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讲的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幻电影云图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云图》讲的是什么?

《云图》讲的是什么?

2023-12-27 19: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贴我的一篇影评:

云图:压迫,反抗,生生不息的革命序曲(全程剧透)

在正式开始本篇影评之前,笔者得承认一个事实:我是在一个月之前乘坐火车时,摇摇晃晃地用手机看完的网上下载的《云图》版本(中间还有一段俄文),这两天也没有走进电影院补回门票。这对一部优秀的电影而言颇为不敬,在此口头表达一下惭愧。

  另一方面,笔者至今也只看过一遍《云图》,可以自信地说,这部电影我是一遍看懂的,没有疑惑,每一条的线索、故事之间的关联、剧情和细节都记忆深刻。这并非因为本人聪明过人,而是对《云图》的思想主题和叙事方式都非常熟悉,它实现了我们这类人想去做、只是从来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这才使得观影过程心有戚戚、畅快淋漓。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主流影评对《云图》或褒或贬,却大多把注意力放在了它六条线索的叙事方法上,也不乏对《云图》炫耀技巧、自命不凡的批评。这恰恰被表象所蒙蔽,偏离了《云图》试图阐述的思想,无论是褒是贬,都有强烈的买椟还珠意味。其实,《云图》是一部拥有深刻政治隐喻,以压迫与反抗(或者说以“解放”)为主题的商业电影。忽视了这一中心思想,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了说明这点,可以先比较一些国人熟悉的同类电影,比如《让子弹飞》。但更好的类比,还是《云图》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呃,沃卓斯基姐弟他们自己的电影。

  沃卓斯基姐弟在意识形态谱系里是有强烈欧美左翼(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左翼)、自由主义、和民粹色彩的鬼才导演。他们的名世之作《黑客帝国》三部曲或是《V字仇杀队》,都曾以“解放”作为主题。意识到这一点,再回忆《云图》时,应就能在表现手法之外发现似曾相识感。所以这里先回顾一下《黑客帝国》与《V字仇杀队》

  《黑客帝国》三部曲有无数亮点,暂且都放在一边。这里要谈的是它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两个明显焦点,一个是对“异化”的恐惧和反抗,一个是对“解放”的执着和追求。

   第一个焦点:“异化”,随着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成为大多数左翼思想家、尤其是马克思一派悉心阐述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业文明,日益把劳动者从造物主的角色异化成为大工业大机器的附庸,人类不是主宰着机器为自己创造幸福,而是穷竭自己的生命来为机器服务,还要服从机械化的秩序,来为少数人创造无穷的财富。

  人自身主体性的瓦解,由此衍生的恐惧感盘旋在文艺工作者心头,让他们开发出各种把对“异化”的恐惧夸张宣泄出来的影视作品。在电影《铁男》里,主人公被金属幽灵感染,逐步变成一个金属怪物,这体现了前工业时代的“异化”恐慌。而电子时代的“异化”恐慌更甚,比如《Ghost in the shell》(攻壳机动队),已经假设人类舍弃肉体,以此探究自我和灵魂的究竟了。相比之下,《黑客帝国》则做得最为彻底,让人类直接变成AI的电池,作为人工智能的食物而苟延残喘。

  第二个焦点》:“解放”(liberty,或者说赢得自由)可说是整个《黑客帝国》三部曲的“主题”,而其中表现得最好的还是第二部的前传动画《少年故事》和《世界纪录》。它们描述了即便在坐稳了奴隶的安定生活中,奴役还是给人带来强烈的虚幻、不真实感,把人束缚在划定好的边界内。突破这种奴役和束缚的机会要用姓名去争取,一生只有一次,但还是能让人舍生忘死。这样的故事阐述了人类反抗奴役的本质,并非仅仅物质的贫乏或劳动的艰苦,而是被奴役而“异化”带来的精神痛苦,同时又赞美了人类追求自身精神主体性时的勇往直前和义无反顾。

