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立春物候变化的规律 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2

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2

2024-01-06 19: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形成的。

B .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C .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要反映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

D .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业生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

B .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

C .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土柱观测日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 .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是《太初历》,它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与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D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 .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方法与行文思路。

5 .为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立春》这一节目?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棵树上,一棵树下

刘醒龙

再到簰洲垸,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这些年,心心念念的情结。

出武昌,到嘉鱼,之后去往簰洲垸的路途有很长一段是在长江南岸的大堤上。江面上还是春潮带雨的那种朦胧,离夏季洪水泛滥还有一段时间。在时光的这段缝隙里,那在有水来时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抢种的蔬菜,比起别处按部就班悠然生成的绿肥红瘦,堪可称作俗世日常中的尤物。除了蔬菜,堤内堤外所剩下的就只是树了,各种各样的,一株株,一棵棵,长势煞是迷人。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这句话本指长江中游与汉江下游一带平原湿地上的特殊景象。

因为洪灾频发,大堤少不得,老堤倒不得,大树老树只是栽种时的梦想,还没有活够年头,就在洪水中夭折了。1998年夏天的那场大洪水,让多少青枝绿叶停止了梦想,也让不少茁壮的树木在传说中至今不朽。

第一次来到簰洲垸,又离开时,就曾想过,一定要找时间再来此脚踏实地走一遍。1998年8月下旬,搭乘子弟兵抗洪抢险的冲锋舟,第一次来簰洲垸。除了几段残存的堤顶和为数不多的树梢,簰洲垸被滔天的洪水彻底淹没。汤汤大水之上的我们,悲壮得连一滴眼泪也不敢流。

所谓美梦成真,就是将日子过得如同美梦一样。由于当年子弟兵的驰援,人们才从最艰难的日子挺了过来,由于三峡大坝建成后对长江上游洪水的拦截,一向狂放不羁的洪水也将凶悍性子收敛起来,哪怕是乘着最大洪峰笔直往东而来,也不得不在簰洲垸顶头的大堤前扭转半个身子往西而去时,一改从前的暴虐,反倒以岁月流逝的模样用浪花之上的江鸥点染一段温情。

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两棵白杨,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

1998年8月1日夜里,簰洲垸大堤没能顶住洪魔的肆虐,终于溃口了。后来通过视频看到,惊涛骇浪之中,那个名叫江珊的小女孩死死抱着一株小白杨,硬是从黑夜撑到黎明。当子弟兵来施救时,小女孩还不敢放手,一边号啕大哭,一边说奶奶让她抱着小白杨千万不要松手。奶奶自己却因体力不支,随洪水永远去了天涯。洪荒之下,生命没有任何不同。那比狂飙凶猛百倍的浪潮来袭时,一辆辆正在抢险的重载卡车,顷刻之间成了一枚枚卵石,淹没在浪涛深处。一位铁汉模样的将军,同样得幸抱着一棵小白杨。

23年过去,小镇边上的这两棵白杨树,长得很大了。私下里,簰洲垸人,将一棵白杨称为“将军树”,另一棵白杨称为“江珊树”。小镇的人这么说话,听得人心里格外柔软,也格外有苍凉。不由得想得起天山深处的胡杨,华山顶上的青松;想得起西湖岸边的垂柳,洛阳城内的牡丹。

在簰洲垸下游约20里,有个地方叫王家月。1998年8月21日,自己随一个团的军人十万火急地赶到此地,打响“九八抗洪”的收官之战。险情过后,封堵管涌的几千立方米的大小块石与粗细沙砾,成了平展展田野上的一处高台。

相隔23年,再来时,一场大雨将头一天的暴烈阳光洗得凉飕飕的,在离高台不到50米的地方,自己到站住了。

在高台正中,孤零零长着的一棵小树。正是当地朋友业已念叨过许多遍的那棵杨柳。

相比从前,簰洲垸上上下下堤内堤外一切都好了许多,那两棵白杨从风雨飘摇中挺过来,长成参天大树。那曾经指望3万年后才风化成沙土的块石沙砾高台,才几年工夫就有杨柳长了出来,虽然只有一棵,却更显风情万种。这样的杨柳能长多少叶子呢?远远看过去,大约几千片吧,这是一种希望,希望小小杨柳用这种方式记住当初参加封堵管涌的几千名子弟兵。

