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神圣的音乐殿堂是什么歌 HIP

HIP

2024-07-16 10: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引言

从2017年《中国有嘻哈》开始,中国听众开始通过综艺的形式接触嘻哈这种音乐,不仅让深埋underground的嘻哈音乐人终于有蛋糕可吃,同时也培养出不少嘻哈音乐爱好者。2024年5月22日,apple music揭晓了综合性较强的“百大最佳专辑”(是否受到政治正确等音乐以外因素的影响姑且搁置不论,仅强调apple music在音乐产业中的象征意义),其中黑人音乐占据半壁江山,各排名段都拥有一席之地的嘻哈音乐尤其显眼。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嘻哈音乐自1973年的诞生时刻开始算起,历经半个世纪的沉淀,早已不是边缘、地下、小众的亚文化音乐形式,如今已经跻身“流行音乐”(广义)的主流。hip-hop是黑人群体继jazz、blues之后,贡献给主流音乐世界的又一新声。

作为一个之前仅通过娱乐节目了解到嘻哈音乐的普通听众,并未第一时间跟上嘻哈音乐的潮流,更搞不清楚old school、new school、west、east、dirty south、trap、drill等等流派、风格的内在区别。为更加全面地理解这种新的音乐形态,专门找来netflix出品的HIP-HOP EVOLUTION,以及日本的两位资深嘻哈音乐听众的对谈记录《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以下部分是通过观看纪录片和阅读三册入门书之后收获的一些认识:主要讨论了1.嘻哈音乐的游戏性、身体性;2.嘻哈与另一种文化产品K-pop的对比;3.嘻哈音乐作为一种现代艺术;4.商品化浪潮下真正有价值的嘻哈音乐作品。

嘻哈成为研究对象

Hip-hop无疑是当今时代的代表性音乐类型,如今已经获得了自身的音乐史地位——不仅在音乐市场上占据巨大的份额,更因为它开始受到象牙塔里那些人的重视,竟至成为研究对象。但学术界对这种新音乐的重视和本土大众认知之间存在着日益加深的鸿沟,也正如译者耳田在译后记中所说:“这不只是所谓知识界能否再次与民粹式思潮进行交流的问题,是大众音乐讨论是否能够再次认识、参与现实的问题。”

这里只说了大众音乐对现实的参与,其实稍显保守了。音乐不仅能参与现实,甚至可以是预言;它不只是艺术地“再现”现实世界,而是默默担任着未来时代的预示者角色。如果说十八十九世纪古典时代的音乐早已暗含十九二十世纪的政治思想,那么jazz、rock’n’roll、punk、disco、blues、electronic、metal、R&B、hip-hop在不同时代的产生,几乎都实现了对下一个时代的完美预言。

Hip Hop America by Nelson George(2005)玩儿出来的新声音:不是音乐,是游戏

从小众到大众,从边缘到主流,从噪音到音乐,所有音乐形式几乎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所有音乐都有其作为“流行音乐”的阶段(如果不把pop music视为一个狭窄的风格类型——正如RYM一类网站所做的,而是看成广义上的“流行音乐”,那么嘻哈就是当今音乐市场无可争议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其实也不例外,尽管在今天显得如此高雅有格调,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是曾经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那个音乐出现在宗教场所或贵族宫廷的时代,听众的数量固然有限,但这些音乐很快就凭借一遍又一遍被演绎,走出了那个诞生的场域,钻进更广泛的听众耳中。

不能用传统的“听音乐”的耳朵去听嘻哈。三本书的对谈者们——长谷川町藏和大和田俊之——自第一册起就强不断调:“嘻哈不是音乐,是游戏。”

近代以来,不同音乐形式的诞生时刻都共享着相似的历史:被少数天才般的创造者“玩儿”出来——受到少数特定群体欣赏——发现有利可图——成为商品并被销售给更多的人。爵士乐从拉格泰姆中借鉴了切分法,对追求完美音符的古典音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Bob Dylan让乐队在那场著名演出的下半场插上电,开启了伟大的摇滚时代……在嘻哈的历史中,这个故事变成这样的版本:当Cool Herc开始用两张唱片重复碎拍、当Grandmaster Flash将手指搭上黑胶唱片,一种全新的听感便被创造出来,新音乐就此诞生。虽然嘻哈音乐内部也逐渐诞生一些苦大仇深的歌曲,但这种玩乐的态度(也可以说chill、无所谓、松弛感)自始至终包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下一种新风格或许依然会被某个人玩儿出来。

