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鱼 吴英策 魏志渊 孙永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竞赛得分问题 赵春鱼 吴英策 魏志渊 孙永乐

赵春鱼 吴英策 魏志渊 孙永乐

2024-02-28 03: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8.02.13

  摘要:我国高校学科竞赛经历了40年发展,开始进入深化内涵建设时期,有必要对当前学科竞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基于对2012—2016年19项全国本科主要竞赛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学科竞赛在省域层面、学校层面和竞赛项目层面均存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基于此提出引强扶弱、优化结构和强化管理的高校学科竞赛治理优化对策。

  关键词:学科竞赛;现状;问题;治理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90年代的初兴、21世纪前十多年的全面发展到如今的深化改革阶段,我国高校学科竞赛从无到有,从数量突增到内涵发展,在人才培养中的成效日渐显现。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在学科竞赛的舞台上展现了对知识的创造运用和改变世界的热情与能力。同时,在整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学科竞赛存在需求和供给不平衡、预期和结果不平衡、区域间的不平衡和高校间的不平衡等问题。当前高校学科竞赛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如何更好地实施治理措施,通过优化学科竞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拟通过对2012—2016年普通本科院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的分析回答以上问题。 

一、高校学科竞赛的发展现状

(一)学科竞赛省级层面的差异分析

  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省级层面的得分为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东中西部区域各省份的学科竞赛总分差异。结果显示,F值达到10.31,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0.01边界值,说明在省级层面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1)进一步分析差异的程度,显示东部省份得分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的内部均衡高于东部和西部,西部省份的标准差达到16.67。(见图1)与我国东强西弱省级差异明显的高等教育布局相对应,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学科竞赛还存在不充分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以2012—2016年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为例,比较各省份进入评估结果前300和前100的学校数量和学校数量占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学科竞赛实力。(见图2、图3)从进入前300的情况来看,高校数量最多的3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省、北京市和浙江省,进入学校数量占比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从进入前100榜单的情况来看,高校数量最多的3个省份仍旧为江苏省、北京市和浙江省,进入学校数量占比最高的3个省份则为上海市、北京市和海南省。

(二)学科竞赛校级层面的差异性分析

  1. “公强民弱”现象十分显著。进入排行榜的1050所本科高校中,公办高校741所,占70.57%,民办高校309所,占29.43%;从得分来看,公办高校的得分均值是民办高校的1.74倍,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T值达到18.03,相伴概率为0.000,达到非常显著水平。侧面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公强民弱”的现实。

  2. 重点高校优势明显。分别对“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竞赛评估得分与其他高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重点高校在学科竞赛中具有压倒性优势。如对“985工程”高校和非“985工程”高校的学科竞赛评估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无论从评估结果总分还是奖项数量都存在显著差异。在得分方面,“985工程”高校的均分为83.86,是非“985工程”高校的2.13倍;在奖项数量方面,“985工程”高校平均得奖数量为183.26项,是非“985工程”高校平均得奖数量的6.39倍。对“211工程”高校和非“211工程”高校的学科竞赛评估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211工程”高校均分为70.64,是非“211工程”高校的1.89倍;“211工程”高校平均得奖数量为122.45项,是非“211工程”高校平均得奖数量的5.10倍。

  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竞赛评估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同样支持显著差异。“双一流”高校的均分为66.79,是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1.79倍;“双一流”建设高校平均得奖109.50项,是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平均得奖数量的4.62倍。

  3. 不同专业类型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差异显著。采用邱均平排行榜2015版对高校的分类方法,将全国高校分为10大类,分别为财经类、理工类、民族类、农林类、师范类、体育类、文法类、医药类、艺术类和综合类,与2012—2016年在学科竞赛中获得过奖项的高校进行匹配,共匹配702所。对这702所高校按照专业类型差异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存在显著差异,采用LSD方法进行多重比较,发现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两类高校的得分均值分别为50.86和50.98;体育类、艺术类高校学科竞赛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类型高校,得分均值分别为25.55和25.26。(见表2)

(三)学科竞赛项目层面的差异分析

  1. 竞赛项目在专业大类间的分布。梳理能查询到的77项全国性竞赛,按照理工农医类、文法社科类和综合类进行分类,发现理工农医类共有40项,占比超过50%;文法社科类相对较少,占比36.36%,综合类占比11.68%。在理工农医类内部,医学类和农学类竞赛较少,以理工类为主。在文法社科类内部,艺术类、文法类和经管类三分天下,分布相对均衡。

  在教育部发文资助的23项竞赛中,理工农医类竞赛共15项,占比达到65.22%;文法社科类只有4项,占比约17.39%;综合类2项,占比约8.70%,其他类为文体类活动。

