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生虎、郭岚宁: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与传播符号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符号的研究符号学文学解析作者 刁生虎、郭岚宁: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与传播符号学

刁生虎、郭岚宁: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与传播符号学

2024-07-17 17: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5年7月3日至5日,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国际新闻界》、Art Review、 Signs & Media、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A&HCI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00余篇,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韩国等海内外3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四川大学,以"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与传播符号学”为主要议题,围绕“新媒介技术时代的传播符号学”、“新闻传播符号学”、“电影电视传播符号学”、“图像与设计传播符号学”、“认知学与传播符号学”、“文化与民族符号学”、“品牌与广告传播符号学”、“中国符号学遗产”、“符号学与艺术研究”、“文学叙述分析”、“皮尔斯、索绪尔与传播符号学理论史”等11个议题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必将有助于将符号学与传播学的研究扩展到当代社会蓬勃发展的各个文化领域,为文化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7月4日上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主持开幕式,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国际符号学会会长Paul Cobley教授,《文艺研究》副主编陈剑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丁国旗研究员代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国际美学协会会长高建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姜飞研究员代表唐绪军所长,《国际新闻界》主编助理刘海龙代表主编陈力丹教授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在主题发言环节,国际符号学学会会保罗·科布利教授、美国普渡大学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克教授及前美国皮尔斯符号学会会长詹姆斯·雅各布·李斯卡教授分别做了题为《符号学和传播学中的符码》、《文学伦理学批评,符号语言学,比较文化研究》、《符号如何传达信息:皮尔斯方法论》的大会发言。随后,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等就“认知差:解释的方向性”、“新媒体传播时代的文化符号学”、“符号机制与传播功能的媒介学路径”等问题做了深入阐发。

7月4日下午到7月5日上午,全体与会代表围绕“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与传播符号学”这一主题,就“新媒介技术时代的传播符号学”、“新闻传播符号学”、“电影电视传播符号学”、“图像与设计传播符号学”、“认知学与传播符号学”、“文化与民族符号学”、“品牌与广告传播符号学”、“中国符号学遗产”、“符号学与艺术研究”、“文学叙述分析”、“皮尔斯、索绪尔与传播符号学理论史”等11个议题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现择要总结如下:

一、新媒介技术时代的传播符号学

重庆交通大学李红秀教授对新媒体写作给新闻报道带来的转变进行了探讨,指出新闻媒体的写作不同于传统写作,除文字外,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符号等多种手段进行写作,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借鉴和利用新媒体写作,可以使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责任编辑刘俊老师对传媒艺术的科技性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是指近现代科技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受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并对其呈现出的三个特征进行了论说。当代大学生的符号化消费已然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合肥工业大学戴燕老师就从消费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影响、大学生标示社会差异以及增强自我认同意识等方面对这一趋势的动因进行了探究。

二、新闻传播符号学

柴静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在播出之后便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江西财经大学林新教授就以此事件为案例,选择新浪微博的“相关搜索”模块为观测点,收集关联词条作为话语分析样本,对以“柴静”为标签的社会话语在社交媒体上的演化与延展进行了研究。中国传媒大学曾庆香教授将符号学理论与社会传播实践相结合,就“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指出“社会巫术”效果的达成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话语事件的塑造,二是文化公民身份的塑造。新闻真实感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界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南昌大学王亿本老师指出,非言语符号是构成新闻真实感的关键因素,文章旨在通过分析非言语传播在构成新闻真实感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给新闻真实的探讨提供一些启发。西南大学刘丹凌副教授则借助传播符号学理论,围绕表征的符号设计与意指实践,对国家形象的媒介表达和意义建构机制进行了讨论。

三、电影电视传播符号学

当下,反腐已成为全民共识,反腐题材的影视纪录片也在这一大背景下迅速发展。临沂大学姜自立副教授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反腐题材影视剧和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技巧、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反腐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传播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南京艺术学院金昌庆教授则以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奇石符号置于原型叙事的深层结构中加以探讨,对其类别和叙事功能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文化内涵。近年来,中国影视作品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令人瞩目,但在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文化认同、艺术审美接受等方面的阻力,合肥学院何峰教授指出,中国影视作品文化符号的模糊性与内涵的贫乏以及影视作品的商业化追求与艺术品位追求的严重错位与脱节是造成此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四、图像与设计传播符号学

西南交通大学刘波老师基于图片话语分析法体系,提出了特征值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图片互动话语意义的实现方式、话语效果进行探究。暨南大学刘涛教授指出,在以视觉文本为主体的社会动员体系中,原型意象、认知意象、符号意象乃是三种常见的意象,其深层伴随着一种“意象性”话语的生产,而从意象到话语,这一过程则是借助修辞学意义上的接合实践完成的。北京印刷学院龚小凡教授指出,现代招贴是消费文化的重要视觉符号,是大众消费传播的新媒介,通过对法国“新艺术”运动招贴的考察,有益于人们理解设计活动与消费实践、生活方式、大众文化及媒介表达等多方面的关系。

五、认知学与传播符号学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理查兹·塞缪尔教授《认知科学与认知符号学》一文着眼于认知科学与认知符号学这一新兴领域之关系,就认知科学对认知符号学某些观念可能带来的影响发表了看法。苏州大学苏晓军教授对认知符号学和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互补性进行了分析。河南大学徐丽君副教授指出,作为人际传播中十分重要的非言语符号活动,“表情”具有深刻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根源,而人际传播中的滞阻,则与“表情”符号传达过程中的各种误读有莫大关系。上海海事大学刘国辉教授指出,人类的语言符号存在先天性缺陷,其并不能非常客观地表征我们所想要表征的一切,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策略,但补救策略毕竟非原生性,象似度有限。所以我们不能苛求语言,同时也要科学地看待语言的象似能力。

