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推介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社区老旧房改造简报 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推介Ⅱ

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推介Ⅱ

2024-07-01 04: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分类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累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为发挥典型案例示范作用,2024年1月2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了第一批8类共28个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现将逐类推介具体内容。本期推送第二类: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案例,欢迎分享。

海报制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新分院.

案例3

重庆市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多方共商共建共管

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老城记忆,是九龙坡老工业区的时代缩影。在这里的涉改项目房屋年龄大多在30年以上,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

红育坡的蜕变之路,从2020年正式开启,涉及88栋楼、3476户居民,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投资9800万元。2022年7月,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工,曾经的老工业区焕新绽放。

社区居民点赞称道:“居住环境大幅提升了”,外迁居民陆续回迁,市民探访打卡,特色老店老铺重新焕发活力……多方共商共建共管而形成的改造细节在红育坡随处可见,生动体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改造成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红育坡如何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实现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管。

改造后的红育坡片区

改造后的街心公园

释放有限空间增加停车楼

1.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由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出资2000万元,争取银行贷款7400万元、区级财政资金400万元,通过挖掘片区、社区、小区的闲置资源、资产再利用,以及停车、农贸、商超、广告、保洁等资源”造血点”,实现可持续运营、盈利还款。

2. 多方共商共建。按照“党建引领、基层推动、民主协商、专业把关”的思路,形成“居民提议—大家商议—社区复议—专业审议—最后决议”的五议工作机制,由居民、相关部门、街道社区、项目公司等共同确定老旧小区改造的建设、管理、运营方案。

多种形式问需于民

3.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引入专业物业服务公司,负责整个片区小区内及周边公共区域的物业管理。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分级领导的小区自治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引导开展片区内各个小区的自治工作。组建文明劝导、垃圾分类、矛盾协调、安全巡查四支志愿者队伍,会同物业公司共建共治共管。

专业物业与居民自治相结合

案例4

北京市昌盛园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治理先行片区统筹更新,服务提升营造社区氛围

你是否听说过短时间、低成本、可持续的老旧小区“昌盛模式”改造?该模式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城南街道的昌盛园社区改造项目。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社区共治、友邻相伴的良好社区氛围;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人们谈论“五式”工作法;在这里你会发现居民逐步养成付费享受物业服务的消费习惯;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昌盛园社区公益联盟、“昌盛无界”议事品牌、“重返20岁”和邻里市集等特色活动!

昌盛园社区楼宇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约26公顷,常住居民2341户,有住宅楼40栋,涉及21个楼院。2020年7月启动更新改造,将原来分散的21个小区合并为1个小区。单独楼院管理成本高、管理失序、私搭乱建普遍、设施欠账等多项治理难点,都在这里被一一破解。通过塑造社区氛围、拆违建后提升等手段整体改善区域环境,使社区呈现出在组织力量、空间功能、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提升效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区如何实现从“乱”到“治”的可喜变化。

昌盛园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航拍图(改造前)

昌盛园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航拍图(一期改造后)

健身广场(改造前后)

健身广场儿童游乐区(改造前后)

1. 营造社区共治氛围。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院落党小组—楼栋党员”骨干组织体系作用,用好“三会一书”(开好党员大会、居民代表会、居民协商议事会和发放一封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特别是针对改造前期部分居民反对拆除违建和围墙的问题,街道工作人员与居民登上北京电视台《向前一步》栏目,讲清“法理情”,赢得居民理解支持。

左:昌盛园社区13号楼前围墙(改造前)

右:昌盛园社区13号楼前围墙—共商共治墙(改造后)

2. 坚持先拆违建后提升。采取地毯式摸排、走亲式入户、车轮式谈判等工作方式推进拆违工作,仅用62天,500余处私搭乱建、1000延米内部分隔围墙全部“零补偿”拆除,为社区改造清除障碍、打牢底盘。

昌盛园社区二区9号楼前(改造前后)

昌盛园社区私搭乱建(改造前后)

3. 整合引入物业管理。动员21家楼院产权单位移交土地管理权,组织业主表决将21个独立楼院合并为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公开招标引入物业服务企业统一管理。

案例5

辽宁省沈阳市牡丹社区改造项目

——通过社区体检与公众参与,完善养老等公服设施

名字里有着“国花”美誉的“牡丹”社区,被赋予着美好寓意。该社区位于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占地面积约2.9公顷,包括2个小区的60栋住宅楼,涉及3094户、10187人。牡丹社区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使用,由于养老、托育等服务设施缺乏,基础设施老旧,市政管网年久失修,公共空间不足,居民改造意愿强烈。2019年启动更新改造,通过补齐设施和服务短板,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完整社区建设充分融合,以社区体检为抓手,凝聚公众力量,改造原有社区,让居民生活更舒适,生活环境更有温度,居民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请与我们一起看看这个产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上的牡丹经验吧!

牡丹小区党群服务中心

改造后的梧桐书房

园区改造前后

 

活动空间划分前后

 

拆违及外墙改造前后

小区仓库改造前后

 

公共区域改造前后

1. 开展社区体检。由社区“人民设计师”与社区网格员组成“社区体检小组”,承担日常社区体检工作。查找出五大类社区短板问题,以此科学精准制定建设工作方案。

2. 居民广泛参与。先后召开议事会15次,完成调查问卷2800多份,根据居民意愿量身定制“需求清单”,经专业设计单位与“人民设计师”共同设计,形成最优改造方案。推动社区居民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实施和验收。组建居民义务监督小组,随时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

协商议事会议

3. 提供养老服务。牡丹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40%,通过改造配置养老食堂、老年活动室、助浴室、日间照料室、多功能大厅等设施,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机构,为居民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医疗等12项服务,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需求。

牡丹小区养老服务中心

本文转自公众号“规划中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