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一起探寻龙门石刻的魅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石刻艺术图片欣赏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一起探寻龙门石刻的魅力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一起探寻龙门石刻的魅力

2024-07-16 22: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一起探寻龙门石刻的魅力

  苍峰屏峙,伊水中流,千年石窟,穿越春秋。

  在龙门石窟两山的崖壁上,雕刻着10万余尊佛像,在欣赏这些精妙绝伦的造像的同时,您是否了解这些石窟造像的起源?是否了解龙门石窟有着怎样的石刻岁月?

  一起走进龙门石窟,走进这座“露天的石刻艺术博物馆”来探寻答案。

  石窟的起源是什么?

  石窟寺是在河畔山崖间开凿的佛教寺庙。它是地面佛教寺院的石化形式,与地面佛教寺院功能相同,更利于长久保存。

  石窟的名字是以其所在地的地名命名的,如龙门石窟就是因位于河南洛阳龙门而得名。

  石窟的开凿始于印度,3世纪传入中国,5~8世纪盛行,晚至16世纪。多选择在较为幽静的河畔山崖间,雕造佛教徒心中崇拜的佛、菩萨、力士、天王等圣像,用以修行和顶礼膜拜,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与解脱,开窟造像寄托了功德主的美好理想和向往。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一起探寻龙门石刻的魅力

  为什么在龙门开凿石窟?

  龙门,北魏时称伊阙,位于北魏京都洛阳城西南,距帝都洛阳约25公里,偏远寂静,环境清幽,利于僧尼静修佛道。伊阙关的石灰岩石质优良,硬度适中,适合开凿大型洞窟,精雕细刻佛像。

  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备了开凿石窟所需要的雄厚经济力量,并云集了技艺高超的雕刻工匠。到了隋唐时期,龙门位于隋唐东都洛阳城的正南方,唐王朝继续大规模在龙门山开窟造像,数量达到龙门石窟造像总数的三分之二,使中国石窟寺造型艺术达到了形神完美的艺术高峰。龙门成了北魏和唐朝盛期开窟造像的圣地。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一起探寻龙门石刻的魅力

  龙门石窟开凿历时多久?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断续营造达400余年,使大大小小的窟龛似蜂巢一般,密布在伊河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其中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主要有两次,历时近150年。

  第一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是在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前后历经三帝,共计35年。塑造出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这种造像风格被称为的“中原风格”。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洞和魏字洞等,全部在龙门西山,而且大多是皇家石窟。

  其中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龙门石窟2800块碑刻题记中,仅古阳洞就占了800多块;著名的魏碑“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追福开凿营建的,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进汉化改革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功绩。仅当时有记载可查的用工就达80多万个,前后历时24年,工程之浩大即使在今天也令人叹服,而它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充满皇家风范的石雕艺术宝库。

  第二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是在公元636年至746年间,唐代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前后历经四帝,共计110年,这期间的造像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形成了风靡中国、韩国、日本的寺窟造像风格——“大唐风范”。最有代表性的洞窟,在龙门西山的有潜溪寺、宾阳南洞、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等;在龙门东山的有大万伍佛洞(擂鼓台)、高平郡王洞、看经寺等。

  在唐代三分之二的造像中,又有80%出自唐高宗、武则天当政时期,这也是龙门石窟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龙门石窟的造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光辉的顶点。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它劈山而造,气势恢弘,九尊大型雕像依山凿石而成,居中的卢舍那大佛更是高达17米多,仅头部就有4米、耳长1.9米,她的面部形象也被学者们誉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典范,代表着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一起探寻龙门石刻的魅力

  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展现了北魏至唐代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像艺术。这里是东方艺术殿堂中最辉煌灿烂的篇章,让我们一起来龙门开启文化之旅,细细品味那些震撼人心的石刻艺术之美。

责任编辑:陈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