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名言看破红尘的经典语录(88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看破红尘的经典语句 道家名言看破红尘的经典语录(88句)

道家名言看破红尘的经典语录(88句)

2024-07-12 03: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道家名言看破红尘的经典语录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  另外一句我很喜欢的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有点跟上一句相呼应的意思,说的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面对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孔子认为,仁德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当今社会,人们最应该做到的是,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的承担起来,绝不退让。

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5、漂亮只能为别人提供眼福,却不一定换到幸福。

6、  其他们一般都承认“德”是对“道”的“得”。老子的《道德经》整个说来就是阐述这个道理的。老子把“尊道贵德”作为其道德思想的根本原则。在他那里,“道”是宇宙的绝对本体,而德是从属于“道”的,即所谓“唯道是从”(《老子》二一章)。所以,老子实际上是将“得道”视为“德”,也就是“尊道而贵德”(《老子》五一章)。只不过这种德不是人为安排的,而是自然无为的状态。他说:“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同上)孔子也明白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的“道”与道家的“道”不同,它主要是指人道,即“仁义道德”,其核心在“仁”。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志于“仁”,他就会终身践行,毫无怨恨,毫无遗憾,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他所谓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这样的人会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追求,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7、  《论语》有许多对比的内容,在学而篇就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我读到这句话,看了注释译文,心中十分震撼。是啊,贫穷而不谄媚与贫穷却乐观,富有而不骄傲自大与富有而又好礼,对比之下,立刻就能体会到其中差别。人处于困境时,保持自我身心清洁不随波逐流已是难事,安之若素乐观豁达,真正由心底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恩、知足更是难上加难。(道家名言看破红尘的经典语录)。

8、译文: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9、《论语》一书多谈到做人的问题,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它背后的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学说,而“仁、义、礼、智、信”至今也时时刻刻被人们所提及。华夏五年前,《论语》仍未过时,是永远的文化珍宝。毋庸置疑,《论语》是一本应当被深入阅读的经典书籍,不该只是被提及。在当今社会,我们阅读《论语》,我们追溯本原,我们传承文化,我们阅览人生。

10、中国传统幸福观以“五福”、“福者备也”和“自求多福”为基本内容,但其核心是“五福”。以“五福”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幸福观,兼顾了人一生纵向和横向或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涵盖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代内和代际等各个方面。它是一种完整的幸福观,是一幅“好生活”的立体图景。d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d同志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里所说的“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幸福观的体现,这种幸福观不是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的资源占有幸福观,也不是把幸福视为感性欲望(物质欲望)满足的物质享受幸福观,而是追求作为整体的生活美好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幸福观。在当前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流行的情况下,构建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幸福观,需要弘扬优秀传统幸福观。从优秀传统幸福观中吸取合理内容,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传统幸福观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许多观念都值得今天吸收和借鉴,而以下四个方面尤其值得继承和弘扬。

1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2、  《论语》虽不像《飞鸟集》那样带给人们对自由美好的无限向往,也不是《平凡的世界》那样一部深刻记录七八十年代陕北平凡人不平凡故事的小说。它以对话的形式,不乏趣味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教育、为政、修养、处世、感悟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是中华文明之精髓,贯华夏千年之历史。

13、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4、  “道法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15、20)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16、真爱就像幽灵,人人都谈论它,可却从未有人真正见过它。

17、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18、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9、马不停蹄的错过,轻而易举的辜负,不知不觉的陌路。

20、年轻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是拍给自己看的。

21、  虽然有些时候孔子观点走在时代之前,可有些时候,他也不得不受时代桎梏。

22、                                 ——钟毓灵

23、  其他们都认为既然“德”是获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需要“修好德”。儒家强调修身,其目的在于获得优良的品质,而且这是一个从小人到君子再到圣人的无止境过程。在儒家看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关键在于个人的自我修养。道家虽然认为人的本性就体现了“道”,就是说,人就其本性而言就是圣人,但人出生后由于受到欲望和外界引诱的干扰而丧失了本性。要回到本性本身,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如“绝仁弃义”、“不谴是非”、“长德忘形”、“坐忘守性”等)才能实现。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自身修养的过程。

24、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25、他是一个逆行者,他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恢复周礼。他真的想要回到西周统治吗?未必。他真正想要的,是统一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美好的社会气氛。

26、1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7、“富”是传统五福观念中的第二种“福”,根据孔颖达的解释,“富”乃“家丰财货也”(1)1在传统文化中,“富”与“财”直接相关,称为财富,“富”意味着拥有财富。拥有财富意味着有钱、获得很多的利益,因而“财富”又与“钱”、“利”相关联。后来“富”还与“贵”特别是“禄”联系起来,称为“富贵”,因为社会地位尊贵者意味着富有,而富有者也常常拥有尊贵的社会地位,特别是享受朝廷的俸禄。富贵的基本含义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28、道家语录看破红尘的句子,人生短短几十载,能看破人生的人有几个呢,所谓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道家语录看破红尘的句子的相关内容。道家语录看破红尘的句子人永远不知道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