  沃卓斯基姐弟另一部《V字仇杀队》,很明显是以“革命”为主题的电影。主角反抗的是一个极右翼的“老大哥”独裁系统,种族压迫、驱赶移民、宗教钳制、捕杀同性恋、思想垄断等等。电影的主题放在了“革命”的路径上:V一直努力传播思想,用英雄的献身(恐怖主义活动)来觉醒人民,激励反抗暴政的勇气。显然,这种思想有点接近俄国革命历史上被批臭的“民意党”(英雄史观,恐怖主义,不注重扎实的群众性工作),反映出了卓沃斯基姐弟的民粹派观念,但电影本身还是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理想和英雄情怀。

  《云图》则是卓沃斯基姐弟又一部以“压迫和反抗”为主题的大作,与《黑客帝国》或是《V字仇杀队》有着某种联系。剧本小说版的《云图》也恰恰是娜塔莉•波特曼在拍摄《V字仇杀队》期间交给导演看到的。《云图》的六个故事,其实讲的也是六个关于“压迫”的主题,以及六个关于“解放”的主题。

  第一个故事《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的“压迫”主题其实是对黑奴的种族压迫,故事的主线包装成了主角逃过贪婪的蛇蝎医生谋财害命。

  剧情中,富裕、高贵而“文明”的白人们在逼迫黑奴在烈日下从事繁重的劳动时,从不理会黑人的艰苦、和暴力逼迫的残酷,反过来认为黑人这个“物种”有更强的耐热能力。这一幕让人想起《被解放的强哥》(Django unchained)中,奴隶主Cavin感叹黑人能耐得住鞭子抽、大脑驯服的部位比任何人种都大。

  这种将人类“异化”成异种的种族主义思维,是西方剥削统治者杀戮和奴役时的经典自辩,用理性范式的话语掩盖内心的残酷无耻。男主角亚当尤因本来也是白人奴隶主家族的一员,他也习惯了对黑人的奴役,只是因心底的善良颇有些难忍,包庇了因为一个怜悯眼神而信任他的黑奴。

  接下来的故事说明了这样一点,富裕、高贵、文雅的白人一样可以内心肮脏龌龊、毒如蛇蝎,而外表肮脏、卑俗的黑人反而用善良而崇高的友谊拯救了主角。亚当尤因本性的善良最初只是让他在奴隶制面前略有不忍,尔后的经历却促成了这种不忍成长为斗争决心,“我欠这个自我解放的奴隶一条命,我的良心让我不能再参与这样的贸易”。于是他和妻子一起离开家族,投身于废奴运动。

  这便反映了“解放”的主题之一,为了拯救他人而与自己所属的剥削压迫阶级决裂。如同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到周恩来,这是许多出生富裕的革命者在这条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许多电影也用同样的主题作为核心,并且有更大的篇幅来表达。这里推荐给读者几部佳作:佼佼者《阿凡达》,经典的《银翼杀手》,《第九区》、《囚室211》、《回收人》(Repoman,也翻译做重生男人)。

  第二个故事《希德海姆的来信》讲述的“压迫”主题则是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压迫。表面上是一位天才音乐少年被老迈音乐家窃取成果、逼至自杀的故事。

  虽然整个故事围绕着才华横溢的男主角弗罗比舍展开,焦点是《云图六重奏》的创作,但却容易使观众忽略另一个一以贯之的因素:弗罗比舍之所以要逃离音乐学院,恰是因为他的同性恋行为不为社会所容。而这种歧视也造成整个社会对弗罗比舍才华的忽视,这才逼使他要远离爱人,去一个老迈作曲家处给他打下手,以寻找别的途径实现他的抱负。因为“同性恋”而不去了解一个人,歧视他的一切,忽视他的优点,放大他的缺点——这和种族主义、种姓歧视、民族歧视、国家歧视、文化歧视、阶级歧视、性别歧视都有共同的根源。很多文艺工作者也尝试在不同领域表达类似的被压迫感,如《悲惨世界》里刚出狱找不到工作又去偷窃的冉阿让,如《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怪人,如《歌剧魅影》中的幽灵。遭受这种不公待遇的人,很容易感受到那种全世界与自己为敌的绝望感。

  后面老作曲家对弗罗比舍的要挟,恰恰也是利用他同性恋这点,或者说老作曲家不是以自己一人的权力来要挟弗罗比舍,而是靠整个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来逼迫弗罗比舍要将他的才华占为己有,否则就在音乐界抹黑他。

