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研学:研学旅行的高层级样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研学旅行分为几类类别 全域研学:研学旅行的高层级样态

全域研学:研学旅行的高层级样态

2024-07-07 03: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基于以上问题导致研学旅行的进一步大范围实施和深化推进遇到困难,因此,借鉴“全域旅游”提出了“全域研学旅行”的概念,尝试突破研学旅行持续深化发展的瓶颈。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域研学旅行仍然没有取得广泛共识,全域研学旅行也没有标准的定义,只是大体上有以下几个说法。

李先跃等认为:“全域研学发展以全面育人观构建全域研学目标体系,以全要素整合构建全域研学课程体系,以全方位服务保障全域研学体验场域,以全员参与构建全域研学协同育人机制,以全业融合助推全域研学可持续发展……。”

史双全认为:“全域研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研学旅行为着眼点和突破点,对区域内文化、产业、生态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通过产研融合实现公共服务、机制体制、文明素养、文脉传承、品牌宣传等全方位和系统化的提升,在服务综合实践教育的同时,推进素质教育和区域发展互促的一种发展策略,也是全域文化旅游发展的一种新业态。”‍

“全域研学”和一般研学不同,“全域”是关键。“全域研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达到组织的全域建构、资源的全域利用、人员的全域参与、学段的全域覆盖、活动的全域统筹、课程的全域融通的研学旅行样态。全域研学是与全域旅游相呼应的一种“旅游+”创新业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政府规范、务实、有效地组织相关部门和辖区所有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全员参与、所有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和研学服务机构统筹支撑,“研”“学”“旅”深度交融的校外教育活动。

全域研学旅行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全域性。在一定区域内达到组织的全域建构、资源的全域利用、人员的全域参与、学段的全域覆盖、活动的全域统筹、研学的全域融通。这是研学旅行纵深发展的高层级样态,直接推动研学旅行进入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成效的层次。

第二,协同性。区域内参与到研学旅行中教育、文旅、环保、交通以及相关的生产、经营、服务等产业,均可在统一领导下协同创新,打造高质量、高效能的研学旅行品牌。

第三,创新性。基于政府统筹下全域协同达成的资源丰富性、课程多样性、人员多元性,有利于打破研学旅行管理的简单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单一化、研学旅行线路的重复化等固有障碍,实现研学旅行的创新。

基于这些特点,全域研学旅行成为目前研学旅行的最高层级样态。深入研究和持续推进全域研学旅行,能够引领研学旅行向纵深发展。

二、价值与意义

全域研学旅行不仅能推动研学旅行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最终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推动研学旅行向更高层级样态发展

全域研学旅行的重点一是在政府统筹下的区域部门联动,解决研学旅行零散无序、持续力弱的问题;二是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建设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基(营)地,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课程,设计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再以课程开发为导向开展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建立不同层次和梯度的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团队;同时,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学旅行基地考核和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全域研学旅行对区域教育整体成效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研学旅行的管理、课程、人才、产品不断升级发展,从而达到更高层级的产业样态。

(二)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

研学旅行是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也是落实“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打通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路径。“以体验式教学为导向,通过知识科普、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自然观赏、文化娱乐、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与全方位发展的基础上,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提供实例,优化改革方案。”研学旅行能够有效地打破分割学科的壁垒,跨越教室空间与社会生活的距离,突破教材形式与容量的局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亲身探索体验中获得成长。同时,“学生在研学旅行途中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所遇到的学习困惑与挑战充满主动的积极态度,从而开始享受学习而不是被家长或教师逼迫地被动学习。”因此,研学旅行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从教室、课本的封闭学习转变为开放式学习,从单一学科学习转变为综合性学习,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育人方式的变革。

