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小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看小说是为什么会把最讨厌的人的脸带入 我们为什么读小说

我们为什么读小说

2024-07-12 21: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读道小组 读道书单

这是读道FM的第四期,这一期我们为大家请到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的副教授戴莉,分享的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读小说。

我们到底为什么读小说呢?是为了听喜欢的故事,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还是在阅读中辽阔自己的人生?

是用经典文学滋养自己,还是用通俗文学打发时间?什么小说值得一读,我们又该如何读小说?等等这些问题,相信很多人想到过,却不一定深思过。

戴莉本科学中文专业,后来又读了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也在高校开了一门中国小说选读课,深受学生的喜欢。

我们请她来讲这个话题,也有一部分是出于我们自己的私心,因为以上这些问题,也困扰着我们。

所以,这也算得上是戴老师给我们开的文学小灶课和私房课,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我们为什么读小说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读小说?

各位爱读书的同仁好,我是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老师,戴莉。很高兴和大家相会在这里。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读小说?

作为一个大学教小说选读课的老师,我的职业生涯常常会遭到这样的质疑。我学了十年的中文,对于专业的反思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自觉好像已经成为中文系学生的原罪:我们为什么读小说?我为什么要学文学?

如果我们把小说视为文学的一种,那么这个问题等同于:文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并不新鲜。十九世纪德国有一个有名的诗人叫荷尔德林,他用诗歌的形式问过这个问题。他说:在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

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面包和酒》里问出这个问题,他的诗歌国内常见的翻译是林克和刘小枫翻译的版本。我选用的是林克翻译的版本:

可是朋友!我们来得太迟。诸神虽活着,

但却在高高的头顶,在另一个世界。

他们在那里造化无穷,好像不在乎

我们的存亡,然而天神很爱护我们。

因为脆弱的容器并非总能盛下他们,

只是有时候人可以承受神的丰盈。

天神之梦从此就是生命。然而这迷惘

有益,如眠息,困厄和黑夜诗人坚强,

直到英雄在钢铁摇篮里成长起来,

心已蓄满力量,如从前,与天神相像。

他们随即挟雷声降临。在此期间,我常常

思忖,长眠倒胜过这般苦无盟友,

这般守望,该做什么,在此期间说什么,

我不知道,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

但诗人就像,你说,酒神的神圣的祭司,

在神圣的夜里走遍故土他乡。

荷尔德林问出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回答,他说:诗人是黑夜中的一道光,在神圣的夜里走遍故土他乡。诗歌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么?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后来引用了这句话,还专门做出与荷尔德林不一样的解释。海德格尔说,贫乏的时代指的是我们置身于其中的时代,我们置身于什么样的时代呢?海德格尔说,我们置身于上帝已死的时代。如果上帝已经宣告死亡,诸神已经消失,那么作为酒神的神圣的祭祀的诗人,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今天我并不是想探讨荷尔德林或者海德格尔对文学的观点,我只是想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很多观念被推翻,文学的作用被质疑,并不是我们当下独有的体会。文学越来越小众,是一个事实,我们无从否认。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在一所理工科为主的211院校,我每个学期都会开设中国现代、当代小说选读课,但是我一直坚持开设小课堂,每个班级不超过30人,每次不超过三个班级,也就是不超过100人。这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我们学校每年新入校人数是3000人,那么喜欢文学的同学大概不超过200人,也就是不到10%。我不开大班的原因是因为,学校里真心喜欢读小说的同学真的也没有很多,大学生可能会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更有用的课程上,比如微观经济学,或者英语口语速成之类的。

所以刚开始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并不是为这个演讲而准备,就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读小说?

从小说中寻求人生的答案,可能吗?

我每年都会让选我课的学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小说选读课?你希望从小说课学到什么?结果很有意思,这些选课的同学给出了一些让我想不到的很有意思的答案。

当然,大家能想到的答案,比如学长或者室友的推荐啊、选课攻略的参考意见啊,除了这些,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从文学本身的角度出发选课的同学,他们为什么会选这个课,在这个年代,还有谁会想要读小说呢?