29、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江海篇》。

30、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1、        “白璧微瑕终古在,黄金横带霎时荣。”

3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3、  其他们一般都认为“德”是在施惠于人的实践中获得的德性品质,《说文解字》正是在此意义上将“德”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关于许慎的这一解释有多种不同理解大致是说,“外得于人”是指施惠于或有益于人的德行,而“内得于己”则是指在践履德行的过程中内心逐渐积淀所形成的德性。儒家强调以“修身为本”讲的就是这种通过“外得”实现“内得”的过程。道家虽然不怎样讲施惠于人,但仍然重视德性修养,如主张“弃仁绝义”、“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学以复其初”等,只是其内容和方法比较消极。

34、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35、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

3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7、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8、感言:战胜别人,固然是有力量的,但只有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3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0、西汉班固的《西都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41、   读完《论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因为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伴。它带给我的启发有两点:第一点是结交朋友无须强求,志趣相近的人自然会走到一起;第二点是要重视自我素养内涵的提升,更容易结交到好朋友。

42、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43、不要见一个爱一个,爱的太多,你的爱就要贬值。

44、  圣人并非完人,他终究无法完全超脱于时代。可瑕不掩瑜,孔子身上的光辉足以盖过这些瑕疵,名垂千古。

45、可是我们想一想古来学仙的人,虽现在成道以后元神住在大罗天宫逍遥自在,可是当年学道时走遍九州四海,受尽艰难困苦,历尽无数风霜,更不用说耗费了大量的钱财,甚至还要受到旁门左道的坑蒙拐骗了。只有等到他们修道心诚经久不变,向道之志愿不移,如此用心良苦艰难行道时,然后那些神仙真人,才深深地同情他们的窘迫处境,体谅起他们的辛劳艰苦,受感动而下降人间,才将大道玄机,一步一步地传出,等到他们功行圆满,才成为某一洞天福地的真仙。你们这些学生和前代圣贤访师问道相比较,其难易的程度差别有多大呢?所以我说你们是何其幸运的啊!

4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7、“尘”,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普通话读音为chén,最早见于《说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尘”的基本含义为飞扬的灰土,如尘土、尘埃;引申含义为佛家、道家指人间,如红尘、尘世

48、  读《论语》,便是最好的接触他、走进他的方式了吧。

49、                             ——李梦圆

50、  有趣的是,孔子提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只有射礼,才有让君子一争的必要,可这有怎能称得上是“争”呢!上场前,不紧不慢,必先作揖谦让,下场后,作揖饮酒,输者坦然接受,不放在心上,反而赢者愧疚惶恐,担心有失情分,这又哪里算是争斗呢!“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我今日才算理解。

5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52、我怕疼,但我喜欢死亡,无论是别人死,还是自己死。——时柒语录——非心《诡观者》

5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

54、  那就说说我这浅显的理解中洞察到了什么吧。其中包含要成为怎样的人,为何要成为这样的人,要怎么成为这样的人这三个方面。

55、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56、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福”幸福观,在《诗经》中得到了发展。《诗经·大雅·文王》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永远都要与天命相配,但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追求尽可能多的幸福。《孟子》中两次引用了这句诗文,足见孟子对这一思想的高度重视以及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广泛影响。《诗经·小雅·蓼萧》有“和鸾雝雝,万福攸同”。“和鸾”是古代车上的铃铛,“雝雝”意思是声音和谐。这是一句祝福语,意为铃铛声音和谐优美,祝愿大家同福多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诗句已经将幸福与和谐联系了起来。《诗经·大雅·大明》还有“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的诗句。“聿”是语助词,“聿怀”意为“笃念”,诗句讲的是周文王言行谨慎,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帝,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为百姓谋更多福祉,德性高尚,所以各国归附和推崇他。这里所说的意思与前一诗句一致,只不过讲的是君王为百姓谋幸福。《礼记·祭统》云:“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对于这里所说的“无所不顺”,《礼记》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礼记》对幸福的阐述虽然有些许儒家的偏见,但注意到了幸福的完备百顺的性质,是对幸福概念的正确理解。其正确性在于,幸福被看作是人的作为整体的生活的完善。综而观之,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先民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念,包括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的内涵,而“五福”仍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57、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看了最近关于疫情铺天盖地的报道,读完《论语》,要开始慢慢思考这个问题了吧。“半部论语治天下”,于小我,更可以“修身、齐家”。《论语》对我们的帮助,期待未来的某天,你的回答。

