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杜卿卿:从业近十年,始终珍视认识世界的自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第一财经是什么东西 财经记者杜卿卿:从业近十年,始终珍视认识世界的自由

财经记者杜卿卿:从业近十年,始终珍视认识世界的自由

2024-06-13 19: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周荣旺 深度训练营 收录于话题#记者手记 21 个 #深度营 53 个

成为一名“专业”记者需要什么?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吃苦耐劳的精神?灵活应变的能力?

这次,我们选择从“记者”二字出发,区分领域,以某一类型记者为单位,了解他们深度根植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现状,将会遇到哪些人,经历哪些事,又会遇到哪些难题……

以下是记者手记系列第二十篇,我们采访了财经记者杜卿卿。“精彩的故事时刻发生,我想在第一排拥有一个座位。”这次我们和她一起,看看更大的世界。

/ 记者手记 /

作者 | 周荣旺

编辑 | 张馨尹 冯平 胡世鑫

关键的时间点,对话关键的人

财经新闻报道需要确定性,确定性需要一手信息。获取一手信息,就需要在关键的时间点,向关键当事人,提出关键问题。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进一步扩散,恐慌情绪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熔断、暴跌、崩盘,情绪影响价格,恐慌性抛售此起彼伏。

3月9日深夜,在原油暴跌之后,恐慌情绪达到顶峰。杜卿卿看到国际交易员朋友们惊叹“无眠之夜”、“太刺激”、“见证历史”,国内机构的研究人员纷纷宣布“全球开启危机模式”。

“我一直对各个时期的金融危机比较感兴趣。经济学充满预测,而金融危机就像一场场实验。”杜卿卿说,面对恐慌持续升级,她反而心生疑问——金融危机这么容易就出现了?这是真的危机,还是只是对危机的恐慌?

她回忆称,当时有很多悲观的看法,有的预言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堪比“次贷危机”,有的认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经济衰退,还有的直呼1930年代大萧条重现。

但其中也不乏有人“弱弱”表示,所谓危机,只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并没有真正的危机爆发。“如果恐慌的源头是存在的,那没有问题。但如果恐慌的来源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那作为财经记者,通过尽可能拨开迷雾追问到真相,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斩断恐慌链条,避免恐慌预期的自我实现。”杜卿卿说。

夜已深去,但她决定,要找到具有观察能力的人来提供有价值的基础信息。她想到了2015年A股股灾报道时,认识的一位全球宏观交易员。

与机构经济学家不同,交易员不侧重预测,而更在意严谨地数据逻辑。在两个人的对话中,她将从恐慌到危机还有几步一层层理了出来,并且作出判断,数据显示,泡沫还不会破裂。随后她将这个对话整理出一篇报道——《》。

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报道,只是她的“爱好”,国内资本市场报道才是她的主要工作。目前,她在第一财经担任资本部副主编、高级记者。

杜卿卿

“第一次写稿,我交了篇论文”

从2012年加入第一财经,杜卿卿做财经新闻已经快十年。

“我从小就非常容易产生问题。课堂上举手提问的那个总是我。读书的时候我就对各种经济危机非常有兴趣。”本科和硕士时期都就读于经济学专业,杜卿卿毕业时并没有想过要去做财经记者。

当同学们都去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时,她拿到的offer有些不同——电影娱乐公司、财经媒体、国企,还有担保公司,可谓五花八门。

“差点就能跟梁朝伟一个公司了。但要先去电影院卖三个月爆米花,后来就算了。我也去申请过银行,面试过了,笔试没过。申论没问题,但数学太差了,行测实在考不过。”杜卿卿后来觉得,走上财经媒体这条路,是兜兜转转注定的回归。

在媒体里,做一个财经记者,产生“经济增长还是萧条”、“危机是否已经出现”等等问题,就变得非常正当,而却追问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非常正当。

杜卿卿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视为一场马拉松,不急于一文一稿,更在于在长期的观察和学习中,逼近经济现实。

作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她入手的时候很慢。入职之后,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发出职业生涯中的第一篇稿件。

那是她的第一次采访,内容关于私募基金行业监管。她要面对的是基金行业里级别较高的人。在这次对话之前,她用了很长的时间去约访、做案头工作、写采访提纲。

“我做了很多准备。但是一开口,从对方的反应力可以看到,我还是低估了自己的无知。”杜卿卿说,见面之前,她从查阅的资料里得知,私募基金的募集方式被称为“非公开募集”。于是,在面对采访对象时,她频频使用“非公开募集”这个词。但杜卿卿后来才知道,行业里一般只会用“私募”这个词,“非公开募集”只存在于书面表达中。