  观众或许不易理解为何弗罗比舍要选择自杀,逃避追寻他而来的爱人,而这种自杀却被片头的弗罗比舍描述成一种极大的勇气。其实弗罗比舍选择的不是“自杀”,而是另一个“解放”的主题,“绝不妥协”。

  他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和基督教正统思想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压迫(视为精神病,视为淫乱,极端者有滥捕和屠杀),无论是逼他从窗口跳出逃跑、还是逼他让出自己的杰作、或是骗走了爱人给他做的衣服,都是这整个歧视体系的冰山一角而已,一步步逼得他无路可走。

  像弗罗比舍这样不为人理解的异类,若要生存下去,就要隐瞒自己的真性情、伪装成另一个人、出卖自己的才华、唯唯诺诺地屈从于不能容忍他真我的社会秩序。这种感受并非人人都能忍耐。就像郑渊洁的童话《驯兔记》,当全社会都要求皮皮鲁跟其他“好学生”一样变成兔子时,皮皮鲁终于偷偷穿上了兔子戏装来换取亲人和老师的高兴。他一想到自己一辈子都要穿着戏服过日子,就从骨头里感到害怕。

  在面对这样的挑战时,弗罗比舍选择了“决不妥协”,自杀只是实现这种决心的途径而已,所以充满了勇气。还记得《守望者》中的罗夏么?即便电影虚构了一个用数百万人丧生而让全世界得救的鲜血乌托邦情景,罗夏也不能背弃自己内心的正义感,那句“never compromise”代表的信念,同样要用自己的灰飞烟灭来实现。

  第三个故事《半衰期:路易莎雷的第一个谜》里,难得地提到了巨型垄断资本为了自己的利润,不惜做出损害人民核心利益的商业决策,在镇压反对者时视人命如草芥。在资本的主观世界里,民众如同植物或矿山一般,只是攫取利润的对象,而不是服务的对象。他们作为个人或许有喜怒哀乐,但行事的逻辑却早已为资本自身的逻辑所决定。

  电影的这个有关核电的故事,让我们很容易联想起一些现实问题,核泄露灾难、水俣病、除草用的落叶剂、毒蛋白转基因作物、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等。当然,需要提到,以“核电”为题材,也反映了当下发达国家泛左翼的逆工业化心态,与发展中国家的左翼又略有区别,很容易引起各种非专业的争论。但在反对大垄断资本的角度上,确实同心同德的。这些也都是发达国家左翼话语里的常见问题,不必在此展开。倒是推荐几部主题相近的好电影:《永远的园丁》、《跨国银行》、《失控的陪审团》。

  这个故事,从“解放”的这条线索来看,我认为它的主题是“坚强”。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女性,而且与其他故事不同,这里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被雨果•维文(这个不带面具就是万年坏蛋的家伙)追杀。主角们遭遇了一个又一个挫折,虽然恐惧害怕却没有退缩,坚持到底,付出了许多条生命,最终还是让真相公之于众。

  第四个故事《蒂莫西•卡文迪什的苦难经历》最核心的主题,自然是整部戏里最精彩的一句话:“I’ll not be subjected to criminal abuse”(我绝不臣服于暴力凌虐)。也成了后世星美等反抗者的精神支柱和信条。虽然故事本身讲的是一位老年撸瑟的苦难经历,其过程充满屈辱,也没有后来电影演的那样庄严威武。

  这一段故事虽然情节滑稽,颇有些黑色幽默,但同时在表达着严肃的主题。并且与审讯星美的情节穿插起来,反复向索尔仁尼琴致敬。老人在养老院的斗争过程,其实也试图阐述这样一个关于“解放”的问题:弱者们如何反抗强者,反抗压迫?