  2. 竞赛项目获奖面向高校的类型分布。不同的竞赛获奖学校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2012—2016年本科院校学科竞赛结果为例,将“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统称为重点高校,共131所(不含军事院校),纳入评估结果的非重点高校922所,统计不同的学科竞赛中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校均获奖数量。结果发现在竞赛获奖方面差异显著,特别是在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重点学校校均获奖数量达到25.37项(含国际赛和亚太赛),而非重点高校校均获奖数只有1.90项,相差13.35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重点高校校均获奖数为 21.22项,非重点高校校均获奖4.92项,相差4.31倍。(见图4)我们将不同竞赛项目奖项中重点高校的校均获奖数除以非重点高校的校均获奖数的比值称为重非比,以此考察竞赛项目的获奖面向情况。结果发现“重非比”最高的为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其次为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排在第三位的是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重非比达到12.59。从侧面折射竞赛获奖面的偏向性。

  按照“主题、时间、空间、模式”四个要素将学科竞赛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四种类型。在第一次评估的18项竞赛中,开放式竞赛有10项,半开放式竞赛2项,半封闭式竞赛2项,封闭式竞赛4项,重非比分别为3.81、7.51、4.77和13.03。比较不同类型竞赛的重非比发现,封闭式竞赛中,重点高校更容易获得奖项,重非比达到13.03,其次为半开放式竞赛,开放式竞赛中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获奖的数量差距最小。

  竞赛项目获奖面向在公办和民办层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竞赛中公办高校校均得奖数高于民办高校,这与公强民弱的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差异相关。但同时也要看到,民办高校的获奖面在竞赛层面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于部分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校均得奖数为6.0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校均得奖数为1.59项)等,其他竞赛的校均得奖数低于1,民办高校5年来在16个国家级大赛中平均得奖数不到1项。(见图5)

二、高校学科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省级层面:东强西弱凸显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不均衡

  从2012—2016年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省份)分析来看,西部省份的得分显著低于中部和东部省份,且内部发展不均衡性高于其他区域,东部省份进入前300名的高校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同时也体现了在省级层面东强西弱的不均衡问题。

  绝对数是衡量学科竞赛省级层面结果的一个方面,但同时也需要关注相对数。虽然中西部省份在进入前300名的绝对数远远少于东部地区,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分布较少,在进入前300名的比率上要高于东部地区,如广西区共15所普通本科院校,有7所进入前300。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整体不均衡的情况下,中西部省份可以尝试集中力量举办几所品牌大学,以此提升本省的高等教育实力。相反,也提示东部地区,虽然从总量上来看,高等院校布局较多,但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省内不均衡。

(二)校级层面:层次、类型、专业间的不平衡

  1. 重点高校优势明显,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提升空间较大。从校级层面来看,重点高校的学科竞赛优势明显,在TOP100中,“985工程”高校有34所,占此类高校总数的89%;“211工程”高校有67所,占此类高校总数的59%;“双一流”建设高校为35所,占此类高校总数的85%。而从得分来看,重点高校的得分是其他高校的1.7~2.1倍,获奖数量是其他高校的4.6~6.4倍。可以看到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效应明显,但也应看到,学科竞赛不能只成为重点高校的舞台,要让广大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才能发挥学科竞赛普及化的育人效果。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内容,重点高校的拔尖扶持固然重要,但广大地方本科院校不可忽视。

  2. 公办高校对民办高校形成压倒性优势。从2012—2016年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的分析来看,公办高校得分显著高于民办高校,且形成压倒性优势,从一个侧面显示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竞争中的弱势。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仍然比较尴尬,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办学投入和资源紧张,在人才培养的师资、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投入与公办院校相比捉襟见肘,且民办院校招生分数一般较低,人才培养结果也不容乐观,形成恶性循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民办高校由于其教育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在办学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且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和对公共财政资源的杠杆效应能够让我们以更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供给,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3. 专业间的不平衡带来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风险。从评估结果来看,理工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院校,一方面可能与本次评估中竞赛类型的选择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一些专业缺乏高质量竞赛有关。学科竞赛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力引擎,是激发大学生创造活力的“星星之火”,从当前比较有影响力的竞赛分布来看,人文艺术社科的竞赛数量相对较少。每一门学科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专业间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失衡可能带来未来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风险。

(三)竞赛层面:专业大类和获奖面向分布不均衡

  根据已搜集的资料,虽然整体而言,全国性竞赛在专业大类间分布相对平衡,但是专业大类内部的分布极不均衡,如理工农医大类中,理工类竞赛特别是工学竞赛占比特别大,其他小类如医学类、农学类竞赛占比极小;同时还发现在教育部资助的竞赛中,理工农医类占比达到66%,远远超出其他类型,说明理工农医类竞赛的认可度大大高于其他类,可见竞赛项目在大类间还存在质量、影响力的不平衡。

  此外,分析了竞赛获奖面向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的竞赛获奖面呈现显著的学校差异。一部分竞赛有成为“富人俱乐部”的倾向,部分竞赛的重非比达到61.36,有4个竞赛的重非比超过10,说明这些竞赛中,重点高校斩获了较多的奖项,非重点高校获奖难度极大,长此以往,容易挫伤大部分非重点高校的参赛积极性。如果一项竞赛成为全国部分拔尖高校的小范围游戏,也不利于竞赛的健康发展。