六、文化与民族符号学

西南民族大学蔡富莲教授将凉山彝族宗教活动中的仪式阵看成一个符号文本对之进行解读。指出仪式阵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被组合进某一仪式阵的符号是固定的,其位置不可随意改变。湖北民族学院李莉教授以民间歌谣为例,对现代媒介技术作用下民俗符号的多重意义进行探究,指出民间歌谣既可以通过有声符号传播,也可以通过无声符号传播,其作为传播符号在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不断融合的语境下会呈现出情感交流、宣传教育、文学审美等多重意义。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则从民族符号入手,以岷江上游地区民间文化中的“卍”或“卐”为研究对象,结合古与今、文献与田野、民俗艺术学与文化人类学进行考察和论述。另浙江传媒学院赵凌副教授对布朗族特有的民歌形式———布朗弹唱这一布朗族对外传播的标志性符号进行了深入探讨。

七、品牌与广告传播符号学

当下,微信已经成为人们首选的移动社交媒体应用,微信广告也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天津理工大学农郁老师通过研究微信广告形态,进而审视当下新型的社交型消费文化及其对日常消费生活的影响。四川外国语大学刘宇副教授从社会符号学的衔接理论出发,考察文字和图像在广告中的互动方式,通过实例论证“空间同构”、“一词多义”等衔接手段在图文广告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九江学院周子渊副教授则从广告传播的语图叙事沿革、图像转向、评判等角度展开论述,认为只有语言叙事和图像叙事这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映衬,才是广告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王道。

八、中国符号学遗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光顺教授指出,“易象”思维是在解决“言—意”关系问题中产生的,具有媒介化、图像化与符号化的特征,从自然物象到易象的发展,实是先秦符号思维的第一次飞跃。中国传媒大学刁生虎教授对庄子的传播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面对“朝三暮四”、“言不尽意”的符号之困,庄子提出了“三言”表达、“敛藏”态度、“受众”视角、“本真”内容等传播策略的解脱之道。兰州大学祝东副教授对老子的伦理符号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用符号来表达老子无法自我言说的“道”固然是一条途径,但是将“道”符号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片面化的风险,对此,老子主张用去符号化来解决符号危机,即回归无名。贵州大学王胜军副教授认为祭祀亦具有符号化的特征,通过祭祀对象、祭祀建筑、祭祀仪式等构成的符号系统,书院祭祀使儒学获得了它的意义世界。赣南师范学院吴中胜教授则以“节”这一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认为“节”这一符号可以让我们对本民族的天地自然观、社会生活观及境界人格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了解中国文化乃是一种有节奏、讲节制、尚气节的文化。

九、符号学与艺术研究

中国传统戏曲程式是戏曲美学的主要呈现形态,亦是呈现传统戏曲审美趣味的典型范式。西安市艺术研究所韩建老师在符号学视域下对中国戏曲表演程式进行了探究,同时指出,引入符号学理论固然可以树立民族戏曲审美自豪感,但对因新知新学与本土文化的“水土不服”而造成的曲解、误读甚至伤害也要保持足够的警惕。跨媒介叙述是当代文化的特点,当代电影中音乐与其他媒介合作,构成“跨媒介音乐”。四川大学陆正兰教授就对“跨媒介音乐”特殊的表意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究。湖北大学罗祖文教授对艺术符号对语言符号言说困境的超越这一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后指出,语言符号的言说困境乃是决定于其本身的性质特征,而艺术符号言说之可能乃是在于艺术符号与情感形式存在逻辑上的相似。

十、文学叙述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魏全凤副教授以谭恩美的《沉没之鱼》、何舜廉的《玛德琳在沉睡》以及姜峰楠的《你一生的故事》为例,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幻想叙述进行了探讨。山东师范大学周志雄教授指出,网络叙事进行着当今最大众化的写作,网络叙事复活的主要功绩就在于促进文学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大众化,促进文学形态的丰富性。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以超文本小说和微信文学这两种数字时代的产物为例,分析数字技术对叙事性质及特征产生的影响,认为数字技术不仅给叙事带来了新质,而且为读者带来了新的感觉体验。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则借用西方“可能世界”理论的基本概念,从文学史的“虚构世界”、“真实世界”、“交叉世界”三个方面对文学史的性质、构成及与这三个世界相关的叙述问题进行了讨论。

十一、皮尔斯、索绪尔与传播符号学理论史

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认为,肇始于皮尔斯的古典实用主义哲学及其向符号学的延伸,诞生于符号与实在关系的这种危机,实现了符号反映论和符号构建论的综合,将符号科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浙江师范大学聂志平教授则主要探讨了现代语言学、现代符号学的主要奠基者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发展演变理论。指出索绪尔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认为语言符号发展演变的最根本的内在原因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语言演变的外在原因则在于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运用,即言语。

在7月5日下午的大会主题发言中,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担任主持,众多知名学者做了相关发言。其中,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香港岭南大学丁尔苏教授、台湾大学蔡秀枝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丁国旗研究员等就“传播与文化差异”、“文学图像论及其符号学方法”、“释义方法与符号分类”、“书写、符号与记忆”、“新媒介时代文学境遇”等问题依次展开阐述。其后,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作大会学术总结,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致闭幕词。另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符号学丛书暨李斯卡新书发布会”并成立了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分会。

第一届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必将有助于将符号学与传播学的研究扩展到当代社会蓬勃发展的各个文化领域,为文化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