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传承文化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称谓文化如何体现中国礼仪之邦的 论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传承文化关系

论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传承文化关系

2023-07-24 22: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礼仪的渊源与本质

一、礼仪的渊源

礼仪作为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二、礼仪的本质

礼,原是篆文体。左边的字形表示台子上放着东西,右边下面是个豆,豆就是古代的高脚碗,上面有个盘子,盘子里放着玉片,本义与祭祀有关。中国古代对“礼”的解释就是人们要履行的、要做到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正因为人类生活有一定的礼俗,然后产生了一种礼制,所以古人把礼提升到安邦定国的高度,《诗经》中“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说的就是老鼠还有它的样子,人要是没有礼仪,还不如赶快死掉算了。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统治时期中,元朝靠杀戮巩固统治,结果很快就灭亡了。而清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颁行天下,就是教谕臣民的乡规民约。乾隆时代编印四库全书,这些都是礼治天下的表现。过去的统治模式是从小家庭管理入手,“百善孝为先”,每个家庭和睦了,一个村落就很和睦,然后宗族之间很和睦,最后国家就安宁了。“八荣八耻”也是以“礼”治国的一种措施。儒家的治国思想,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中国古代非常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推举官员要“举孝廉”,就是选拔官员的第一标准是孝廉,看这个人孝不孝、廉不廉。我国古代为孝子竖牌坊,甚至孝子可以直接选拔到朝廷做官。中国古代在道德建设方面非常强调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处理好这五种关系,社会自然就安定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无法逃脱这五种关系,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也要关注这五种关系。古人强调把孝道摆在最根本、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还能对朋友、对其他人好吗?还会忠于集体、忠于国家吗?齐桓公之死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管仲临死的时候告诫桓公务必驱逐身边的三个小人,这三个小人,一个叫易牙,是个厨子,为了献媚竟然杀了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做菜;一个叫竖刁,为了可以出入后宫服侍齐桓公竟然自宫;一个叫开方,本是卫国世子,竟然舍弃王位而跟随齐桓公。这三个人个个假意侍奉桓公,然而个个有所图谋。管仲认为,连自己儿子都不心疼的人不会心疼别人,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惜的人不会爱惜别人,连一个国家都可以不要的人必定有更大的贪图。但齐桓公却不听劝告,结果死后都没人为他收尸。孔子说,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代;诬鬼神者,罪及四代;逆人伦者,罪及三代;乱教化者,罪及二代;手杀人者,罪止其身。所以说,古人非常重视对天地、对祖宗的敬畏。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意思就是人如果吃得饱、穿得暖、住的很舒服,但是不讲礼仪、没有教养,就跟禽兽差不多。

礼仪是对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导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的原则。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古代社会,礼仪曾经起过约束道德行为、调节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古人立身、治国的基础。在注重社会和谐的今天,礼仪发挥着提高人们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二、古代礼仪

一、古代礼仪的含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帮。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

二、古代礼仪的内容

中原文化代表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文化,我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人民有非常好的文化修养,这就是礼仪文明。

