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02)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硬件主要是指 计算机基础(02)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计算机基础(02)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2024-06-08 06: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2.1 计算机组成 2.1.1 计算机硬件系统构成

@1 计算机是以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为基础的,该体系规定计算机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单元构成。并且有:

中央处理器(简称CPU)=运算器+控制器主机=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

@2 软件是指各类程序和数据,计算机软件包括计算机本身运行所需要的系统软件和用户的应用软件

2.1.2 计算机的一般工作流程

@1 计算机的一般工作过程为:

控制器向输入设备发出指令输入设备将数据输入到存储器中控制器向存储器发出指令存储器将数据由存储器读入运算器,进行运算运算结束后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器中控制器向输出设备发出指令运算结果经过输出设备输出

@2 计算机一般流程用图来表示,如下所示:

2.2 微型计算机主机系统 2.2.1 微处理器CPU

@1 CPU的历史:CPU从最初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可描述如下:n位处理器(代表者)

4b CPU(4004)->8b CPU(8008)->16b CPU(8086)->32b CPU(80x86)->64b CPU(Athlon64)

@2 CPU的结构:

基本控制单元:执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读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 ;详细来讲,基本控制单元主要是控制器,负责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根据指令译码的结果,按指令先后顺序,负责向其它各部件发出控制信号,保证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完成各种操作

控制器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

程序计数器:存放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指令寄存器:保存现在正在执行的指令;指令译码器:用来识别指令的功能,分析指令的操作要求;时序部件:产生计算机工作中所需的各种定时控制信号,对各种微操作控制信号进行定时控制,以协调各部件的工作顺序;微操作控制电路:一条指令的执行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不可再分的微操作命令信号,即微命令,以指挥整个计算机有条不紊地工作算术逻辑单元: 算术逻辑单元ALU,对数据进行处理操作,如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即运算器是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部件,计算机所完成的全部运算都是在运算器中进行的运算器的核心部件是:运算逻辑部件与寄存器部件寄存器:CPU内部的存储单元,临时存储访问地址、执行指令、操作数据和计算结果CPU总线:基本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之间通信的物理基础

@3 CPU的工作流程:从存储器取出指令,放入内部的指令寄存器,并对指令译码。

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后发出各种控制命令,执行微操作系列,从而完成一条指令的执行

@4 CPU的性能指标:

主频/外频:主频=外频×倍频,即CPU工作频率CPU的位和字长:CPU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位数数据总线宽度:即字长,指CPU传输数据的位数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访问的地址空间工作电压:低电压可减少CPU过热,降低功耗高速缓存Cache:加速CPU与其它设备间数据交换运算速度:CPU每秒能处理的指令数

@5 CPU主流产品公司:Intel的CPU与AMD的CPU

@6 高级CPU技术:

超线程技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单个处理器都能使用线程级并行计算,进而兼容多线程操作系统和软件,减少了CPU的闲置时间,提高的CPU的运行效率双核心CPU技术 :由于组建双CPU系统的高成本和复杂性,桌面电脑上并未得到普及。用“双核”技术,就是在单个CPU中真正集成两个物理运行核心,因此在实际使用中,这种“双核心处理器”和使用两个独立CPU组建的系统在工作原理和性能上基本没有区别。目前,CPU已从双核向4核、8核和多核方向发展 2.2.2 内存储器

@1 内存作用: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对其进行操作和得出结果。

@2 内存外观说明:通过防凸起设计配对方案,内存不会被插反。

@3 内存分类:由半导体材料构成。内存分为只读存储器和随机读写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ROM:存储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随机改写或存入,断电后信息不丢失,可靠性高,分类如下:

掩膜式 ROM(Mask ROM)可编程 PROM(Programmable ROM)可擦除 EPROM (Erasable PROM)电可擦 EEPROM(Electrically EPROM)快擦写 ROM(Flash ROM)

随机存储器RAM:存放原始数据、中间结果、最终结果。开机前是空的,断电后数据消失,分类如下:

