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是谁?他与天津、中国有何不解之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空袭日本的将军是谁 史迪威是谁?他与天津、中国有何不解之缘?

史迪威是谁?他与天津、中国有何不解之缘?

2024-07-16 1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新华社发布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给美国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复信(详情),信中说,从史迪威家族身上,我感受到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解放和进步事业给予了积极支持,对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

史迪威何其人也?他与中国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更少为人熟知的是,1926年9月到1929年6月,史迪威曾在天津工作、生活过,在天津,他有着怎样的经历与见闻?他的命运又因此发生了哪些改变?

史迪威将军

01

一开始就喜欢上了中国人民

约瑟夫·史迪威1883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在其长达42年的职业军旅生涯中,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在1911年前往菲律宾任职途中,史迪威就曾在上海停留,当时辛亥革命才刚刚爆发。而从1920年造访山西开始,他在中国的服役和任职经历累计达12年之久,接近整个人生的1/5。可以说在1942年最终就任中缅印战区(CBIT)司令部参谋长之前,史迪威就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颇有了解。

1919年,刚刚从欧洲战场返回美国不久的史迪威接到陆军部军事情报司(MID)的命令:他已经被选中作为未来常驻中国的美军谍报和作战单位成员,需要开始学习中文。前半程的授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后半程在北平。“史迪威”这个中文名字就是1920年他在北平读语言学校时起的。

1921年,美国红十字会为正在遭遇旱灾的山西省捐献了一笔救济款,负责管理款项的当地红十字会决定在平遥和柳林军渡之间修建一条200公里长的公路,使省城拨出的赈灾粮可以更便捷地抵达灾区。史迪威被临时借调去担任修筑这条公路的总工程师。在5个多月的工期里,他和几千名来自当地的工人同吃同住,一起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对普通中国人的性格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许多年之后,他曾在日记里写道:“我对中国的老百姓和士兵充满信心。他们的本性倾向民主,不受阶级和宗教的束缚,诚实、节俭、勤奋、积极、独立、宽容、友善,而且彬彬有礼。”这里所说的“民主”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一种感觉和性格特质:所有人都能平等待人,没有谁很势利。由于这种平等主义的特质,史迪威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中国人民。

02

天津:史迪威的福地

1926年9月的一天,史迪威携夫人、女儿,从纽约州西点军校乘轮船远渡重洋,辗转赶赴天津,向驻扎在天津的美国第十五步兵团正式报到。这是史迪威第三次来到中国。

(美国驻天津第15步兵团兵营。现天津医科大学广东路校区,高峰时曾驻扎4000人。)

那一年史迪威43岁,人到中年,远离家乡,军阶仅为少校,对于任何有抱负的军人都难说是一种荣耀,但史迪威却不在乎,被派往中国,甚至可以说是求之不得,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特殊的中国情结。他的夫人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也受到了丈夫的情绪感染,在日记里写下了他们的喜悦心情:“我们都觉得像是回家一样。”

史迪威将军与他的家人

史迪威的眼里没有偶像权威,甚至把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讥为“花生米”,将身体残疾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调侃为“橡皮腿”,于是大家叫他“醋性子乔”,这个绰号不胫而走,越叫越响,史迪威却从不收敛,我行我素,且以此为骄傲。

1927年,中国从南到北的大革命,先是轰轰烈烈,随即血雨腥风,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南方局势日趋混乱,美军制定应急计划,却苦于无法确知内情,而来自新闻记者、领事馆人员和传教士们的消息、情报,都难说可靠,据此判断局势做出决策是危险的,必须派一名会说汉语、熟悉中国、行事聪明干练的美国军官深入虎穴,提供北伐军的真实动向。史迪威闻讯自告奋勇,美国公使同时也在物色人选。史迪威本是个“中国通”,曾有过多次惊险旅行经历,被同僚评价为“十分熟悉中国和远东,美军中无出其右者”,史迪威还给两个女儿起了中文名字——史文思和史文森,他的第四个孩子本杰明也是在天津出生的,最重要的是,史迪威胆大而敬业,有头脑有主意,是最合适的派出人选,两下一拍即合。

  史迪威多次深入徐州、南京、武汉,接近蒋介石的先头部队并探明其意图。他冒着生命危险换回来的情报,为在华美军统帅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写的系列军情分析文章在《卫兵》连载,长达数月,影响很大。两个月后回到天津,他被提升为代理参谋长,中校军衔。

1929年4月,史迪威应召回美国担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教官时,身上多了个“研究东方问题权威”的光环。此后史迪威的命运受到上天眷顾,正是拜与天津这一段割不断的缘分所赐。

在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担任营级军官时,史迪威还提出了关于大兵团机动作战的理论雏形,引起了时任第15团团长乔治·马歇尔中校的注意。当马歇尔在1927年调任本宁堡基地副司令之后,专门为史迪威量身打造了一个新职位——陆军步兵学校战术部主任,作为他1929年结束在华任职之后的新起点。

