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第三人称叙述的句子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4-06-30 08: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外,我们的祖先是打猎的人,因此,我们喜欢看别人,甚至坐在电视机前几个小时无休止地观看我们同类的表演,但是当我们感到别人在看我们的时候就会立即感到紧张。事实上,科学家已经计算出,当陌生人盯着我们看大约4秒钟,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大约10秒钟后,我们甚至会对盯着我们看的人产生敌视。这就是为什么原来的可视电话会昙花一现。

可见,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之间依然存在竞争,即坐在椅子上看电视与走出去接触我们周围的事物之间的竞争。在这个竞争中,我们两者都需要。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网络空间和虚拟现实时代畅游,我们仍然有真人演出的剧院、摇滚音乐会,纸张和实地旅游。但是,如果有人拿出一张我们喜爱的歌星的免费照片和一张他的音乐会的门票,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门票。这就是洞穴人原理:我们情愿两者兼得,但是如果要我们选择,我们会像我们的洞穴人祖先那样,选择后者。

让我们再回到因特网刚刚创立的时候,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它将演化为科学和进步的论坛,结果它很快就退化成一个让人为所欲为的地方,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在部落中快速传播信息的基本方法是传言,今天,部落传言的规模被大众媒体极度放大了,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就能够绕地球很多次。因此,如果你想预测将来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只要想一想1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社会关系并将其放大10亿倍即可。

现在,让我们开始遐想下一个100年。

(摘编自加来道雄《物理学的未来》,伍义生等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测未来是个艰巨的任务,而了解科技的基本知识,评估科技的发展速度,有助于人们构想未来图景。

B.过去,一些未来学家根据科技带来的便利想象将来的生活场景,某些场景与现在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

C.我们出于原始时代“提供证据”的心理,总是要把文件打印出来,这使得无纸化办公难以得到普遍实现。

D.现代城市的交通堵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这为现代技术总会与原始祖先的愿望发生冲突提供了佐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面对面的会见中,微妙的身体语言会透露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应聘者更好的面试策略是多使用肢体语言。

B.作者谈及原始愿望时,常联系祖先的狩猎生活,可见原始祖先的狩猎经验对人类的影响远大于其他生活经验。

C.我们的祖先在森林中生存,更需要依靠身体体验而非传言,这给我们大力整治网络谣言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D.正是由于没有意识到原始愿望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指望因特网成为科学与进步的论坛无疑是过于理想化了。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郑也夫在《神似祖先》中说到,现代人往往乐于聚餐、期待聚餐,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获得的猎物无法长期保存。

B.丹尼尔·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提到,为了获得更健康的身体,一些人尝试像石器时代的祖先一样饮食和运动。

C.德斯蒙德·莫利斯在《裸猿》中举例说,司机违规被警察截停时,常常不愿意离开驾驶室,这源于原始人保卫领地的意识。

D.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及,如果我们不想想采集者祖先的饮食习惯,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一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难以抵抗。

4.文中说,我们更愿意“走出去”而不是“看电视”,同时,我们愿意“看电视”而不太愿意用“可视电话”聊天。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5.本文摘自加来道雄《物理学的未来》的引言,作者为什么在“开始遐想下一个100年”之前,先探讨“洞穴人原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时难

王蒙

红色的油漆门,门上残破的兽头和铜环。南砖塔胡同甲14号,如今胡同的名称和号数都改了,然而,我认识它!

因为有这株槐树,三十多年来,它的风姿如旧,如同昨日。它叫做中国槐,用中国来命名,像中国一样古老、巨大、枝叶纷披、朴素。找到了这棵树就找到了她的童年,她的妈妈,她的爸爸。吊在槐树上的青虫,满地槐花。多雨的日子里,蜗牛爬过留下的白迹……

“阿姨,您找谁?您找我奶奶吗?”一个胖胖的小姑娘从敞着的深红色油漆的门里走了出来,她已经看了蓝佩玉一会儿了。她穿着小小的橘黄毛线衣,紫灯芯绒裤子,梳着两个抓曩。黑眼珠滴溜滴溜的,很有精神。

阿姨和您,这久违了的故国的亲热和文明!

