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巷空间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苏州图书馆平江分馆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空间图书馆快穿温年浅浅 传统街巷空间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苏州图书馆平江分馆设计

传统街巷空间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苏州图书馆平江分馆设计

2024-05-08 05: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身处新城之中的图书馆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苏州图书馆平江分馆

项目地点:苏州市姑苏区彩云里路999号

项目功能:图书馆、儿童教育、办公

建筑面积:2 400  m²

建成时间:2020年10月

项目建筑师:吴笛、马锐、马大伟、陈炯鹏、雷磊、付忠国

业主单位:星河地产集团

在线阅读

1 引言

苏州图书馆平江分馆位于苏州平江新城板块,地块周边紧邻新城的学校及社区用地,属于整个新城的核心位置,同时也属于新城的公共中心空间。虽然新城距离苏州古城仅3.5 km,但是新城的街道尺度已经和古城截然不同。现代社会的建筑体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尺度范围,车行系统的道路规划和街区尺度早已迥异于传统的街巷逻辑(图1~图4)。

左图:2. 建筑图底关系

右图:3. 建筑群体的错落有致

4. 传统与现代相融的内敛气质

苏州古城作为城市的“活化石”,透发出的历史内涵,是一种无法忽视的文化力量。这是一个具有2 500年历史的古城,自1982年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整个古城的格局得到了保护,至今仍保留了唐末以来的城市格局。这种格局可以与欧洲古城媲美[1]2-3,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依存的基础[2]10(图5、图6)。

5. 苏州古城街巷园林实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6. 苏州古城区建筑风貌(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希望在现代城市尺度的语境下,用一种传统的街巷逻辑来塑造新城核心公共空间,打造适于人们交往学习的场所。建筑需要回归到人本位的空间形态,建筑也需要对城市呈现一种友好开放的状态。

2 传统街巷逻辑下的空间形式

苏州古城格局是中国传统网格型城制的因循,更是因地制宜,特别是因水制宜的创造。由于古城位于江南水网地带,城市道路网布局采用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双棋盘格网形式[1]56-58,从而形成维系社群关系的各种交往空间。这种空间存在于各级水系的桥头、街道、巷弄以及天井院落空间中。

古城由一条条水系巷弄和一组组民居构成,街巷建筑的高度和尺度基本统一,相似的建筑紧密排列使得街巷外观富有韵律和节奏,景观也存在着连续性[1]56。街巷两侧多是成组的一层或二层民居,即便是豪门大户,门厅也只有一层,门楼也很简朴,这样的建筑之间所形成的街巷空间,显得安详宁静、亲切近人。正是因为街巷良好的比例尺度[1]63-65,在不宽的巷子中,变换的光影洒在不同高度的墙面上,孩子们奔跑嬉戏,商贩们往来吆喝,每一条街巷都承载了姑苏人美好的记忆。

与外向开放的街巷空间相对应的是偏私密内向的天井庭院空间。这种庭院空间贴近自然,可以引入光线和雨露,从而感知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3],同时也为我们阐述现代文化建筑的空间设计提供了启示作用。

随着岁月变迁,城市规模扩张、人口密度剧增、建筑体量也越来越庞大,传统城市语境中的很多建筑语汇被慢慢舍弃、取代。但建筑群落式的空间布局,建筑基底、街巷与院落交汇形成的一系列空间,特别是小尺度的、富有人性化与体验性的公共空间不应该被舍弃,反而应该用现代设计的方法加以演绎,形成现代生活中交往与停留的关键空间,唤醒人们对老姑苏的记忆,激发人们探究与延续传统文化的动力,从而实现“传统街巷逻辑下的现代空间演绎”(图7~图11)。

