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有什么,让我们如此痴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称赞古诗词的诗句 古诗词中有什么,让我们如此痴迷?

古诗词中有什么,让我们如此痴迷?

2023-03-23 1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要读唐诗、宋词?“唐诗、宋词”能带给我们什么现实意义?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

在一个安静的雨夜,你置身在安静的书房,听着窗外的雨声,看着眼前的孤灯,漫漫长夜,你仔细品读着一首诗或者是词,你有没有仿佛回到千百年前,置身于李白、欧阳修、李清照所处的那个年代?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落魄书生、股肱之臣,他们的笔下温暖、哀愁、旷达,在你的心中会不会流淌出一股莫名的哀愁或悲伤。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更看重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上下五千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追逐梦想、名利、渴望爱情,千年的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桑田沧海、岁月流转,千百年前,曾有人和你、我有着相似的心境。

雨打芭蕉的声音、村舍袅袅的炊烟、山腰与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都被诉诸于浪漫主义时,使诗人和读者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难道你没有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吗?

读诗、读词,可以是一时的兴致,但是在我看来,不同时期、不同的年龄,即使是同一首诗、同一首词,理解都可能不同、感悟也不一样,或许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在中国诗歌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经历。

境遇不同、年纪不同,但是对诗词的记忆都是相同的。因为总有那么一首诗会触动你的内心,带给你似曾相识的感动。

不管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是意气风发的中年人,谁不曾读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或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样的诗句?从古至今,诗、词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甚至可以说我们或多或少都是在唐诗、宋词的熏染下成长起来的。

萌动的少年我们不懂乡愁,风华正茂的青年我们体会到了恋爱抑或失恋的滋味。这时我们会想起了李商隐。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慢慢的长大一些,工作了、忙碌了,历经社会的锤炼,我们想要放松、渴望安静的时候,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谁不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世俗、自然幽静的诗意生活呢?等我们年过不惑、日渐成熟,有了更多的焦虑抑或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

我们不说哪些耳熟能详的诸如《静夜思》、《清明》之类的古诗,特别拿出几首诸如北宋哲学家邵康节(邵雍)作的一首《山村咏怀》、王维的《使至塞上》、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以及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来欣赏一下。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你仔细体会一下,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诗人将一些“里”、“家”、“座”、“枝”这样的量词和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又同小路、烟、村庄、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二十个字,朗朗上口。寥寥几句,便勾画出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风景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淡雅意境之中,你说这样一种田园风光图,我们怎么能不喜欢呢?

2、再比如,大诗人王维写《使至塞上》的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大”与“孤烟”的“孤”字,写出了“大漠”的荒凉;一个“圆”、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使那种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奇丽壮美的画面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直接传达给了读者,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浩瀚无边的沙漠与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让我们后世之人更能体会诗人孤寂的情绪。

3、还有,清朝初年有一位词人纳兰性德,他有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单单这一句话,就会让人心生疼痛,也许你不知为何,泪水会朦胧你的双眼。这首诗就是著名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全诗是这样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与意中人相处如果只是像刚刚相识时那样地甜、温馨、深情和快乐,为什么又会出现团扇害怕秋风到来的情况呢?本应相亲相爱的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而今你轻易地变心,却推诿说情人间本来就容易变心。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曾于清静的夜晚在骊山山盟海誓,即使二人最终诀别,明皇只听得令人断肠的《雨霖铃》声亦无怨无悔。而你又怎比得上薄幸的唐明皇呢?起码他当日还与杨贵妃许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

“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的是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被抛弃的幽怨之情。语言流畅,格调凄婉,现在读来仍然那么的富有悲情!

4、李清照在大病初愈时曾写下“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这样的句子。那时的她双鬓发白,整日药不离身,还保持着这样的闲情雅兴,悠闲地靠在枕上,随意地读书、赏景,心情自然是无比的舒适美好;下雨的时候,门前的风景又显得那么的优美。没有世界的喧嚣,清柔细致,平淡怡情,境界高远,格调轻快,情味深长。几百年前,古人在病榻上竟然有这样阅读的心境,现在我们已经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读诗,甚至不想花费时间去理解人生的意义了,难道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不能与我们产生共鸣吗?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大多数诗人、词人不管是托物言志、针砭时弊都喜欢借景、借物抒情,寄情于境、委婉而含蓄的表达情感,但是也有诸如豪放派的词人不一样,他们更有直抒胸臆的奔放情绪!

中国人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感知全部都融于诗词的创作之中,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诗人将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非常适合作诗。无数诗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思维,去工于渲染气氛,进行想象。

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对杜鹃的啼唱要体会到游子的思念之情;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要用一种怜爱之心,等等,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的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寻觅觅,到最后,我们早已忘了自己最初的样子。不妨静下来,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读一首诗,听一段故事。

诗词中有四季、有风、有花、有雪、有月,有悲欢也有离合,当然也有你、有我!也许所有的一切,人生的得失、起伏都是一首诗,一首词,一段情,一生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