她随着小女孩走进了院子。她大吃一惊,原先的幽雅而又有些败落的院子如今变得这样拥挤而且热闹。院中间是一个自来水龙头,洋灰水池子。四面都盖起了新房,房子挨着房子,房子外面又加盖了、套上了简易的小房子。左一道铁丝,右一道废电线,上一道麻绳,下一道竹竿,全是为晾衣服用的。各家房前,还有装垃圾的木箱、装泔水的铁筒、扫把、簸箕、蜂窝煤和煤气罐并存。屋顶上有讲究的亮晶晶的鱼骨天线和自制的瘦骨伶仃的几根筋似的电视机天线。不知道是谁家的收音机正在播送相声,哄堂大笑。“我说您甭介啦!”“我这儿都一个马趴啦!”这声调,这语气,才真有点老北京的味道。笑声,却比从前敞亮、开放得多。

是这儿?

是这儿。不仅因为有门上的兽头和铜环,不仅因为有门前的大槐树,也不仅因为院里还有一个藤萝架,这是仅有的见证了。她一进到这个院里,这里的土地,这里的空气,这里的太阳、风,这里的砖头瓦块、石阶、木门,都有那么一股子热乎乎的味儿,都有那么一种揪人的心、勾人的魂、叫人心疼、叫人不平、叫人喜、叫人爱的味儿。

“您找人吗?”最先出来的是一个白了头发的老太太。她打量着蓝佩玉,问得犹犹豫豫。她是从北面那高出来的正房里出来的,那就是原先蓝佩玉和她的父母居住的地方。几扇大玻璃明晃晃的,从前可没有这么多玻璃,那时候主要靠糊窗户纸。窗户纸也是从麒麟阁买的,叫做“东方纸”,买东西的时候先要招呼一声:“掌柜的……”

“啊,我来看一看,大婶。”蓝佩玉好像有点难于出口,“您知道,大婶,三十多年以前,我住在这里,就是这儿,就您住的这儿。那时候没有这么多房子,那时候院里没有自来水,没有阴沟,只有阳沟……”

①“掌柜的……”她叫得多么好听啊,她这样叫过麒麟阁的老板,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她在那里买红模子纸,买毛笔,买粘笔头的松香,买“五百斤油”牌和“金不换”牌的墨,也买过窗户纸。

“那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玻璃,……”她继续说。一个中年妇女出来了,又一个穿着运动衫、披着人造革面夹克的小伙子出来了,又一个拿着剥开了皮的香蕉的男孩子。她的到来已经吸引了全院,人们有点好奇,及至听她说了几句,大家都笑起来了。

“就是就是,早先这儿就是有一个垂花门……”

“藤萝架是原来的,藤萝可不是原来的啦,后栽的。那年盖房,小工把灰水泼到藤萝根上,这不是,给烧死了,后来我们又栽的。”

“您这是从哪儿来?您老没来了吧?听您刚才叫‘大婶’,现在不兴了。要不您叫‘大娘’,要不您叫‘大嫂’,就是不叫大婶啦。”

“从……外国?”

“外国?哪个国?”小伙子的眼睛亮了起来。

“……美国。”②她好像有点羞。

“真不近啊!大老远的,您还找了来。屋里坐,喝碗茶吧——我们也算您的前后街坊喽。再说,下回您再来,保不齐这个院就拆了呢!”

老人家是真诚的。对,不是大婶,只能说是大嫂了。转眼之间,蓝佩玉不也要变成这样老态龙钟吗?“谢谢,好的。”她进了屋,老太太一家住的是原先四间中的两间,又把其中一间隔了开来,变成两小一大,一明两暗,三扇铺板。就在这里,她看见了,在她五岁生日,爸爸给她买的一串香袋,上面是一个虎头,前额上绣着一个王字,然后是金丝线缠的纸粽子,然后是一个蓝缎子缝制的小元宝,再往下是鲜红的春桃,长长的穗,香料用的是中药,③当然,不是巴黎香水。

爸爸……她伸出了小手。

小玉……爸爸张开了胳臂。

我找到了。没有了。“请用点茶。”“谢谢您啦。”“您看这个叶子怎么样?现在好茶可难买了。现在的人就是这样,有好的就不要赖的……”

茉莉花茶,老北京,在旗?她没好意思问。香袋是没有的。④拥挤的小屋里摆设得相当殷实。高高低低的木器家具,好像还散发着清漆味儿。沙发轻便而又实用,折叠椅和躺椅都是鲜亮的。酒柜里摆着泸州特曲和中国红葡萄酒,落地式台灯的灯罩上有好莱坞影星的剧照。墙角的三角几上有一缸金鱼。

是的,老太太说,她的儿子在饮食服务公司,她的儿媳妇在中医医院,蓝佩玉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名称。这是她们的家,不是蓝佩玉的家。蓝佩玉已经远走了,她不再是这个狭小的却也是生气勃勃的房间的主人了。我再也回不来了。