(三)推动文化旅游等产业振兴

全域研学旅行推动研学旅行走向更高层级的样态,直接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首先,全域研学带动“旅游+”模式更加多元化。其次,全域研学可以成为区域开展全域旅游有效抓手。研学旅行开发以区域内全体中小学生为对象的综合实践校外教育产品,能够激活传统旅游业态的人文价值,拉动以学校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为主,家庭亲子游、周末游和夏令营为辅的全域研学旅行新业态,打造新时代的旅游产业新热点。最后,众多相关产业均纷纷加入研学旅行之中,在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同时,研学旅行也成为他们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例如,广西柳州市的螺蛳粉小镇,开发了包含大米种植与米粉加工、螺丝养殖与捕捞、竹笋采挖与腌制、螺蛳粉烹煮与品尝、产品宣传与网络销售等全产业链的研学旅行与劳动课程,不仅助推螺蛳粉产业的发展,也间接带动了农业、林业、物流、商贸、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再如曲阜市“三孔”景区,依托深厚的儒学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小学低年级(一至三年级)……注重‘三孔’景区、孔子博物馆、古建博物馆、晨钟开城等演艺项目的资源利用,挖掘知识科普型和文化康乐型研学旅行产品,优化朱砂启智、击鼓明智、启蒙开笔等程序的开笔礼、开蒙礼等仪式,教育少儿开启识字习礼之数。针对小学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学生的曲阜研学旅行产品开发,要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夫子洞、圣水湖等旅游资源,加快开发自然观赏型和体验考察型研学旅行产品,通过研学旅行产品促进学生对书香曲阜的认知。”打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研学旅行品牌。

(四)助力乡村振兴

研学旅行的内容包含“在地化教育”属性。“具备在地化教育属性的农村研学旅行能够根据地方特色打造出系统的课程体系,农村研学旅行的发展就能够突破教育公平的困境,反而成为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研学旅行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振兴,还能促进乡村的人才振兴、教育振兴、文化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活力和动力。例如丹寨万达小镇,“拥有7项国家级、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将非遗与研学旅行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文化熏陶型农村研学旅行的发展路径……累计接待游客和研学团体2000万人次,依靠非遗形成的文旅产业,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近120亿元。”

(五)促进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途径很多,包括校内教育中的专门主题教育和融合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校外实践活动的浸润等。其中研学旅行是操作性较强并能够持续实施的重要抓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与研学旅行中的国情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然生态教育、国防教育等结合起来,不仅仅有参观、体验等外在的形式,更有研究性学习、创造发明、社会服务等深层次的学习,并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格局的高度统筹、审视、提升研学旅行的内涵与价值意蕴,从而获得全新的认知、体验和感受,从眼前的具体事物、单一事件、零散思考,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拓展到更宽广的视野,逐步形成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等。

三、模式与方法

开展全域研学旅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套规范、有效的运作模式,充分调动区域内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真正有效地盘活资源,实现协同创新、合力共赢的目的。

(一)管理模式创新

由于涉及行业众多,实施过程复杂,全域研学的持续推进,需要做到全域统筹,多方共建、全员参与、专业运营、统一评价。

1.全域统筹管理

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将教育、文旅、交通、农业、科技、发改、组织、宣传等各个领域和相关部门联合在一起,协调管理,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域研学旅行。

全域研学旅行的覆盖范围广,关联的领域和相关部门多,关系千百万研学旅行学生的安全和成长。为确保全域研学每个环节都推进顺畅,需要有一套专业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自上而下地引导、规划和推动。可以建立政府指导、区域企业和集体经济主体共建、社会专业机构参与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盘活区域内资源,调动相关部门、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共商、共创、共建,探索一套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全域研学旅行发展模式。

李先跃等人认为:“全域研学发展以全面育人观构建全域研学目标体系,以全要素整合构建全域研学课程体系,以全方位服务保障全域研学体验场域,以全员参与构建全域研学协同育人机制,以全业融合助推全域研学可持续发展,各地区要立足于自身研学资源和服务条件,处理好优势区与非优区、‘研学+’与‘+研学’、直接与间接参与等关系,因地制宜发展全域研学。”因此,全域研学旅行首先在于管理的“全”。