58、付出真心,才会得到真心,却可能伤的彻底;保持距离,才能保护自己,却注定永远寂寞。

59、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60、  我通过阅读论语,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找到了一些“我的21世纪问题”的答案。

61、2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62、  历史书上对孔子的介绍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阅读了《论语》,在这部三百余页包含了由他的弟子所整理的他的思想的电子书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十来句,也有我曾在社交媒体上见到过被拆分出来牵强附会的十来句,但更多的是我未曾在之前了解到的,循着书页数量的增加,我所看到的是不同于存留在刻板印象里的孔子,或者是儒学。

63、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64、  关于“善始善终”,《论语》中有一个影响极大的说法:“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有学者对这句话作了这样的阐释:“慎重地考虑到事情的结局,追究它的长远影响,都能这样,民间的道德风尚就可趋于厚实而不轻薄了。”(4)39这一阐释是从字面上考虑的,实际上,如果我们联系《尚书·洪范》中讲的“五福”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一方面,要慎重对待死,要死得心安理得,无怨无悔,死得光鲜、荣耀,甚至“死而不朽”(“重于泰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珍惜生命,让生具有价值(甚至“生得伟大”);另一方面,要生得有价值,就要追念先辈,特别是那些先贤,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如果做到了这两点,社会的道德风尚就淳朴厚道了。可以看出,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实际上讲的是一种道德要求或忠告:我们要想死得体面、光荣,就要活得体面、光荣,我们着眼于死而活,或者说,要一以贯之地善始善终。

65、“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66、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尽管它不是我们的母语。

67、                     ——李康

68、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69、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70、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会怎么办呢?”用公正的态度来报答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当外力不可控时,能够把握住的只有我们自己,有道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尽管社会性的人们天生渴望被认可,但别人对你的感知并不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当他人看法与你背道而驰之时,沉下心来,默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位驯兽师,穷尽一生去掌控根植于心底的欲望,我们始终在与自己搏斗。善与恶,生与死,道德与底线都是由心中的《罗生门》来进行裁定的。

71、难的事情,从简单的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7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73、说到孔夫子的真理,大多数会想到一个单字——“仁”。的确,“仁”可以说是孔子最出名的思想所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在《论语》中也少不了提及“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泛爱众,而亲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若说《论语》是孔子智慧的浓缩,那“仁”这一个字就应该被称作《论语》的浓缩。

7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7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76、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77、  引申到为何要成为这样的人,君子爱人,君子施仁,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完成夫子所构建的道德理想与政治理想。这是论语中心思想,乃至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三观,以这个思路为立足点,形成了每一代为国学习读书入朝做官,有志气有理想年轻人的出发点。背后的逻辑解说得很透彻,孔子是笃信道义理想的人,在他心中这理想不是个人的,而是天然就该如此。这种使命感与平常心的兼容,让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包容性。在百家争鸣的时期,韩非子曾多次拆解批评儒家的思想,但孔子反而能把这些批评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整理归纳,流传学习。无论面对什么,孔子从精神上就没有一点害怕。我想孔子了知自己一生的使命,他已经达到没有私心的境界,因此他一切的思考核心都是载道和弘道,而早已没有了个人的得失。没有个人得失的仁心,才会在困顿中生出无限的勇气来。

78、疯癫的是我,不需要你的言语。痴狂的是我,不需要你的关注。失落的是我,不需要你的同情。哭泣的是我,不需要你的怜悯。放手的是我,不需要你的同意!

79、  就像李文亮医生那样,为人坦荡,发现疫情后丝毫不为个人得失,积极上报,勇敢应对。虽然他的离开令全国人民心痛,但他在是非善恶面前的无私无畏,给人们展现出仁德的不可或缺!

80、  我们今天所做的,仍然是构建大同社会。我们今天所想的,仍然带着孔子的思想烙印。我们今天所走的,仍然是他当年苦苦探寻的道路。

81、   所以《论语》中所论真理,简单来看,也可以用“仁”概括。

8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84、  关于学习态度。这部分算是比较熟悉的一部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但其中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总结确实经久不衰。传统的儒家思想告诉我们对待学习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放在今天也是如此,学习的内容变了,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却值得我们借鉴。

85、  与其把“仁”当作哲学的最高范畴,最高理念,我更愿意信服“仁”的另一种解释——仁,即人。信念本就在人心中,人的观念,意志,思想左右自己的行为,所有人的观念,意志,思想组合在一起就左右集体,社会的动向和形态。

86、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分庵主开悟诗)

87、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却可以把人带进去。道家语录看破红尘的句子再美的花朵,盛开过就淍落;再耀眼的星,一闪过就坠落;爱本是泡沫,如果能够看破,有什么难过。——邓紫棋《泡沫》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