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游戏】防空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真实的防空洞里面的危险 【不止游戏】防空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

【不止游戏】防空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

2024-07-14 10: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欢迎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我是乔伊。

  在很多战争,末日题材的游戏里,都有防空洞这一元素的出现。比如《绝地求生》里的防空洞,在面对轰炸时,可以躲进里面保命。《地铁》系列出现过利用防空洞关联地铁隧道场景、以及《逃离塔克夫》中,玩家生活的避难所其实也是由防空洞改建的。那么这期节目我们就来研究下,游戏和现实中防空洞的历史,结构。以及现代的民防工程的发展。并且我们将进入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防空洞,给大家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

  

  

  防空洞(Air-raid shelter),顾名思义,是一种保护平民及战斗人员,免受空中敌人打击的防御工事。

  千百年来人类的战争和厮杀,基本都在地面和海上进行。直到1903年,人类发明了飞机开始探索天空。很快这种前沿科技被用于军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能在空中绕过敌人重重防线进行垂直打击,实在是太诱人了。于是各国加紧研发,不断改造飞机,都希望能在空中对敌人进行致命打击。

  早年间的飞机通常用于侦查,随着战场局势逐渐恶化,飞机也开始从侦查转变为往地面攻击。但那时候飞机还不算特别发达,最早的对地攻击取决于飞行员有什么。例如吐口水,丢砖头酒瓶,或者扔手榴弹。

  到了1913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真正意义的轰炸机诞生了,那便是《战地1》中俄国的“伊利亚·穆罗梅茨”轰炸机。而德国也开始运用齐柏林飞艇展开对英国的轰炸。由此拉开了人类大轰炸的序幕。面对庞然暗影猛烈的空袭下,大量百姓面临“灭顶之灾”。这促使伦敦建立起了自己的城市防空体系,也让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组织的保卫后方城市的国家。

  1917年8月,英国成立了“伦敦防空指挥部”,先后采取了空袭警报、灯火管制、疏散居民、修筑防空工事等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防空效果。“伦敦防空指挥部”的成立,拉开了世界民防工程的序幕。尤其是在二战爆发后,轰炸机的数量急剧增加,空袭的规模和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此期间,欧洲各国的防空工事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当时的防空工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藏于地下,根据原有的设计,比如地窖、地铁站改造而成的防空洞,另一种则是后来专门修建的地面防空避难所。

  像二战时期的德国,基本所有的房屋和公寓楼都有地窖这种设计。所以当面对空袭时,居民们只需要躲进地窖,关好门窗就能起到不错的防护效果。不过这种看似简单的防空措施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当遭到轰炸后,地面上熊熊燃烧的建筑物如果倒塌,那些被压在地窖和地下室的平民们,也会极大概率因为高温,或是一氧化碳中毒而丧命。

  所以为了避免此等情况,也为了缓解地下人口压力。德国后来便建造了一种名为“霍克邦克”(Hochbunker)的地面防空掩体。霍克邦克通常由巨大的混凝土块建成,整体厚度能达到1-1.5m,并且在内部能保持7-10℃的恒温。坚实的设计让它不仅在战时承担着保护人民的重要职责,也让它在战后得以被再次利用,改造为酒店,医院和学校。

  

  

  

  

  玩过《地铁》系列的玩家,应该都不会对莫斯科地铁感到陌生。莫斯科地铁(MoscowMetro)是苏联在1932年开始着手建造的,于1935年正式投入运营。莫斯科地铁在修建之初,就考虑到了军事用途。所以整个地铁系统都建的很深,不少线路都建在地下50m。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深入苏联境内的德军将莫斯科列入了轰炸打击范围,莫斯科地铁站的军事作用开始展现出来,每当有空袭来临,地铁成为了市民绝佳避难所。

  在游戏中讲述的是在核战爆发后,莫斯科地铁成为了防辐射避难所。而实际情况也十分相似,苏联面对冷战期间的核威胁,将莫斯科地铁的深度进一步加深,部分新修的线路甚至达到了地下100m的深度,并加装了过滤核生化的三防设备(核武器、化学武器、生化武器),为冷战时期可能发生的核大战做好了准备。

  英国人也曾将地铁改造成防空洞使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就使用了80个经过改造的地铁站来作为防空使用。

  不过在二战爆发后,英国重新制定了平民疏散政策,特意指出大家应该避免进入地铁站和地下隧道作为庇护所。因为这些场所都缺乏厕所等卫生设施,大量的人涌入在此生活,极易传播疾病。

  尽管英国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大家把地铁站当成防空洞来用。可脚毕竟都是长在人家身上,当猛烈的轰炸不断袭来,慌乱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向地铁站来寻求庇护。

