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礼记二则课文图片 第22课《

第22课《

2024-02-26 02: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22课《_礼记_二则:虽有嘉肴》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_礼记_二则:虽有嘉肴》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师客文库上搜索。

1、虽有嘉肴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及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并背诵课文。2.诵读课文,体味本文的韵律之美。抓住文中关键词,梳理文章思路。学习类比推理的说理艺术。3.品味语言,辨析”教”与”学”的含义,结合自身体会,深刻理解文章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梳理文章思路,学习类比推理的说理艺术。 2.辨析”教”与”学”的含义,结合自身体会,深刻理解文章的道理。【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预习:1.反复诵读课文,找出疑难字词句, 2.搜集并了解礼记和学记的有关知识。一、趣说“嘉肴”,入美味之境同学们,我们来自五湖四海,齐聚于深圳,自己的家乡一定有很多地道与特别的美食,能

2、否给我们介绍一二呢?(学生介绍)那同学说了那么多,我们一样都没有吃过,不知道它味道如何。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表达啊?(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它要把我们带入一种怎样的境界?二、初品“嘉肴”,感音韵之美(一)一读感知1.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节奏,特别注意“兑(yu)”“学(xio)学(xu)半”这几个字的读音。2.活动设计:学生先自由大声朗读、反复读;之后两两合作互读,你读我听,对比彼此读时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全体朗读。3.教师点拨:首句,要注意读出各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和假设,两个结句要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第二句,“是故”后当作一顿,“学”“教”后亦当作

3、一顿,“不足”“困”应重读,语速要渐缓,表现出一种沉重感。第三句,要在第二句的基础上有所奋起,语调要略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表现出一种振奋感。第四句是全文的中心,是经过前文层层推导得出的结论,要读得语重心长。第五句,是从前代经典尚书中发现了上述观点的佐证,“其此之谓乎”要读出一种欣喜的感觉。此外,全文短短70字的篇幅内出现了五个“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读来应有一种谆谆教诲之感。(二)再读析义1.明确要求: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虽”“困”“然后”的意思,以及“其此之谓乎”的文言句式。2.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小组按序展示疑问,其他组员答疑。在答疑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

4、支点,帮助学生探究。三、再品“嘉肴”,辨文章之脉刚才,我们初步感受了这篇课文的语言,现在我们通过析读来辨别这篇课文的行文脉络。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思考问题:课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能否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语来梳理?1.活动设计: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找出关键词语后,进行讨论交流。2.明确:(1)抓住“是故”与“故”这两个结论性的语言标志。(2)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以“是故”第一次作结,说明学与教的重要性。“知不足”即“学”,学能“自反”,“知困”即“教”,教能“自强”,进而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人的促进作用加以说明,最后以“故”归结,水到渠成

5、地过渡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四、细品“嘉肴”,赏语言之妙前面,我们从文章的角度剖析了课文的行文脉络,接下来我们从咀嚼语言的角度赏析课文的细部。现在,请看到以下句子,并思考问题:(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个句子可不可以不要?为什么?1.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共同探究。2.教师点拨:联系以下句子得出共性(1)陋室铭中开头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鱼我所欲也中开头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明确:文章第一句从“食嘉肴”写起,是为了

6、引出“学至道”,从而引出“学”和“教”,这种写法叫做类比。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二)文中的“弗”和“不”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弗”都改为“不”,或把“不”都改为“弗”吗?为什么?1.活动设计:学生反复对比阅读,仔细揣摩。2.明确:“弗”和“不”,意思基本一样,但是如果全部用“弗”或者“不”,就没有了韵律美,兼用两个词语,能够感受到本文语言的错综之美、交叉之美。(三)“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 联系自身体验,思考:学习之后知道哪些“不足”,教人之后知道哪些“

7、困”?如何“自反”与“自强”?(1) 活动设计: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体验,想象还原,思考自己的“不足”与“困”,并进行讨论交流。(2) 教师点拨:“不足”指的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察觉到学识浅陋的地方,学问上的迷茫处,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点。“困”指的是教别人时察觉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局限,知识面的狭隘等。“自反”是能够自我反省,“自强”是要能够找到自我勉励解“困”的途径,要多学习,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甚至不耻下问,弥补自身的“不足”(3) 趁势拓展:学记中关于学习的名句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虽有嘉肴这篇 70 字的短文,竟然有四处“

8、然后”,令人匪夷所思。那么作者不厌其烦,重复使用“然后”的目的到底何在?(1)活动设计:学生细细品味四处“然后”,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2)明确:重复四处“然后”,旨在强调。强调“学之后”的“知不足”而后“自反”,“教之后”的“知困”而后“自强”,着重在强调“学”和“教”的重要性,“学”和“教”都是促进自我成长,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意义-“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五、深品“嘉肴”,究文化之源刚才,我们通过前面句子的玩味,弄清楚了“教”和“学”的关系,现在我给大家展示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图形,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加深对“教学相长”和“学学半”这两句话的理解。(一)展示“教”和

9、“学”的甲骨文图形(二)明确:甲骨文的“教” =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学子。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教”字在古代写作“敎”,是一个由“”和“攴”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将“教”中的左半部分“ ”解释为“放也,从子爻声”,清代段玉裁在说文注中将其解释为“放,逐也,仿相似也”。 “爻”字从本义上是“交”、“合”的意思,而由交、合也可引申出“仿效”的意思,即所谓效仿、模仿就是使自身的行为与某种作为样板的行为相合。如广雅释诂: “爻,效也。”由此可见,不管从“爻 ”的字义还是从“”的字义,我们都可看出古代的“教

10、”与“仿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敎”字的右半部为“攴”,为一个象形字,说文,“攴,小击也”,按照其甲骨文的图形,后世一般将其理解为“手持棍棒”。那么由“”和“攴”组成的“敎”字,就蕴含有一种“受指导而仿效”的意味,“教”所指的只是学习主体的一种学习方式、路径而已。“学”这一图形是由双手、爻和房屋的的象形符号构成。双手数爻指的是用算筹学习数学或易学,房屋的象形符号表示学习的场所。六、回品“嘉肴”,悟善道之至回顾这堂课,我们感受到了“嘉肴”韵之美、脉之畅、言之妙、源之深。咀嚼细品,方知其味美;深入体悟,方知其道至:教是教中学道,学是学中学道,“教”和“学”都是为了提高自己,促进自己。七、作业布置1.背诵本文。2.搜集学记中其他跟学习有关的名句。八、板书设计虽有嘉肴食嘉肴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相长学至道 善 教 知困 自强 第6页,共6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