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祁连山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质

一、地质发展史

宜兴境内出露最老地层奥陶纪(距今约5亿年)为浅海环境,气候温暖。志留纪时海退成陆,发育了陆相沉积地层。泥盆纪早、中期,地壳不均匀下沉,演变为滨海—陆地环境,气候炎热,出现脊椎动物——鱼类;中泥盆纪—晚泥盆纪,本区演变为湖沼—滨海环境,气候温湿,植物繁茂,形成本区最早煤层。早石炭纪海水时进时退,沉积了浅海、陆相地层。中石炭纪至早二叠纪,地壳缓慢持续下沉,本区为浅海区,气候温暖,海相生物发育。二叠纪晚期,海水进退较快,海退时植物繁茂,形成了有开采价值的煤层;期末地壳隆起,宜城至砺山一带形成海岛,其东南侧湖氵父一带仍为浅海区,晚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海水入侵,沉积了海相、浅海相地层。侏罗纪火山喷发,构造运动强烈,原有地层褶皱,并伴生一系列北东向断裂。以溧阳平桥一带为中心,发生两期较大规模火山喷发,留下龙王山组、大王山组熔岩和火山碎屑堆积,并有岩浆沿裂隙侵入地壳浅部,形成规模不大的侵入岩。至此,境内山体骨架形成。白垩纪时,古地形起伏较大,山前堆积粗大岩屑和砾石,构成浦口组砾石层。此后地壳运动趋稳,湖相堆积发育,恐龙繁衍。第三纪早期,剥蚀强烈,中生代—新生代凹陷形成厚层陆相沉积。晚第三纪,地壳活动趋强,有玄武岩喷发,并伴生北北东向断裂。进入第四纪(243万年)以后,气候周期性冷暖变化,出现冰期和间冰期。境内地壳运动为南部掀升北部下降,南部山地高峻,北部平原宽广。

二、地层

宜兴地层分区属江南地层区常州—宣城地层小区的东段。从奥陶系至第四系,发育较齐全。北部平原区基本为第四系覆盖,其下隐伏分布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仅有零星基岩出露;南部低山丘陵区广泛分布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前震旦系基底地层未见出露。从奥陶系至三叠系,为准地台盖层,以海相沉积为主,海陆交替相及陆相沉积次之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各系、组间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侏罗系以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为主,白垩系为陆相碎屑岩建造,第三系为湖相碎屑岩—泥岩建造(上部夹陆相基性火山岩),各系、组间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第四系分布广泛,有河流相、湖相、沼泽相及残坡积相等堆积。

三、岩浆活动及火成岩

宜兴地区岩浆活动较弱,主要发生在燕山期(距今约1.8亿~0.6亿年),喜山期(距今约0.6亿年以后)也有小规模火山喷发。 地貌

一、地貌类型  

1.低山 有苏、浙、皖交界处的界岭山及中部的铜官山,多为剥露断褶低山,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组成,岩性坚硬,山势雄伟,叠嶂如云。界岭山为背斜山,铜官山为地貌与地质构造相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均东西向延伸。界岭山主峰黄塔顶海拔611.5米。山顶平缓,在海拔500米~520米高程为剥蚀夷平的峰顶面。分水脊连续延伸,局部起伏较大。山坡呈直线形,下段为凸形坡。

2.丘陵 有碎屑岩丘陵及灰岩丘陵、侵蚀残丘。

碎屑岩丘陵 主要有大潮山—南山、野猫楼—大龙山、离墨山、大贤岭等。为剥露褶断线状丘陵,主要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组成,岩性坚硬。有的为背斜山(大潮山),多数为单斜山,呈东西向、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延伸。丘陵挺拔,植被茂密,丘陵两侧对称。在200米、300米、350米、400米左右高程较平坦,为多级剥夷面残迹。山坡多数呈直线形,下部为凸形坡。水系、沟谷作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展布,少数为南北向或东西向。