嘻哈的根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碎拍合辑(1987)区别于其他音乐的创作方式:采样

嘻哈音乐的创作方式与之前所有的音乐都不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采样”(sampling)。不论是发明决定性的“碎拍”(breakbeat),还是MC从一种媒介式的存在一跃成为音乐的创造者(master of ceremonies),抑或rap里(包括后来的freestyle、cypher等等形式)隐隐蕴藏着古老的黑人史官(griot)传统,这些嘻哈音乐中的其他元素固然也很重要,但就“新”的意义上,都比不上“采样”带来的突破(哪怕之后囿于版权问题,音乐人们也会模仿采样的风格和思路来制作音乐)。

“采样”意味着在嘻哈音乐的领域中,“原创”不再像以往那样构成艺术品的价值前提。这种做法光明正大地、略带嘲讽地,对所有注重“原创”的艺术形式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这启发我们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眼光看待艺术:大部分所谓“新艺术”,在那些伟大的诞生时刻,是不是都无可避免地带上了旧艺术的身影?那些“超越”背后的“反思”“借鉴”“致敬”的部分,是应该被排除在新事物之外,还是平等地被视为新事物的一部分?

基于采样的嘻哈音乐有着非常简单的结构。传统的音乐类型划分在嘻哈面前失效,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采样的风格来划分出无数的种类(比如爵士嘻哈、意识嘻哈等等),但嘻哈音乐选择以“组织这些音乐素材的节奏形式”,即鼓点,来定义自身。在采样构成的beats不断重复的基础上,只要再叠加一段rap,就足以构成一个全新的作品。

位列Apple Music百大榜单第一位的嘻哈专辑,专辑内不少作品本身也成为丰富的采样库重要的评价标准:身体性(躁就完了!)

身体反应,大概是评价嘻哈音乐是否成功的初始标准(但不是终极标准)。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南方到芝加哥,几乎所有重要人物创作音乐的动机都是“让台下躁起来”。这似乎也是所有音乐自诞生时刻起就一直携带在身上的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音乐一开始都是身体音乐。其他的意义都是外部场域一层一层逐渐赋予的。在那些孕育不同风格的原初场域,“身体性”就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作为一种非常原始的情绪的直接宣泄,嘻哈音乐便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代表。

但身体性并非唯一。音乐总有两个永恒的主题:爱或死亡,哪种音乐能在满足身体性的基础之上,用更具精神性的句子、旋律、节奏来歌唱爱或死亡这两个陈旧的主题,那种音乐便能获得各种意义上的成功,并占据音乐史上的一席之地。于是有了kendric lamar——无可挑剔的beats,加上足够深刻的歌词,这让那些感受不到嘻哈音乐律动之妙的老白男们,总算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给他颁发普利策奖。《DAMN.》的成功昭示着一种传统的、文学的、精神性的评价标准,进入了嘻哈音乐的评价范畴。

Kendric Lamar三张备受好评的专辑,《DAMN.》更是让他成为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说唱歌手资本市场中的hip-hop与K-pop

K-pop和嘻哈音乐是在文化市场上同样获得巨大成功的音乐类型,二者都有数量巨大的听众群体,不断生产出高居各种榜单之首的“资本快乐小曲”。但两种音乐与资本的关系截然不同:K-pop通过一整套严苛而残酷的高效率体制,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融合各种风格的音乐人和音乐,但嘻哈的历史起源于资本之外,无所忌惮地对虚伪的资本社会开着玩笑。只不过获得资本的“招安”是大多数嘻哈音乐人们的终极目的(这点很像《水浒传》里宋江的想法:进入体制,成为主流),成为上流人士后,不少充满愤怒的歌手们缓慢地失去创造力(不过也有例外)。

资本可以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K-pop音乐,但绝无可能造出新的嘻哈音乐。嘻哈音乐诞生于底层,最直接的目的是带给听众以身体反应。K-pop则是吸收和利用一切视觉、听觉的形式,极尽所能地规训男/女音乐人的身体,再将这些被机器工业训练出的身体包装成商品,打包出售给通过类似体制规训出的粉丝们。简言之,嘻哈音乐的核心动机是唤醒听众的身体,K-pop的核心目的是打造出无可挑剔的完美身体(欲望机器)。音乐只是附属物,表演者的性感线条、无可挑剔的个人形象、严格控制的舞台表现,是在音乐之外构成K-pop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自然,不论是k-pop还是嘻哈,最终的命运都是成为商品。但是创造两种“商品”的不同过程,或许可以划分出两种声音的边界。