曾经在干旱少雨的甘肃平凉,见过一棵名为国槐的大树,3200年树龄,毫不过分说,那样子是用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簰洲垸一带,注定没有见证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老树,从东来的长江,由此向西流去,一切见证之事都付与簰洲垸自身。不必等到再过23个23年时,不必等到垒起高台的块石与沙砾变得与周围田野浑然天成时,更不必让小小杨柳和高高白杨都变得千年国槐那样沧桑时,大江之畔无所不在,大水之中万物天成。历经过灾难的白杨全都是周瑜、陆逊那般青壮小伙模样,苦难中泡大的杨柳全都是大乔、小乔一样婀娜姑娘身姿。奋斗百年,走向新的征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向新的梦想,更加令人向往。如同自己刚转过身,就在想什么时候再来看看簰洲垸,看看簰洲垸的两棵白杨、一棵杨柳。还有这两棵树上,还有这一棵树下,安详天空,锦绣大地!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是用俗语说明景色特征,表明当地对筑堤防洪更为重视。

B .1998年那场洪水淹没了簰洲垸,滔天的气势震慑人心,使“我们”害怕得不敢流下一滴眼泪。

C .文中写江珊、奶奶,将军这三个人物形象,目的是表现人类在大自然力量面前的弱小。

D .文中用胡杨、青松、垂柳,牡丹衬托白杨,表明白杨是当地有着代表意义的景物。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再到簰洲垸”道明了自己与簰洲垸的因缘,自然引出对第一次到簰洲垸的回忆。“这些年心心念念”则突出感情的浓烈。

B .作者用特写镜头对准人们抢种的蔬菜,写出了这些蔬菜呈现的生机。这些蔬菜因生长在有水来时就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更显珍贵。

C .文章将1998年发洪水时簰洲垸被彻底淹没的最象和今天的景象作对比,有对过去洪水凶悍的惨痛回忆。也有对今日洪水得以治理的欣喜。

D .文章善于联想,如由白杨想到周瑜。陆进。由杨柳想到大乔。小乔,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既形象生动又内涵丰富。

8 .文章中写道:“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的两棵白扬,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为什么说那两棵白杨,那棵杨柳“最能表现这温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 .尾段由甘肃平凉国槐写到簰洲垸的两棵白杨、一棵杨柳,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

B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

C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

D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刍荛,原指割草打柴的人,文中谏议大夫谦称自己是草野鄙陋的人。

B .三更,古代通常把晚上按两小时为单位分为五更,其中寅时为三更。

C .俯仰,文中的含义与《兰亭集序》中“俯仰一世”的“俯仰”含义不同。

D .舜、禹,二人都是先秦时的领袖,属于“三皇五帝”,为后人所歌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认为,不论是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还是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都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明君和忠臣相处共事,天下方可太平。

B .谏议大夫王珪的看法与《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观点相近,都强调了虚心纳言的重要性,谏议大夫王珪也借此来劝谏唐太宗广开言路。

C .魏征认为不进谏的原因有很多: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己而不敢进谏。

D .唐太宗翻阅前朝史书,意识到:当臣下进谏时,如果君主仅仅作出口头上的答复,实际上却终究不肯停止改正问题,这样做终将招致危亡的灾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2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14 .文中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 .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 .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 .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16 .《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让我们领略到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早在唐朝,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提到了久远而神秘的古蜀国。

(2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和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都借助蛟舞动作,极写音乐感人至深,异曲同工。

(3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指汉武帝刘彻。唐人诗歌中常有以“汉”代“唐”的委婉避讳方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月30日,西藏格鲁派掐丝唐卡艺术特展在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开幕,此次展出的掐丝唐卡和巨幅唐卡,种类繁多,让观众① 。

唐卡是藏民族文化中② 的绘画艺术形式,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掐丝唐卡在继承藏传绘画精细柔美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宫廷掐丝珐琅和坛城沙画的工艺特点,形成了③ 的唐卡艺术风格。在每一幅唐卡有限的画面中,每一条纤细的、变化丰富的线条,就好像是画家的心电图;每一个艳丽而典雅的色块,就好像是画家浓缩了的心灵世界。

根据推介资料显示,唐卡在京举办展览并非是第一次,本次展览时间将截止至11月28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① ,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地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裹挟了他,亲昵地簇拥了他。他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清澈的水面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吸引着蜻蜓,常常来点水回眸。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端详桥下的流水,② 。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③ ,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文中写自己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古运河,为什么先用第三人称“他”来写,而不是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感受?