她有点黯然神伤。下了台阶了,走过老架新藤,走过晾衣服的竹竿,走过自来水龙头……

1982年4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看到这株历经沧桑仍生机盎然的中国槐,蓝佩玉确认了寻访目的地,也不禁陷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B.从“深红色”大门里走出的素未谋面的小姑娘,让蓝佩玉感觉很熟悉,也使下文进院子的情节更自然。

C.居民们七嘴八舌地介绍小院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中国三十多年的社会发展,引发了蓝佩玉的伤感。

D.香袋的每处细节都历历在目,可见在国外的岁月,蓝佩玉仍时常想起小屋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7.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接续前文回忆,打断正常的叙事过程,呈现思绪的流动状态,产生独特效果。

B.句子②中的“有点羞”,对应小伙子“眼睛亮”,写出蓝佩玉华侨身份带来的微妙处境。

C.句子③表达的情绪复杂,既有对多年国外漂泊经历的感慨,也有对老北京生活的眷恋。

D.句子④描写的小屋,与院子形成对比,虽然都“拥挤”,但小屋“摆设得相当殷实”。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出了蓝佩玉看到小院后从吃惊到激动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9.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又多处穿插使用第一人称“我”,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让国,俱逃归周。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既平殷,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爱采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节选自孔颖达《春秋正义》)

材料二: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不及不谓之中,过亦不谓之中。请即此而论之。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遂饿而死。孔子尝称之,曰“古之贤人”,孟子尝称之,曰“圣之清”。谁得而议之哉?虽然,抑有说也。

先君之国,受之于祖宗者也。父子传次以嫡以长,古之制也,易此必乱。昔周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以顺父志,以成王业。孔子称之以至德,且曰民无得而称焉。夷也苟知父志欲立齐,当效泰伯顺父之志,隐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当行己之志,显然辞让于乱命之余也。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汤武之征伐,即尧舜之揖让,天下归周,天之命也。洁身自远斯可已矣,何乃耻食其粟,独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过乎中者也。呜呼,廉顽立懦,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此孟子之所以讥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称在泰伯而不在夷齐也厥旨深矣。

(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廉顽立懦: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孟子之所以讥乎A其B隘C而孔子至D德之E称在泰伯F而不在G夷齐也H厥旨深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指谦让,与《汉书·苏武传》中“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不同。

B.叩,指拉住、勒住,与《项脊轩志》中“以指叩门扉”的“叩”意思不同。

C.兵,指用兵器杀害,用作动词,与材料二“为万世法”的“法”用法不同。

D.毛,文中指土地上生长的草木,与成语“不毛之地”的“毛”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东征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劝阻武王未果,避世隐居到首阳山,他们作了一首诗批评武王以暴易暴。

B.依照古制,周太王应把王位传给长子泰伯,但他却想传位于小儿子季历,泰伯得知后就逃跑了,孔子称赞泰伯的德行最高尚。

C.在方孝孺看来,天下需要贤明的君主,因此商汤和周武王征讨前代暴君与尧舜禅让都符合天道,天下归服于周也是历史必然。

D.伯夷的行为虽然能够使顽夫变得廉洁,使懦夫坚定心志,但孟子认为,他未能达到尧舜禹三位圣人的境界,不能够为百世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

(2)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

14.方孝孺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行为是怎样评价的?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言怀

陆游

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

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

孤生抱寸志,流离敢忘君。

酿桂餐菊英,洁斋三沐熏。

孰云九关远①,精意当彻闻。

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

不然贵恨死,犹冀扬清芬。

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②。

【注】①九关:指宫阙,朝廷。②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用以称壮烈之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碎尘犹香、竹裂纹尚直,诗人赞美它们的品格,以此表述自己的心志。

B.第六句中的“敢”意为“岂敢”,以反问直抒胸臆,语气强烈,掷地有声。

C.诗人虽然远离朝廷,但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应是为天下人所共知的。

D.这首五言古诗运用比兴手法,巧妙化用典故,反复咏怀,风格质朴刚健。

16.诗人先说“捐躯诚有地”,又说“愿乞一棺地”,你对此如何理解?

