛并不高,目前中游公司数量最多,竞争激烈,但拥有注册证产品的公司较少;下游临床、科研等终端用户。

目前五花八门的基因测序产品,主要围绕在产业链中下游,在已有的基因测序仪的应用层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真正的行业命脉是上游市场,极高的技术壁垒,成为众多中下游基因测序企业的发展痛点,大家肯定会记得当年华大被卡脖子,后来发愤图强的往事。

国内外基因测序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着,各种基因测序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然而基因测序的高度专业性,决定了技术壁垒将始终是行业痛点,缺少核心技术的国内基因检测企业,绕不开技术的引进和同质化产品的竞争。

走出基因测序产业下游的竞争红海(典型的如诺禾致源,各位看官可自行搜索),引领技术革新是关键。所以测序仪器是行业玩家的命脉,想要在未来占据主动权,必须要拿下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接下来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测序技术的发展。

测序技术的前世今生

近半世纪以来,基因测序技术飞速发展,从一代发展至四代,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一代测序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用的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尔森(Coulson)开创的链终止法或者是1976-1977年由马克西姆(Maxam)和吉尔伯特(Gilbert)发明的化学法(链降解),为方便起见,统称为Sanger法。在1977年,Sanger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噬菌体phiX-174,全长只有5,375个碱基。

虽然与今日的技术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但自此之后,人类获得了窥探生命本质的能力,并以此为开端真正步入了基因组学时代。Sanger法的核心原理请自我学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