03

抗战往事

担任驻天津的美国陆军第15步兵团暂编营营长时,史迪威就很不喜欢同样在中国活动的日本军人。他认为这些人很傲慢,对中国人民态度极为恶劣。

1935年,史迪威出任驻北平公使馆陆军武官。他对日本军队的横行无忌更加警惕。他认为,国际社会纵容日本入侵东三省和华北绝不是长久之计,冲突迟早会扩大。

从那时起到1939年,他曾20多次深入中国内地旅行,有好几次是直接去到中日军队的交火区,观察双方的情况,然后向华盛顿的美国陆军部做进一步汇报。

可以说在1941年12月美日开战时,美国陆军中没有第二位将领会比他更了解中国和日本,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像他那样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史迪威将军练习书法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不久,1942年3月史迪威来到中国,4月担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最高司令官、中缅印战区盟军战争委员会美方代表等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

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夫妇

作为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前期他想尽一切办法,通过驼峰航线增加进入中国的各种战争物资。后期开辟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中印公路,连通中国昆明到印度利多的物资通道。为中国送来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和其他作战物资。

史迪威将军与孙立人将军

史迪威将军在滇缅地区,统帅中国远征军士兵作战时尽职尽责。为了让盟军的每一分钱每一颗子弹发到士兵手里,亲自接管后勤;为了让每一个士兵受伤之后能够得到康复,他时常去伤病营视察情况,看望伤兵;为了让残疾之后的士兵能够获得生存手段,他开设技能班,使残疾士兵拥有一技之长。史迪威将军的一切工作都使中国的远征军士兵们对他十分信服。

在缅甸亲赴第一线的赴缅远征最高指挥官史迪威

虽然是美国指挥官中的绝对高层,完全可以远程指挥部队作战,但是史迪威更喜欢亲临战区一线,而不是在重庆的别墅中被人围绕。他说:“在我看来,中国士兵是中国伟大人民的最好证明——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永不怨苦的忠心,他们光荣的目的,他们不变的忍耐,他们忍受了诉苦无门的艰难,从不呻吟,他们跟随着领导者,从不疑问也没有犹豫,他们从来没有在他们单纯、正直的心里想到他们所做的正是英雄的事业。他们的要求只有一点点,却随时都准备付出他们的所有.......”——《史迪威日记》

1942年后作为盟军中国战区的参谋长,通过对整个抗战全局的观察。史迪威发现中国获得大量美军援助的正面战场作战十分被动,乏善可陈。反而缺少援助甚至被停发军饷,处于敌后封锁的八路军(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战场却打的红红火火,共产党的部队以极强的动员力和组织力拖住大量日军部队。因为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强烈的反差,史迪威产生了详细了解这两只部队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动力。

对于美方的主动接触,周恩来等人根据中共中央确立的争取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原则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就美方关心的一些问题作了回答。在与戴维斯等人的会谈中,周恩来等首先表示欢迎美国支援中国抗战,同时希望借助美国的影响力,制止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促进中国的民主改革。同时,周恩来还一再表示,欢迎美国政府派代表访问延安和敌后解放区。

为了解中共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史迪威特意挑选了美国驻华使馆的两位秘书戴维斯和谢伟思做他的政治顾问,组织情报综合所,加强与中共常驻重庆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接触,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意图和实际情况,征询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战局的意见等。

虽然真正派出前往延安的观察团(迪克西使团)是在1944年以后,但是通过史迪威的努力,美国援助中国的军事物资中,一部分得以去到延安,为敌后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1944年7月,毛泽东和朱德欢迎美国“迪克西使团”。右为团长戴维·巴雷特上校,左二为美国大使馆二等秘书约翰·S·谢伟思。

04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然而史迪威基于客观事实表现,对中国共产党的亲近与看重,却成为了他1944年被调离中国的主要原因。

中共为到访延安的“迪克西使团”举行晚宴

1944年9月,由于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分歧日益加剧,在蒋介石的坚持下,美国政府终于决定召回史迪威。10月,史迪威在即将离开中国前致信朱德总司令,他在信中十分诚恳地表示:“由于我已被解除在中国战区的职务我谨向您,共产党武装部队首脑,为我们今后不能在对日作战中同您合作深表遗憾。您在对我们共同的敌人作战中发展了卓越的部队,我曾期望与您联合作战,但现在此事已成泡影。祝您战斗顺利并取得胜利”。同时,史迪威还给朱德寄去一件皮夹克。朱德看完这封信后,站在窗前,想起和史迪威并肩作战的场景,久久不语。

史迪威敬佩朱德。优秀的军人总是希望能与自己敬佩的人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奋斗。可是,军人又必须服从命令。史迪威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中国。

1946年,当史迪威听到蒋介石在美国政府援助下发动内战的消息后,气愤地说:“如果美国今天对蒋介石说,我们不援助你们,那么蒋介石这家伙走不了几步就得停下来。”史迪威在逝世前几个月曾对他的女儿说:“我真想扔掉手中的铁,到那边去找朱德,扛起来福枪,和他并肩作战。”

这年10月,朱德获悉史迪威将军逝世的消息,专门致电史迪威夫人,称“史迪威将军的死,不但使美国丧失一位伟大的将军,而且使中国丧失一个伟大的朋友。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他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和他为建立美国公正对华政策的奋斗,并相信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2023年8月8日,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史迪威将军后代和朱德同志后代合影。

虽然史迪威没能在中国见证日军投降那一刻,但是史迪威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9月2日,史迪威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约瑟夫·史迪威将军雕像

编辑 | 顾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