最多的一类答案是这样的:想要听故事,想要用小说开拓自己的视野,想从人物形象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我在中文专业学了十年。对于这样的答案,如果群里有中文专业的同学,大概能体会我当时听到这些答案时我内心的感受:如果想要用文学指导自己的人生,很大程度上会失望,为什么?因为文学是审美,不是现实。

什么是审美?我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大众以为的美和我们哲学或者文学意义上的审美是不一样的。大众喜欢的美,是锥子脸、杏仁眼、婴儿肌,文学、哲学、艺术上的审美是什么?罗丹有一个雕塑,叫《老妓》,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虽然年老,乳房已经耷拉到肚脐上,脸上的皱纹一道道像核桃,但是还必须站在街上拉客。

这个老妓美吗?放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这个老妓不太可能有生意,因为太难看了。可是这个雕塑作为艺术作品出现的时候,就具备了动人心魄的魅力,生活中的老妓不美,但是罗丹的雕塑《老妓》是一个不朽的作品,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时候都会被震撼,被打动。生活和艺术的差距就是这么大。小说和现实的距离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希望从小说中找到可以借鉴的人物,模仿着成长,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因为小说的审美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审美是不一样的。比如大家都熟知的话剧《雷雨》。《雷雨》的女主角蘩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恐怕不会喜欢她,她和自己的继子私通,稀里糊涂把四凤和自己的亲哥哥怀孕的真相给捅出来,间接地让四凤羞愧到无地自容去自杀,这样一个人,生活中我们会给她贴上道德的标签鄙视她。但是不奇怪的是,作者、文评家,都很喜欢蘩漪,为什么?

因为作为文学形象,她非常有power,很有力量,她释放了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的欲望并不管不顾去追求,是我们想成为却不敢成为的自己,我们会为这种形象着迷。

所以希望用文学来指导生活,如果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和生活呈现出这样的审美差异,可能用文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吗?

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学生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也很痛苦。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个前提,就是小说读者的悟性和警惕性。

其实大部分读者,把艺术和生活分得非常清楚。我们赞美蘩漪这个形象,不意味着我们会在生活中模仿。如果我们换一种小说阅读方法,把小说中合情合理的因素提取出来,再和生活比对,我们就能从中读出为我所用的东西。审美不是小说阅读的唯一视角,比如,蘩漪如何成为笼子里的金丝鸟,蘩漪如何走上情感的歧途,蘩漪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等等,这些思考都可以直接和我们的生活对接,从而获得启发。

以小说为鉴,矫正我们的生活,并不是不可能,这是同学选择小说课、阅读小说最主要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会希望从小说中去寻求人生的答案呢?对于大学生,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大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渡阶段,前面连着中学,后面是社会。我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基本上都处于一个被严密保护的环境中,我们惟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人事关系也相对简单,同学关系、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几乎可以概括全部。进入职场,我们的人事关系开始变得纷繁复杂,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等等等等,突然要面对这些复杂关系,我们能一下适应并处理得当吗?

大学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可以说是进入社会前的小型演练场,在大学,我们开始学着长大,学着独挡一面,学着待人接物,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学着成长。但是长成为成熟的大人,不是开花结果自然发生的过程。

所以,选择小说课的同学,他们有这样的需求,一点都不奇怪,受制于学生的身份,他们不可能去经历世事万象,不仅仅是学生,即便是处在社会中的我们,也不可能所有的事都一一经历。

所以读小说,不光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留自己的眼泪,不仅仅是共情,一个优秀的读者,能够通过小说达到人生课题的储备,拓宽我们的社会经验,当问题来临时候,知道答案所在。