四、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南粤中学的校训中有“自强”“弘毅”四字,前者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者则出自《论语》的“,”。

(2)杜甫在《登高》中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描写了自己晚年孤独病弱的境况,其《登岳阳楼》中“,”两句也写出了类似的境况。

(3)学校的“文学廊”为古今诗人制作名片,文佳想引用两句诗来概括曹操的形象,陈老师提醒他用曹操自己写的诗就很合适,比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好奇,在哪里能更容易找到新物种?事实上,对分类学者来说,新物种的发现有时是“有迹可循”的,有时则是“意外之喜”。

进行野外调查时,学者在不同区域、不同类群里能发现新物种的概率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我国,横断山区由于地形地貌气候差异大,存在大量狭域分布物种,加上此前物种调查不够充分,发现新物种的数量远高于东部地区。而从类群上看,兰科、苦苣苔科等草本植物类群个体较小、生境特化,发现新物种的概率也就相对高些;高大乔木更加显眼,更容易被分类学者关注,想要再发现新物种就非常难。在动物界,相对于大型兽类和鸟类,发现新的昆虫物种A。

①对某一个类群或者某几个相关类群开展分类研究时,②由于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③不少学者通常会对物种的样本进行分子测序。④而在测序过程中,⑤有时候会发现某个样本跟已知物种完全不同,⑥有时候也会发现有些样本的形态特征虽然几乎一模一样,⑦却并不属于同一个物种。⑧碰到这些情况,⑨分类学者就会进一步研究,⑩以确认该物种属于新的物种。所以,B,不如说是碰到新物种。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天是草原上的天。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儿地绿。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在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得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红得发白。沉下去以后,天边还久久地染着余光。

那云也奇怪。它仿佛不在天上,而在地上,应该说,就是在那天和地的交界上。像要往上飘,又像要往下落,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滴得下水来。忽然间云在空中活动起来,大块大块地往天边滑去,太阳马上就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天也骤然升高了,就是飞,也难得上去了。那些云,都集中到一堆,落到天地的边缘上,好像是谁在那刷了一笔浓墨。想来那里一定会下大雨,让丰盛的草原畅饮一番。再等一会儿,这一“笔”勾销了,却又在天的另一边,添上了一笔。这看不见的笔挥来挥去,云层就汹涌而来,呼啸而去,忙个不停。那施云童子、布雾郎君,以及四海的龙王爷,在这一带的任务似乎特别繁忙,我真替他们累得慌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草原毫无遮拦,开阔,坦率,一片碧绿。”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语言文字运用Ⅱ和现代文阅读Ⅱ中都有加点的词语“就是”,说说这两个“就是”在表意上的不同。

(1)天也骤然升高了,就是飞,也难得上去了。

(2)早先这儿就是有一个垂花门……

22.文中划波浪线处的“笔”字加了双引号,说说它具有什么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C 4.①因为我们的祖先更喜欢亲眼看到事物,依靠身体体验认识事物,所以我们更愿意“走出去”,而不是“看电视”;②因为我们的祖先更愿意看别人,而在别人看自己时会感到紧张,所以我们愿意“看电视”,而不是用“可视电话”聊天。 5.①“洞穴人原理”指出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一直共存且相互竞争,当两者冲突时,总是原始的愿望占上风;②作者先用洞穴人原理解释了过去未来学家预测失准的原因,是忽略了原始祖先的愿望;③再将洞穴人原理运用于下一个100年的预测,强调要兼顾科技与人文两大因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现代城市的交通堵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这为现代技术总会与原始祖先的愿望发生冲突提供了佐证”错。原文“还有人认为传统的媒体即将消失,因特网将会吞噬剧场、收音机、电视。然而,实际发生的事情并非如此。尽管在因特网上进行视频对话很容易,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愿意上镜头,城市的交通堵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糟”,可见现代城市的交通堵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是为了反驳“有人认为传统的媒体即将消失,因特网将会吞噬剧场、收音机、电视”这一观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因此应聘者更好的面试策略是多使用肢体语言”于文无据,原文“以面对面的方式,老板就能够读到这个人的身体语言,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是强调从老板的角度可以读取身体语言,而不是从应聘者的角度强化使用身体语言。

B.“作者谈及原始愿望时,常联系祖先的狩猎生活,可见原始祖先的狩猎经验对人类的影响远大于其他生活经验”错,作者谈及原始愿望时,常联系祖先的狩猎生活,是一种“洞穴人原理”,是强调原始祖先的愿望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仍然像我们的洞穴祖先那样思考问题”,而不是强调原始祖先的狩猎经验对人类影响的大小。

D.“正是由于没有意识到原始愿望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指望因特网成为科学与进步的论坛无疑是过于理想化了”说法绝对,原文“让我们再回到因特网刚刚创立的时候,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它将演化为科学和进步的论坛,结果它很快就退化成一个让人为所欲为的地方,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强调可以从这个角度去预测,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观点是:大部分人拒绝这些高级的方式是因为我所说的洞穴人原理;我们仍然像我们的洞穴祖先那样思考问题。

