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的思考(202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稻田养龙虾技术资料有哪些 关于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的思考(2020)

关于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的思考(2020)

2024-07-15 04: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针对当前我国规模较大、技术模式相对成熟的稻渔综合种养主导技术模式,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织编制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系列分标准。各地也围绕本地区主要种养模式,积极开展技术模式的熟化和标准化,制定发布了一批地方标准。

2.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从《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中了解到,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越来越多的稻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渔业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促进农渔民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5万亩,建成稻田鱼坑1.8万个,稻渔产业覆盖当地70%以上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因此增收1000元以上。

云南红河创建了梯田稻渔连作模式,充分利用冬闲期间梯田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全年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2500亩以上,更多群众因此增收。

近几年,湖南省每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项目面积50万亩以上,有效带动1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如南县,2019年全县贫困户发展稻虾种养近2万亩,有效带动1.5万贫困人口脱贫,基本达到一亩稻虾助一人脱贫的效果。

在江西省环鄱阳湖区,特别是在都昌、余干、鄱阳等贫困县建成10万余亩稻虾种养核心区,区内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同时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推广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支持贫困户加入新型渔业经营联合体,推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实现了贫困户与现代渔业发展有机衔接和增收持续稳定。

另外,在内蒙古兴安盟、湖南永顺、黑龙江泰来,稻渔综合种养都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计,中长期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仍将持续稳定增加。在产业发展质量上,规范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伴随技术模式的优化熟化,标准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伴随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壮大,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成为主流,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产业融合和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

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种养模式多样

2019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476.23万亩,同比增长14.26%。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291.33万吨,同比增加58.01万吨,增长24.86%,产量占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由2018年的7.88%提高到2019年的9.67%。

在种养模式上,2019年,稻小龙虾种养、稻鱼种养、稻蟹种养、稻鳅种养、稻鳖种养、稻螺种养、稻蛙种养等7种主要种养模式面积、水产品产量总计分别为3427.96万亩、286.17万吨,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和水产品总产量的98.61%、98.57%。其中,稻小龙虾种养面积、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658.15万亩、177.25万吨,稻鱼种养模式(主要为鲤鱼)面积、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439.41万亩、85.69万吨。两种模式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和水产品总产量的89.11%、90.26%,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从区域上看,稻小龙虾种养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鱼种养模式在全国广泛分布,同时是山区、丘陵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稻蟹种养模式主要分布于我国三北地区以及江苏、上海、天津等沿海省份;稻鳅种养模式在全国广泛分布,其中湖北、安徽、湖南、广西、陕西5省区产量占稻鳅种养模式产量的88.24%;稻鳖种养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西5省产量占稻鳖种养模式产量的97.28%;稻螺种养模式在广西等地,仅广西的产量就占稻螺种养模式产量的92.10%。稻蛙种养模式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地,这4省产量占稻蛙种养模式产量的97.79%。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