  于是被关在养老院里的蒂莫西奋笔疾书道,“不同于索尔仁尼琴,我并不孤独”。几个体力和智力都如同皮肤一样衰退的老人,因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上演了一场《逃离索比堡》式的“越狱”。他们举步维艰、手无缚鸡之力,却巧妙地打败了凶神恶煞的养老院管理者。他们手中没有武器,“团结”是他们唯一的武器。

  第六个故事《思路刹路口及以后》,在逃避食人部落和启动通信装置的主线之外,还有三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人类文明陷落。我没读过《云图》小说,但能肯定地说电影里在描述全球变暖之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人类文明终结,这即便是那些拥有高科技的人类也无法解决的灾难,逼得他们都只能放弃故土。这是泛左翼特别热衷的话题之一。

  第二个主题则是围绕着与“心魔”斗争,而这个“心魔”便是自私和懦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主角,为了保卫他人而生的勇气终于终于战胜了自私和懦弱之后,面对食人部落挺身而出作战,才为自己和星人赢得了一个新的未来。

  笔者认为还有第三个主题,而且这才是这个故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汤姆•汉克斯所在的部落崇拜星美,视她为神灵;而历史上的星美自己也只是众多复制人中的一个,而且几百年前就已经死亡。这本身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却又蕴含着最为珍贵的真理。

  之所以说它是讽刺,因为当初的星美作为最卑贱的复制人站出来,和同志一起牺牲,为的恰恰是唤醒无数人起来自己去斗争。而几百年之后,又受到压迫的人们反而自己放弃了斗争,却把希望唤醒他们的星美当成了神灵,要星美来守护他们。

  最终,星美并没有帮助部落逃脱食人部族的侵略。改变悲惨命运的,反而是一直怯懦的主角终于在愤怒之中获得勇气,挺身而出与食人部族斗争,反而解救了他们。这极大的讽刺反而烘托出了一个真理,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获得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第五个故事《星美451的记录仪》应该说是《云图六重奏》中的高潮部分,之前是序章和铺垫,之后是转为平静和下一次循环。这个故事的场面最精彩,情节最震撼,传递的思想量也最大。

  首先,有趣的是,星美451的记录仪里讲述了一个兼有资本主义的《美丽新世界》(宋记餐厅),又有官僚社会主义的《1984》(审讯官,统一部)的双重反乌托邦故事。同时表现了资本主义和官僚极权统治两种对人性的残酷迫害。故事中“统一部”显然如《1984》中的“真理部”用暴力和焚书来钳制人们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华丽的“宋记餐厅”却在用资本主义的个人成就美梦来欺骗星美们,用来隐藏比暴力更加残酷的事实。

  在这个故事中,最震撼的场景,莫过于“乐园”的真相那一幕。量产的“星美”们像牲口一样被屠杀,像牲口一样被吊起来消毒、洗净……经历数道工序之后被重组为食物循环利用。这个场景也是笔者在整部电影中最为欣赏,最为期待的一个场景。它催生了一种彻底革命的决心。

  这是全剧一个最为关键的隐喻,强烈地批判了最残酷的剥削逻辑:将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据为己有,然后用劳动者自己的血肉去喂食劳动者。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有无数例子。比如老一辈的国企工人辛苦了一辈子后,再把毕生的积蓄用来给子女买房。而子女们的劳动创造了最伟大的经济繁荣,却得不到个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哺育下一代,还要靠把这一代的血肉未来再次“回收利用”,如同对待他们的父辈一样。

  欧美商业电影里,这种程度的批判通常都是在商业电影的包装下用政治隐喻来表达。近期最好的一个政治隐喻,应该是电影《in time》里取代了货币的贸易单位,每个人生命剩下的“时间”数。为了让少数人获得一百万年以上的永生与富贵,资本秩序通过税收、通货膨胀、商品垄断等方法将劳动者创造的生命全部剥夺走,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寿命停留在25岁。

  这一幕借星美和“乐园”的真相,为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对人类的“异化”又提供了一个震撼性的表达,可以媲美《黑客帝国》中第一次出现铺满人类电池“子宫”的巨塔所带来的冲击。

  这个故事也在借“克隆人”是否应该拥有自由和尊严,探讨着何为“正义”。欧美人会更熟悉这类话题。历史上白种人清洗异教徒、奴役黑奴、屠杀印第安人时,总会使用各种“理性”形式的辩解:将被压迫者解读成异类、机械、群氓、恶魔、愚众等——简而言之,他们不配拥有“自由”和“尊严”。