C.司机违规被警察截停时,常常不愿意离开驾驶室,是一种想逃避处罚的心理,与原始人保卫领地的意识无关,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结合“其中的理由是,我们古代的祖先总是希望亲自看到某件事物或事情,而不依赖道听途说。依靠实际的身体体验而不是传言,对他们在森林中幸存下去是至关重要的”可知,因为我们的祖先更喜欢亲眼看到事物,依靠身体体验认识事物,所以我们更愿意“走出去”,而不是“看电视”;

②结合“我们喜欢看别人,甚至坐在电视机前几个小时无休止地观看我们同类的表演,但是当我们感到别人在看我们的时候就会立即感到紧张”可知,因为我们的祖先更愿意看别人,而在别人看自己时会感到紧张,所以我们愿意“看电视”,而不是用“可视电话”聊天。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我想说的是,每当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发生冲突时,总是这些原始的愿望占上风。这就是洞穴人原理”“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之间依然存在竞争,即坐在椅子上看电视与走出去接触我们周围的事物之间的竞争”可知,“洞穴人原理”指出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一直共存且相互竞争,当两者冲突时,总是原始的愿望占上风;

②结合“为什么这些预测不能成为现实呢?我猜测大部分人拒绝这些高级的方式是因为我所说的洞穴人原理”“我们的需要、梦想、个性和愿望也大同小异,在10万年中恐怕也没有多大变化,我们仍然像我们的洞穴祖先那样思考问题”可知,作者先用洞穴人原理解释了过去未来学家预测失准的原因,是忽略了原始祖先的愿望;

③结合“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之间依然存在竞争,即坐在椅子上看电视与走出去接触我们周围的事物之间的竞争。在这个竞争中,我们两者都需要”“如果你想预测将来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只要想一想1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社会关系并将其放大10亿倍即可”可知,再将洞穴人原理运用于下一个100年的预测,强调要兼顾科技与人文两大因素。

6.B 7.D 8.①叙述内容的变化:从看到院子的改变而吃惊,到感受到熟悉的味道而激动。②表达方式的变化:从描写院子中各种物象,到抒发内心的情感。③两个“是这儿”相连,自问自答,语气从疑惑到笃定,直接表现心理变化。④语言节奏的变化:从较慢的节奏,到越来越快的节奏,契合人物的心理变化。 9.①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蓝佩玉寻访旧居的过程。②穿插多次第一人称“我”展现主人公的心理独白。③呈现出同一空间不同视角叙述的立体结构,④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腻、复杂的情绪。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从‘深红色’大门里走出的素未谋面的小姑娘,让蓝佩玉感觉很熟悉”错,原文“阿姨和您,这久违了的故国的亲热和文明”是说小姑娘的称呼让她感觉熟悉和亲切。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对比”错,小屋,与院子都“拥挤”,没有形成对比。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手法的能力。

①叙述内容的变化:“她大吃一惊,原先的幽雅而又有些败落的院子如今变得这样拥挤而且热闹”从看到院子的改变而吃惊,“这里的土地,这里的空气,这里的太阳、风,这里的砖头瓦块、石阶、木门,都有那么一股子热乎乎的味儿,都有那么一种揪人的心、勾人的魂、叫人心疼、叫人不平、叫人喜、叫人爱的味儿”到感受到熟悉的味道而激动。

②表达方式的变化:“院中间是一个自来水龙头……。屋顶上有讲究的亮晶晶的鱼骨天线和自制的瘦骨伶仃的几根筋似的电视机天线”描写院子中各种物象,“这里的土地,这里的空气,这里的太阳、风,这里的砖头瓦块、石阶、木门,都有那么一股子热乎乎的味儿,都有那么一种揪人的心、勾人的魂、叫人心疼、叫人不平、叫人喜、叫人爱的味儿”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描写到抒情。

③“是这儿?是这儿”运用设问修辞,两个“是这儿”相连,先问后答,自问自答,语气从疑惑到笃定,直接表现作者进到这个院子的心理变化。

④语言节奏的变化:前文描写院子的内容多用长句,节奏较慢,后面“这里的土地,这里的空气,这里的太阳、风,这里的砖头瓦块、石阶、木门,都有那么一股子热乎乎的味儿,都有那么一种揪人的心、勾人的魂、叫人心疼、叫人不平、叫人喜、叫人爱的味儿”多用短句,节奏加快,人物心情越来越激动,契合人物的心理变化。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使用特点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本文“她随着小女孩走进了院子。她大吃一惊,原先的幽雅而又有些败落的院子如今变得这样拥挤而且热闹”“她一进到这个院里,这里的土地,这里的空气……”“她进了屋”“她看见了,在她五岁生日,爸爸给她买的一串香袋”作品采用第三人称“她”,以“她”的视角叙述蓝佩玉寻访旧居的过程。