  当成千上万的人涌入这些防护等级并不达标的场所时,安全隐患也随之暴露出来。1940年10月14日,一枚炸弹炸毁了巴勒姆地铁站的水管,让66人被水淹没遇难。1941年1月,伦敦银行及纪念碑站上方的道路坍塌,又导致56人在此次事故中丧生。接二连三的事故,让英国政府不得不立即推动地面公共避难所的普及,例如先后出现的安德森庇护所(Anderson shelter)和莫里森庇护所(Morrison shelter)。

  

  

  

  

  

  “安德森庇护所”是1938年,由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爵士所设计。庇护所由几块铁皮组成弧形顶部,并且在侧面加固,由于这种材质有着不错的延展性,所以在面对轰炸时,可以利用形变吸收能量,以此来保护内部人员。

  整个庇护所高1.8m,宽1.4m,长2m,可容纳多人。人们在里面可以放置几个床板,整几个卧铺车厢一样上下铺,虽然条件是艰苦了点,但好歹也算有个庇护之处。

  二战前后,英国共生产出了400万个安德森庇护所,其中很多都免费发放给了低收入家庭。上面堆点土还可以种菜。不过安德森庇护所通常都是安装在户外,很多家庭都没有空地安装。而且英国这鬼天气,不是阴天就是下雨的,尤其是在阴冷潮湿的冬天,不少人在里面冻得瑟瑟发抖。

  所以后来英国又设计出了另一种室内庇护所,名为“莫里森庇护所”。英国发现大多数平民的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损坏和墙体坍塌造成的。所以室内庇护所不需要和炸弹硬碰硬,只要能承受墙体砸下的能量,就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莫里森庇护所侧面由铁丝网组成,顶部是一整钢板,某种意义上说这玩意看起来像...一个透气的铁棺材。遇上空袭可以钻进去,只要运气不是差到炸弹落旁边。单纯爆炸引发的房屋倒塌也能保命。平时还能当作餐桌来使用,可以说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多功能“家具”。

  除了欧洲战场,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建成了很多防空洞。当时战局不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后方。因此作为陪都的重庆,便遭到了日军的大轰炸。重庆,作为山城依托特殊的地形,利用石质山体打洞,能让防空洞拥有极强的整体性和较好的防护厚度,因此重庆的地下和山体有非常多的防空洞存在。每当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响起,无数百姓便蜂拥进防空洞躲避轰炸,防空洞的建立有效减少了人们在空袭中的伤亡。

  但也因为人们的蜂拥而至,在1941年6月5日,日军轰炸机在重庆市区投下了大量炸弹和燃烧弹,大批慌乱的市民涌入防空洞躲避轰炸。由于防空洞内部人数过多,通风设施不足,人们开始缺氧。而且一些管理人员也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导致洞内秩序大乱开始相互推挤,在外面持续几小时的轰炸中,防空洞内部的人们因窒息和相互踩踏,最终酿成了上千人伤亡的惨案。在如今的重庆渝中区,还留下了当年大轰炸惨案遗址的博物馆。

  防空洞通常都是在山体或者地下进行构建,一般的防空洞,为了通风和方便进行人员转移,通常都会设有多个出入口。并且如果地形允许,在洞的中部会尽力开几个小的通风口,方便空气流通,有的通风口还会装鼓风机,能更好地调节洞内空气。防空洞两旁会放置一些木凳,供避难者休息,有条件的话,还能在墙上凿几个凹洞,放一些油灯啥的,以此来提供洞内照明,缓解避难人员的心理压力。

  

  

  

  

  

  

  甚至有些防空洞还承担着临时厂房和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重庆大轰炸期间,当地一些重要的设施,如兵工厂、发电厂和炼钢厂等,为了支援抗战坚持生产,都纷纷修建了各自的防空洞。或者是当政府官员和军事人员面对空袭时,也可以临时转移到内部进行指挥,这些防空洞里面通常会拉一个简易的电灯或者应急设备,墙体也会砌一层混凝土,或是钢筋混凝土护壁,能够最大程度的加固墙体,保护内部的人员及重要器械。

  这次我也专门进入一个真实的防空洞,给大家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构造。但注意,我们在进入前充分了解了该防空洞的结构和安全性,只有几十米长并且有多个出入口,携带专业的设备才能进入其中。因此各位看看就得了,你就别跟着学,别掏个手机开个闪光灯就往一些来路不明的洞穴里钻。搞不好困里面,黑灯瞎火的洞里再刷几个怪,到时候有的你哭。

