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福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笔墨当随时代是谁提出的 关福元

关福元

2023-03-21 05: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福元,出生于1963年,河北省景县人。大专学历,1991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直属分院,师从王文芳、刘松岩二位老师学习传统山水画。毕业作品在中国画研究院展出并被收藏。2016年又师从清华美院施云翔老师学习青绿和彩墨山水画。其山水画意境高远,浑厚华滋,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现为艺惠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

他的山水气势雄浑,境界奇伟,笔墨精微,变化丰富,开拓了传统山水的现代风格,他的山水画奇伟的境界得益于大胆的构思和构图。创作的山水画气势磅礴,苍茫雄逸而又明净秀美,着力表现北方山川奇骏的风貌,他以尽量丰富多变的笔墨语言及章法结构并来增强画面的可视可读性,他将具有时代感的大自然的美寓于传统的笔墨构架中,作品正大而典雅,壮美而和谐。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历经唐宋而高度成熟,迄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体系。唐代山水画更侧重意境的表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语)”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到了五代及宋初,界内提出“书画同法”的观点,更强调书法入画,这是山水画笔墨技巧的重要概括。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在山水笔墨技巧上,增添了“逸”的概念,后世将此推为最高准则。笔墨中透出“逸”味,正是笔墨技法致臻完美的体现。清代的山水画,精品时出,将此“逸”趣推进到一个新高度,石涛即是实践者之一。

石涛(1642~1707),清初“四画僧”之一,美术理论家。石涛的山水笔墨,不仅广泛学习前人技法,而且还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正是他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给当时的画界带来一股清流,对近现代绘画影响甚是深远。

上图为石涛《山水清音》图轴。山水画讲究笔墨气韵,这个内在气韵从何而来呢?明清时期绘画笔墨陈陈相袭,皆以摹古为本。不少画家的笔墨功力娴熟精能,可是却缺乏气韵新风。石涛独辟蹊径,创出了“我用我法”,法本自然的新天地。他重视传统笔墨,更强调要有自己的绘画思想。我用我法。这个“我”,非小我,偏见妄念之我,而是大我,得悟之我,得大我者必得心法,即可见性。至此而挥毫泼墨,气韵生焉。

石涛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即当下。他的《画语录》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等,至今被画界奉为圭臬。建国以来,“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水,笔,墨就不能不变”~这是傅抱石先生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最真切的感叹。

对于作画,知之甚少,下面站在非专业的角度,从三方面简要回答:

一、守传统的根:

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之所以独具韵味,是因为其根——天人合一的中国思想体系(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传统哲学或思想文化),无论传统书画的哪个流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先立足于根,在根之上来进行表达,保证了最后呈现出的是属于我们这块土地上的精神产物。

二、生技法的枝:

选题、构图、布局、笔墨等等,包括创作工具的制作和选用,都是书法绘画艺术的枝干,在不同时代,将当下最适合的创作工具补充到传统工具中,扬长避短,弥其不足,可以更好地展现根的情趣和意蕴。

三、开时代的花:

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所处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充分吸收当时当地的整体意识,与创作者个人的艺术理念结合,在根的营养基础上,发挥枝的支撑和传递作用,最后才能开出属于时代,而又能体现中国书画精髓的作品。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失去了笔墨的中国画是不完整的。

中国文化的传统大的方向是相承相续的,文化的精神特质具有典型特征,如同一个家族的代表性气质,形象和风气。失去了这些气质,形象和风气就割断了家族内涵的延续。家族内族人之间的凝聚也就失去了向心力。

传统笔墨在线条与墨韵经年累积的沉淀中展现深厚的美,那就是“功夫”,这种为“功夫”所做的付出,本身就是一种人生阅历的美,通过笔画一一展现在作品中。这种看似简单的线与面,浓缩了天地间千变万化的色彩和形象,符合“大道至简”的哲学理念。了解了传统笔墨的文化内涵,也就明白了传承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用我们的心灵感受捕捉时代生活的精神点滴,以经过沉淀的笔墨塑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传承是一种活水源头,发展则是滚滚东流。

欣赏黄建南油画,为您解析艺术家该如何继承与创新,确保承古显今

书法国画油画艺术家黄建南作品效果图欣赏

欣赏黄建南油画,深度解析如何从绘画技法上比较中西美术作品?

黄建南在艺术的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用色彩表达思想,意会奇观

徐朝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临习赵孟《汲黯传》有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