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6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石壕吏课文主旨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6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6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

2024-06-21 08: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杜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3.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2.背景资料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8年,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3.文体知识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请把杜甫的《春望》一诗补写完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根据课文填空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⑵知不足,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⑶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⑷_______,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盗窃乱贼而不作然后能自反也然后能自强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玉不琢不知道。3.根据理解填空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4.文学常识填空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等。子美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圣诗史春望三吏三别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壕( ) 逾( ) 邺( )戍( ) 裙( ) 妪( ) 咽( )háoyúyèshùqúnyùyè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㈠初读课文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㈡再读课文1.读出情感。 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⑴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⑵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暮 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投宿差役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越过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多么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逃跑听妇前 致 词,三男邺城戍。上前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在邺城戍边。一男附书 至, 二男新 战死。书信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存 者且 偷生,死者长 已 矣。回来活着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对……说防守最近暂且苟且活着停止室中更 无人,惟 有乳下孙。再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离开泛指衣服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只请求跟从老妪 力虽衰, 请 从吏夜归。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 晨炊。响应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久语声绝, 如 闻泣幽咽。停止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准备好像能够低微、断续的哭声天明登 前途, 独与老翁别。踏上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前行的路唯独、只有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以分几个部分?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3-10)借老妇人的口述,写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第三部分(11-12)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是故事的结局。2.从全文主旨角度,赏析“有吏夜捉人”,特别是“捉”字。“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哭泣者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5.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诗歌主旨本文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2.写作特色叙事完整,情感明显。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诗人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中,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人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再写“吏”,而“吏”的蛮横、凶暴,却在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经被带走。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哭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怎么开门这么慢!老太婆,你们家的男人呢?你们家还有别人吗?室中更无人撒谎!我还听到有孩子在哭!惟有乳下孙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跟我们走!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是为国效力,她必须跟我们走!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就你?去了又能干什么呢?下面是同学根据课文改编的短剧,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怎么开门这么慢!老太婆,你们家的男人呢?你们家还有别人吗?问:演的最突出的谁 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小结: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1.根据提示默写⑴《石壕吏》中及其形象、概括地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石壕吏》中老妇人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石壕吏》中暗示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⑴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老翁逾( )墙走 ②一男附书( )至③存者且( )偷生 ④死者长已( )矣越过书信姑且,暂且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⑵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⑶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C一个“夜”字,是不能表现捉人的频率和手段的,只能表现战争之激烈,需要连夜捉丁。

1.熟读背诵课文;2.将《石壕吏》改编为一个400-600字的小故事。再 见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石壕吏》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3.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8年,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3.文体知识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预习设计1.请把杜甫的《春望》一诗补写完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按课文填空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⑵知不足,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⑶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⑷_________,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__。答案:⑴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⑵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⑶盗窃乱贼而不作⑷玉不琢 不知道。3.根据提示填空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⑵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4.文学常识填空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春望 三吏 三别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壕(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咽( )答案:háo yú yè shù qún yù yè四、朗读课文㈠初读课文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㈡再读课文1.读出情感。 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⑴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⑵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五、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词语⑴暮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⑵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⑶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⑷听妇前( )致( )词,三男邺城戍( )。⑸一男附书( )至( ),二男新( )战死。⑹存( )者且( )偷生( ),死者长已( )矣。⑺室中更( )无人,惟( )有乳下孙。⑻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⑼老妪力虽衰,请( )从( )吏夜归。⑽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⑾夜久语声绝( ),如( )闻泣幽咽( )。⑿天明登( )前途( ),独( )与老翁别。答案:⑴投宿 差役⑵越过;翻过 跑,这里指逃跑⑶多么⑷上前,向前 对……说 防守⑸书信 回来 最近⑹活着,生存着 姑且,暂且 苟且活着 停止⑺再 只⑻离开 泛指衣服⑼请求 跟从,跟随⑽响应 能够⑾断绝;停止 好像 低微、断续的哭声⑿踏上 前行的路 唯独、只有2.翻译下列句子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⑶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⑷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⑸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⑺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⑻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答案:⑴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⑵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⑶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⑷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⑸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⑹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⑺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⑻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六、合作探究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以分几个部分?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3-10)借老妇人的口述,写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第三部分(11-12)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是故事的结局。2.从全文主旨角度,赏析“有吏夜捉人”,特别是“捉”字。“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哭泣者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5.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七、课堂总结1.诗歌主旨本文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2.写作特色叙事完整,情感明显。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诗人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中,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人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再写“吏”,而“吏”的蛮横、凶暴,却在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经被带走。八、拓展延伸下面是同学根据课文改编的短剧,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⑴怎么开门这么慢!老太婆,你们家的男人呢?⑵你们家还有别人吗?⑶撒谎!我还听到有孩子在哭!⑷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跟我们走!⑸这是为国效力,她必须跟我们走!⑹就你?去了又能干什么呢?(演的最突出的谁 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九、课堂检测1.