②“我认识它!”“我找到了”这是“我”的内心独白,中间穿插多次第一人称“我”,直接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

③作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为主,中间穿插使用第一人称“我”,在叙述蓝佩玉寻访旧居的过程,两种人称穿插使用,呈现出同一空间不同视角的叙述,使文章结构呈现立体化。

④第一人称“我”的使用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直击人物心灵,表现人物细腻、复杂的情绪。

10.CEH 11.C 12.D 13.(1)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就要发动战争,可以称得上孝吗?以臣子的身份去讨伐君主,可以称得上仁吗?

(2)幸亏有次子交托社稷啊,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接任国君的人,那又能把先王的社稷怎么办呢? 14.①洁身自好(保持高洁);②过中失正。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就是孟子讥讽他们狭隘,并且孔子称赞道德最崇高的人,称赞在泰伯但不是伯夷叔齐的原因,他们的主旨思想很深刻啊。

“此孟子之所以……也”是表原因的大句子,其中“讥乎其隘”是状语后置句,是第一个原因,后面C处断开;

“孔子至德之称”是第二个原因的主语,应单独成句,E处断开;

“而”连词,连接“在泰伯”和“不在夷齐”,中间不断开,“也”句末语气助词,后面H处断开。

故选CEH。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谦让,辞让;责备。句意:辞让国君之位。/按照常惠说的责备单于。

B.正确。拉住,勒住;敲击。句意: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用手指敲门。

C.错误。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兵器杀害;效法。句意: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能够被万世的人所效法

D.正确。名词,草木;动词,生长草木。句意:难道不是周朝国土的草木庄稼吗?/不生长草木的地方。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孟子认为,他未能达到尧舜禹三位圣人的境界,不能够为百世师”错误,由原文“廉顽立懦,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可知,是作者认为伯夷的行为可以成为百世师,但因超过了中庸失去了正直,未能达到尧舜禹三位圣人的境界,且是作者的观点,不是孟子认为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干戈”,发动战争,打仗;“谓”,说得上,称得上;“以”,凭……身份。

(2)“幸”,幸亏,幸好;“中子”,次子;“苟”,如果。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洁身自远斯可已矣”可知,洁身自好(保持高洁);

②由原文“斯皆过乎中者也”可知,过中失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辞让国君之位,一起逃到周国。等到周国西伯侯已经死去,武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就要发动战争,可以称得上孝吗?凭臣子的身份去讨伐君主,可以称得上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

材料二:

成为圣人的道理,不过是中庸罢了。尧舜禹三位圣人,能够被万世的人所效法,一概是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做不到不可以叫做中,超过了也不可以叫做中。请允许我就根据这个讨论它。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将要死亡,遗留命令扶立叔齐为君。父亲死了以后,叔齐退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命令啊。”于是逃跑离开,叔齐也不确立国君,然后逃跑离开。这以后,周武王攻伐商朝,他们离开周朝在首阳山隐居,以吃周王朝的粮食为耻辱,于是饥饿而死。孔子曾经称赞他们,说“真是古代贤德的人啊”,孟子曾经称赞他们,说“纯洁的圣人”。谁又能够有异议呢?即使这样,可是有的人还是有评议。

前代君主的国家,是从祖宗那里得到的。父子之间传承,按照以嫡长子为长的次序,是古代的制度,改变这个一定会发生动乱。先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泰伯,次子是仲雍,三子季历。太王想要传位给季历及他的儿子昌,泰伯知道了这件事,立即和仲雍逃离到荆楚一地,来顺从父亲的志愿,来成就帝王的事业。孔子称赞他那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并且说百姓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伯夷如果也知道了父亲的意志是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应当要效法泰伯顺从父亲的意志,隐隐约约的样子退让躲避于调整改变命运的那一天,不应当执行自己的意志,显达的样子推辞禅让于命运不幸的时候。叔齐也没有确立国君,然后就逃离了,幸亏有次子交托社稷啊,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接任国君的人,那又能把先王的社稷怎么办呢?商汤周武的征战和攻伐,就是尧舜的以位让贤、逊位,天下的百姓归附周朝,是上天的意志、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自我远离就可以了,怎么能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辱呢,独自吃的野菜,难道不是周朝国土的草木庄稼吗?这都是超过了中庸的啊。唉,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足够可以被百代的人效法学习,超过了中庸失去了正直,恐怕就不能达到尧舜禹成为圣人的道理了。这就是孟子讥讽他们狭隘,并且孔子称赞道德最崇高的人,称赞的是泰伯但不是伯夷叔齐的原因,他们的主旨思想很深刻啊。