所以我们为什么读小说?这个问题可能各有不同,不过我的学生告诉我,读小说,是希望能够从小说中学习人生智慧,做好人生问题的知识储备。

读小说就是听故事,人类用故事渡过漫长黑夜

为什么读小说?上面可能是一个最功利、最实际的理由。和这些实际功利的理由不同,另一些同学在回答我这个问题时,虽然这些同学的答案不是主流,但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这些同学的答案是:没什么理由,就是好玩,学习太辛苦,天天实验室、食堂、宿舍、教室四点一线,希望选择一门轻松的课,能放松一下。

这些同学虽然如实地说出了自己的选课理由,读小说的理由,不过从他们的文字中,我看出他们说出这个理由的时候,多少有点故作轻松。或者这么说,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有一种从小到大被学习训练出来的敏感性,他们的文字表现出一种自己没有写出标准答案的心虚。读小说,就是为了好玩,希望轻松,可以吗?这是正确的标准答案吗?

当然,答案非常正确,也非常标准!

关于文学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哲学家,叫康德,估计大家都知道。康德在谈到文学起源的时候就谈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被称之为著名的“游戏说”。

游戏是什么?我们知道王者荣耀,知道吃鸡,文学就是山顶洞人时代的王者荣耀和吃鸡游戏啊。最初的山顶洞人,当他们终于获得了一个安稳的居所,结束了一天的猎食和忙碌,能做什么呢?当然是听故事啊。用故事打发漫长黑夜,和我们现在用游戏kill time,是一样的意思。故事能有游戏这么大的魔力吗?

当然!在没有游戏的时代,故事可是会让人上瘾的!历史上有一个最著名的对故事上瘾的人,大家知道是谁吗?就是《一千零一夜》里的那个国王山努亚:

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名叫山努亚。有一天山努亚和他的弟弟萨曼来到一片草原,当他们在一棵树下休息时,海中间突然升起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来到他们身边,告诉他们天下所有的妇女都是不可信赖、不可信任的。

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将信将疑回到王国,之后发现王后行为不端,于是杀死了王后。从此,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他杀死宫里的女子,存心报复,又开始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日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山努亚的暴行年复一年,持续了三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宰相的大女儿山鲁佐德是一个聪慧善良的姑娘,她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以身饲虎试图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山鲁佐德进宫后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但只讲故事的开头和发展,不讲故事的结尾。国王为了听结尾,就把杀山鲁佐德的日期延迟了一天又一天。就这样,山鲁佐德每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山努亚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

会讲故事的山鲁佐德挽救了国王,挽救了国家,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女性。《一千零一夜》真是一本最好的关于为什么要读小说的宣传书,山鲁佐德这个聪明、漂亮的姑娘,也从人物形象,变成古今中外最会讲故事的人,story teller。因为好奇、为了放松所以读小说,不是不能说出口的理由,相反,喜欢故事是我们的天性,后来呢?后来呢?故事点亮了我们的黑夜,是我们在山洞里度过漫漫长夜时的一束光,对故事的喜爱也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我们的天性里就有对故事的向往,这个理由是不是很正义?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喜欢故事的赤子之心还是没有变,不过世事变迁,我们已经不是山顶洞人的时代了。在山顶洞人时代,我们在山洞里听故事,后来我们有了唐宋传奇、话本、拟话本小说,我们在茶馆听人说书,就着一壶茶可以听半天。现在呢?现在的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看电影、看电视,上bilibili网站看视频,我们有了很多的方式听故事,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呢?或者这么说,在这个影像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从方块字去体验世事万象、人生百态呢?

影像对文学的威胁,从影像产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文学沦为影视的后宫,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张艺谋通过《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国宝级导演。大概在1993年左右,张艺谋想筹拍一部关于武则天的电影,没有剧本,于是给当时文学界的几个知名作家约稿,包括我们现在熟知的作家苏童、北村等。有5个作家参与了这次写作,但是张艺谋这个电影流拍了。

