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用纪录片搭建内容深海里的灯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真人秀与纪录片的关系 B站:用纪录片搭建内容深海里的灯塔

B站:用纪录片搭建内容深海里的灯塔

2024-06-20 15: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下滑动查看2023bilibili纪录片完整片单

当前,纪录片制播主体多元化、差异化趋势明显,内容题材不断丰富,智能化、虚拟化、移动化等影像技术赋能表达创新;“纪录+”打造产业化新样态;纪录片行业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细分化的产业新格局。这不禁让我们好奇,在这些内容创作环境的变化下,B站纪录片会如何布局?这其中,纪录片的生产创作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下一步,我们还能做出什么样的纪录片?

2016年前后,在总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B站爆款之时,纪录片的核心用户还是以“三高”为主的中坚阶层。以优质知识内容为品牌核心的B站看到了纪录片对青年用户带来的长尾价值,意识到了纪录片在泛知识领域的巨大潜力。

2021年,在首届纪录片发布会上,B站主打内容精品化战略,尝试拓宽纪实品类,将作品划分为“人间”、“万象”和“烟火”三个板块,共计推出21部纪实作品。凭借短微体量、青春表达、跨界融合、弹幕文化,B站知识类内容社区建设就此全面铺开。

左右滑动查看2022年B站部分纪录片片单

据公开数据显示 , 2021年,有1.3亿人在B站看纪录片,累计观看时长2.5亿小时;2022年,有超过1.6亿人在B站看纪录片,相较去年上涨了24%,重度用户人均季度观看25-27部纪录片,平均每3天就能看一部纪录片,且节目上线一年后播放量仍有首年的84%。这些数据正意味着,B站逐渐成长为用户消费纪录片内容的重要平台。

在今天,B站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已不仅仅是创作者和消费者,更是互联网纪实内容生态的共同缔造者。每月,有380万的UP主在B站活跃,创作超过1760万条稿件。相较于面向市场的纪录片创作主体,UP主具有更多的创作自由、更强的内生动力,成为纪录片的一支野生创作力量。在创作激励的推动外,B站又先后推出“暗室灯计划”“探照灯计划”,渴望在B站社区推动纪录片文化的形成,鼓励爱好者成为纪实UP主,并扶持纪实UP主成长为纪录片创作者,为更多的用户搭建真实的庇护所。

“暗室灯计划”与“探照灯计划”

正如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所言:“在今天,看纪录片得在B站,已经成为用户心智”。 平台、用户、UP主之间的正向互动循环俨然推动B站从知识类内容社区变成了知识型平台,从用户喜好的跟随者变成了用户品味的引导者,从纪录片内容的采买者变成纪实生态的搭建者。

当前,纪录片作为B站第二大专业内容品类,已累计播出4718部,出品122部,且出品的纪录片屡屡获得国内外认可。

2021年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

第27届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

英国皇家电影协会奖RTS最佳音效奖

但随着用户审美标准的提升,用户对更专业的内容有了更高的渴望和要求,倒逼B站持续开脑洞、发狠力、拍精品、重互动。

一是题材上的全品类挖掘。B站与国内外各类专业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在科幻、健康、设计、考古等专业领域持续发力。如《是坏情绪啊,没关系》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希望用“不吓人、更专业、最温暖的”的片子为受困的心灵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了不起的实验室》和清华天文技术中心一起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习天文知识;还有《敦煌有个莫高窟》等专业考古知识的分享。同时,B站与BBC Studios、国家地理、华纳兄弟探索集团等海外厂牌的合作也不断深入,在合制的《单挑荒野》《亘古文明》等5部纪录片中加入了更多中国元素。同时,B站发起“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纪实短视频单元”,从“他者”视角观察新时代的中国在自然、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

B站推出“探照灯计划”,与未来事物管理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文技术中心等专业机构展开合作

