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说吧|“海宁格调”第三十二期,“硖石灯彩”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硖石灯彩八字技法被誉为 代表说吧|“海宁格调”第三十二期,“硖石灯彩”系列

代表说吧|“海宁格调”第三十二期,“硖石灯彩”系列

2024-07-04 1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80年,硖石迎灯盛会,观众达十万余人,硖石灯彩恢复了生机。1991年4月,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硖石灯彩这一传统工艺,由灯彩爱好者自愿结合,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海宁市灯彩研究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灯彩制作培训;1992年,专业的硖石灯彩制作企业——硖石灯彩社建立,开发制作了大量的灯彩精品。1998年,硖石灯彩社制作的10盏灯片宫灯还运往德国被商界珍藏。慢慢地,硖石灯彩逐渐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发展的“硖石灯彩”作为一种“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它也成为了一颗颗“种子”播种在每个热爱它的人的心田。

都甫珍:2009年,硖石灯彩制作中心成立,这为灯彩爱好者们搭建起了一个平台,通过开展学习体验制作活动,大家可以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2014年,在硖石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推动下,硖石灯彩开始向更多人、在更广范围内推广和普及。硖石灯彩开始走进学校,并成为一门特色课程,开创“一起跟我学灯彩”,还着手编制教课本、拍摄微课,教授孩子们用“九步八法”制作针刺爱心灯等等。我想,硖石灯彩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创新,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正是需要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参与进来。

3、如今,“灯文化”不仅走进学校,也走进了我们的社区,早在2018年,作为硖石灯彩非遗传承人王丽琴(也是上一期我们的嘉宾)就开始行动了,那个时候她带着志愿团队走进东山社区,为孩子们开设“传知识、习技能”专场课堂,教授孩子们灯彩制作工艺。

都甫珍:是的,我也是志愿团队的一员,也和王丽琴代表一起参加过这样的社区活动。如今,“跟我一起学灯彩”已成为了暑期青少年参加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课程还结合了乡村文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等。每年,根据居民的需求,活动内容都在不断更新,形式也更加丰富,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流动式、互动式、电教化教学。都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光呐喊,是不够的。我们以志愿者团队作为桥梁,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到守护传承硖石灯彩的队伍中来。

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开设系列培训和讲座,以多样的形式走进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校园、机关单位、企业、便民集市等等,最多的时候,一场活动参与活动人员超过了百人。就去年一年里,我们走进文化礼堂开展活动29场,在社区文化家园开展或工地12场,走进新仓小学等5所学校,进机关单位、企业5家,进便民集市6次。

4、那请都甫珍代表给我们说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都甫珍:活动中,我们开设的课程一般分为小课(2至3小时)、中课(全天)、大课(一周半月),报名参加的人群中,年龄跨度也是蛮大的,有爷孙的,有亲子的、还有年轻姑娘小伙的等等。在课上,我们会通过PPT的形式来让大家了解硖石灯彩的发展历史,解读灯彩制作过程及八大技法要领,还会着重介绍制作“硖石灯彩针刺画片”的传统工艺步骤,从理论到实践,从作品展示到心得分享,不仅让学员们体验拗扎糊绘的制作过程,还培育他们浓厚的兴趣。

在制作灯彩的过程中,我们还会把党建元素、校园文化、法律法规融入其中,创作了《红船领航》、《清廉建设》、《农耕文化》、《乡愁记忆》、《放下手机》、《走进悦读》等作品。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由点到面,从学校到社区,硖石灯彩开始慢慢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以它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人。我想,这也正是我们从事这项活动的最大初衷吧!

5、那在参与硖石灯彩制作宣传活动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呢?

都甫珍:还真有,我身边有位周阿姨就很有意思,她时常说:“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每到春节、元宵、中秋,她都会邀上家人、左邻右舍在家里、楼道里一起制作灯彩,可热闹了,先拗形状扎骨架,再糊上绸布画上画,最后还要写上节日寄语,一点儿都不含糊。她说“每一个步骤用心来完成,这就是幸福”。在做社区活动时,有一位12岁的少年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就喜欢做生肖灯,他做得开心,家里人看着也高兴。还有一位朱叔叔,他学做硖石灯彩已经6年了,现如今他也加入了硖石街道硖石灯彩协会,成为“灯传文明”小分队的队员之一。

不仅在社区,在我们硖石街道荷叶村,村民们心中都有这么一份坚守,那就是“我们一起守候——硖石灯彩”。茶余饭后,村民们都会动起手来,聚在一起学做硖石灯彩,一起分享制作的乐趣,一起感受灯彩的魅力。如今,这一盏流传至今的“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放下手机,成为点亮他们生活的一盏“文化灯”。

6、那节目的最后,我想问下代表,硖石灯彩给您带来了什么?

都甫珍: 我通过一件作品来说一说吧,这件作品叫作《故乡香味》。它的作者就是王丽琴代表,也是我的老朋友。当时,她和我讲起这件作品创作初衷时的情景,我仍记忆忧新。她说,作品创作于金秋时节,描绘的是一幅艳阳高照、田野间一片金黄的景象:稻穗低垂美好的秋日——稻子熟了。这也让我开始回忆起那个没有机器,只有镰刀割稻子,田头人人挥汗如雨的年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农民都期盼着一年能有个好收成,田间随风飘来稻香,浸润心肺,那是一种收获感、幸福感。在很多年后,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依然记起那时的香味,既留恋又是难忘。就这样,王丽琴代表把这一鲜活的农耕场景、这份深厚的农耕情怀,用手中的针刺,一针一针描绘在了硖石灯彩的画面中。当时,看着这件《故乡香味》作品亮灯的那一刻,我想,硖石灯彩对于她,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感情寄托吧,对此,我感同身受!

今年是不寻常的一年,疫情期间,我们以文抗疫,以灯战疫,共克时艰。有制作针刺葫芦摆灯祈福的,寓意健康长寿;还有在灯上画红色鲤鱼,附上李白的诗句“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以此给人以启示:人是可以战胜所有困难的。

我们以“灯”播种子,以“灯”战疫情,以“灯”寄情怀,以“灯”传文化。这一盏流传至今的“灯”,这一盏我们身边的“灯”,在历代传承和创新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