根据提示默写⑴《石壕吏》中及其形象、概括地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石壕吏》中老妇人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石壕吏》中暗示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⑶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阅读全文,回答问题⑴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老翁逾( )墙走 ②一男附书( )至③存者且( )偷生 ④死者长已( )矣答案:①越过②书信③姑且,暂且④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⑵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⑶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答案:C(因为单单一个“夜”字,是不能表现捉人的频率和手段的,只能表现战争之激烈,需要连夜捉丁。)十、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 2.将《石壕吏》改编为一个400-600字的小故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3.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学习难点〗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8年,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3.文体知识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预习设计1.请把杜甫的《春望》一诗补写完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按课文填空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⑵知不足,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⑶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⑷_________,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__。3.根据提示填空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学常识填空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壕(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咽( )四、朗读课文㈠初读课文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㈡再读课文1.读出情感。 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⑴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⑵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五、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词语⑴暮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⑵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⑶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⑷听妇前( )致( )词,三男邺城戍( )。⑸一男附书( )至( ),二男新( )战死。⑹存( )者且( )偷生( ),死者长已( )矣。⑺室中更( )无人,惟( )有乳下孙。⑻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⑼老妪力虽衰,请( )从( )吏夜归。⑽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⑾夜久语声绝( ),如( )闻泣幽咽( )。⑿天明登( )前途( ),独( )与老翁别。2.翻译下列句子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⑶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⑷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⑸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⑺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⑻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六、合作探究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以分几个部分?2.从全文主旨角度,赏析“有吏夜捉人”,特别是“捉”字。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5.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七、课堂总结1.诗歌主旨2.写作特色八、拓展延伸下面是同学根据课文改编的短剧,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⑴怎么开门这么慢!老太婆,你们家的男人呢?⑵你们家还有别人吗?⑶撒谎!我还听到有孩子在哭!⑷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跟我们走!⑸这是为国效力,她必须跟我们走!⑹就你?去了又能干什么呢?九、课堂检测1.根据提示默写⑴《石壕吏》中及其形象、概括地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石壕吏》中老妇人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石壕吏》中暗示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全文,回答问题⑴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老翁逾( )墙走 ②一男附书( )至③存者且( )偷生 ④死者长已( )矣⑵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⑶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十、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 2.将《石壕吏》改编为一个400-600字的小故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3.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学习难点〗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8年,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3.文体知识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预习设计1.请把杜甫的《春望》一诗补写完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按课文填空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⑵知不足,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⑶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⑷_________,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__。3.根据提示填空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学常识填空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壕(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咽( )四、朗读课文㈠初读课文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㈡再读课文1.读出情感。 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⑴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⑵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五、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词语⑴暮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⑵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⑶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⑷听妇前( )致( )词,三男邺城戍( )。⑸一男附书( )至( ),二男新( )战死。⑹存( )者且( )偷生( ),死者长已( )矣。⑺室中更( )无人,惟( )有乳下孙。⑻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⑼老妪力虽衰,请( )从( )吏夜归。⑽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⑾夜久语声绝( ),如( )闻泣幽咽( )。⑿天明登( )前途( ),独( )与老翁别。2.翻译下列句子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⑶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⑷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⑸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⑺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⑻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六、合作探究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以分几个部分?2.从全文主旨角度,赏析“有吏夜捉人”,特别是“捉”字。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5.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七、课堂总结1.诗歌主旨2.写作特色八、拓展延伸下面是同学根据课文改编的短剧,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⑴怎么开门这么慢!老太婆,你们家的男人呢?⑵你们家还有别人吗?⑶撒谎!我还听到有孩子在哭!⑷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跟我们走!⑸这是为国效力,她必须跟我们走!⑹就你?去了又能干什么呢?九、课堂检测1.根据提示默写⑴《石壕吏》中及其形象、概括地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石壕吏》中老妇人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石壕吏》中暗示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全文,回答问题⑴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老翁逾( )墙走 ②一男附书( )至③存者且( )偷生 ④死者长已( )矣⑵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⑶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十、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 2.将《石壕吏》改编为一个400-600字的小故事。参考答案三、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⑴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⑵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⑶盗窃乱贼而不作⑷玉不琢 不知道。3.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⑵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4.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春望 三吏 三别5.háo yú yè shù qún yù yè五、1.⑴投宿 差役⑵越过;翻过 跑,这里指逃跑⑶多么⑷上前,向前 对……说 防守⑸书信 回来 最近⑹活着,生存着 姑且,暂且 苟且活着 停止⑺再 只⑻离开 泛指衣服⑼请求 跟从,跟随⑽响应 能够⑾断绝;停止 好像 低微、断续的哭声⑿踏上 前行的路 唯独、只有2.⑴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⑵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⑶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⑷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⑸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⑹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⑺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⑻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六、1.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3-10)借老妇人的口述,写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第三部分(11-12)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是故事的结局。2.“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3.哭泣者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4.“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5.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七、1.本文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2.叙事完整,情感明显。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诗人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中,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人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再写“吏”,而“吏”的蛮横、凶暴,却在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经被带走。八、(演的最突出的谁 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九、1.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⑶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⑴①越过②书信③姑且,暂且④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⑵本诗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⑶C(因为单单一个“夜”字,是不能表现捉人的频率和手段的,只能表现战争之激烈,需要连夜捉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