七、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贬任朗州司马,曾写下《秋词二首》,其一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柳宗元谪到永州后,曾写下《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元和十四年(819),朝廷召柳宗元回京。只可惜柳宗元多年抑郁,重病在身,无法上路。这年十一月他在悲愤交加中于柳州郁郁而终。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调回洛阳,仕途相对顺畅,至71岁才去世,而且写出了《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等大量传世名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C2.B 3.D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行文思路:首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接着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最后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促进了社会多方面的发展。5 .(1)《立春》这一节目与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间正好吻合。

(2 )《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

(3 )《立春》这个节目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错误。原文是“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最早”一说于文无据。

故选C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错,原文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

C .“制定出完整的节气”错,原文是“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没有说“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 .“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错,原文是“二十四个节气……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选项中把《太初历》说成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故选B 。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 .“清明时节”指清明。

B .“春分”指春分。

C .“露从今夜白”指白露。

D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选D 。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方法:

根据“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可知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

根据“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这是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一段,根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可知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

第二部分第二段,根据“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可知这段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并列举了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来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三至五段,根据“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可知这几段主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对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可知时间上正好和《立春》这一节目相吻合。

根据“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可知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节气中首个节气,代表着一年的开始,开始播种,并憧憬秋天的收获,《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

根据“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春又是中国二十四节节气中首个节气,北京冬奥会通过《立春》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6 .D7.D 8.①当比狂飙凶猛百倍的浪潮来袭时,这两棵白杨从风雨飘摇中挺过来,挽救了人的生命。人们将两棵白杨分别称为“将军树”“江珊树”,体现了对那段洪水肆虐时光的不能忘怀,对白杨树的感恩。②在块石沙砾高台中长出来的那棵杨柳,是对带给百姓生的希望的子弟兵的纪念,也是人类劫难过后美好生活的象征。9.①由甘肃平凉国槐写到簰洲垸的白杨、杨柳,揭示簰洲垸的白杨、杨柳的文化意义。②写甘肃平凉国槐是为了衬托白杨、杨柳,引出时代特征,表现其在抗争中创造历史的时代意义。③使文章层层深入,升华主旨,抒发对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歌颂。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表明当地对筑堤防洪更为重视”错误,“无百年树”在文中是指“大树老树只是栽种时的梦想,还没有活够年头,就在洪水中夭折了”。

B.“ 使‘我们’害怕得不敢流下一滴眼泪”错误,这里主要是写灾情之重,容不得悲伤,“我们”就投入抗洪抢险工作中。

C.“ 目的是表现人类在大自然力量面前的弱小”错误,写江珊和将军是为了表现人类在灾难面前的顽强。

故选D 。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 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错误,作者由白杨、杨柳而生发的想象表现了白杨与杨柳历经灾难、战胜灾难后所呈现的美好姿态与蓬勃生命力。

故选D 。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两个白杨救了两个人的命,“惊涛骇浪之中,那个名叫江珊的小女孩死死抱着一株小白杨,硬是从黑夜撑到黎明。当子弟兵来施救时,小女孩还不敢放手,一边号啕大哭,一边说奶奶让她抱着小白杨千万不要松手”“一位铁汉模样的将军,同样得幸抱着一棵小白杨”,于是“簰洲垸人,将一棵白杨称为‘将军树’,另一棵白杨称为‘江珊树’”,这个称呼充满温情,体现了对那段洪水肆虐时光的不能忘怀,对白杨树的感恩。

而杨柳生长的地方很特别,“那曾经指望3万年后才风化成沙土的块石沙砾高台,才几年工夫就有杨柳长了出来,虽然只有一棵,却更显风情万种……这是一种希望,希望小小杨柳用这种方式记住当初参加封堵管涌的几千名子弟兵”,在块石沙砾高台中长出来的那棵杨柳是对带给百姓生的希望的子弟兵的纪念,也是人类劫难过后美好生活的象征。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及鉴赏写作手法、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文章这样描写甘肃平凉的国槐,“那样子是用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赋予了甘肃平凉的国槐以诸多文化意义,而由甘肃平凉国槐写到簰洲垸的白杨、杨柳,揭示簰洲垸的白杨、杨柳的文化意义。

写甘肃平凉的国槐是为了衬托白杨、杨柳,“簰洲垸一带,注定没有见证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老树,从东来的长江,由此向西流去,一切见证之事都付与簰洲垸自身……大江之畔无所不在,大水之中万物天成。历经过灾难的白杨全都是周瑜、陆逊那般青壮小伙模样,苦难中泡大的杨柳全都是大乔、小乔一样婀娜姑娘身姿”,这样写引出时代特征,表现白杨、杨柳在抗争中创造历史的时代意义。

由甘肃平凉国槐写到簰洲垸的白杨、杨柳,使文章层层深入,最后文中用“奋斗百年,走向新的征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向新的梦想,更加令人向往”升华文章主旨,抒发对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歌颂。