电影流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投资方的撤资、演员的不到位等等都可能影响电影的拍摄,电影的制作从流程和投入来说都和小说完全不同,不是导演能控制的事情。但是小说家们的小说已经写出来了,小说家们有一种被戏弄、被抛弃的感觉。电影没有了,小说后来单独出版,北村的小说《武则天》的封面上直接写着:“张艺谋大电影武则天指定原著”。须兰与赵玫合作的小说《武则天》合集封面上,印着的广告词是“张艺谋为巩俐度身定做拍巨片,两位女性隐逸作家孤注一掷纤手探秘”。我说电影流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估计导演也不是故意耍弄这些作家。但是当这件事发生,在影像艺术的紧逼下本来地位就岌岌可危的文学的自卑被彻底引发出来。这件事当年被媒体报道出来,并用了耸人听闻的说法,说文学沦为影视的后宫之类的,说得文学很没地位,像小妾一样。

我们必须得承认,同为说故事,影像文学有先天的优势。热门电影上映时电影院拥挤的人群就是明证,而且一场电影便宜的话也要三四十块钱,但是一本小说三四十的话,我们可能就要想一想,到底要不要买?

影像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也是我需要面对的职业危机。前面说过,我一个学期只开3个课堂,每个课堂人数不超过30人,一年下来不超过200人,但是《影视鉴赏》课程呢?据我所了解的,基本上高校的《影视鉴赏》课程都是热门课程,这一类课程往往都放在阶梯教室,一个课堂可以达到我一年所有课堂的总和。虽然小众,但是我还是需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读小说,而不是看电影?同为说故事,看电影和读小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我自己想过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应该是影像刚开始产生的时候文学家就思考过的问题。我想说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在谈到小说和电影的区别的时候,说小说是关于事物模糊性的艺术。我觉得这个说法既科学又性感。

所谓模糊性的艺术,我们如果读过小说《红楼梦》,那么都会对红楼梦有一个自己的想象,林黛玉应该是什么样的,薛宝钗又应该是什么样子,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贾宝玉。但是等到1987年的电视剧一出来,当我们再说起林黛玉,就是演员陈晓旭的样子,说起王熙凤,就是演员邓婕的样子,非常的具象,不容怀疑。

所以米兰·昆德拉说,小说是关于事物模糊性的艺术,给我们想象的空间。说到小说和电视、电影的不同,我还想说一个人,他叫蔡康永,一个知名主持人。这个对话的具体情境我不太记得了,就记得他说:有人看了一个什么电影,觉得很失望,觉得电影太肤浅,不深刻,他当时就笑了,说如果你想看深刻的东西,为什么去看电影呢?你应该读书啊。电影本来就是肤浅的啊。

在这里我不想和影视专业的人争论这个问题,电影和文学,谁更深刻。但是从我自己的写作经历来说,我有一种感觉:小说是向内的,只需要对自己的内心负责,因此可以无限地向深处蔓延、延伸,但电影和电视,影像艺术由于制作流程不同,成本投入不同,影视的制作受制于上座率和收视率,天生具备媚俗的特质。不是说小说创作就不受销量的影响,我们知道媚俗这个词,本来也包括小说作家在内,但是因为小说创作的投入、成本有限,所以作家的创作自由相对电影、电视编剧、导演来说要大很多。当然这也看,现在很多网站上的日更小说,就非常受点击率影响,自由书写的空间也不大。但是整体来说,小说的创作是向内的,可以无限往纵深发展,而影视则单纯得多,更愿意从一条线或者几条线往下走,不太能达到像《卡拉马佐夫》这一类小说同样的深度。

读小说的“装饰功能”

除了学经验,听故事,我们读小说还因为什么呢?在同学的问卷中,有一个同学的答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在海淀长大,就是你们从自媒体上面看到的那种海淀,海淀黄庄的海淀,六小强的海淀,从小学到中学,我也是在那些自媒体热捧的附小、附中一路过来的。高考的时候我发挥失常,没能留在海淀,到了朝阳。我以为只是从海淀到朝阳,结果当我再回去的时候,我发现之前和我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他们聊的话题我有些跟不上,他们说的作家我只能停留在文学考试的填空题部分,完全没法进行问答题的操作。他说,我选这个课的目的,就是想在social的时候不要被边缘化,能让我和我以前的同学继续聊下去。