“他当时就觉得,你来跟我对话,连行业里约定俗成的东西都不知道。”杜卿卿说,现在说起来有点好玩,但是当时,泪水在眼睛里疯狂打转,不是因为对方有多严厉,而是自惭形秽地要命,深感专业性提升的迫切。后来她的直属领导得知后开玩笑说:“你练手的采访对象级别有点高。”

对财经记者而言,采访是一关,写作是另一关。从小就以语文擅长的杜卿卿,没想到自己竟然不会写新闻。

第一次写稿,她很自然地用计量经济学进行了线性回归。文章交给编辑,编辑傻了眼——改无可改,无从改起。只好另起新篇。

不过,用写论文的方法写新闻,背后是她对新闻的一个态度:不能轻易去下一个结论,每个结论背后都需要尽可能多的证据支撑。

做记者越久,她越不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因为,她深知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困难。

努力和运气

刚入行的时候,杜卿卿觉得自己在报社里“可有可无、特别不重要”。

“新记者有时候会忽略这段时期的价值。不重要,意味着没有把你锁在一个领域,天高海阔,可以尽情去享受。”她觉得,这份“自由”值得珍视。

就是在最初的几年,她做了一系列的调查报道。有上市公司财务调查、区域金融崩盘调查、边境金融调查,夜黑风高去江边取过企业排污样品,独自一人去过边境渡口采访过“蛇头”,花一个月走过云南边境线,花一个月走过神木、府谷、鄂尔多斯……

“很怀念那段时光。”杜卿卿在做过几年调查之后,报道领域调整为资本市场政策。

她曾多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并向国家部委领导人提问;多次带队参加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与国内外高层人士对话。

不过她认为,做调查的思维可以用于一切报道之中,也就是——穷尽一切可能。

“你必须无限地去接近那个答案,对你的读者来说,你才能最大可能地呈现真实、客观的信息。”她说,这是记者的本分,但要真正做到却需要持续保持职业纪律,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2015年,A股出现过股市异常波动,千股跌停、千股停牌,流动性面临枯竭。那时,不仅中国投资者关注,全球投资者最关注的都是——中国监管层什么时候出手救市?

作为一位财经记者,杜卿卿也在关注着这个问题。当时各种猜测、传闻充斥市场,但是,作为记者,不是跟着一起讨论东讨论西,而是要想,哪里能获取一手信息?

没有别的办法。当时领导们商量之后决定,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那就是去现场再说。

7月4日那天,杜卿卿早上6点出现在金融街“蹲守”。她唯一掌握的信息是一个“传言”——监管部门可能今天要在这里开会。

那一天,她看着金融街从安静变得热闹,又看着绵绵细雨飘落,华灯初上。一整天都只有自己一个记者在金融街。直到傍晚,才有一位新京报的姑娘来了现场。

不过幸运的是,她见到了来开会的人,认出了其中几位,还采访到了其中几位。随后,她用手机敲出了一条仅有几百字的独家消息,确认了救市会议真实地发生了。

消息发出后,她的手机立刻“爆炸”。几十家从未接触过的国内外媒体,纷纷来联系确认信息。足以见得,这一消息的关注度之高,新闻价值之大。

“其实当时我也想了很多。这种监管层的动作,都是非常敏感的信息。报道方式是否合适?报道内容是否安全?那时候才从业两年多,很多问题我其实都没有很确定。在这一点上,学财经的记者,就不如学新闻的记者更有把握。”她说,不过现在这种蹲守的方法,对监管层而言已经不适用了。

因为最近几年,监管部门的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完善,相关部门能够比较及时地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及社会各界传递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财经报道中,独家消息其实有着很大的运气成分。那天故事的另一种结局也可能是,她在那里待一天,什么都等不到。

如今,杜卿卿更多在做政策解读的报道。做政策解读没有运气的加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能靠着积累。付出的越多,报道的品质与专业性就会更好一点。

2012年以来,中国酝酿启动新一轮的股票发行制度改革。2013年底,文件下发,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此后的工作中,杜卿卿则需要对各种政策与改革做专业解读。