SRAM:静态RAM。不需要充电来保持数据完整性,成本高且集成低,一般做高速缓冲存储器。DRAM:动态RAM。需要定时充电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通常所说的“内存”主要由它构成。一般指以下两种类型:SDRAM(同步动态存储器)与DDR双倍速率内存(DDR2四倍速率内存)。

@4 内存封装方式:SOJ封装、TSOP封装、Tiny-BGA封装、BLP封装、CSP封装。

@5 内存的性能指标:容量、工作电压、运行频率、存储时间、延迟、数据位宽度、带宽。

@6 其他内存指标:

@@6.1 Cache(高速缓存 ):一种高速缓冲存储器,是为了解决CPU与主存之间速度不匹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技术。其中片内Cache是集成在CPU芯片中,片外Cache是安插在主板上。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存取速度比主存要快一个数量级,大体与CPU的处理速度相当。

@@6.2 多级缓存:最早的CPU缓存容量很低;当集成在CPU内核中的缓存已不能满足CPU的需求,而制造工艺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缓存的容量时,出现了集成在与CPU同一块主板上的缓存,此时把CPU内核集成的缓存称为一级缓存,而外部的称为二级缓存,现在多数CPU内部也有二级缓存,于是二级缓存又可分为内部二级缓存和外部二级缓存;较高端的CPU中还会带有三级缓存

@7 内存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原因:既要速度快,又要求容量大,同时价格又要求合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这三项指标很难用单一种类的存储器来实现。折衷的方法是采用层次结构

2.2.3 微机主板

@1 主板作用:计算机中的部件是通过主板来连接的,即主板使得各个组件之间有了联系,它提供CPU、各种接口卡、内存条和硬盘、软驱、光驱的插槽,其它的外部设备也会通过主板上的I/O接口连接到计算机上。早期的PC机主板是将快速的CPU、中速的内存、慢速的外设都连接在一条总线上,使系统的总体性能得不到优化

@2 主板的分类:

AT主板:已经被淘汰ATX主板:广泛用于家用计算机,目前主板的主流趋势Micro ATX主板:ATX规格的一种升级,尺寸比ATX小,但扩展性相对较差BTX主板:ATX主板的改进型主板,主板的布局得到优化,性能相对稳定

@3 主板的结构:一般由4层以上PCB板制作而成

@@3.1 主板的结构图如下所示:

@@3.2 主板插槽简介:

显卡AGP插槽:专用显卡插槽,一个主板只有一个,提高了图像数据传输速度内存插槽:主要有SIMM和DIMM两种SIMM:单内联内存模块DIMM:双列直插式存储模块,比SIMM长一些外设互联总线PCI插槽:高性能局部总线,一般插声卡、网卡、电视卡、modem等新型外设互联总线PCI-E插槽:PCI总线的扩展,为每个设备分配独享通道带宽

@@3.3 主板芯片组简介:由南桥芯片和北桥芯片组成

北桥芯片:负责控制主板南桥芯片:负责控制设备中断、各种总线和系统的传输性能

@@3.4 BIOS与CMOS电池:开机时,由计算机电源为BIOS供电;关机时,由CMOS电池为BIOS供电;当CMOS电池没电时,BIOS中的信息就会丢失

@@3.5 主板的外部接口:如下图所示:

对应鼠标和键盘的接口是PS/2接口、MIC表示音频输入输出接口。COMA表示串口、Parallel表示并口、USBPorts表示USB接口、LAN表示RJ-45接口。 2.2.4 接口

@1 I/O接口是连接主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逻辑部件,由I/O接口电路、连接器(一般为连接电缆)和接口软件(即设备驱动程序)组成

@2 根据I/O接口是否内嵌在主板中,可将I/O接口分为内置I/O接口和外置I/O接口两类:

内置I/O接口:将I/O接口电路内嵌在主板中,由主板提供外设接口电路插座,如键盘接口、鼠标接口、USB接口、串口、并口及软硬盘接口等外置I/O接口:将I/O接口集成到一块独立的电路板(接口卡)上,接口卡必须插在总线扩展插槽上(如PCI、PCI Express插槽等) 2.2.5 其他部件

