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科技赋能渣土管理 效率提升9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密高拍仪启动摄像头失败 铜梁:科技赋能渣土管理 效率提升90%

铜梁:科技赋能渣土管理 效率提升90%

2023-05-03 12: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设施工中所产生的建筑渣土运输量不断增长,渣土车的数量明显增加,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超载、无证运输、冒装撒漏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不仅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形象,还危害交通安全,是城市治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解决城市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铜梁区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源头治理、顶层设计,依托自有知识产权,建成“智能识别,源头治理”的智慧渣车(工地)执法监管平台,助推建筑渣土运输车辆治理智慧化,以大城智管促进大城细管、带动大城众管,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建筑渣土运输车辆科技管理新模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抹亮色。

给渣土管理装上“大脑”,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管理。铜梁区积极依托自有知识产权,邀请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博士团队共同研发核心算法、AI识别、线索推送、工业互联等前沿技术,倾力打造“城市大脑”,建成全市首创集审核确认、出场监管、中途监控、入场监管全流程于一体的智慧渣车(工地)执法监管平台,实现了渣土车“云管理”。

在监控室,执法人员收到智慧渣车监管执法平台推送的告警信息,提示有4辆建筑渣土运输车辆行驶轨迹异常,涉嫌未按照批准路线清运建筑渣土。执法人员随即赶赴现场,对4名渣土运输车辆驾驶人进行立案查处。据介绍,这4个案件是智慧渣车(工地)监管执法平台运行以来处罚的首批案件。

在城区主干道路口、在建工地、渣土填埋场等重要区域安装200个AI自动识别摄像头,对车辆冒装、带泥上路、车身未密闭等违法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准确识别渣土运输车辆及冒装撒漏等违法违规行为,织密智能“视频监控天网”;通过录入全区渣土运输行业49家单位、234辆车辆相关数据,建立渣土运输执法监管对象数据库,接入渣土运输、处置审批数据并动态实时更新,随时掌握渣土运输企业及从业人员情况;建立渣土运输监管法律法规库,梳理涉及渣土运输、工地监管的城市管理执法领域法律法规、处罚裁量标准,可以实现自动检索相应处罚依据和裁量基准。

智慧渣车监管执法平台通过整合前端智能视频监控、云端监管执法数据库、终端执法,可实现渣土运输违法行为智能识别,自动固定存储证据,实时推送执法人员,现场完成执法程序,消除监管执法衔接缝隙,实现建筑渣土产生、运输、处置全过程智能化监管。

给渣土管理装上“大脑”,是铜梁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举措。如今,铜梁区城市大脑实时、精细地感知着全区的“心跳”和“脉搏”,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实现全方位感知城市信息,也实现了城市治理领域的大数据融合,形成城市大脑带动整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推行渣土运输电子通行证,违运下降70%

智慧渣车监管执法平台是铜梁区全面转变行政效能,推进执法便民利民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铜梁区通过开发“渣车通”APP,推行渣土运输“电子通行证”,打通驾驶人员、执法人员、审批部门联系渠道。渣土运输车辆驾驶员可实时查询审批路线、指定倾倒地点、部门监管要求,执法人员可实时掌握渣土运输车辆行驶轨迹、驾驶人员信息,快捷查询核对车辆运输许可证,及时发现并警示偏离路线。“渣车通”APP替代车载监控和GPRS等硬件,大幅节约监管成本。确保违法行为“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智能预警“云监工”,还会第一时间现场播放预警喊话,实现精准提醒劝诫,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保障车辆人员和道路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平台运行以来,渣土运输违法行为反复性、易发性问题下降70%。

同时,“云管理”平台有效解决了渣土运输监管执法范围大、频次高、对象广、任务重的问题,彻底改变“巡查发现靠走,宣传劝导靠吼,执法办案靠手”的传统监管执法模式,智慧渣车执法监管平台运行以来,违法行为线索排查和立案查处更加高效,与2021年同期相比,案件办理数量同比增加了200%,办理普通程序案件从原来平均7天最快缩短到1天,科技为执法插上了翅膀。

“目前全区所有在建工地都将安装‘火眼金睛’,弥补了监管空白和盲区,解决了以往由于锁定证据难,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需要多次调查处理,办案时间相对比较长的问题。如今,只需要几名执法干部便可管理所有工地,既保证了监管效果,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提升了执法效率和办案水平。据测定,办案效率提升了约90%以上,人力投入降低了90%左右。”区城管执法支队负责人说。

新时代,新理念。铜梁区将继续依托前沿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城市管理智能化场景应用,拓展更多的执法领域,让城管执法更加智能化、执法过程更加公开化,切实构建更加便捷、高效、透明的城市监管体系,加快城市繁荣发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