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展(中):刻于国宝重器上的金文,如何变成汉字今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矢量图比点阵图占存储空间更小 汉字中国展(中):刻于国宝重器上的金文,如何变成汉字今体?

汉字中国展(中):刻于国宝重器上的金文,如何变成汉字今体?

#汉字中国展(中):刻于国宝重器上的金文,如何变成汉字今体?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博时空 作者 提提 当历史掀开周王朝崭新的一页,一种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威严地传递着庄严的仪式感,将汉字进一步向线条结构靠近,逐步摆脱甲骨文的图画感。随着社会秩序的构建,文字使用率的增加,应便捷而生的隶书、今文字阶段开启……

追寻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暑假到来,成都博物馆汇集 70 件一级文物的“汉字中国”特展,热度持续升温。今天,汉字中国展系列文章中篇,将走进字体演变的历程,看古文字是如何发展成为今天的文字模样。

汉字中国展以“雷”为例,展示不同字体的写法

仪式感满满的雄浑金文

随着青铜器进入发展高峰,上层阶级开始在这种象征身份的重器上铭刻铸文,这样的文字被称为“金文”。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关注金文的搜集研究,与石刻一起被称为“金石学”。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等学者认为,商代后期到西周初期,金文为正体文字,殷墟和周原的甲骨刻辞为俗体,这些甲骨刻辞在此阶段后几乎见不到,是具有时代性的特殊文字。

甲骨是用来占卜的,需将占卜后的一些情况记录在上,金文铸在青铜器上,更加正式,显得更加敦厚、浑厚。细观其书写内容,金文也比甲骨文多了一份为了传诸后世的沟通感。

小臣方鼎

一尊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将甲骨文和金文联系了起来,为一级甲等的国宝级文物,是一件商代晚期的祭祀用具。器内壁著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大意为:商王赏赐其近臣渪地五年的积贮。因此作了这件鼎,置于家庙,用来祭享死去的父亲太子乙。

关于这件国宝文物的历史价值,成都博物馆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解释,其记载中的人是商王朝人,在甲骨卜辞中有明确记载。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内容,大多在甲骨文中找不到,这件是极少数能与相联系的之一。

这些文字均为竖排。孙华表示,这样的习惯,是从秦朝传承而来。甲骨文给一些观者造成商代只在甲骨刻字的误解。实际上,当时的主要书写载体还有木犊、缯帛(即木简和丝织品)。正是因为常在木犊上用毛笔写字,形成汉字最早的竖排书写习惯。

目前,考古发现的金文多在商周时代,由于多篆刻在钟鼎上,别称“钟鼎文”。从商代到周代,从尚鬼神走向礼制,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改变。西周崇尚礼制,周王朝为维护统治推行分封制,另伴随物品的交换加强,汉字开始在中华大地大规模传播。

西周金文作为正体,逐渐形成圆润浑厚的风格,这在展出的一件格仲簋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格仲簋

格仲簋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簋”相当于今天用的碗,器身上铭文四行 29 字:“唯正月甲午,戎捷于丧原,格仲率追,获讯二夫,馘二。对扬祖考畐(福),用作宝簋。”讲述了戎人到了“丧原”这个地方,格仲率领武装力量,活捉两个探子,砍掉了他们的头,因此,作器记功。

季尊

尊是流行于商至西周中期的盛酒器,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西周季尊呈束颈,下腹垂,腹下有四扁形虎足,腹侧有一兽头鋬。器内底铸有铭文二行六字:“季乍(作)宝旅彝”,表明季尊的主人叫季,在家里排行较小。学者推测季是西周早期鱼国的大贵族。

陕西宝鸡市扶风县,被称作“周原”,它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周人的祭祀圣地,出土了一大批青铜重器。展览中的两件重器——史墙盘和兴簋,同出自扶风一处微氏家族的青铜器窖藏。

史墙盘,又称为“墙盘”,出土于陕西宝鸡市扶风县,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其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所铸文不仅文辞典雅,书法隽美,为西周金文典范精品制作,器主是西周中期周王朝的史官所做礼器,祖先在武王灭商时投奔周王并供职朝廷,后人世袭为史官。

史墙盘

墙盘底部铸有 18 行铭文,284 字,除末行外,每行都是十五字,通篇除最后几句都押韵。成都博物馆工作人员称,其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划一,布局均匀,全文多用四言句式,结构工整。

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墙所属的微氏家族六代的事迹。工作人员称,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

十三年兴壶细节图

展出的这件十三年兴壶,同样出自扶风县。工作人员称,在庄白村一号窑藏,共出土了两件。盖榫和颈外壁有铭文 56 字,大意为十三年九月戊寅日,父陪同在成周的师徒淲宫入见周王,接受命服的册赐,这件壶为懿王十三年铸器。

工作人员介绍,西周时期,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赏赐给各地诸侯,而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常以青铜器为载体,在彰显王室威仪,强调礼仪秩序的同时,也促进了汉字的传播。