@1 总线:是一组连接各个部件的公共通信线路,是计算机内部传输指令、数据和各种控制信息的高速通道,是计算机硬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总线按处于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位置来分:

片内总线(又称内部总线)是指CPU芯片内部的总线片间总线(又称局部总线)是主板上各外围芯片与CPU之间的总线,用于芯片一级互连系统总线(又称I/O总线)是微机中各插件板与系统主板之间的总线,用于插件板一级的互连外部总线(又称通信总线)是微机和外部中低速外部设备之间或外设与主机连接的总线

@3 常见内部总线简介:

I2C总线:philip推出,主要用于主从设备通信,通过地址来区分设备SPI总线:motorola推出的串行外围设备接口,一种三线同步总线,硬件功能很强,软件编写简单SCI总线:motorola推出,一种通用通信接口

@4 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地址总线:传输的是地址信号,一般是单向传输。当CPU需要访问某个外设时,它向地址总线发出相应外设的地址信号,以选择某个外设数据总线:传输的是数据,一般是双向传输。CPU进行“读”时,数据由外设流向CPU,当CPU进行“写”时,数据由CPU流向外设控制总线:有的是CPU向内存或外部设备发出的信号;有的是内存或外部设备向CPU发出的信号。对每条控制线而言信号是单向传送,但作为整体是双向的

@5 系统总线标准:系统总线标准大致可分为ISA总线、PCI总线、PCI Express三个阶段。

ISA总线。是最早的8位系统总线。后来扩展到16位。ISA是现代个人计算机的基础。PCI总线。主要特点是传输速度高,广泛应用于现代微机中。AGP总线。专为系统中一块图形显示卡设计的总线。PCI Express总线。是新一代的总线接口。

@6 常见外部总线:

RS-232C总线:232为标识号,C表示修改次数。RS232标准设有25条信号线,传输距离很短RS-232-C标准规定的数据传输速率为:2400、4800、9600、19200、38400等波特RS-232-C标准规定,此总线一般用于20m以内的通信RS-485总线:采用差分信号负逻辑,通信距离较长,采用半双工方式USB总线:属高速串行接口总线;该总线最多可连接127个设备,支持热拔插与即插即用,所以USB接口已经成为许多外设的标准接口;USB有4个规范,即USB1.0、USB1.1、USB2.0、USB3.0IEEE488总线:由HP公司制定的一种并行总线接口标准按照位并行,字节串行的方式传输数据IEEE1394总线:属高速串行接口总线,主要用于连接DV产品

@7 输入输出接口:

IDE接口:已经过时SATA接口:串行ATA接口,与IDE接口相比,SATA传输速度、校验措施更加完善,同时支持热插拔、布线简单、有利于散热、不受主盘和从盘的限制,可连接多个硬盘 2.3 外存储器及其工作方式 2.3.1 硬盘存储器

@1 硬盘是微机最重要的外存储器,常用于安装微机运行所需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及存储大量数据

硬盘的内部结构如下图所示:

硬盘对周边环境的要求较高,由于盘片工作时高速运转,所以通电情况下不要移动它;平时不可以打开硬盘,因为灰尘一旦进入硬盘,对硬盘有毁灭性的打击。

@2 硬盘的工作模式:

Normal模式:老式硬盘工作模式LBA模式:逻辑块寻址模式,操作时会将逻辑地址转换成实际地址,支持的最大硬盘容量是8.4GLarge模式:超大硬盘管理模式,目前常用,支持大小远高于8.4G

@3 硬盘的数据接口:常用的有ATA、SATA、SCSI接口,其中SCSI主要用于服务器

ATA(IDE):老式接口SATA:串行方式传输数据,速度快且稳定,支持热插拔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也是专用服务器接口,需要自己买SCSI控制卡插在PCI插槽中