案例1: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

依托巴马国际旅游胜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孝道文化资源、长寿文化资源、水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和地质文化资源等优质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由巴马国际旅游区(河池深巴试验区)管委会牵头,统筹巴马国际旅游胜地各县区文旅、教育等部门和单位,编制一批经典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和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形成“长寿探秘、风情之旅、红色之旅、绿色之旅、地质观光探游”等于一体的巴马国际旅游胜地研学旅行品牌;建设一批自治区级、河池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为当地中小学生提供实施综合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教育等校外教育场所;通过研学品牌的建设和教育旅游产品的迭代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可见,全域研学的管理,首先是研学旅行这一业态自身的统一管理,其次是研学旅行、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党建团建等不同业态的统一管理。通过统一管理实现协同创新,打破行业和区域的边界与隔阂,为区域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品牌体系构建提供更多的发展动能,为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品牌矩阵助力,并通过研学旅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再创力和增值能力,实现多方的共赢。

2.全域人员参与

在政府部门统筹下,相关部门、单位和机构能够做到全员参与。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培养一批专业过硬、服务有方的研学旅行人才,联合区内外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逐步建立初、中、高人才梯队。

全域研学在吸纳本土人才就业和吸引优秀创新型人才回流方面有强大的优势。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推进人力资源的有效规划,促进区域内人才结构的升级。通过定向培养和持续研究探索、实践积累,培养本土初级、中级、高级研学旅行指导师,同时,注重吸引优秀非遗文化传承人、手工艺人、农业技术人员、资深工匠等优秀人才,联合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等,逐步建立起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的全域研学旅行管理与实施、研究与指导团队。

3.统一全域评价标准

以全域统一的科学评估手段促进全域研学有效实施。管理评价列入政府督导事项,专人负责,狠抓落实。研学旅行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分别由教育部门负责学校评价,文旅部门负责基地、营地等评价。

蔺淏滢等人依据柯氏四层评价模型构建了中小学研学旅行指标体系,该体系共有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成果层这4个一级指标和对研学旅行安全措施的满意度、对购买保险的满意度、对体能强化的满意度、对科研兴趣提高的满意度等11个二级指标。”

要尝试探索、制订统一的全域评价方式,需要在基地管理评价、研学课程实施评价、研学成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学人员评价等方面统一考虑,统筹兼顾,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纸质人工评价与大数据智能化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和多元性。例如,东营市各学校制订了具体可行的研学旅行评价方案,将评价结果有效地纳入全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通过有效的过程评价,对标调整,主动改进,保证了全域研学旅行课程的深入实施,进而达成了全域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

(二)空间全域规划创新

结合当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在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就全域研学旅行内容进行合理的策划、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梯次有度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规划一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保证区域研学旅行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和推进研学基地营地建设,突出各基地的主题,同时共建区域整体品牌,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基础设施好、服务质量高、课程体系优、运营管理规范的基地营地,形成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营地体系,整体打造特色化、示范性的区域研学实践旅行目的地。

案例2: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

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区包含河池市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都安、大化和百色市的右江、田阳、凌云、乐业共十个县(区),通过《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研学旅行发展规划》,突破空间边界,将极为丰富研学旅行资源,既有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又有孝道文化资源、长寿文化资源,还有水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以及地质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发展研学旅行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跨县区统筹,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才能开发精品线路,打造特色研学品牌。

创建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对于十个县(区)的中小学生的研学实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个县(区)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超过50万,各中小学都在寻求研学旅行活动场所,迫切需要打造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设计贴合学生心理特征和知识广度的研学课程,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十个县(区)资源不同,基地课程不同,单一区域或点线的研学旅行,效果有限。只有在政府统筹下,跨区域谋划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才能科学规划线路、设计课程,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课程一体化创新

作为区域整体文旅发展的新业态,全域研学在基地规划、产品开发、课程设计及内容宣传、活动开展上都以突出区域品牌为重点。结合区域整体品牌定位,打造特色课程,构建区域研学品牌,

全域研学产品以课程、线路和教材为主要内容,结合全域内的馆所、基地、景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特色化的主题课程和精品线路。产品注重分龄分层,知行结合,兼具趣味性和操作性,面向全域乃至全国的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党建群体等进行招募。还可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相结合,开展项目制研学教材研发编写工作,助力研发地方教材,推进区域文教事业发展。