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的精神文化素养的显示,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演变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周公“制礼作乐”,对“礼”做出了创造性发展。由于礼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礼仪教育受到历代当政者和教育家的重视。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可以作为当代新礼仪建设的思想资料。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也。”冠礼排第一位,“冠者,礼之始也”。二十岁的男子一定要举行冠礼,就是戴帽子的仪式。现在中国已经没有冠礼了,但这种礼仪在日本、朝鲜被保留下来。在日本,市长为年满18岁的青年举行穿和服的礼仪,就相当于冠礼。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二十岁了,但还糊里糊涂的,根本不知道二十岁的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举行冠礼首先择个好日子,还要选个主持人,为了表示隆重,冠礼要在祖庙举行,由主持人为二十岁的青年戴上帽子。冠礼的程序非常复杂,需要“三加三拜”。这么做就是要强调成人的责任。婚礼也非常繁琐,“周公六礼”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纳采就是提亲、说媒。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儿的姓名、生辰八字等情况。纳吉有点像西方人的定婚。纳征就是过大礼,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请期是择吉日确定婚期。亲迎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现在社会中离婚率非常高,有的夫妻甚至结婚不久就离婚。古人在处理婚姻关系的问题上强调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就是要把对方当做贵宾来看待,要把自己看得与对方完全平等。今天,很多人缺少这种相处之道的教育,处理不好夫妻关系,造成家庭不和。我理解的夫妻关系应该是两个面积相等的同心圆,这两个圆不可能完全重合,既不能不相交,也不能相交的太多。我觉得最理想的夫妇关系模式应该是三分之一的空间相交,这三分之一是对家庭的共同责任,每个人有三分之二的空间属于自己,这三分之二是个人的事业和社交圈子。古时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还有指腹为婚,新郎把新娘接回家才看得到,但是婚姻却还比较稳定。因为有个非常隆重的成人礼,使人知道成人的责任,有个非常隆重的婚礼,使人知道婚姻与家庭的责任。古代还有乡饮酒礼,相当于今天县里的聚会,每三年要举行一次。举行这种聚会就是把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明长幼之序,行尊贤养老之风。射礼也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礼仪,射礼主要有乡射和大射。射礼不是我们现在的体育比赛,可以拿奖金的,而是一种礼仪。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乡射是地方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宴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古人举行这种射礼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品行,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意思就是箭靶是固定的,一个人能不能射中,就是要看自己站得正不正、弓拿得稳不稳,能否射中完全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射礼重视人的道德自省,是中华民族气质、性格、思想的重要表达载体,其本质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人文实践。君臣宴饮之礼既是培养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感情,也是为了明确双方的责任,强调“君礼臣忠”。聘礼就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访问,主要是加强联络、增进感情,相当于今天的外交访问。丧祭之礼,就是父母死后要祭祀,让人不要忘记祖先与父母的恩情,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本源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关切,通过反思过去(我从何而来)而展望未来,培养人的责任意识。中国古代有三个人常被称颂:舜其大孝,文王无忧,武王达孝,强调个人的责任就是家庭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就是国家的责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想看,如何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连自己的父母与亲人都不爱,还能爱国么?要想爱国爱家,就要先爱自己,把自己发展好了,就可以实现爱家、爱国。我对现在的一些文化娱乐内容持保留态度。在我国古代,大众场合不谈论妇女,公家的事情不能私下议论,而现在各式各样的段子满天飞,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二人转这样的地方民俗文化,在古时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而现在竟然都可以上春晚。中国古代的教育要求“思无邪”,只有经学才是正宗的国学,连小说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过去还有一些细小的礼仪,包括子女跟父母怎么说话、学生跟老师怎么说话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仪礼·士相见礼》中写道:“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这里的大人,在家里是父母,在外面指年龄比你大的人,在学校指老师,一个人跟父母、老师、长辈对话时,一开始要看着对方的脸,然后目光下移,看着对方的胸口再回到脸上。

三、古代礼仪的重要性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笼罩的。我们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之大。西方人是以风俗来划分国家的,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么大的差别,就是不同国家了。可是在中国,不管你的风俗有多么不同、方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非要了解“礼”不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着养分。一个优秀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哪怕物质上再贫乏,甚至遭人欺凌、压迫,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死,即便发展道路如何的曲折,但终有一天可以实现中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的深重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三、现代礼仪

一、现代礼仪的内涵与分类

现代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从内容上说,现代礼仪至少应该包括四大类:家庭生活类(一般日常生活、节日生活、家庭祭祀);社会交往类;职业工作类;政治生活类。具体而言,家庭生活礼仪应当包括一切与生老病死相关的礼仪,例如出生礼、成年礼,以及婚丧食节喜祭诸礼;社会交往礼仪应该包括往来迎送诸礼仪;职业工作礼仪包括求、辞职礼、与各类同事相处礼等;政治生活礼仪包括与开会、选举、谈判、外交、军队等相关的礼仪;另外还有一些杂礼。

二、现代礼仪应遵循的原则

现代礼仪应该遵循时代原则、民族原则、区域原则、环境原则、角色原则、简约适度原则、真诚尊重原则。

时代原则,时间是社会的存在形式之一,时代是社会发展特定的时间阶段。时间或时代自然成为了礼仪规范的生命,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礼仪规范,礼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

民族原则,民族、国别、宗教不同,其礼仪、理解也截然不同。譬如:不同民族的人们的服装款式、食品的制作方式、节庆的日期选择、礼节的姿态差异,都体现了礼仪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区域原则。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礼仪形式的重要因素。所以才有“十里不同俗”现象,才会使“入乡随俗”成为人们基本的礼仪修养。