  一些人试图用文艺的方式驳斥这些“理解”,思路是把矛盾推向更极致,假设被压迫的对象根本就不是人类,而是外星人,机器人等别的东西,再用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所有人为他们的命运而动容。比如《云图》中的复制人,《银翼杀手》中的生化人,《A.I.》中的机器男孩,《I Robert》中的机器人,《黑客帝国》里的0/1王国,甚至还要包括《星际争霸2》最新资料片《虫群之心》中的zerg。

  当观众随着星美的感情一幕幕走下去,看到复制人像牲口一样进入食品加工的流水线时,绝大部分感受到的愤怒,便直白地化作了星美口中的话语:“创造它们的系统必须被摧毁,我们必须战斗,要付出牺牲,用真相来教育人民。”

  这便涉及了“解放”的另一个题中之义,用斗争来“觉醒”更多的人。

  我想说,这一幕极其残酷的画面的出现,反而体现了《云图》原作者心中的佛性。即所谓的“众生平等”。善良的人视众生万物如自己,同样也主动地移情去体会众生和万物的感受。拥有这种感知能力的人,对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数倍增加的残忍会有更强的体会,滥砍滥伐、滥捕滥捞、环境污染、工业化养殖等等。

  被屠宰的动物的感受其实和人类自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样有喜怒哀乐疼痛。而人类却用极为残忍的方式奴役它们,而且用种种理由来蒙蔽自己的良心。比如人最高贵、万物生来以养人,比如动物如机械、没有情感和灵魂,比如以人类为根本、屠戮动物满足自身才合理等等……诸等说法林林总总,可全都不去正视这一现实: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而戕害他者时,是非常残忍的。

  所用的借口,恰如屠杀印第安人的借口,恰如奴役黑人的借口,恰如剥削工农的借口;只是被压迫的人类能够为自己辩护和斗争,被压迫的其它生物做不到。这令心中有佛性的文艺工作者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在虚构的世界里,他们能让人类改换位置,成为被压迫的对象,体验人类自己所作所为的残忍手段实施在人类身上的感受。

  对人类的残忍而生的焦虑感,还尤其体现在杀死动物的方式上,气枪打入头颅。心理素质强的,可以试着上网找找工业屠宰场杀牛的视频。《杀戮都市》、《云图》都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了这一场景。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则是电影《老无所依》——其中杀人狂也是用屠夫杀牛的气枪来杀死人。

  而这种表达做得杰出的,是日本漫画《杀戮都市》。这部漫画血腥暴力残酷,但作者本人或许有着这种众生平等的佛性,才会把人类的残忍直白地展现出来。其中有一段就是主角一行为了拯救被外星人俘虏的人类,来到了一个工厂的流水线,发现无数人被当牲口一样打死,然后再用铁钩钩住脚踝,赤裸地悬挂在流水线上传送往下一步处理。这个情景与《云图》中一模一样。

  《云图》的六个故事因篇幅有限,每一个故事的展开和深度,其实都比不上同主题的其他影视或文艺著作。它最大的特点,还是将六个故事结合起来讲述,从而产生了超越单一故事的效果,同时这才是《云图》最大的主题:更为本质地探究压迫和反抗的本源,并将之融入人类文明的历史叙事之中。

  六个故事叙述了奴隶制、同性恋歧视、资本垄断、暴力统治、思想禁锢、成功学迷梦等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压迫”。而贯穿始终的一句话是“Weak are meat,the strong do eat!”——弱肉强食。充分体现了人类各种恶的共通性:凭借着自己的强权,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伤害和奴役其他人。

  这种压迫并非只在面对独裁政权,或资本剥削的时候,其实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且一直堂而皇之地延续着。阶级的、资本的、文化的、宗教的、传统的、性别的、父权的、婚姻的……这也是泛左翼的斗争话语中,“解放全人类”一词的含义。参考我们祖辈那个革命的年代,革命的范畴并非仅仅是打倒日寇或独裁者,同时还要解放妇女,普及教育,改革宗法,反对剥削,破除迷信,废除不平等条约……

  在描述“压迫”的全景同时,《云图》中也试图展现一个 “解放”(liberty)的全景。这里面有平等对待被压迫者,与剥削阶级决裂,决不妥协,坚强,团结,智慧,牺牲,觉醒他人,战胜内心的自私和懦弱,依靠勇气与强大的敌人斗争等等。