近年话题度颇高也很出圈的K-pop团体为什么要听嘻哈:

大部分的中国听众,距离嘻哈音乐的世界实在是过于遥远:无论是孕育嘻哈音乐的环境,还是嘻哈音乐的歌词,大部分都充斥着迷幻和暴力经验。这个问题是横亘在本土听众面前的巨大阻碍。但如果换个角度:古典音乐、爵士、乡村、摇滚也都有特定的生成语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听不懂这些音乐。这么说来,“原初语境”怎么看都是个貌似合理实则粗糙的借口。

嘻哈音乐的意义在于它是现代艺术的标志性产物。在描绘出一个充斥着迷幻和暴力的世界的同时,嘻哈音乐在不知不觉中触及到当代艺术的三个重要主题:反叛、个体和商品化。

嘻哈反叛传统的美学观点、反叛传统的审美价值。嘻哈不尊重音乐的原创性,只要是好听的节奏和旋律,都可以录入到采样机里为己所用。主流的流行音乐由主歌和副歌组成,但大部分嘻哈音乐不存在一个得到特别强调的高潮部分,或者说音乐在响起的那一刻就已经进入了高潮(或者高潮的循环)。

对个体经验的强调是嘻哈音乐的重要主题,当代黑人群体那种无家可归、精神贫乏、依赖药品、渴求物质的主题,同样是大部分庸众的毕生追求。嘻哈音乐将当代人类的丑陋与平庸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真实之中实现了某种反讽,这恰好与当代艺术的部分追求形成重合。不过这些嘻哈音乐人们或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的当代人的丑陋一面,或许可以在某个时刻深深刺痛听者,于是这种音乐便得以从某个吊诡的角度完成自身的艺术使命。

商品化对艺术造成最难挽回的损失。嘻哈音乐同任何一种流行音乐一样,目的是成为被大众接受的流行文化。于是人们便能观察到,以往发生在别的音乐类型上的故事,在嘻哈身上再次重复:服从于资本的调度,为庸俗的大众提供文化消费品和娱乐用品。其中的具体手段变得愈发精致,如今已经高度现代化,最后包装出的产品将接受市场的残酷审判。或许有人会反驳说这是一种进步,意味着“大众的胜利”,将艺术交给市场可以打破贵族群体对艺术的垄断,让艺术之门向所有人敞开,顺便也能让艺术家吃饱饭云云。但商品化终究会消解掉艺术的灵晕与神圣性,最终演变为K-pop那种糟糕的形态:招安并被利用——走上综艺的rapper们戴上金灿灿的链子,是荣誉也是枷锁,好像并没有野蛮生长的时候那么酷了。

嘻哈音乐体现出的以上三个主题,可以构成聆听它的重要理由。

一些带有内省色彩的嘻哈音乐专辑。仅从封面设计看,这类专辑中也有不少能被视为优质的现代艺术作品。价值批判:

在过早地将嘻哈视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之前,尚需检讨其在商品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威胁。

艺术的商品化正在缓慢蚕食着艺术本身的严肃性、真理性和超越性,古典时代的艺术家们在想办法卖出自己才华的同时,还需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命运与意义这类永恒的、终极的主题,这为艺术品注入了至今仍在闪耀的精神性。为了理解并获得古典艺术中的精神性意义,任何时代的人们都需要付出知识上的努力,并且尽全力调动自己的审美判断力,最终才能逐渐“听懂”,以至获得超越性的体验。

极度商品化的现代艺术只会随波逐流、追求时尚,艺术降格为生活中的短暂娱乐,或者用以制造惊奇。仅从花费时间的角度看,从古典到嘻哈的过程中,创造一个作品所必须付出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些作品也因为追求一时的潮流,而失去了对“超越性的精神价值”这一重要向度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前的old school作品中的beats如今听起来已经不再刺激,甚至难以产生任何身体反应,而几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却时常能给人以深刻的体验——人们的身体需求在不断变化,感官的阈值越来越高,但精神的深度似乎难触极境。

如果说沉淀后的嘻哈音乐能升华为艺术,最终能获得认可的大概会是kendric lamar、Kanye West、Frank Ocean、J Cole、Future那一类具有内在精神追求和深刻批判意识的作品,而不是那些目标仅为制造身体反应的嗨歌。嘻哈音乐起源于身体,但绝不该止步于此。聆听这类专辑也并不难收获第一时间的感官刺激,但如果稍作努力,不难体会专辑中承载的痛苦的人类精神。这个世界并不独属于特定人种,而是属于全体人类——如果我们还残存一丝全球化理想的话。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