环境原则,环境是指人群生存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礼仪的环境原则是指人们在不同的人际交往中要遵循特定的礼仪规范,如出行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赛场礼仪、各种职业礼仪等。

角色原则,角色原则是指个人的年龄、性别、身份不同,其礼仪规范的内容也不一样。每个人都要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并且,根据工作生活的变化,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调换自己的角色礼仪平等原则,礼仪的核心是平等,对任何交往对象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主要表现为在交往中不骄狂,不自以为是,不厚此薄彼。

简约适度原则,礼仪毕竟是传递人们真诚感情的一种美好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礼仪的行为、形式要在适宜、恰当、准确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分寸,认真得体,尽量简捷、方便,从实际出发,适时地调整礼仪的程序和形式。任何行为不修饰、不美化,就会太直露、太直白;行为太直露、太直白了,便会显得粗俗。但是,修饰又不能过度,过度就会失去真诚,就会陷入虚伪。

真诚尊重原则,不管什么形式的礼仪,都应充分体现真诚尊重的情感

五、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法治社会,这固然没有错,但法跟礼相比,礼是积极的,而法是消极的。现代社会法制越来越健全,但犯罪率却年年提升,为什么?因为法是消极的,在人们犯了错误以后再去惩罚。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就是靠政令、刑罚统治百姓,会造成百姓没有羞耻感,犯了错误会想办法逃脱刑罚的惩罚。而用道德引导老百姓,用礼来约束老百姓的行为,这样老百姓就有羞耻感,做了坏事感到耻辱。格的意思就是标准,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做事没有标准、做人没有底线,这是很可怕的事。有人会庆幸自己闯了红灯没被抓处,这就是“免而无耻”的表现。张明宝在出事后,人们发现他曾违规驾驶上百次,因为他内心里没有违规的羞耻感,最终酿成大祸。古人强调礼的教育作用,通过礼的实践在社会中建立秩序,决定亲疏、决断嫌疑、分辨意图、明断是非并确立相应的等级制度,正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古代礼仪的朝敬之礼是明君臣之义,品聘之礼是使诸侯相敬,婚姻之礼是明男女之别,乡饮酒礼是明长幼之序,通过礼维护社会稳定安宁。礼的教育对一个人起到节制作用,让人的内心忠正无邪。如果一个人外表上庄重恭敬,而内人却没有真诚,就是虚伪。每个人都有内心的欲望,“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止欲惜福,控制人的欲望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古人就通过礼来控制人的欲望。我的幸福感很强,因为我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差一点被饿死,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已经很满足了。古代教育让人从小学习《弟子规》,《弟子规》里强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古人用礼来约束人的欲望,保持社会稳定,培养人的爱心与感恩心。佛家要求“上报四重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天地恩。感谢父母众生,使人心怀感恩。古代的礼制非常繁杂,有些内容拿到现代来实践是不可能的,但礼的精神不能丢,礼的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个人对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担忧不是来自经济发展方面,而是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把古代传统中的一些好的内容发扬出来,让我们每个人都用爱心来对待这个世界,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中国再次走向盛世文明的巅峰。最后,把净空大师的一段话送给大家: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讲究注重礼仪的作用和意义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思想道德建设,而礼仪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和减少各种丑恶现象的发生,净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礼仪能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讲究礼仪既是人际交往中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行为,也是一个公共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往往也在待人接物、仪表仪容、谈吐教养等行为举止各个方面表现出高尚的礼仪,这是其内心所具备的高尚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反映。其次,礼仪对社会能起到净化和美化的作用,因为它不仅反映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还可以形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再次,礼仪能提高人们的修养,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温文有礼,谈吐不俗,养成守纪律、有礼貌、讲卫生的习惯,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劳动纪律,培养待人有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和优良品质,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物质文明是基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反过来,精神文明也反作用与物质文明建设,并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讲究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有助于协调各方的经济利益与矛盾,有助于协调经济实体内部的各种关系,增加内部凝聚力。可见,讲究礼仪不仅仅是精神文明问题,它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一种手段,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国际交往中,既有各国来旅游、访问、工作、经商的,也有我们走出国门的,大家讲究国际礼仪交际礼仪,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民族特点,会对我们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发挥,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协调