最早的统一字体:小篆

秦灭六国前,六国各自发展出自己的文字。工作人员介绍,秦国地处周国文化发祥地,更多保留了周的传统,秦系文字也更多保留了西周晚期金文遗风。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借助商鞅变法后一百多年里积攒的力量,并吞六国,江山一统,为汉字的规范、统一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环境。公元前 223 年,李斯奉诏整理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书为主体,淘汰了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把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书同文字,便是秦王昭告天下的文告中,自己最显赫的功绩之一。

春秋初期秦篆的典范为秦公钟铭文,字画纤细。秦公钟共出土 5 件,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展出的秦公钟甬上装饰有四条小龙,龙体相互缠绕,舞部饰两条双身夔龙,鼓中部饰有相对而立的一对凤鸟,钟体内侧各有六道调音槽,铭文 86 字,记载了秦人的开国史,包括先祖襄公“赏宅受国”和文公、静公、宪公治国安邦的业绩。

秦公钟

此次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是此次策展团队第一眼看见展品信息时,就锁定的文物。这件“深藏不露”的宝贝,此前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张宝琳称:“这次展出,是这件铜诏版首次来到成都。它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文物实证,因此成为本次展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物之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它现藏于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阴文书刻 40 字。铜诏版中的“二十六年”即公元前 221 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年,铜诏版的内容就是秦始皇为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文告。这枚诏版上的篆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也是统一文字后颁布统一度量衡的通用公文法令,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现存实物之一,为研究秦时历史,秦篆书写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价值。

晋公盘

一件来自山西博物院的“晋公盘”,因其活泼、灵动的动物样式受到关注。它是 2600 多年前,晋文公重耳为女儿孟姬特制的陪嫁品。盘上雕有乌龟、鳖、蟾蜍、青蛙、鱼、水鸟、龙七种动物,共计 36 只。绝妙的是,19 个圆雕动物均可作 360 度旋转,水鸟的上喙与头部并非一体,鸟嘴可以开合,鳖头也能自如伸缩。

晋公盘内壁的七处铭文共 183 字,详细记载了晋文公长女孟姬嫁楚史实,清晰呈现了“春秋五霸”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

隶变催生汉字五体

小篆曲线多,为了便捷使用,人们开始简化小篆,隶书应运而生,这过程被称为“隶变”,这也是汉字的今文字和古文字的分水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宁认为,小篆是线条构成的,描画很慢,隶书出现了笔画。笔画和线条的不同是,它有起有落有顺序,书写速度加快。

隶书在秦代作为实用“手写体”的使用痕迹,在展出的里耶秦简上有所反映。其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出土的简牍约有 20 余万字,字体属古隶,记载了秦代典章制度,行政设置,军事动态,民族关系,当地水文等情况,是标准的秦代官方文档,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所书文字绝大多数为古隶书,鲜有官方颁布的小篆字体。它的发现,与《说文解字》中隶书属“秦书八体”相互印证,实证秦隶以便捷的书写方式被秦广泛使用。

东汉是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全国不少地方遗留下东汉隶书文字的石碑和摩崖题刻,当时的官定隶书书法,可从展出的一块《熹平石经》残块上管窥。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为汉灵帝诏令蔡邕等人校正儒家经典,将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的石书,刻成46块石碑,立于洛阳太学堂前,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石刻经本。

随着隶书的流行,古文字篆书的认知度逐渐退化。为便于读书人对照校对不同字体的儒家经典,公元 241 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继《熹平石经》后,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又建立起第二部石经,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被称为《三体石经》。内容为《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立于太学前,供天下学者观摩学习,三种字体的经文范本,在当时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体石经》

汉字的隶变过程中,有了横竖撇捺,也形成了汉字的方块字形态。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文化得以长足发展,写字这件事,越发融审入美意趣。于是,快捷、灵动、气韵等书写追求,催生出草书、行书、楷书。三国时期,著名书家钟繇接着改进,写成《宣示表》,成为隶书向楷书演变后的典范之一。尔后,著名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楷书确立了典则楷式,流行起来,在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多以这种字体作为书法学习的楷模,便称之为“楷书”。

观众观看电子模拟的碑文

楷、隶、行、草、篆,典型的汉字五体,诠释出文字线条的多面艺术感,代代书家结合时代风尚、自己的个性,留下各成风格的墨宝。汉字中国展系列下篇,我们将走进书法家的精神世界,领略书法的魅力。

更多文物图片

陈淳行草宋之问《秋莲赋卷》

带皮青玉刻诗三友图笔筒

讲经画像砖

刘墉行书五言联

马家窑文化彩陶符

观展攻略

成都博物馆内,投屏讲述汉字历史       

展览现场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位于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作为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规格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文明史诗重磅大展,热度持续升温,尽管参观时间延长至 18 点半,甚至在周五、周六延长至 20 点,仍需提前数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预约。

本次展览即以源、远、流、长四字构建讲述脉络,见字剖意,释读萃图成字之“源”、文以载道之“远”、福泽广布之“流”、文脉绵延之“长”。

在展厅一侧,趣味游戏同样值得打卡。游戏以连连看的形式,带领读者认识同一个字的现代文、甲骨文、金文形态,体验汉字形态的变化和历史的悠久。

图片 | 提提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