从业近十年,她一直在跟随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改革做报道。这个过程中,各种改革的政策发布得非常密集。如何准确地向市场传播信息,并且帮助读者去理解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和含义,这些对财经记者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不跟上几年,很难写出一个完整的来龙去脉,用词的尺度也把握不了。”这个过程中,她需要去耐心学习,保持跟踪,时刻跟业内的人交流,请教新出现的东西,对未知永远保持“敬畏心”。

做资本市场跟踪报道的过程中,她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基本上资本市场里面所有的书她都搜罗过。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她写了一篇文章,《中国资本市场40年:“从0到1”和“1到无限”》,获得中国资本市场新闻报道“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奖”。

近几年她的工作内容变得“复杂”了很多,带团队、做专访、做研究、做主持。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团队化合作,有利于放大价值的实现。过去几年,第一财经资本部持续做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报道。

不过,她始终没有放弃“做记者”。

去年底,为了写出“A股最大盘后票团伙”的故事,她去法院旁听了两个星期,最终故事呈现后,虽然觉得自己写的依然未尽其意,但听到读者“堪称大片”的评价也还是比较开心的。

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是她非常恐惧的状态。在她看来,一个媒体人,无论什么职位,本质上都是一名“记者”。这也是她最为珍视的身份。

Q&A

Q:对财经报道的价值的理解?

A:财经报道的价值,它最核心、最直接的一个效果,就是影响价格。对学经济学的来说,价格是经济学里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

我们财经报道向信息世界里面提供的增量信息,都会成为这个信息世界的参与主体去做判断和决策的依据。那么你提供的信息的差别,就会带来判断的差别、预期的差别,影响他的交易行为。

我不认为我们财经记者要扮演教育投资者的角色,我们都是为投资者服务,是往财经信息的世界提供增量的、真实、准确的信息,给大家的判断和决策提供参考的依据。

Q:如果你的报道,偶尔关注比较少,你会不会感觉到成就感缺失?

A:你写的这个信息它越有价值,刚才那个担心就越不会存在。如果你出现那种状况,受众很少,没有人关注,那么在现在这种非常发达的信息传播时代,大概率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写的信息的价值没有那么高。所以,换个选题吧!

Q:从您的角度,如果有人未来想做一个财经记者,他应该从哪些方向去做准备或者努力?

A:我觉得做财经记者无非就是两个能力。一个就是你的写作方面的,这是可以练的。比如说你平时多写一点,不管你对什么感兴趣,写就好了,不用管它是商业故事,还是财经新推文,按照你的方式把它写出来。日积月累,你的写作手感就会培养起来。

第二个是,如果想到我这里来做财经新闻的话,我会希望他是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他是打开的,对于周围的事情会去感知、会关心、会思考,会去读书、跟人交流,自己慢慢形成一些观察。

其实你不需要找到答案,你先产生问题就很好。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能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你就成功了一半。你提出的那个问题,决定了这份稿件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Q:对金融、财经方面了解甚少的人,该如何去弥补这方面的知识呢?

A:我觉得这个事情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培养自己对于财经领域的直觉。

如果你没有,那我建议你换个职业,因为没有这个直觉,你做这个工作就没有快感。

如果你有财经新闻的直觉,这种直觉是非常强大的驱动力,可能包含你对社会发展的关心,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好奇,以及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这种直觉会长期地滋养你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反过来又能够生产出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个是去培养财经领域的知识储备。比如说去多阅读行业里面的一些书籍,但是不要去读《曼昆经济学》,读那个我觉得没有用,读一些商业故事类的、有可读性的书,多看一些新闻、媒体记者写的书,培养出直觉最重要。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积累知识的方式,是利用热点事件的驱动。比如,元宇宙特别热,我想要知道,那我可以去读一本元宇宙的书;比如金融市场情绪恐慌的时候,我就去读金融危机的书;比如“三孩”讨论热烈的时候,我就去读人口红利方面的书。这样会比较容易切入,又比较读得下去。

其实等你上了岗之后,(领导)会给你某一个条线,让你跑银行、跑券商,你再根据不同的条线,迅速建立起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储备,这都是一步一步可以实现的,不用担心。

杜卿卿

第一财经记者

原标题:《财经记者杜卿卿:从业近十年,始终珍视认识世界的自由 | 记者手记》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