礼仪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各名族的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尤其是随着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西方的现代礼仪文化逐渐被引入中国。中国现代礼仪在保持传统名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扬。现代人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常行为的一切都是以某种现实的利益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现实告诉人们,要满足或实现自己的欲求,就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范围内去行动,而不能无所顾忌的为所欲为.否则,不仅作为有机整体而存在的社会集体的利益没有存在的可能,而且每个人的自我利益也会失去最后的保障。所以,设置礼仪规范,并不仅仅是一种强加于个人的外在约束和限制,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保证每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要求。

一些家长认为过时的礼仪应该废除,有些家长则认为传统礼仪有其传承的意义,值得发扬。有专家表示,传统与现代并不对立,传统的餐桌礼仪在现在的社会仍然适用,只是赋予传统礼仪新意义。此外,传统礼仪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中国现代礼仪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之处。例如对长辈的尊敬、礼仪小姐穿着旗袍等。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从本质上看,中国传统礼仪属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附带着一种雅致的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 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可以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当前,可以重点发挥其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改善社会调控方面的作用。

六、现代礼仪是对传统礼仪的扬弃礼仪在中国最早是用于敬奉神明的。礼字是一个“示”,祭祀的容器,是在庆丰收时用的,所以加上一个“丰”字。行了礼,来年才会有好运,才能发展。也有人考证“礼”字古时候通“履”字,意为鞋子,鞋穿上后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礼”一定要适度。后来随着礼的功能的增多,礼仪已成为一种社会秩序、社会等级制度,成为人际关系中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礼记曲礼》中说:“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当时的人们就把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当着“神”和“天”的旨意,而“神”和“天”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于是人们因敬畏而对之顶礼膜拜,进行祭祀。这就产生了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律为主要内容的“礼”。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将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发展成符合当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周公集“礼”之大成,提出“礼仪三百”,“威仪千三”。当时的“礼”既是一种法律制度,又是一种仪式和规范。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礼仪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封建社会的礼制既有整套烦琐的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礼仪制度,又有系列的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还有严格的家庭礼制。可以说,封建社会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对当时的政治和生活各个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高唱着“圣经”和“西方文明”却任意瓜分中国的土地。旧中国的统治者也喊着:“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表面道貌岸然,实际也是虚伪残暴。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内涵在今天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李岚清副总理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谨严礼貌、诚实守信、严已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应当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十年动乱”期间,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文明礼仪被作 为封、资、修的流毒予以扫除,致使全社会的礼仪失范,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这种旨在与传统思想彻底“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最终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超越传统文化,又要继承文化传统。礼仪作为一种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变,具有一定继承性和延续性。礼仪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仪,它反映着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面貌。礼仪的发展从未中断,一直代代相传。我们在摈弃历代统治阶级礼制糟粕的同时,必须肯定并继承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人们创立的优良传统礼仪。现代礼仪正是从传统礼仪珍贵的精神遗产中,继承了传统礼仪中一些符合人性基本需要的礼仪要求,把传统礼仪中不符合人性基本需要的东西作为糟粕进行了扬弃,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又不断赋予礼仪以新的内容,因而现代礼仪既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特征,同时它又以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和现实生活为基础,以新颖、实用、简单、灵活的形式,体现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特点,表现出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貌,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七、大力提倡礼仪教育荀子曾讲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就是说一个不讲礼仪的人,一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件不合礼仪的事,一定很难办成;一个不重视礼仪的国家,一定政局不稳,不得安宁。因而他强调“礼者,节之准也”,“强国之本”,他认为礼仪是人们言行的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做,由于它不普遍,所以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明。但是,一种很普通的,最起码的礼仪,诸如礼貌用语、文明举止、仪表端庄等等,尽管没有传奇式的伟大,却为人人遵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那就形成了十分深刻的道德力量。它虽不光彩夺目,却有着持久而隽永的魅力。这种道德力量在潜移默化中烙印在全体公民身上,必然成为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由于一个时期,传统礼仪文化被彻底予以批判,全盘否定了礼仪的积极作用,使得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礼仪感到十分陌生。而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的欠缺,致使许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也有一部分人就根本不重视道德伦理的修养,无视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因而在道德操行方面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在大范围上表现为市场经济发育和健全过程中的道德伦理水平有大滑坡现象,以及在个体行为上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急功近利、重利轻义、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等,进而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友善和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造成不良的心理障碍,不利于与他人相处和沟通。 因此,加强对全体公民礼仪教育,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对提高其文明礼仪的修养,涵养道德意识,节制贪欲,严格自律,完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气质,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帮助人们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身居礼仪之邦,就为礼仪之民。中国自古就有注重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礼仪教育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蒙养教育,也就是说要从青少年抓起。因为人的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主要应该在中小学阶段,但由于我国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弊端,使中小学被迫注重升学率,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而轻视了良好道德文明行为的养成,造成了青少年基础伦理道德的欠缺和文明礼仪意识的淡薄。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需要,而且还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必须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基本途径,彼此密切配合。各级领导、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讲文明、讲礼貌;各行各业要改进服务态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各级社会机关、教育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宣传,加强监督,广造舆论,从而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仪道德规范,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有序,推动社会礼仪整体水平的提高。