  这座防空洞如今已经被人用于堆放杂物,甚至有一些人生活的痕迹。虽然有多个出入口,但里面空气还是有点浑浊。再往里走,发现这个防空洞的内部空间还是很大的,在道路一侧,还挖了一条排水渠,以此来保持洞内干燥。防空洞里面用砖块隔出了不同区域,并且还修有台阶,方便大批人员进行上下转移。我们继续深入防空洞,会发现洞内湿气越来越大,不仅地上有成片的积水,就连岩体上方都出现了类似钟乳石的东西。而且越往里走,感觉空气越来越浑浊和潮湿,有些路口已经被人封闭了,虽然只有几十米长,但感觉里面走了好半天。我们在里面呆了十多分钟,出来的时候都已经是满头大汗了。在当时的战争年代,一群人黑压压地躲在这昏暗的防空洞里,忍受着浑浊的空气,防空警报声,咳嗽声,小孩哭闹声,以及外面不断传来的爆炸声,人们拥挤在一起,默默等待空袭的结束。更何况,在面临当时日军轰炸的猛烈频率,如今的人们很难体会,每天都要留神防空警报是否响起,连睡觉都不能安稳,随时准备往防空洞跑的绝望感。

  如今已经过了世界大战的年代,虽然全面战争的爆发概率较小,但并不代表未来没有发生的可能。各国在平时也会修建民防设施以备不时之需。单纯如以前战争时期修防空洞的情况就较为罕见了。所以如今的防空洞已经改为各种类型的民防设施。让“防空洞”也从原本单一的“战时防空”,到现在延伸出了“人防”和“民防”这一概念。

  民防(civil defence),全称为“民事防护”,指既保护居民在战争时免受空袭等各种伤害,同样也包括在平时保护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人防”和“民防”的概念基本一致,人防是我国提出的人民防空(CCAD)的简称,民防则是国际上的通用叫法。

  大家在游戏里见到的避难所,既有像《辐射》、《地铁》里大型的核避难所,也有各种游戏中私人建造的末日储备点和小型避难所,这些避难所基本都是基于现代各类民防工程所设计的。虽然避难所和防空洞的功能有部分重叠,但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

  防空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空袭,通常都是轰炸来了进去躲一躲,轰炸结束就会离开。而避难所则是一个功能更加完备的防护系统,里面可以储存各种食物,饮用水和医疗用品。可以呆的时间从长达几天甚至几年都有可能。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之后也会做一期专门讲避难所的节目。

  

  

  

  如今的民防工程为了在遇上紧急情况时,能够保证大量人员在里面长期生活,通常都在内部配备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设施。

  一些大型的民防工程通常由口部和主体两大部分组成。 口部也叫做工程头部,也就是主体与地面连接那部分,主要包括出入口和各类防护措施。

  每个民防工程基本都有两个以上的出入口,利用厚重的金属密封门来隔绝外部的爆炸,火焰,毒气等渗入,并加装滤毒通风设施,能起到过滤烟尘,毒物等作用。同时部分大型的民防工程还带有消洗设备,用于对进入的人进行放射性尘埃和毒剂的消洗。甚至还有一些核化自动报警控制设施。对于检查到化学和核武器的攻击时,可以自动停止风机,关闭阀门。从而更大可能地保护内部人员。

  当然,这些是大型的民防设施,而一些小型和我们能经常接触的民防设施,便是大家的小区和一些大商场里的地下停车场,其中的部分设施是根据民防工事修建的。像大家经常车库里见到这种巨大厚重的金属门,就是人防门。人防门按抗力可以分成不同的防护等级,能够抵御一定程度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所以真要遇上了空袭等情况,地下停车场的人防设施都是相对安全的地方,也是离各位最近的防空设施。

  之所以将小区车库和民防设施相结合,也是现代资源的一种合理运用。如果单纯为了战争的使用,平时就只是放在那,不仅创造不了任何价值,就连日常的维护都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但把民防工程和地下车库,商场结合起来,既能满足了人们对于民防的需要,又能推动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所以现如今世界已有一百多个开展民防工程的国家,各国都坚持民防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的理念。像日本就通过平战结合的方法,大量修建地下街、地铁、地下停车场以及地下发电厂等地下工程,也让如今的地下街成为了日本城市的标志性设计。包括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等大城市在内,日本全国20多个城市建有100多条地下街,总面积已经超过100万平方米。

  而重庆早已离开了战争的阴霾,当年留下的那些密密麻麻的防空洞,有些已经被废弃。还有些被重新改造,焕发了新的生机。“当火锅与防空洞结合的时候,就产生了重庆最有特色的火锅店“洞子火锅”。

  在如今的重庆,还有一些防空洞被改造成加油站,公园,博物馆,给夏日的市民纳凉,也有被打造成了网红景点,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这些战争时期的防空洞,还留下不少斑驳痕迹,在它们卸下了历史重任后,继续见证着人们对于新生活的向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