15.C 16.①诗人先假想自己有一天能实现为国杀敌的理想,那他必勇冠三军,哪怕捐躯亦在所不惜;②但如果报国理想落空,也希望能葬在吴国勇士的坟边;③两句诗前后相连,抒发诗人生死不变的忠诚之情,体现始终如一的气节。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但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应是为天下人所共知的”错误。“精意当彻闻”是诗人的愿望,希望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能够被朝廷和君王了解。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表达自己希望勇冠三军、为国杀敌,甘愿为国捐躯,“诚”意思是“果真”,表假设,可见此句是诗人的报国理想。

“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愿求得一块葬身之地,埋葬在要离的坟墓近旁。这是诗人假设以身报国理想破灭后的愿望,结合注释“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用以称壮烈之士”可知,诗人愿葬在要离这类壮烈之士的坟墓近旁,以此表达对壮烈之士的敬仰和追随。

诗人先说希望为国献身,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战场上牺牲也在所不辞;后说如果希望落空,愿意乞求一棺之地,葬在要离这位壮烈之士附近。诗人认为,如果国家征召,更希望为祖国上阵杀敌,但如果没有机会征战沙场,那只好死后向烈士看齐,保持节操。两句诗前后关联,共同表现了诗人生死不变的拳拳报国之心,对祖国的一片爱国赤诚。

17.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孤、骥、枥、暮、哺。

18.A处:就要容易得多

B处:与其说是发现新品种 19.语句:②;修改为:由于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语句:⑥;修改为:有时候也会发现有些样本虽然形态特征几乎一模一样。

语句:⑩;修改为:以确认该物种是否属于新的物种。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内容上,所写句子要体现出与前句“在大型兽类和鸟类中发现新的物种是很困难的,几率较小”相反的结果,可答成“容易” “概率大”“可能性大”“不难”等;逻辑上,所写句子要能体现与“在大型兽类和鸟类中发现新的物种”相比较的语意。应填:就要容易得多。

B处,内容上,所写句子应总结上文“学者在对物种的样本进行分子测序中发现了新物种”的内容;逻辑上,所写句子要与后文的“不如说”搭配,表示选择关系。应填:与其说是发现新品种。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②成分残缺。可将“由于”视作介词,补充宾语中心语,修改为“由于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或者将“由于”视作连词,修改为“由于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得)迅猛”。

语句⑥和⑦主语不一致,不合逻辑。因语句⑦的主语只能是“样本”,所以唯有修改语句⑥。可改为“有时候也会发现有些样本虽然形态特征几乎一模一样”,或“有时候也会发现有些样本形态特征几乎一模一样”。

语句⑩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可修改为“以确认该物种是否属于新的物种”“以确认该物种是不是属于新的物种”“以确认该物种是不是新的物种”。

20.①连用“这样”,强调现场感;②“一个劲儿地绿”运用比拟手法,突显“绿”的磅礴恣肆;③“只是”与下文“却是”形成呼应,引出天的变化多端。 21.(1)中的“就是”表示假设;(2)中的“就是”表示确认。 22.①“笔”即指“一笔浓墨”,表达简洁形象;②借用成语,语言灵动,富有新鲜感。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原句“这样开阔,这样坦率”连用“这样”,强调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有画面感,表达出作者见到草原的兴奋、激动等情绪。

从修辞角度分析,“一个劲儿地绿”,运用比拟修辞,把草原人格化,突显草原“绿”的磅礴恣肆,强调草原绿的纯粹;也可从语体角度分析其“口语化”效果,与上下文语言风格和谐一致,语言生动活泼等。

从篇章结构角度分析,“只是”强调这个句子与后文的关系,可表达为“形成呼应”“与后文‘天的变化多端’形成对比”“与下文衔接紧密”等,引出天的变化多端。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1)“就是飞,也难得上去了”中“飞”是一种假设的状态,形容天空高远,句中的“就是”表示让步假设关系。或解释为“即使”“就算是”“哪怕”等表示姑且承认一个事实的让步假设词语。

