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长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空军战斗机机型图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空军主力机型 碧血长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空军战斗机机型图鉴

碧血长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空军战斗机机型图鉴

2024-04-04 13: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志航驾驶的IV-1号“霍克”III

1936年,国民政府向美国订购了102架“霍克”III,但到了1937年开战之时,中国空军仅有不足70架“霍克”III可以使用。但装备该型战斗机的第四大队却成为了中国空军中最为活跃的部队,因其大队长高志航的卓越战绩而被命名为“志航大队”。

1937年8月14日的八·一四笕桥空战是第四大队和“霍克”III最为辉煌的时刻。当日12时55分,日军鹿屋航空队的9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由新田少佐率领,从台北起飞经永嘉-青田-温州航线进入中国领空,意图轰炸笕桥空军基地。但由于天气恶劣,云层厚重无法保持编队,只得解除队形,以单机或者小队飞行,以500米高度从不同方向迫近目标。同时,笕桥守军也拉响了空袭警报,第四大队升空迎战。由高志航、谭文合力击落一架,李桂丹,柳哲生,王文骅击落第二架。同时,高志航还连续命中山下军曹座机73发机枪弹,导致其左翼发动机熄火,靠残余单发返回台北,周庭芳也驾驶“霍克”III重伤了另外一架九六陆攻。

▐苏制伊-15战斗机

▲苏制伊-15战斗机

伊-15由著名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图波列夫设计,1933年10月完成首飞,1934年投产。其机身部分采用硬铝与混合钢混合结构,覆有帆布蒙皮,机翼则采用木质结构。早期使用M22发动机,1936年升级为700马力的M25发动机,极速367公里/小时,航程只有510公里,火力也只有两挺7.62mm机枪。后期又换装1100马力的M63发动机,升级为伊-153。

尽管相比同时期其他苏联飞机,伊-15的机动性比较优越,但在当时世界上来说,其并无太大出彩之处。不过伊-15bis和伊-153依然作为中国空军的初期主力参加了二·一八汉口空战。

1938年2月18日九点十五分,日本出动海军木更津与鹿屋航空队的15架九六陆攻从南京大校场机场起飞,在第十二、十三航空队的12架九六舰战掩护下,向武汉发起空袭。十四时十五分,日军在武湖和张渡湖空域,遭到中国空军19架伊-15和10架伊-16拦截。由于伊-15糟糕的爬升性能,日军可以占据高度优势从容迎战,最终日军损失4架飞机,中方被击落5架,重伤2架。

▐苏制伊-16战斗机

▲苏制伊-16战斗机

伊-16由波利卡尔波夫设计,1933年首飞,1934年服役。最初配备480马力的M22发动机,极速362km/h,升限7440米,航程680公里。最后期的伊-16-24升级为900马力的M63发动机,速度也提升到了410公里/小时,升限9700米,航程480公里。

尽管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可收放起落架,但却要由飞行员手动敲击控制杆44次才能完成收放,曾经出现过飞行员被手柄打伤的情况。而且起落架避震性能极差,导致其在起降时容易发生弹跳。其视野死角也较大,必须飞行员探头出来,才能看到座舱的后方。

1937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50架伊-16,并在1941年再提供75架伊-16-17。

1937年9~12月,中国第四大队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一、二十三中队前往兰州接收了第一批伊-15/16并进行换装训练。但高志航却在11月21日的训练中遭到日军空袭,当场阵亡。随后被国民党追晋少将。苏联志愿航空队也携带伊-15/16加入中国战场,截止1938年2月,志愿航空队共带来了77架伊-15/16,参加了随后的三次武汉空战。

▐美制P40-B“战斧”和美制P40-E“小鹰”

▲飞虎队在战斗

P-40系列跟“霍克”系列一样,由美国寇蒂斯公司开发。初期型因为发动机功率较小,火力、防护差强人意,因此受到了英军的诟病。经过逐步升级,P-40B型已经具备了不俗的滚转率与机动性,火力也从最初的4挺.30机枪升级为4挺.30机枪和2挺.50机枪,并采用了强化装甲与防弹玻璃,还特别增加了用于执行打击任务的派龙挂架。后续到来的P-40E火力强化到了6挺.50机枪和1500磅外挂弹药,但也由于增重过多而导致功率不足,机动性相比P-40C/D明显下降。

不过其547km/h的速度已经足以对付中国战场上大部分日军战斗机,尤其是760km/h的俯冲速度让它很适合执行俯冲攻击的B&Z战术,并在中国战场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飞虎队的P-40机队

1941年8月1日,由美国空军上校克莱尔·陈纳德领导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在昆明建军。国民政府也获得了100架P-40B。对于当时已经油尽灯枯的中国空军而言,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飞行员和战斗机无异于雪中送炭。仅在P-40抵达中国的头半年,志愿航空队就参战102次,取得了193个空战战果,还击毁了75架地面飞机,自身损失只有68架,其中只有11人阵亡,9人失踪。仅空战交换比就接近1:3!令中国空域一改之前兵败如山倒的颓废。美国志愿飞行员们也用勇气为自己赢得了“飞虎队”的雅号。之后的美国志愿航空队被改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军,接收了P-40系列的最终型—P-40N,继续活跃在中国战场。

▐美制P-51C/D/K“野马”战斗机

▲美制P-51C/D/K“野马”战斗机

作为航空史最成功的活塞战斗机之一,P-51的赫赫凶名早已响彻海外。但这款传奇战斗机从立项到服役只花费了不到1年的时间。P-51A的艾莉森V-1710发动机因为只有一级一速增压器而导致其在高空出力明显不足,高空性能较差。随后的P-51B换装了英国梅林发动机,获得了1490马力的功率,711公里/小时的极速与1059米/分的爬升率。火力也逐步从4挺.50机枪升级为6挺,令其能以绝对的性能优势击溃中国战场上残存的日军航空部队。

1943年10月17日,第一批P-51B抵达昆明,交付给“飞虎队”,正式拉开了“野马”在中国的作战里程。在之后的2年战争中,P-51四处出击从云南一路达到了广西,并多次空袭台湾的日军基地。日军为对抗“野马”而增派了装备“疾风”战斗机的第25、第28航空队,但也难以在压倒性的数量劣势面前挽回战局。1945年8月21日,P-51还执行了为日军投降谈判代表护航的任务,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END

扬眉吐气:二战后日本赔偿给中国的7艘巡洋舰

命运多舛:加入日本海军的原北洋水师舰艇

【不求打赏 但求分享】返回搜狐,查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