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品《论语》┃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称谓文化与礼的关系 教学生品《论语》┃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教学生品《论语》┃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2023-04-23 09: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书采用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其中“师”代表教师,“生”代表学生。“师”为作者,“生”并非一人,这是教师与几个学生之间的对话。不过这种对话,并非完全实录。

本书收录了《论语》全文,并附有适当的词语解释,便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在原文之后,附有出场学生的介绍,即学生名录,便于对孔子弟子的了解。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有对原文的解释,用黑体字标示,有些是由学生解释的,有些则是由教师解释的。有歧义的地方在对话中也有部分说明,但不是学术研究,所以不能完全罗列。除涉及孔子言行的必要史实在对话中有说明外,一般不作过多介绍,因为许多历史文献的真实性,还有学术争论。

对《论语》的注释和讲解的版本,自古至今层出不穷,本书对这些参考书目就不逐条列举了。

笔者没想过要对《论语》进行讲解,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孔子的理论越来越感兴趣,说明社会上的《论语》热潮也浸染到了大学校园。这种现象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年轻人关注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忧的是,《论语》是一套封建社会的理论,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正确地去品鉴它,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老师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甄别的。这促使我去跟学生讲解并品鉴孔子的理论,让他们能够正确理解这套东西。

孔子可以被视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他培养学生是为了让他们能很好地从政,在培养的过程中,他着重强调的是职业道德。稍晚于孔子的柏拉图,在古希腊创建了“柏拉图学园”,教授的是各种学问。如果“柏拉图学园”的核心是科学精神的话,那么孔子教育的核心则是人文精神。一个是学术传授,一个是素质培养,两者不可或缺,中西合璧,才能构成人类教育的两大文明源头。明白这点,我们也就昭然了孔子理论的精华所在,即他所讲的那些“仁义道德”。

孔子的理论,说起来并不复杂。这是一套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其基础是等级制度,其“仁义道德”都是围绕着维护等级制度建立起来的。等级间的规则就是“道”,而维护等级的好办法是“德”。在等级中的人,上级对下级的道德是“仁恕”、“施恩”,下级对上级的道德是“忠信”、“报恩”。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有教育、引导和做表率的“责任”。维护等级的具体形式就是“礼”。在孔子眼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他把封建等级观念引入家庭伦理,从而开创了家族宗法制度的先河。“君臣”关系被演绎为“父子”关系,上下级关系被演绎为“兄弟”关系。教育、引导和听话、服从之类维护等级制度的观念,被演绎为伦理中的“孝悌”、“敬老爱幼”之类的观念。

如果把等级观念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中剥离,我们会发现,孔子讲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关系,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老子把万物之源及规律称之为“道”,把“道”的具体体现称之为“德”。老子把自然之道等同于社会之道,显然是不科学的。孔子并不讲自然,只讲社会。我们摒弃孔子的社会规则的“道”,留存其维护“道”的“德”,那么就能达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效果。有学生问我,科学重要还是道德重要。我的回答是:道德重于一切。从源头上说,我们是集群性动物。但凡集群性动物,都有维护集群的纽带,没有这种纽带,就无法集群生存,也就没有集群性动物的存在。动物具有集群性,它们维护集群的纽带是本能的;对人类来说,集群性就是社会,人类维护社会的纽带则是道德。这也是孔子道德理论的伟大之所在。科学可以克隆人,但道德不允许。道德一旦被毁弃,社会就不复存在,人就没有生存的基础。

孔子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显得具有说服力,把尧舜时代的制度作为根据和典范,用以显示自己的正宗。仔细想一想,氏族社会肯定比国家产生之后的社会更具道德规范。氏族社会没有法律和警察,他们用“原始禁忌”来维护道德,触犯禁忌是要被处死的。也就是说,违反道德准则等同于犯罪。孔子把尧舜时代作为典范是对的。其后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这符合母系氏族社会的现实。老人社会化赡养,孩子共同抚养,是原始社会的现实,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孔子把社会道德延伸到家庭伦理之中,提倡“孝悌”观念。现代社会应该把家庭伦理还原为社会道德,“孝悌”观念也应该还原为社会道德。老年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原始氏族社会就有的社会道德之一。人类的第一个婚姻形式“血缘婚”,就是为了保护老年人而诞生的。为什么要保护老者?因为老年人拥有更多生产知识与经验,知识与经验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敬老爱幼,是任何集群生物的本能。狒狒迁徙时,幼崽和老弱狒狒以及雌狒狒始终是走在队伍当中的,强壮的雄狒狒开道,半成年的雄狒狒殿后。

有人喜欢用“传统美德”来说《论语》,这显然是不够的。道德是没有传统的。所谓传统,就是过去的和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但道德不是这样。一些人类文明发展出来的道德,根本就不可能具有什么民族特色。比如诚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难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不是的。抚养儿女、赡养老人难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也不是。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道德,都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所有美德都是全人类的,而不是某个民族的。孔子提倡“仁义道德”的理论是人类人文精神的体现,他与柏拉图体现的科学精神一起,构建起人类文明的两块基石。

孔子在人类思想史上,世界性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哪国学者写世界哲学史,都不可能跳过孔子,不可能不把孔子放在人类思想的一个高峰来阐述。即便是现代社会人们如果要站在历史伟人的肩膀上研究思想的话,就必须攀登孔子这座人类思想的高峰。正是鉴于此,本人才跟学生讲解《论语》,希望能帮助学生登上孔子理论之巅。作为教师,我认为有责任结合现代的观念来对孔子的理论进行论述与品鉴,从而更好地传承人类的思想文明。

阿奎于沪上 2021年8月6日

拓展阅读

《教学生品》

(点击封面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解读论语的著作 。 《论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是了解孔子思想的基本的一本书,同时它也是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一本书。全书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对论语进行了全面、透彻的解读和分析。作者根据多年的执教经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并结合当下的生活实际,用现代的观点分析解读论语的理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全书语言生动有趣,严谨幽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中学生朋友深入阅读论语的得力助手。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袁顺奎,笔名阿奎。生于1962年,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八十年代末开始发表各类作品,有长篇小说《金漩涡》(合著)、《银色空盘》、《秦家风波》等。出版过理论专著《语言技巧》、《文学戏剧鉴赏》、《音乐美术知识》、《当代中国股市实录》(合著)、《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等。

- The End -

我就知道你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