@4 硬盘存储格式:硬盘是由多个涂有磁性物质的金属圆盘盘片组成,盘片的每一面都有一个读写磁头,在对硬盘进行格式化时,将对盘片进行划分磁道和扇区,对于大容量的硬盘还将多个扇区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块“簇”,簇成为磁盘读写的基本单位。有的簇是一个扇区,有的有好几个扇区,可以在格式化的参数中给定

@5 硬盘性能指标:

容量:现在微机上所配置的硬盘一般在200GB以上平均寻道时间:硬盘磁头移动到相应数据所在柱面时所用的时间,越小越好平均访问时间:磁头找到指定数据所需的时间,越小越好转速: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主流硬盘转速一般为7200rpm以上内部数据传输速率:硬盘将目标数据记录在盘片上的速度外部数据传输速率:计算机与硬盘之间的传输速度,常以接口速率代替外部传输速率(MB/s)缓存:硬盘自带的缓存,缓存越多,越能提高硬盘的访问速度

@6 硬盘格式化:

硬盘低级格式化:主要是对一个新硬盘划分磁道和扇区硬盘分区:把硬盘划分为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逻辑分区硬盘高级格式化:高级格式化主要是对指定的硬盘分区进行初始化,建立文件分配表以便系统按指定格式存储文件

@7 移动硬盘:一般由笔记本硬盘和硬盘盒组成

2.3.2 光存储设备

@1 光盘简称CD(Compact Disc),是利用塑料盘片表面凹凸不平的特征,通过光的反射来记录和识别二进制的0、1信息,光盘的分类:

只读型光盘:数据是在制作时写入的,用户只能读数据,而不能写入或修改光盘中的数据。如音频光盘CD-DA、数据光盘 CD-ROM、 VCD、DVD一次写入光盘:这种光盘允许一次写入数据,但不能修改和擦除数据, 如 CD-R可擦写光盘:这种光盘可多次写入或修改数据,如CD-RW

@2 DVD光盘:DVD盘片的物理规格与CD盘片是一样的,CD盘只使用一个面记录一层的信息,DVD盘可分为单面单层、单面双层、双面单层以及双面双层 4 种结构

@3 DVD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

DVD-Video 格式,用于存储影音信息DVD-ROM(只读DVD):基本技术与DVD-Video相同,但是兼容计算机文件的格式DVD±R(可写DVD):用于专业创作或一般用户使用,只能写一次DVD-RAM:可作为虚拟硬盘,因其可以随机存取,可擦除重写100,000DVD±RW (可擦写DVD):类似于DVD-RAM,但采用顺序读写,可重写1000次左右DVD-Audio(音频DVD):与CD类似,但比标准CD的保真度要高蓝光高清DVD光盘:储存高画质的影音以及高容量的资料储存,具有较高容量(25G-27G)为防止盗版,DVD光驱采用区域码识别技术,符合要求才可以播放

@4 光盘刻录机:是指可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包括CD、DVD、COMBO刻录机

CD刻录机既有CD-ROM光驱的功能,也能够向刻录CD光盘。其传输速率一般标注为 A/B/C 的形式(如 20/10/40),其中A表示写CD-R盘的倍速,B表示写CD-RW盘的倍速,C表示读盘的倍速DVD刻录机既具有DVD-ROM光驱的功能,也能够刻录DVD光盘和CD光盘COMBO刻录机:一种特殊的光存储设备,兼具CD和DVD刻录机的功能,且技术上有很大提升

@5 光存储器工作原理:从光盘中读取数据的设备我们称之为光驱。光驱把经过聚焦后的激光投射到光盘上,利用光盘的凹坑或非凹坑边缘反射的激光强度不同而将其表示为不同的电信号;其中光驱倍数是指光盘的数据传输率(150KB/s为单倍,以此类推);CD-ROM光盘驱动器能读除DVD以外的所有光盘;而DVD光盘要用DVD驱动器才能读,DVD驱动器兼容CD-ROM所能读的光盘。