  民办高校在竞赛项目层面也存在获奖结果不充分、不平衡局面,表现为民办高校只在部分竞赛中有相对较好的得奖结果,但在大部分竞赛中5年校均得奖数量不到1项。这给我们两方面的提示:①面向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层次的竞赛项目是否欠缺?我国民办学校大部分为新建本科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类院校的学生生源相对较弱,主要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竞赛项目的布局中,有强调知识创新应用的知识创新类竞赛,也有强调技术的技能性竞赛,但能让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优势的技术型竞赛项目似乎还是空白;②民办院校在学科竞赛组织的理念、资源投入、制度支撑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欠缺。

  从竞赛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部分竞赛没有专门的大赛网站,或者有些竞赛虽然每一届有固定的网站和报名通道,但都不固定;部分竞赛没有专门的章程,组织相对混乱;部分竞赛奖项数据不在网络公开,无法查阅等。这些都是竞赛规范组织方面的问题,是竞赛规范化治理的重点之一。

三、高校学科竞赛治理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强扶弱

  1. 引导重点高校参与世界级高质量竞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开始和世界高等教育同频共振,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竞赛方面也应有所作为。前文分析得出,在部分高级别竞赛中,重点建设高校如“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目前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表现突出,对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标准,应该鼓励这些拔尖高校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参与或组织世界级高质量竞赛,在世界的学科竞赛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2. 地方政府形成鼓励高校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促进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地方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要培育基地,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引导重点高校加强竞赛国际化的同时,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形成柔性、完善的体制机制来鼓励地方高校积极组织和参与竞赛,通过竞赛牵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强化对口支援计划提升西部高校学科竞赛软实力。西部高校学科竞赛呈现出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建议在西部高校对口支援中将学科竞赛纳入考虑范畴,发挥西部高校原有资源优势,强化高校竞赛指导软实力。可以尝试互联网技术优势,部分竞赛采用同时异地的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提升西部高校学科竞赛软实力。

(二)优化结构

  面对多样化发展的高等教育,应该附以多样化的学科竞赛。当前学科竞赛布局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1. 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增加部分专业类竞赛项目供给。当前我国全国性学科竞赛在专业大类的布局方面存在不均衡,影响了不同类型高校在学科竞赛方面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竞赛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建议发挥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调研本专业学科竞赛现状的基础上,优化存量,提高增量,改善这一类竞赛项目相对缺乏的现状,为人文社科类高校、专业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活力的舞台。

  2. 适当增加创意类竞赛项目供给。从当前热门的竞赛项目来看,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创意类项目偏少,而“创意”恰恰是大学生最富有魅力的特点之一。要鼓励学生敢于“天马行空”,敢为人先,不怕失败。所以适当增加创意类竞赛项目的供给也应成为当下优化大学生竞赛项目布局的一个可行的视角。

  3. 探索竞赛项目分层评价改革。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重点高校在学科竞赛中优势突出,部分竞赛有沦为拔尖人才竞技场的趋势,排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科竞赛其意义有待商榷。为了扩大竞赛面向,特别是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搭建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竞技舞台,建议考虑对竞赛项目进行分层评价的改革,可以对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分层评价。

(三)强化管理

  1. 加强竞赛内涵式建设,强化竞赛育人功能。学科竞赛不是目的,而是导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要淡化为竞赛而竞赛,为奖牌而参赛的功利性倾向,高校在竞赛组织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和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的意志培养,强化竞赛的育人功能。对于竞赛组织者来说,竞赛命题要关注学生中心,要关注社会需求,增加竞赛命题的可区分度和辨识度,深化竞赛内涵,提高竞赛质量。

  2. 加强竞赛规范性,引导竞赛健康发展。从分析来看,部分竞赛的竞争特别激烈,重点高校获奖数量是非重点高校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使得部分竞赛沦为“富人俱乐部”;个别竞赛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无节制地颁发奖项,使得竞赛自身的含金量下降,也偏离了高校学科竞赛目的。所以,对竞赛进行规范,引导竞赛健康发展已经是当务之急。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①规范竞赛的选拔机制,强化过程管理;②将竞赛章程作为强制性规范,竞赛报名通知必须说明竞赛目的、竞赛规则、竞赛程序、评价规则等;③鼓励竞赛信息公开:建议建立全国性高校竞赛数据云平台,将全国性大赛纳入平台管理,竞赛组织单位、参赛单位、评奖等都在云平台中完成。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不平衡、类型不平衡在高校学科竞赛中同样存在,面对这种不平衡,我们认为竞赛治理的要点不是削峰填谷、拉平差距,而是多样评估支持多元发展,丰富竞赛类型、优化竞赛布局,为多样化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多样化的竞赛供给,让所有大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有展现自己的机会,提高竞赛的导向性和辐射度。

  赵春鱼,中国计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浙江杭州 310018;吴英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事业发展部主任,北京 100191;魏志渊,浙江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浙江杭州 310058;孙永乐,杭州简学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院长,浙江杭州 310010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2期第69-74页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zggdjyxhwx

网站:http://www.hie.edu.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