八.结语

如今,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必须考虑重建现代礼仪,这种重建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也不是食洋不化地照抄。从重建礼仪的思路上说,由文明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作为其承载者的礼仪也就因此变迁。我们要研究传统礼仪和外国合乎国情的礼仪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礼仪如何与民俗融合,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恰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具生命力。

那些具体的规范并不是现代礼仪的目的所在,最核心的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精神元素,现代礼仪应该包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应该涵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勇敢、谦逊、理性、稳重、慷慨、真情、和平非暴力……礼应当是一切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接榫者。

总之,礼仪的传承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的和谐构建更是离不开礼仪的引导,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于现代礼仪的完善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只有将礼仪文化渗透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才能够激发起全体社会成员的潜在活力,使他们能够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为社会主义和谐做贡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朱燕.现代礼仪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 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金正昆.礼仪金说Ⅱ[M]. 第二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田晓娜.礼仪全书[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5]孙乐中.实用日常礼仪[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胡锐.现代礼仪教程[M].第二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7]郭振华.中国古代人生礼俗文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刘清河,李锐.先秦礼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10]陈戍国.中国礼制史[M].长沙:第二版.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1]高春花.荀子理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金忠明.乐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13]钱穆.论语新解[M].武汉:九州出版社,2013

[14]刘修治.四书五经[M].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3

[15]余非鱼.论语[M].吉林: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

[16]金正昆,苗颖.涉外交际礼仪[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17]王铭铭.想象的异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8]邹昌林.中国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杨华.先秦礼乐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0]葛晨虹.先秦礼乐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论文:

[1]张良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0(04)

[2]刘海燕.朱霖.文化认同:中华礼仪传统的分析视角[J].中华文化论坛,2009(02)

[3]季绍斌.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中的礼仪差异[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02)

[4]邓红蕾.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哲学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报,2002(04)

[5]林岩.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4)

[6]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1999(04)

[7]徐晓庚.中国礼仪问题探微[J].湖北美术学院,2001(01)

[8]张小平.《传统美德与现代礼仪》[J].船山学刊,2001(01)

[9]陈蓉晖,屠阳.从待客礼看现代文明与传统礼仪之冲突[J].天津市经理学院报,2007(05)

[10]路琴.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闽江学院马列部,2009(03)

[11]许启贤.论中国古代的礼仪及其教育[J].中国人民大学,1994(02)

[12]魏咏梅.略论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2(04)

[13]李阳海,尚礼崇仪立德修身[J]中华国学,2013(09)

[14]李雨村,肖桂云.谈古论今话礼仪[J]求知,1996(10)

[15]陈光发. [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1996(01)

[16]许文郁. [J].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4

[17]赖廷谦. [J]. 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 1995(01)

[18]孙毅. [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1)

[19]蓝荃彬.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

[20]蒋景萍. [J]. 伦理学研究. 2004(02)

[17]蒋璟萍. [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03)

[21]张长安. [J]. 渭南师专学报. 1996(02)

[22]冯芸,于文金. [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3(01)

[23]蒋璟萍. [J]. 求索. 2004(05)

[24]王芳芳,马爱胜.中国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A].山东:潍坊科技学院,2012

[25]王健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A].浙江:浙江省教育科学院普教研究所.2004(06)

[26]邓红蕾.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思考[A].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5(01)

[27]郭青霞.中国旧礼与现代礼仪之别[A].武汉:荆门职业技术学院,2001(0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