(2)“这儿就是有一个垂花门”是对“这儿”空间建筑特点的介绍,句中的“就是”表示确认或表示肯定。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注意理解题干中的“它”是指“‘笔’字加了双引号”,不能仅理解为双引号使用的作用、效果。

从内容角度,“一‘笔’勾销”加引号有特殊含义,结合“那些云,都集中到一堆,落到天地的边缘上,好像是谁在那刷了一笔浓墨”可知,此处形容云的变化,“笔”即指“一笔浓墨”,语言简洁生动。

从语言形式角度,“一‘笔’勾销”是借用成语“一笔勾销”,或“化用成语”“转用成语”“巧解成语”“移用成语”“故意曲解成语”等,化用成语使语言灵动,富有新鲜感,增强语言的趣味性,让语言生动活泼。

23.例文:

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原则守公正

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社会交往,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规范我们的行为。这个标准就像一把尺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的边界和范围,从而做出公正、公平的判断。因此,我认为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原则守公正,方能守住人生底线,维护社会正道公平。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心中有“标尺”,让一把“标尺”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石。

规矩,是为人的底线,是人人心中应遵守的“尺子”。孟子曰:“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人,没有底线、惶惶不可终日;一个国家,没有了坚守的底线,将会失去根基。陶渊明清正廉明,从不攀附权贵,也绝不阿谀奉承,而是选择一生坚守原则,把才华赋于诗中,流芳百世;44岁的文天祥在风雨飘零的被俘途中对着长空仰天大笑“生亦何惧,死亦何忧”,坚守忠诚“标尺”,慷慨赴死;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守精神家园,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赢得群众广泛赞誉和爱戴。孟子言:“无规矩,不成方圆。”世间万物,皆有“标尺”,它是一种准则,更是一种分寸,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原则管到位。”坚守同一尺子,守护公平公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把尺子量到底”,其实说的是公平公正的问题。要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这样才能做到公平。比如说我们的高考模式,除了凤毛麟角的保送和自主招生以外,全国的高三学生想要进入大学,都是走的同一条道路,参加的同一次考试。而这把尺子对于大家来说都能接受,这样才能做到公正。“一个原则管到位”,也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成立之初就确定的“党指挥枪”“官兵一致”“支部建在连上”等基本原则,都是很好的尺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多年未变,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法宝。做到公平公正,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一把尺子量到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待人处事,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可见,尺子是最公平公正的。人生之尺,无处不在。尺子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子在手中,量得又量失。“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新时代有为青年,当从小事做起,坚守“一把尺子”,坚持原则守住底线,努力维护社会公平,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引出了“衡量”“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的话题,引导考生围绕“尺子”展开思考。第二句话指出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第三句话提出两种使用尺子的标准。

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尺子”,这是一个“比喻式”的词语。在现实生活中,尺子因其有着标准刻度和单位的特点,往往用来比喻评价的标准、尺度、规则、底线……而这些标准、尺度、规则、底线等,又受人们处事态度、价值观念等的影响。所以,考生要正确理解“尺子”的内涵,即衡量事物的标准,并把握“一把尺子”与“多把尺子”这两种衡量方式的使用时机。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某些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保证对不同测量对象秉持统一的公平、公允、公道的态度,我们做事需要从头到尾始终坚持一个标准,按照一以贯之的原则和规范进行测量与评价。比如公司、组织的业绩指标,如果朝令夕改,既无法凝聚组织的公信力,也无法激发组织的活力,只有一把“尺子”用到底,才能彰显公平和正义,正所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当然,有时可能需要多元的“尺子”,在某些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立体全面地测评,需要多元评价体系,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衡量评判,才能够量得恰到好处,呈现更多精彩。比如衡量一个人的“成功”,财富、权力、知名度固然可以作为标准,但一个人过得是否幸福,在交际圈是否有好的口碑,也应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本题并非二元思辨类作文题,对于材料列举出的两种衡量方法,考生不应取一舍一,不应比较它们的优劣,而是应当将写作中心放在两种方法各自的作用以及不同的运用场合上,且要求条理清晰。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多种手法,凸显人物对“尺子”的运用以及“尺子”的价值和意义。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什么是“尺子”(包括“一把尺子”“多把尺子”的内涵),然后分析“尺子”的重要作用,最后阐述我们何时用“一把尺子”、何时用“多把尺子”来衡量人与事。

立意:

1.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2.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原则守公正。

3.多把尺子衡量,灵活变通处事。

4.做人底线“一把尺”,因材施教“多标准”。

5.原则规矩应坚守,思维创新“多把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