二是IP的纵向发掘和表达创新。B站尝试深耕美食、医护、自然、人文、历史等领域,以更垂直细分的精品内容抵达不同圈层用户。其中,《人生一串4》《生活如沸2》《奇食记2》众望所归,《明日之食》打破惯常的情怀叙事,聚焦“食物浪费”,寻找身边的食物行动者,重建人和食物之间的关系。《众神之地》原班人马推出《我们的国家公园》,用更成熟的微距拍摄技术,呈现小型动物生态和苔藓菌类的世界;《但是,还有书籍3》将在内容层面拓展科普、科幻、田野调查、普通人对生活的书写等主题;《国宝迷踪》尝试“纪录片+探案+小剧场”,在正邪较量中呈现国宝的刑侦纪实。

近年来,“年轻化”成为我国纪录片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纪录片创作者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受众,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创作理念、题材内容、作品形态的年轻化取向。诚然,年轻人是网络内容消费的主力军,但目前,内容市场对年轻人注意力的迎合和抢夺,致使纪录片的目标用户群走向低龄化。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苏六指出,当前的纪录片创作正在面临“短视”“迷离”“失态”等困境,即爆款题材扎堆、形式抽离内容,最终消解了纪录片所追求的“真实”。

何苏六教授在发布会现场

从当前的纪录片市场来看,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美食类题材成为创作热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B站前后出品近24部美食类纪录片,优酷在播的近70部,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热播排名前10的有6部是美食纪录片。无独有偶,文物、萌宠、自然类等聚焦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经历或生存方式的纪录片近年来也呈现井喷式增长。 纪录片IP化、系列化的过程,本质上是深化品牌价值,面向不同圈层形成影响力的过程,但紧跟流量布局,对同类题材的反复“啃食”会让用户审美疲劳,耗尽该题材的生命力,不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生态。

B站出品的部分美食类纪录片

当下, “纪录片+”成为一种创作趋势,“纪录片+真人秀”“纪录片+游戏”“纪录片+动画”等新形态让纪录片的“真实”不止于“所见即所得”。越来越多的纪实作品借用流行网络文本的戏仿、拼贴勾起网生用户群的深层次交流互动与情感认同。

同时,越来越多的纪实内容创作者凭借创作本能和天赋参与进来,在创作取向上偏向于情感真实所带来的价值认同。从中不难看出 ,“纪实+”已经逐渐具有情绪价值共鸣与否的感知标准,真实、非虚构、虚拟之间的界限逐渐融合。而未来,媒介技术为交互纪实影像“建构真实”提供了可能,把社会现实悬置于“拟真”的数字空间,影像对真实的建构需要配合用户的交互式参与来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真实”再囿于“所见即所得”、否定艺术性加工的框架里去理解,或许有些不合时宜。

“二更视频”推出聚焦都市人生活的新纪实系列短片《最后一班地铁》,随机寻找拍摄对象,关注情感冲突和矛盾

但正如何苏六教授所言,每种艺术品类都有其审美核心,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追求需要结合技术、美学、人类的忧思,重新唤起从业者的良心。 当人们逐渐认识到“纪实+”带来的情感价值时,也应该反思,当“虚构”在商业的逻辑下一次次披上“真实”的外衣,人类最终要到哪里求得最后的尊严?

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谈到纪录片对当下的意义

或许纪录片不是困在了题材里,而是困在了年轻人身上。未来, 网生纪录片要从“迎合”年轻用户转向“引领”价值审美,融技术于艺术、汇人文于内容,加强价值观构建和知识输出,开阔互联网传播格局。同时,纪录片是全人类对真实的欲望,它不独属于年轻群体,行业和市场应该看到更广范围年龄层用户的消费需求,在细分化市场进行新一轮的垂直化探索。

参考文献:

[1]纪录片网.《2022年度纪录片发展报告》纪录片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五大特点”.

https://mp.weixin.qq.com/s/7wHgoKefhoFrLcY-VaqQyw

[2]孙鹿童.交互纪录片: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22,No.438(08):79-85.

[3]张晓嫣.网生纪录片的特点、问题与改进策略[J].传媒,2021,No.365(24):54-56.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往期回顾

监制:何 苏六

主编:韩飞

责编:王侯李金斋

编辑:赵芮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