10 .D11.C 12.B 13.(1)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

(2 )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14.唐太宗是一个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的明君形象。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与”在句中做连词,“与……何异哉”连用表示……和……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若放在句末,则只是句末语气词,而且导致后文“赴鼎镬”“冒白刃”的死法与前文不能产生有机联系,排除AC项。

“昌”是“言”的修饰语,“昌言”意为好的意见,中间不能断开;“岂”一般用于句首,意为“难道”,故排除AB项。

故选D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A.“ 文中谏议大夫谦称自己是草野鄙陋的人”说法有误。“纳刍荛”指施政者应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况,征询意见,不耻下问。

B.“ 其中寅时为三更”说法有误。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D.“ 禹属于‘三皇五帝’”说法有误。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说法不一。三皇通常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也有古籍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中都没有禹。

故选C 。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与《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观点相近”说法有误。《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是为了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并非指虚心纳谏。

故选B 。

13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 )“比”,近来;“观省”,观看反思;“所以”,之所以……的原因;“尽”,弄清楚;“情”,想法。

(2 )“渐”,开端;“已”,满足,停止;“必”,必然,一定;“为”,制作。

14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唐太宗的语言描写“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以及行动描写“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可概括出他善于纳谏。

根据唐太宗的自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以及他经常历览前事思己得失等内容可以看出他励精图治。

由上述两个特点以及日常学习中对唐太宗的了解,可得知唐太宗是个明君。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就像鱼得到了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刚直的议论,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主。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鄙陋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处理政事。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以后才睡觉。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制作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有了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15 .A16.①写景的角度。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②抒情的角度。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分析】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 惊惧忧思”错误。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营中笳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说法也不妥。

故选A 。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17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老鱼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潜蛟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凫、蛟、壑、贼、宇。

18 .目不暇接独具特色富丽堂皇19 .推介资料显示,唐卡在京举办展览并非第一次,本次展览时间将于11月28日截止。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是说数量之多,让人看不过来,可使用“目不暇接”。“目不暇接”,形容眼前东西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来不及看。

第二处,语境是说“唐卡”是有自己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可使用“独具特色”。“独具特色”,具有自己的特色。

第三处,结合“纤细的、变化丰富的线条”“艳丽而典雅的色块”可知,此处形容唐卡豪华的艺术风格,应使用“富丽堂皇”。“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推介资料显示”句式杂糅,“根据……推介资料”和“推介资料显示”二者留一;

第二处,“并非是”成分赘余,“非”即“不是”之意,删除“是”;

第三处,“截止至”表述不当,糅合了“截止”和“截至”,“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此处可以改为“……截止”。

20 .①但因为机缘所限②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③而如今忽然猛饮数杯21.①把“清澈的水面”比作“碧绿的翡翠”,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对桥下流水的状态有切身的感受,增强了对大运河的即视感。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身体会被美景陶醉的感觉,深刻地突出作者的情感。③在运河描写的内容中加上形象的比喻,丰富了文章内容和语言。(意思对即可)22.①用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对事实的描述更直白、更真实。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对大运河的痴迷。③使用第三人称使叙述范围广阔,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对大运河的情感,更具有普遍性,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意思对即可)

【解析】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迷恋”,与下文“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地接触,很不过瘾”可知,一个人与自己喜欢的事物并没能一开始就如愿的在一起,因此应该补写出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作者之所以没有如愿,应该是和机缘、缘份有关系,故可以填入“但因为机缘所限”。

②处根据下文“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此处应突出与桥下的流水的熟悉程度,应该填写表示熟悉的意思的句子,故可填入“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

③处根据上文“平常只是小酌几口”与下文“一种醺醺然”对比,说明平时不会醉,而此时有了“一种醺醺然”的感觉,说明是喝了很多酒,应该填写有强烈变化的句子,可以填入“而如今忽然猛饮数杯”。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把“清澈的水面”比作“碧绿的翡翠”, “清澈的水面”为本体,“碧绿的翡翠”为喻体。通过这一比喻,作者将桥下流水的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仿佛读者就跟随作者来到现场亲眼所见一般,增强了对大运河的即视感。

其次,这一比喻还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碧绿的翡翠”是读者所能想象出的形象,通过想象,读者可以更好的体会桥下流水的清澈,也能切身体会被美景陶醉的感觉。同时,通过这一比喻,将河水比作贵重美丽的翡翠,深刻地突出作者对流水的喜爱之情。

最后,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让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让文章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作用的分析能力。

在文本的开头,作者没有用第一人称,而是运用了第三人称“他”,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主要是考虑了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用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第一人称虽然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实性,但其也具有了个人的主观性,用第三人称,也就是用所谓的上帝视角来观察事物,这样就让文中事物的描述更具有客观性,给读者以更直白、更真实的感觉。

