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蕴含的科学思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学思维论文征正文 “两山论”蕴含的科学思维

“两山论”蕴含的科学思维

2023-07-18 19: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先春

  15年前的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极具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15年来,“两山论”逐渐丰富发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并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从“两山”理论蕴含的科学思维视角领会这一理论,有助于进一步深度挖掘“两山”理论的思想精髓和实践要义。

  “两山”理论蕴含高瞻远瞩、科学谋划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实现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战略思考。在时间维度上,“两山论”长远考虑,跳出了只考虑眼前的局限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在空间维度上,“两山论”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注重系统思维和效果集成。在全国范围内,“两山论”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化和成熟,注重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卓有成效,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和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在国际范围内,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两山论”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上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两山论”蕴含把握重点、矛盾分析的辩证思维。“两山”理论牵住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锁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同优化方向,彰显着注重矛盾分析、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思维。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者具有深刻的同一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从联系和发展的视阈来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强大支撑,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且强大有力的支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价值诉求在实践“两山论”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同时,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人们通过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从绿水青山中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实现保护自然价值和增殖自然价值的目的,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事实证明,“两山论”对于确保中国高质量实现脱贫攻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山论”蕴含超越陈规、因时制宜的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条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兼具思想性、创造性、系统性和可行性,是超越陈规、因时制宜的创新思维的完美呈现。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切实增强了“两山论”的系统性;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生问题紧密相连,强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在耦合性;将海洋生态文明思想、水生态文明思想、林业生态文明思想等创造性地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拓展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意蕴。可以说,“两山论”及生态文明思想适应了新时代的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实现了多维度的创新和完善,使发展与保护由“两难”变为“双赢”。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在实践上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两山论”蕴含注重制度、尊崇法律的法治思维。自“两山”理论提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建章立制,注重发挥法律和制度的刚性和约束作用,从根本上、全局上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命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阐释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强调了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8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生态文明制度日益完备,生态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日益健全。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办法举措明确了践行“两山论 ”的根本原则,细化了推进“两山论”的方法路径,提供了实施“两山”理论的制度保障,提高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蕴含的潜在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可能激发的强大供给和新的增长点的认识,使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两山论”蕴含未雨绸缪、防范风险的底线思维。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严守生态保护这条红线,是“两山”理论底线思维的重要内涵。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论述中,多次论及了底线思维在其中的深刻意蕴,多次强调要坚守底线思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均是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镇发展中不可逾越的红线。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牢牢守住底线才能站稳脚跟、求得先机,才能赢得主动、化危为机。在坚守底线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打通守底线和高标准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严守生态红线,做到不逾越、不触碰、不超越底线,更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科学治理,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 责编:李澍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