这个同学的答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为什么读小说?这个同学告诉我,原来读小说,还有装饰的功能,能让我们显得不那么无知,能让我们看上去腹有诗书气自华。真的会这样吗?我想到我之前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段子,一个大学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深情喊话,说:你们以为读《白夜行》《挪威的森林》就能让你们看上去很酷吗?那时候还没有《三体》,不然我估计这个老师也会把《三体》加入其中。他说,不是!如果想让自己与众不同,脱颖而出,想让自己显得很酷,那么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鲁迅、郁达夫吧,这些才是真的酷。

为什么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为什么要读鲁迅、郁达夫?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写作的都是严肃文学,都是文学经典。

有同学曾经问我,什么是通俗文学什么是精英文学,我说,不负责任地说,如果小说主角一出场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男主人公总是剑眉星目帅气逼人,那我们基本上可以判定这是通俗文学。精英文学写作不是为了迎合自己的读者,而是发现我们普罗大众视而不见的东西,让人思考。就像鲁迅所说,揭出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认真的作者不会用一堆俗词套语,比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随便打发自己笔下的人物。认真的作者在刻画自己笔下的人物时,一定是从人物出发,而不是从大众的审美期待出发。对笔下的人物一定是尊重的,而不是随便对付一下。

在这样的审美性原则下,接下来我们所选读的这些小说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都是对庸常生活的反叛和思考,这都是作家因为和现实无法和解所以写下的作品,他们思考的问题也是现在、当下,我们所思考和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消失,因为有些问题是永恒的,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这正是经典的魅力。

所以我想说另一个问题,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小说,都是小说中的经典佳作。一说到经典,我们又不免自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间其实很短,这么短的时间,有经典吗?经典是什么?一般来说,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历经时代检验的优秀作品,比如《诗经》,比如李白、杜甫的诗歌,这些都是经典。博尔赫斯说过一句很诗意的话,他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经过从小到大的文学熏陶,语文教育,我不怀疑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对现代文学都有一种“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什么是先期的热情?比如虽然可能我们并没有读过小说《伤逝》,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篇小说的作者是鲁迅,你会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对这个小说抱有好感,会下判断:这肯定不是一部为了博取眼球、赚点击率而粗制滥造的小说,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你也会对这部小说抱有好感。什么是“神秘的忠诚”呢?当你读完鲁迅的小说《伤逝》,结果发现这是一部很普通的小说,你一度读不下去想放弃的时候,你可能会让自己坚持,坚持再看看,也许就不一样了?有什么不一样呢?也许就能领略到这个小说的好了,你会静待花开,等待奇迹的发生。这就是博尔赫斯所说的神秘的忠诚,就是你在阅读一部小说的时候,阅读经典的时候,你是自卑的,是不自信的,当你觉得这个小说不好,你会首先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不够,鉴赏水平不够,所以无法体会这个作品的好处,但是你不会去怀疑这个作品,不会因为自己的阅读体验就断然地放弃这个作品,反而会去检讨自己的缺失,经典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你自卑,让你感到自己的渺小。

关于经典,我还想说一句,我自己在阅读这些小说的过程中,一个最深的感受是,经典一定是和当下发生关系的。经典写作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情感、思考和当下、现在,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读起来欢欣鼓舞,和几千年前的人一起满足于爱情的歌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诗歌一响起也会让我们黯然神伤,几千年前的祖先和几千年后的我们在人世变幻的时候感情也是相通的。

经典一定是和当下发生联系的,所以我在解读小说的过程中,会忽略那些时代、历史背景,而侧重从人心、人性的角度来进行解析。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小说:下周要分享的第一个作品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我不会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讨论封建婚姻制度对人的伤害,我希望从爱情的角度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爱是一种能力和责任,被爱也是;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我读到的不是一个弱国子民的卑微死去,而是如何在外界的挑战下茁壮成长,一个人如何实现和内心的自我和解;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民族的百年孤独是如何形成的,翠翠的婚姻悲剧如何体现出现代人的交流困境,体现人和人之间沟通的困难与不可能;《金锁记》我们看到的是都市拜物教的代代轮回上演。这些小说写于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前,但是小说的主题却直指当下,直指人心。所有的经典都一定是和当下有关系的,这才是我们阅读经典的理由。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小说,正是这样的经典。