全域研学的课程可分为核心课程、重要课程、一般课程三个层级。核心课程是与基地核心资源、核心理念、主要特色以及实施能力相匹配的课程。重要课程次之,一般课程则是作为补充或起到辅助作用。

案例3: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课程体系

表1: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各基地课程

基地名称及研学主题 核心课程 重要课程 一般课程 劳动课程 仁寿源:走进仁寿源,解读仁孝文化 走进文物,触摸历史,传承仁德文化 体验非遗补粮,传承孝道文明 体验民俗活动打糍粑 壮乡将军纪念园:英雄园里访名将 中华儿女多壮志 追思名将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探访武器展厅,增强爱国强军意识 探寻壮族民居建筑文化 劳动光荣 锦上添花 中亭村乡村振兴党史教育基地:走进红军田,聆听土地背后的故事 信仰力量——感悟红色传奇,传承红色基因 土地情结——探究土地制度,理解中华历史 犁田插秧 体验农耕乐趣 下牙地质文化村:探索多彩地质文化村 地球宝藏——探究地质世界,发现石头秘密 多彩壮乡——探究民俗风情,体验传统文化 守护地质村,体验景区服务工作 岜旮旯生态农业研学基地:取于旮旯还于世界 岜旮旯循环农业的探秘 取于旮旯还于世界——岜旮旯循环农业的探秘 访岜旮旯旱藕成长——神奇的旱藕 弘扬劳动精神——探究旱藕营养与烹饪 桂合泉现代农业产业园:探寻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探寻桂合泉黄牛产业的发展 探寻桂合泉立体种植产业的发展 我是一个小厨师 南丹里湖白裤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感悟生命:走进白裤瑶生态圈 民俗主题课程 非遗主题课程 农耕主题课程 都安三岛湾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农耕文化课程 少数民族文化课程 自然生态科普课程、现代农业课程 国防军事课程 果酒制作课程,民族体育器材制作课程 水晶宫:走进最美水晶宫,探秘发育中的钟乳石 地质科考课程 模拟实验课程

统筹邻近区域资源编制经典的精品研学旅行线路,形成“长寿探秘、风情之旅、红色之旅、绿色之旅、地质观光探游”于一体的研学旅行品牌。例如围绕“长寿养生”主题,其核心课程、重要课程以地方民族文化、自然生态和产业特色为主题,将仁孝文化课程、民俗文化课程、民族体育课程、非遗文化课程、自然生态课程组合成不同的线路,就易于打造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精品路线和课程品牌。

案例4:东营市全域研学旅行课程

(东营市)整体规划全域研学旅行及其课程建设,大力促进部门协同、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推动教育、研学旅行与文旅、农业、工业、康养、科研等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突出区域亮点和研学特色,打造课程建设共同体。一是立足当地、挖掘内涵。东营市紧密结合本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挖掘和打造黄河文化、石油工业文化、生态湿地文化和兵圣文化等文旅品牌。……紧扣当地核心文化理念,根据区域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工矿等资源优势……鼓励强强联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延长研学旅行的产业链条,打造出了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黄河入海流”“胜利者之歌” 和“武圣文化”等研学旅行及课程品牌。

各个基地之间的课程是相互关联的,围绕一个大的主题进行系列课程和线路设计,可以更加深入地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大幅度提高研学旅行的成效。

综上所述,通过协同管理模式创新、空间规划创新、课程一体化创新等,实现研学旅行组织的全域建构、资源的全域利用、人员的全域参与、学段的全域覆盖、活动的全域统筹、研学的全域融通,将分散的、零碎的、肤浅的研学活动推向全域的、协同的、创新的更高层次和境界,是未来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发表于《教 育 观 察》 2023 年 2 月 第 12 卷 第 5 期

作者

陆云,广西教育学院,研究员,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会长

仲文,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副会长

林洁,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高级讲师

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转载请注明来源 。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