7. 新奇的、引入探索的空间

8. 一层平面图

9. 开放的院落

10. 感知自然的四水归堂

11. 富有趣味的、鼓励交往的、安全的空间

3 传统街巷逻辑下的当代空间生成

3.1 街巷逻辑下的场所精神

平江新城区域的居住氛围浓厚,各类配套资源丰富,这为处于区域核心位置的平江图书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可以完美呈现我们所设想的场景。图书馆的构思和布局与传统街巷理念一脉相承,在一块长条形的用地上,七个单元体块错落组合,自然地形成了多条巷道空间,同时也围合出5个天井和4个院子[4]。建筑组合的肌理平面也是对古城中街、巷、院、井的环境肌理的一种呼应[5]。以一种小尺度的形态融入大尺度的城市规划,传统街巷中适合人们停留的空间在这里重构,并且步移景异,由起伏的建筑轮廓多样而统一地表达出秩序感,并尽可能地削弱周边大尺度、大体量城市形态带来的压迫[6]。在这里将苏州古城意象从人文记忆中提炼出来,构建出与传统空间和而不同的现代建筑空间[7]。

建筑基本采用了1~2层的建筑体量,高度在5~7 m之间,建筑师尽量将建筑之间的巷道尺寸控制在2 m左右,以模拟传统建筑中窄巷空间的意象[8]。建筑屋面采用内向四坡的设计,在每个单元体块中间形成3 m x 3  m的天井,这个空间也同时作为图书阅览的采光空间。

3.2 开放的边界空间

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应满足一定的社会生产及文化输出需求,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信息的存储与共享。平江图书馆位于平江新城板块核心位置,它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分享、交流和活动提供场所,成为社区的核心公共区域,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一个多元灵活且具备社会公益价值、注重体验感的公共空间[9]。

所以整个建筑群体在设计上以开放共享的姿态面向街道边界,分散的多个单元是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这种小尺度的体量更好地融入了周边环境,并且从每个方向都呈现出雕塑感。多样而统一的表达秩序转化为连续起伏的建筑轮廓,试图将苏州传统的城市意象从人文记忆里剥离出来,构建出和而不同的整体关系[10]。

整个建筑大面积留白,加上简洁的线条划分、质朴的光影,赋予建筑艺术美感。建筑轻薄的檐口限定了大堂及回廊的檐下空间,兼具现代感与传统感[11]。

天井引入了植物,可以感知气候、光影、时间的变化,暗合了传统建筑人文思想。建筑外墙石材镂空砖间隙的变化形成了渐变肌理,其逻辑与传统漏窗吻合,同时为室内引入静谧柔和的光线,增加舒适感[2]40-41(图12)。

12. 渐变光影下的室内空间

3.3 建筑屋顶的组合

屋面的组合关系是中国传统建筑群落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面形式越来越多地以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展现[12]。作为传统建筑空间不可缺少的一环,屋檐的形制和组合代表着一种礼序和传承,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宗族文化的体现,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组成[11]。

在设计上,以四水归堂院落空间为中心往两侧分散,各体块的错动以及屋顶的内向四坡顶的组合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建筑群落的关系,从体块形态上都朝向群落的中心方向[13](图10)。天井在建筑中也没有刻意居中设计,而是随着功能的需求设计在体块的一侧,这也随之产生建筑屋面不等坡的效果。这种效果所产生的不平衡的状态,笔者认为反而是一种提升,它在另一个层面又打破了传统建筑的一些束缚,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美[14]。

3.4 承载灵魂的容器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图书馆则是灵魂的圣殿,这个空间必须能让人感受到书籍魅力,是能够承载人类灵魂的容器,光线对图书馆室内空间的塑造更是重中之重。这也源于笔者对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的中央圆形圣殿空间的印象:开架式的大阅览室,从高处倾泻而下的自然光,徜徉在满满当当的书架之间,心灵得以升华,非常让人着迷。这种自然光伴随时间变化的空间,才有灵魂,是图书馆所必需的空间。出于对光线的研究,建筑师沿用了传统天井内向型的、通高的、低檐口的空间特点,这样阳光不会直射室内,并且结合倾斜的屋面吊顶形成漫反射,提供柔和的室内光环境(图13~图16)。

13. 多样的场景

14. 友好的社交舞台

15. 层次变化带来的空间互动

16. 室内柔和的自然光

在内外部设计逻辑一致的原则下,考虑到人的使用感受和空间的连续性,天井四周不设柱,减少结构对于光线的遮挡。图书馆主馆空间14 m x  22 m的外轮廓尺寸,内部天井4 m x  5 m的尺寸,中间没有布置一根结构柱,顶部结构结合天井采用折梁的设计,形成了跨越两层高度、挑高的空间(图17、图18)。内部空间和低矮的书架共同构成了一种富有魅力的空间秩序,使人可以长时间停留。

