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下场批判「孔乙己文学」舆论翻车,他们不懂年轻人在抱怨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笔下文学官方网站 官方下场批判「孔乙己文学」舆论翻车,他们不懂年轻人在抱怨什么

官方下场批判「孔乙己文学」舆论翻车,他们不懂年轻人在抱怨什么

2023-03-24 0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置顶了毒鸡汤

作者:毒哥&玉成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

01

最近有一个网络梗非常火,叫做“孔乙己文学”。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书生,也是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却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赚钱,最终穷困潦倒,成为镇民的笑料。

孔乙己作为一个经典形象,只要读过高中的小伙伴,应该都对他不陌生,但他是怎么在网络层面上突然火起来的呢?

原来是这两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行各业多少都受到冲击,年轻人工作也不好找,不少人都是“毕业即失业”,但与此同时也拉不下身段当蓝领,只能在网上发泄发泄。

有年轻人这样说:

“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如果我没有上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丧却莫名合情合理的话,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共情,孔乙己文学自此诞生。

同一个话题下,有人抒发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不得志,也有人分享自己放下身段后,发现居然还挺爽的心路历程,可谓非常真实了。

孔乙己文学这个梗看着虽然新鲜,但实际上和前几年的反996、内卷和躺平之争内核差不多。

本质还是因为生存压力太大,年轻人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在社会毒打中被迫完成了思想的转变,只是因应具体的情况,转变的方向略有不同而已。

怎么说呢,这种梗虽然看着不够“正能量” ,但生活从来都不是被鸡血打出来的,无论是小确幸还是小确丧,都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只要不太过分,这种梗玩玩也无妨,更何况这届年轻人大家都知道的,也就嘴上丧,真要努力的时候比谁都卷,所以其实真没必要太放在心上。

但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孔乙己文学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官方还真上心了,就在这两天,央视网和共青团齐齐下场,用措辞严厉的长文大肆批评了孔乙己文学。

央视网是这样说的:

“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

“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于长衫之中。”

话说得是没错,但稍微一琢磨,总有点怪怪的,如果孔乙己的悲剧源头在于他自己,那就是说和孔乙己共情的现代年轻人们,都是咎由自取喽?

要知道鲁迅写孔乙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批判孔乙己本人,而是批判他背后反映出来的社会乱象,这也是鲁迅作品之所以深刻的原因。

但官媒的点评,似乎比普通网友还断章取义,社会问题避而不谈,锅却全扣到个人头上了。

官媒的这个立足点在共青团的文章里体现得更明显,认为孔乙己文学是一群不愿努力的人在鼓吹躺平和“读书无用论”,更是对真正有志青年的一种侮辱。

原本只是网友们的一次玩梗,却被官媒上升到了如此严重的高度,感觉已经变味。

更弄巧成拙的是,原本这个梗只在个别年轻人之间流传,被官媒这样一传播,热度反而更高了。

打鸡血的效果没有达到,反而引来更多人对当代年轻人处境的共情。

最经典的就是共青团的官方微信号,几千几万的高赞评论,却是一水儿的和原文唱反调。

很明显,大家对年轻人困境的根本原因心知肚明,普通网友尚且如此,官媒的小编、作者们不可能还蒙在鼓里,但显然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将责任推到了“不肯努力”的年轻人头上。

只是这届年轻人也的确不好糊弄,所以官媒毫不意外地翻车了,还将自己不接地气的本质暴露了个彻底。

02

官媒的这番姿态,不禁让我想起早些时候网络上很红的一个词:爹味。

何为爹味?

