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之“饼法”简析 ·名菜网:中国新菜菜谱、配方秘方、旺菜流行菜、招牌菜、特色菜、名吃制作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秘制烤鱼酱料配方小视频 《齐民要术》之“饼法”简析 ·名菜网:中国新菜菜谱、配方秘方、旺菜流行菜、招牌菜、特色菜、名吃制作等

《齐民要术》之“饼法”简析 ·名菜网:中国新菜菜谱、配方秘方、旺菜流行菜、招牌菜、特色菜、名吃制作等

2023-12-15 20: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齐民要术》是我国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农业巨著,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论述了农业的各个领域,连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烹饪这个领域也涉及到了,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素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点制作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齐民要术》则论述了这一时期面点制作水平的最高代表。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邱庞同教授在其所著作的《中国面点史》中也对《齐民要术》作了重要表述,尤其是记载有关《饼法》的制作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客观上勾勒出了中国北魏及其前一段时期的面食文化风貌,为以后面点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饼法》中对髓饼法、、水引、做烧饼法、白茧糖、做饼酵法、做白饼法、、细环饼、鸡鸭子饼、截饼、粉饼法、豚皮饼法等,都有着具体而详尽的文字记载。   髓饼法:“以髓脂、密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这种饼虽然是放于“胡饼炉”中烤熟,却不是“胡饼”,而像是今天所说的“油酥饼”。那么,这种放于“胡饼炉”中烤熟的“髓饼”与“胡饼”的区别何在?《御览》引《赵录》说“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胡饼改曰麻饼”,可见,胡饼面上是敷有胡麻的,我认为“胡饼”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另外,我认为“髓饼”与“胡饼”还有另一个区别,这就是胡饼可能为带馅制品。《清异录》有这样的记载:“汤悦逢士人于释舍,士入揖食,其中一物是炉饼,各五事,细味之馅料互不同。”“炉饼”即“胡饼”的别名,以在炉里烤制而得名。从中可以看出,胡饼是有馅料的,所以我认为这是“胡饼”与“髓饼”的又一个区别点所在!   :是汤饼的一种,《齐民要术》里的做法是: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箸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使极薄。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这就是说,用手将面揉成大指粗、每断6.6 cm的粗条放到盆中浸,下锅时再将它用手按成薄片,出锅后的“光白可爱”,入口“滑美殊常。”根据它的做法,我认为这是一种无馅制品,估计当时也有人称“片儿面”,与现在的“汤面片”、“汤面条”可能是一类的。在唐朝以前均称“汤饼”。束皙在《饼赋》里对汤饼有一段美好的描写,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汤饼被描绘得如此“经典”,是人们严冬御寒取暖的常食,当时人民对其喜爱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水引:“用细绢筛面,以成调肉汁,待冷溲之。如箸大,一尺一段,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令薄如韭叶,逐煮沸”,这是一种用肉汁搅和面粉做成的汤面条,因为和面时添加了肉汁,故此汤面条吃起来味道异常鲜美,而且弄得就如韭菜叶那样薄,可想而知,它的口感肯定比较细腻,这在后人的著作里便有所体现,《恶饼赋》里说:“然后水引,细如逶迤,白如秋练,羹杯半花,财得一咽,十杯之后,颜体解润”。做“水引”用的肉汁可以为鸡肉汁、猪肉汁,也可以是别的肉汁,不特指、不固定为那一种,视个人的口味而定,如《御览》引庾阐《恶饼赋》的序文说:“鸡为饼”,这是一种和鸡汁做成的面条,或者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鸡肉汤面。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1 400年至1 500年之前就学会了做面条,可见历史是多么悠久,难怪当今世界都承认中国面条是现今各国面条的“老祖宗”,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什么日本面条、意大利面条不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吗?面条的发源地在中国确实是无可厚非的!   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从它的做法看来,这种饼中间夹一层馅心,或者直接把馅心敷于饼面之上,放于炉中烧炙而成,它不敷“胡麻”, 故不称“胡饼”,而称“烧饼”。   白茧糖:“把糯米蒸成饭,趁热在洁净的杵臼里舂成糍——糍要舂得极熟,里面不能还有米粒。然后把糍擀成饼,二分左右厚。晾干,用刀直切成长条,二分宽,再斜切成枣核大小,两头尖形。再晾干,用油炸熟,捞出来,在糖里滚成丸,每五六个粘成一丸。”从做法来看较为繁琐!要经过两次晾干,一次油炸等工序。说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今天的小吃“萨其马”,是呀,这不就是“萨其马”的做法吗!只不过今天的“萨其马”原料里加了奶、蛋,两头尖的小块改成面条而已。但这种食品不宜多吃,毕竟是油炸的,而且属于重糖重油类的,吃多了对身体健康不利,尤其是老年人不可多吃。   作饼酵法:“酸浆一斗,煎取七升,用粳米一升,著浆,迟下水,如做粥。六月时,溲一石面,著二升;冬时,著四升作。”它不仅写明了酸浆酵的制法,还说明了在不同季节的用量。   作白饼法:“面一石,白米七八升,做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鱼眼沸,纹去滓,以和面,面起可做。”这是一种在粥中加酒的发酵方法,前面讲过的白饼、烧饼也都要用这样的发酵面团,它与我们今天的化学发酵和微生物发酵方法又不尽相同了。   :这是一种油饼,在《齐民要术》里写作“”,而在唐代著名教徒慧琳所撰的《一切经音义》里则写作“”,还说“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从中可以看出本来是西域民族人民制作的,后来传入我们内地而为汉人所喜爱。它的做法是:“盆水中浸剂,于漆盆背上水作者,省脂亦得十日软,然久停则坚。干剂于腕上手挽作,勾著勃!入脂浮出,即急翻,以杖周正之。但任其起,勿刺令穿,熟及出之,一面白,一面赤,轮缘亦赤,软而可爱,久停亦不坚。”不难看出,这种制品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油煎饼。《齐民要术》中与之相类似的油饼还有“鸡鸭子饼”、“细环饼”和“截饼”。“鸡鸭子饼”是用鸡蛋或鸭蛋“破”,“泻瓯中,少与盐,锅铛中,膏油煎之,令成团饼。厚二分,全奠一。”至于“细环饼”,其粗细可能比“环饼”要略细一点。在《楚辞·招魂》里则称“环饼”为“”,据朱熹《楚辞集注》:“,环饼也。吴谓之膏环,亦谓之寒具。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这种制品的做法与我们现今的馓子、麻花之类的做法类似,因此我认为“环饼”即为现今的馓子、麻花之类的油炸食品,在《齐民要术》里它的做法就更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馓子和麻花的做法了。“以蜜调水溲面”,“用牛羊脂膏亦得”,“美脆”,有粗有细。它是用糯米粉、水、蜜调和,干湿度就像面条的面一样,用手将面团捻成八寸多长,弯曲起来,面头搭上,在油里炸成。这简直就是我们今天麻花做法的写照。由此,我们就可以在这些古资料中进行大胆推敲:“细环饼”可能是馓子,因为有个细字,今天的馓子也确实是这样的;而“环饼”可理解为麻花,因为今天的麻花看起来确实比馓子粗一点。   前人为我们铺路造石,我们除了要继承他们的劳动成果外,更要不断改进,加以完善,得以发展,让灿烂的面食文化在我们祖国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中打出一“面”新天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