石炭岩丘陵 主要分布于湖氵父、张渚地区,有寺山、老鼠山、象牙山、青龙山、老虎山等。由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灰岩组成。为剥露褶断垣状丘陵。均由单斜岩层构成,高程150米以下,顶部浑圆,呈分散的馒头状。地表沟谷系统性差,伏流较多。岩溶发育,查明溶洞80余个,分布在14米~22米、28米~40米、50米~60米、70米~80米、95米~120米5个高程段内,代表5个地壳稳定时期的当地地下水活动高度,这个高度严格受该时期当地水准面制约。一些溶洞互为连通,构成暗河(地下河),湖氵父盆地经蒋笠到川埠以东的地下河,水量较大,蒋笠有一井日产水1500余立方米,久旱不涸。张渚、湖氵父等地暴雨后山脚常有洪水喷涌而出,宜兴人称为“发蛟”,则是一些溶洞积水突然冲出山体现象。溶洞、暗河为覆盖型岩溶地貌,灵谷洞附近的“桂花地”等负地形,则是溶洞顶塌陷后的岩溶漏斗,以及灰岩分布区,地表水沿节理裂隙下渗,发育了溶沟、石牙则为裸露型岩溶地貌,玉女山庄等处出露较好。侵蚀残丘零星分布于北部平原上的残丘,以屺山(152米)、ou山(158米)、鹅窠山(126米)较高,其他均在100米以下,共20余座。主要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组成,少量由三叠系灰岩和碎屑岩、奥陶系灰岩(阳山)、第三系玄武岩(都山)组成。宜城—川埠间龙背山等浅丘,高程一般20米~50米,由白垩系浦口组砂砾岩组成平缓丘岗,四周为坳沟。为一级剥夷面,是第三纪准平原遗迹。

3.平原 平原约占宜兴面积二分之一多。可细分为洪积扇、二级基座阶地、一级堆积阶地、山间谷地与盆地、水网区高亢平原、湖沼平原、湖滨滩地等地貌类型。洪积扇主要分布于铜官山北麓,由带棱角砾石及泥、砂组成。高程20米~50米,呈扇形向北伸展,扇面倾向北倾角2°~5°,出山水流切割洪积扇形成沟谷。由于河床中砾石粗大,平水时流水在砾石下伏流,洪水时则为漫流。二级基座阶地由中更新统冲积、洪积物组成,岩性为棕红色泥砾,局部可见网纹状构造,覆于基岩面上,俗称“红土台地”。主要分布于湖氵父湾头村—龙头村、龙山村,张渚长岗岭—大粟园一带,比高30米~45米。在湖氵父地区为一级堆积阶地超覆,二级基座阶地前缘陡坎不明显,而张渚地区一、二级阶地间陡坎清晰。一级堆积阶地由上更新统冲、洪积物组成,岩性为棕黄色砂质粘土,富含铁锰质结核及胶膜,局部含薄层砂及砾石层。出露于湖氵父—川埠、张渚盆地四周、西渚、新街—张泽一带。比高5米~30米不等。阶地前缘陡坎明显。一级堆积阶地在氿北高程降低,成为水网区高亢平原,到高塍—万石一线以北,已埋至20米以下,成为埋藏阶地。出露的一级阶地常用作道路和居民点。水网区高亢平原由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冲积棕黄色砂质粘土组成。高程3米~4米,官林西北达6米以上,均高于一般洪水水位,坦荡平整,一望无垠,天然和人工水系成网,为高产稳产农业区。山间谷地与盆地由全新统冲积砂质粘土、粘质砂土组成,低部有薄层砂及砂砾层,高程4米左右,上游10米以上,山洪暴发时常受淹。主要分布于湖氵父、张渚地区。河床往往呈自由河曲型式,湖氵父—汤渡画溪河“十八湾”即为一例。人工截弯取直工程所筑堤岸,常被洪水冲垮。湖沼平原分布于宜城—潘家坝、鲸塘—官林广阔地带,及蠡河横塘河以东、湖荡周围,在宜兴称为“圩区”、“渎区”,高程2米~3米,洪水期易受淹,筑有圩堤。湖沼平原,由全新统湖积、湖沼沉积而成。该区岩性为砂质粘土、粘质砂土、淤泥质砂质粘土夹淤泥及泥炭层。该区水网密布,湖荡成群。宜城南侧至山前,原为大溪河之一段,随穿城向东河道先后开凿6条,汲引主流而原河床湮废,发育成牛轭湖后,接受湖沼沉积而发育为湖沼平原之一部分。湖滨滩地分布于河、湖滨岸地带,主要在湖群边缘。高程1米~2米,洪水期淹没,枯水期出露,生长芦苇等,为近期湖沼沉积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