就好比我们过年时讨厌的亲戚,明明不熟,但就是爱仗着长辈的身份,高高在上随意说教,末了还不忘打压你几下,油腻的味儿冲得人两天吃不下饭。

看似很抽象,但爹味的精髓其实就两个,一是自以为是,缺乏边界感,啥事都要“Ta觉得”。

第二就是不接地气,虽然道理张口就来,看似头头是道,实际上都是东拼西凑来的鸡汤,所言不外乎“努力”,“奋斗”,反正如果你不够成功,那就是你不够努力。

道理对是对,但就如同正确的废话一样,对现实生活根本没有什么指导作用,顶多稍微有点励志作用,但年轻人从小喝鸡汤喝到大,恐怕也早就腻味了。

拿这两点来一对比,就会觉得官媒对于孔乙己文学的点评,还就真的挺爹味的。

本来吧,年轻人造孔乙己文学的梗,顶多是一种自嘲和玩笑,就好比“屌丝”这个词,我自嘲自己是个屌丝那没什么,但是如果有人借题发挥,指着我说“你们这些屌丝怎么怎么样”,那就自然惹众怒了;如果这个人还来自官媒,那就直接连官媒的形象也一起损坏了。

本来年轻人也不是不能理解官方的动机,毕竟官媒嘛,肯定要宣传正能量,打点鸡血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打的方式。

宣传正能量,不代表就可以忽视社会现实,更不代表要美化社会的阴暗面,否则和丧事喜办有什么区别呢?

方式不对的正能量,伤害性比负能量还要强。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两天央视网也翻了一次车,原因是他们在B站发了一个视频,标题是《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是无数平凡人的生活信仰》。

视频现在已经删了,但内容从标题上就能看出来,说的是一个干了30年的“棒棒”(流动搬运工)的故事。

有一说一,随着时代发展,“棒棒”已经越来越少了,本质原因就是这工作是真的辛苦而且不赚钱,过去干这个的人多,是迫于生计。

社会发展进步,年轻人选择多了,自然就不会考虑干这个,这个工种要是消失了,才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央视网反其道而行,用溢美之词赞叹了这位“棒棒”的坚守,还说对方“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

虽说这句话可能是他本人说的,但央视网的角度明显断章取义,更令人破防的是在采访片段中,“棒棒”本人在街头哼哧哼哧工作的同时,一辆保时捷从他身边疾驰而过。

这个场景顿时被网友们奉为名场面,用弹幕扎堆打卡,央视网一开始是打算把这一帧给删掉,但后来发现保时捷后面还有更贵的卡宴,最后只好把整个视频都删掉。

...

从宣传到翻车的过程,堪比一场现代大型行为艺术,向我们展示了所谓的正能量宣传的通病。

就像前两年翻车的《后浪》一样,这种正能量宣传之所以引人反感,不是因为正能量本身,而是因为不够真实,共情没有,反讽效果反而拉满。

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官方的宣传总会落入这种翻车的结局呢?

恐怕就要有关部门和写文案的人思考一下,他们接触的世界,和真正普通人接触的世界,真的一样吗?

03

这几年就业压力有多大,相信大家心中也有数,其中压力最大的,就是考公考编,无数人为了一两个职位抢破头,都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所以我相信很多基层岗位里,都是有九零乃至零零后的年轻人的,但不知为何,再年轻的人到了官方的宣传岗位,写出来的文字都爹味十足。

迎合领导的口味自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宣传口的工作人员,不管年老年轻,只要呆久了,就都丧失了对真实生活的感知能力了。

对于旱涝保收的岗位来说,整个职业生涯压力最大的时候,恐怕就是考编抢破头的那一天,真正的出道即巅峰。

但之后的工作生涯,和绝大部分在社会打拼的同龄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也就很难理解年轻人真正的焦虑和困惑。

这就好比一个从来没有在公司里上过班的人,拿起笔来指导你如何上班才能成功,除了鸡汤之外,好像也还真的写不出别的什么来了。

这里提一个很灰色幽默的事实:绝大多数从事传播相关行业的老师,自己从没有从事过传播相关行业的工作,他们从大学毕业就回到学校当老师,教学生如何从事传播行业,比如记者、媒体等...

这也是很多宣传口的文章总是让人感觉怪怪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地方。

人与人之间有差距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官方脱离群众已经成为常态,那就注定无法为大部分的普通人而发声,也就和“为人民服务”这个原则背道而驰。

翻车这么多次,也是时候做一下反思了,否则真是不好看,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吸取教训,多听听真正的基层人民的声音,别整这么多阴间新闻吧。

作者:毒哥&玉成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别怪我毒舌,生活比我的话更刻薄。负能量也是鸡汤,只不过它更真实。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