其次,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自由,因为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对事物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灵活。文中采用第三人称,就可以更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对大运河的痴迷。

最后,使用第三人称使叙述范围广阔。同时,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对大运河的情感,可以跳出第一人称叙述所带有的个人情感,让情感更具有普遍性。这样,就与读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将作者的情感上升为读者的共同情感,从而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

23 .例文:

精神气质不随俗,奋发进取正当时

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愁,心上的秋也;悲,成了秋的素色。可初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两句诗,却被诗人的豁达和豪情所感染,心想这不随俗的精神气质之下必定有惬意完美的人生。出乎意料的是,此诗恰恰是三十四岁的刘禹锡在被贬到朗州时所写,而并非所谓春风得意之作,不禁更加感佩,这得有多么开阔的襟怀才容得下如此的世间失意呀!他一笔就涤荡了秋时的寂寥,解下了秋意的千古悲忧。让我们不得不欣赏那鹤冲云霄的气势,更感怀这奋发进取的豪迈。

人活一遭就要活出自己的气质和风骨。他用他的经历和秋歌展示了一种人生应有的高扬精神,给我们传递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生即使失意也要如同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进取。

我们会不由自主想到《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精神,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每个人身上理应具有不屈的勇气和精神,保有强烈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与《秋词》的热烈奔放不同,有相同经历的柳宗元却给我们带来了茫茫苍苍、寒意陡生的《江雪》。天地苍茫一叶舟,独钓江雪一孤翁。真真是孤绝千古啊。清高孤傲,卓尔不群,让我们以为那是在云端的生活,没有烟火气息。是诗人人间失意,离群索居,幽僻寂寥吗?不,那是灵魂在高处的清雅和执着。生命的挫折和险恶的环境,并没有摧垮这文学的丹青妙手,他用字字句句的雕琢来与这千疮百孔的俗世抗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冬雪中昂起头,逆境中有坚守,精神的家园不因挫败而荒芜,只留下高洁与纯粹。

由此看来,无论是刘禹锡还是柳宗元,都活出了生命的坚韧和风骨。人生不易,可孤单,可沧桑,可磨砺,但无论遭遇什么,都要超然地边走边唱,无论情绪怎样起落,永远不要忘了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地,它是我们人生最后的阵地。命运夺走了贝多芬的善听的耳朵,他却奏出了世间最热烈澎湃的交响曲;十九载的塞外风霜沧桑了苏武的鬓发面容,他却没有放弃手中高扬的汉使旌节;仕途的波澜让苏轼六次大起大落,他却在跌宕中发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歌。

两位诗人的结局看似不同,诗歌的意蕴看似相反,但从行动和品质上来看,又是辩证统一的。拥有青春韶华的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磨难时,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要有不随俗的气质风骨,在行动上要不惧艰险、奋发进取,在思想上要有一方精神净土来支撑前行。人生的步伐永远不要因挫折而停滞,意气风发的青春的路程上,我们奋发进取正当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供了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两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其中重点突出了《秋词》《江雪》两首诗歌。

刘禹锡的《秋词》历来为后人称道。诗人改变了古来悲秋的志士失志的实质,认为秋日完胜春朝。因而针对所谓的秋天寂寥之感,来歌颂秋天的生机和美好,意在告诉人们即使在人生的秋天,也要像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体现了不屈志士的顽强的奋斗精神。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天地间纤尘不染、万籁无声,一翁独钓江雪的画面,看似清高孤傲,少了些许烟火气,实则写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而我们人生的理想志趣恰恰在于坚守,在于一种执著的精神。此诗表达了诗人那种脱离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逸情操。因此理应从精神层面上加以领会,认识到这是人生境界中的精神高地,不应认为柳宗元向往离群索居的生活,不然就失之偏颇了。从二人贬谪后的经历看,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磨难时,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刘禹锡的经历告诉我们要不惧艰险、奋发有为,柳宗元的诗歌启发我们困境中自然要有一方精神净土,支撑人生。两位诗人的结局看似不同,诗歌的意蕴看似相反,但从行动和品质上来看,又是辩证统一的,人生的步伐不因挫折而停滞,而要乐观奋进;精神的家园不能因挫败而荒芜,理应高洁纯净。

在行文思路上,鉴于材料的内容有两部分,可分两个层面来论证,可用并列式结构或对比式结构,重点论述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和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采用典型的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等,形象辩证地说理,突出新时代的新青年在品与行方面应有的精神气质和踏实作为。

立意:

1. 坚守精神高地,不畏艰险去奋斗。

2. 精神气质不随俗,奋发进取正当时。

3. 灵魂在高处。

4. 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奋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