17. 上下连贯的室内空间

18. 折梁结构体系

而向天井聚拢的斜屋面,也将视线引向天井,抬头仰望,仿佛身处巨大的光井中(图19)。

19. 赋予空间秩序的光之井

4 结语

在经历了30年的城市高速发展以后,城市化进程中人本位的缺失导致了对建筑认知的错位,建筑忽视了人的使用和参与,反而追求新奇以及表皮的感官刺激。

出于对现代建筑的迷茫和重新思考,山本理显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世界的聚落空间,想从中寻找一些答案。他强调要回归社会的现实性,以人为本,从现代繁华高速的生活节奏中脱离开来,回归人们居住环境的原始形态,这种思想是对于人性化建筑的独特诠释[15]。然而在当代环境下,一模一样地复刻传统城市肌理是不合时宜的。我们需要的是在现代的语境中重构传统聚落空间的场所精神,使建筑回归到原有的功能中,回归到人类生活的本质。

(图片来源:图片、图纸均由作者提供;摄影:张虔希、陈宇宁、谭冰)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刘浩.姑苏新续——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3] 徐民苏,詹永伟,梁之厦,等.苏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62-63.

[4] 倪琪,王玉.中国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52-58.

[5] 金东来.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美学[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2-57.

[6] 芦原义信,尹培桐.外部空间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1-102.

[7] 常青.传统与创造:反思历史建成环境再生的理念与途径[J].世界建筑,2022(10):6-17.

[8]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47-50.

[9] 庄慎.城市社区开放空间的私密感和领域感——上海永嘉路309弄口袋广场设计策略[J].建筑学报,2020(10):22-28.

[10] 芦原义信,尹培桐.街道的美学[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7-58.

[11] 常青.传统建筑古今观[J].建筑学报,2019(12):18-19.

[12] 张帅,李雄.中国古代书院理水中的儒家思想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6(3):80-81.

[13] 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2-33.

[14] 陈佳超,房志勇,张甲.传统建筑符号的现代表述[J].建筑与文化,2016(3):127-129.

[15] 杨熹微.建筑设计手法系统改革的急先锋:倾听山本理显[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1-5.

如有需要,可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时代建筑》电子版或纸质版(购买纸质版请标注具体期数)

电子版 纸质版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2年第6期 定海桥:一段城市平民自建史研究 吴笛《传统街巷空间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苏州图书馆平江分馆设计》,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吴笛,男,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第十七事业部 部长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2年第6期 定海桥:一段城市平民自建史研究 吴笛《传统街巷空间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苏州图书馆平江分馆设计》,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吴笛,男,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第十七事业部 部长

本期作品

[1]王红军、焦梦婕.从街道工厂到“定海之窗”:定海社区“微更新”小记[J].时代建筑,2022(06):78-81.

[2]王方戟、董晓、黄杨.藏着平顶的坡顶房子:浙江德清湿地公园茶室洞天寮建筑设计[J].时代建筑,2022(06):82-87.

[3]刘艺.文化地标与艺术现场:成都天府美术馆[J].时代建筑,2022(06):88-95.

[4]温一阳、温捷强.以“沙”为题,以“沙”为魂:鄂尔多斯十一间沙屋的设计回顾[J].时代建筑,2022(06):96-105.

[5]田唯佳、宋 玮.离场的乡村:上海青浦区蔡浜村云图淀山湖民宿改造设计[J].时代建筑,

2022(06):106-111.

[6]张轶伟.艺术“工厂”的渐进式更新:解读OCAT深圳馆B10新馆[J].时代建筑,2022(06):112-121.

[7]王煊、曲俊瀚.基于价值再生的历史村落保护与活化更新模式:以昆明乌龙古渔村为例[J].时代建筑,2022(06):122-127.

[8]吴笛.传统街巷空间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苏州图书馆平江分馆设计[J].时代建筑,2022(06):128-133.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 彭怒,尹珅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标题请写明前缀【 定海桥:一段城市平民自建史研究】

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订购《时代建筑》杂志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电话:(021)65983417、(021)55822231

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