  而这些以点带面的故事背后,融会贯通的思想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这便是“斗争”本身。六个故事中善的一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善良。而这一点也使得他们在每个故事的开头备受坏人欺凌。而最终他们全都走向了抗争,每个人都用适合的方式,最终赢得了自己故事的某种圆满,然后整个故事在跨越时代的共鸣之中走向结束。

  “去抗争”,这恐怕是《云图》试图传递的最大讯息了。这在卓沃斯基姐弟那里已经表达过了,而且初见成效,占领华尔街的群众已经佩戴上V的面具了。

  电影主题曲《云图六重奏》是一个有始无终的循环。这给一些悲观的观影者带来沮丧。他们从这部电影中想到了人类种种悲剧在周而复始的轮回。

  但笔者以为这部电影其实是要传递出另一种积极的精神,那便是恶人虽然代代不绝,但善良人们的斗争精神却能够不停地传承下去。一部小说,一封信,一个电影,一座雕塑乃至一句话——都能成为后世为争取自己幸福而斗争的动力。

  《云图六重奏》,同样作为一个轮回循环,它表达的激情更像《狮子王》开场曲给人们带来的振奋感:《Circle of Life》,生生不息。这种生生不息,便是善良的人们面对恶时坚决斗争的精神,是那句“I’ll not be subjected to criminal abuse”。这才是《云图》的真正主题。

  笔者认为,正是为表达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关系,才使得《云图》的小说和电影创造了六重奏的叙事结构。使用六个跨越数百年的故事交替叙述下去,不同的时空在同样的情感间奏中交叠在一起,给读者的奇妙感受恰恰意味着传承和延续。

  类似多线并行的叙事手法在文学中也一直都有,比如大家都应该熟悉的《三体》,《1Q84》等。在电影中,盖里奇的《两杆老烟枪》、《偷抢拐骗》(snatch)或是宁浩的《疯狂石头》《疯狂赛车》都做出过不错示范。只是像云图这样六条线索一起展开,高度同步的,需要更为强大的驾驭能力与自信。

  而电影之所以选择了同样的演员一人分饰多角,也有服务于此主题的用意。许多影视题材中用到类似的手法。举个例子,《我的团长我的团》,结尾处老年孟烦了就在年轻人中仿佛看见了自己昔日战友的面孔(由对应的演员扮演),这意喻着和自己战友一样的年轻人不需要再去浴血战火,而能获得幸福生活了,从而为烈士的牺牲赋予了崇高的意义。

  如此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如果过分重视对叙事方法的评析而忽略了背后的动机,还是难免远离本意。

  最后,单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云图》这部电影自然还有一些无法展开的话题,需要补充指出。

  比如鲜明的善恶史观,用善和恶的斗争取代了更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带有强烈的唯心史观色彩,许多问题是可以进一步辩论下去的。

  比如明显的逆工业化思维。电影中人类文明的衰落其实不是因为善恶斗争,而是暗示了人类文明 “不会控制自己的贪婪,索取得太多”,从而导致了某些环境灾难使大块陆地淹没在水面以下。有很强的环保主义色彩。就这个思路深究下去,恐怕也少不了和技术派的人吵架。

  比如作者作为一名作家,在小说中主要强调的也是文字、语言、思想的传承所产生的力量。而在实践之中,斗争精神的传承也有别的途径。

  还有星美故事中最终的斗争手段,也有强烈的民粹派色彩。靠少数人的牺牲,是否能唤醒群众的斗争?这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包括《V字仇杀队》、《悲惨世界》等,都并没有在正确道路的问题上做更深刻的探讨。

  抛开以上种种,《云图》的基线毕竟还是一部商业电影。云集了如此多巨星的商业电影能把一个压迫与反抗的题材表现的如此宏大,传播广泛,比起少数每日为了比别人“更正确”而争吵的人,作用还是大多了。压迫和反抗的生生不息,归根到底还是一切人类解放、文明进步的序曲。《云图六重奏》那振奋人心、而非歌功颂德的旋律,或者志向正是如此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