@6 光存储器性能指标:数据传输率、平均寻道时间、CPU占用时间、接口类型、纠错能力

2.3.3 U盘存储器

通过USB接口与电脑连接,实现即插即用,具有小巧、可靠、易于操作等特点。闪存盘中无任何机械式装置,抗震性能强。U盘中的存储模块其实就是Flash-ROM

2.4 常用外部设备 2.4.1 输入设备(常用输入设备简介:键盘和鼠标)

@1 键盘:最常用输入设备

键盘区域划分为四个部分:功能键区、编辑键区、主键区、数字键区,如下所示:

键盘分类:按照应用分为双控键盘、台式机键盘、笔记本电脑键盘、工控机键盘、超薄键盘

双控键盘说明:一个键盘可以控制两台电脑台式机键盘说明:按照按键工作原理和按键方式不同,分为:机械式键盘:早期采用,现在已经淘汰塑料薄膜键盘:无机械磨损,低价格、低噪音导电橡胶键盘:触电结构通过导电橡胶连接,工厂普遍采用这种方案电容键盘:基于电容式开关的键盘,但工艺复杂,成本高

@2 鼠标:轻松完成键盘操作很复杂的功能

鼠标分类:机械鼠标、光电鼠标、轨迹鼠标、无线鼠标、3D鼠标鼠标常用接口:PS/2、USB、COM(早期使用,现在不使用)鼠标性能指标:刷新率、分辨率、按键点击次数刷新率:对光学采样能力的描述分辨率:一定距离内获得的定位点点数多少的象征按键点击次数:耐久度的考验 2.4.2 输出设备 (常用的输出设备,显示器与打印机)

@1 显示器按照成像原理分为CRT显示器与液晶LCD显示器。

@@1.1 CRT显示器(目前基本不用):

CRT显示器工作原理:工作时,电子枪发出电子束轰击荧光粉层上的某一点,使该点发光,每个像素有红、绿、蓝三基色组成,通过对三基色的强度的控制就能合成各种不同颜色。CRT显示器的分类:球面显示器、平面直角显示器、纯平显示器。CRT显示器的性能指标:尺寸、点距、带宽、分辨率、刷新频率、可视面积、环保认证。

@@1.2 LCD显示器:

LCD显示器工作原理:利用液晶通电时能够发光的原理来显示图像。

LCD的优点:

图像稳定,由于只有在画面内容发生变化时才需要刷新,因此没有闪烁感。液晶底板整体发光,真正的完全平面。LCD显示器基本上没有辐射:能耗低。约为CRT显示器的三分之一。

LCD的缺陷:

画面质量没有CRT显示器好有显示延迟现象色彩不如CRT的丰富

LCD显示器性能指标:分辨率、亮度、对比度、响应时间、可视角度、坏点数。

@2 打印机:常用的有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等

针式打印机特点:利用钢针击打色带把色带上的墨打印在纸上形成文本或图形。缺点是打印质量差、速度慢、噪声大;优点是可以打多联纸,耗材相对较便宜喷墨打印机特点:打印头上有若干个喷头,打印时,墨水以每秒近万次的频率喷射到纸上,与其它两类打印机相比,在打印质量、速度、噪声及成本方面处于中等层次激光打印机特点:利用激光可以形成很细的光点,将碳粉固着在纸上,加热后碳粉固定在纸上打印出文字和图片,优点是打印速度快、噪音低、质量好,缺点是价格及打印成本较高。

对三种打印机的打印效果对比来说,激光最好,喷墨其次,而针式相对较差。

2.4.3 其他外部设备

@1 网络设备:modem、调制解调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

@2 其他输入输出设备:手写板、扫描仪。

2.4.4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性能指标 CPU的主频:主频越高,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指令数也越多,CPU工作的速度也就越快。字长:字长越长,计算机一次所能处理信息的位数就越多,表现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越快。运算速度:一项综合性指标,指计算机每秒钟执行的指令数,单位是MIPS,即每秒百万条指令。内存容量:内存容量越大,一次读入的程序、数据就越多,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也就越快。内存存取速度:内存连续启动两次独立的“读”或“写”操作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存取周期。I/O速度:CPU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速度,目前系统性能的瓶颈越来越多地体现在I/O速度上。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