很高兴和大家相会在这样的一个平台,读小说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职业。今天我主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读小说的理由。为什么读小说?首先,因为小说有指点迷津的功能,故事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通过阅读,能把人物的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直接经验,帮助我们成长。第二,读小说可以满足我们的人生好奇,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只有一次的生命变宽、变深。第三,读小说,不是为稻粱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腹有诗书气自华,借助一本小说,我们就能轻松实现诗书花酒茶的美好生活,读小说是让我们实现诗意栖居最简单易行的选择。

为什么读小说?我想用毛姆的一句话来总结: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说的阅读不单指小说,但是小说也应包含在其中。下周我们要一起分享的小说是鲁迅的《伤逝》,这是一个关于爱和被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在小说中成长吧。

Q & A 摘选

问题一:戴莉老师,您刚才谈到通俗文学和经典(严肃)文学的区别。我有一个问题:《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角出场的时候,男主角是剑眉星目,女主角也是秋水伊人,可这部作品被后人看作是经典,这该怎么解释呢?另几个例子是,《诗经》是传世经典,可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国风》最早就是通俗文学;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现在成为文学名著的作品,问世之初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和经典文学之间有那么清晰、那么必然的分野吗?

答:我刚才说道的关于通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一个区别,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负责任地说。当时学生下课后问我这个问题:如何简单、快速地区别通俗文学和精英文学,所以我就给了这个答案。这不是一个科学的、严格的定义。至于什么是精英文学,什么是严肃写作,我觉得严肃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庸常生活的反叛和思考。所以《朱丽叶与罗密欧》是严肃文学,《牡丹亭》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也是严肃写作。

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当然不是一旦确定就不可变更的,《诗经》里最有文学价值的《国风》,虽然是民间采风,但是终成为我们民族的经典文学。我们熟知的词人柳永,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当时词作为诗歌之后的一种新兴体裁,也不是文学的正道。但是现在“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们民族文学的高峰。

问题二:戴莉老师,请问你的文学启蒙书是哪一本,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答:我的文学启蒙书,已经不记得了。小时候家里给定的都是什么《优秀作文辅导》、《小溪流》、《少年文艺》之类的教辅性质的书。到大学中文系之后,开始阅读专业书籍。我不太记得我的文学启蒙书是什么了,大学时候一股脑儿读了很多的专业书。但是我有自己喜欢的小说,大学时候喜欢张爱玲,现在喜欢鲁迅。不喜欢以情节见长、煽情的现实主义小说,会偏好风格不拘的现代主义作品。希望自己能阅读更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学,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学经典。

问题三:戴老师好,我是一个理科生,但是非常热爱写作。能分享一下对自学写作有帮助的一些办法吗?

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在今天的分享里面没有跟大家说的,就是关于“我们为什么读小说”这个问题,也有一部分选课的同学说,选小说课是想通过读小说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尤其是现在自媒体这么发达的情况下,他们希望将来从事一些自媒体的工作,觉得写作能力很重要,所以我对他们的回答是:首先你们选这个课,希望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个思路是对的。因为写作一定是首先是来自于我们阅读的积累。只有积累足够多的阅读资源之后,这些阅读资源才能够转化为我们的写作资源。

写作的第一步是阅读,但是呢,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非常不赞同林黛玉的一个意见。我一直认为:林黛玉不是一个好老师。林黛玉教香菱写作诗歌的时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觉得阅读资源要转化为写作资源,这不是一个就是熟能生巧的一个过程,必须要有专业的指引。学习写作技巧,然后才能把阅读资源内化和吸收,真正成为自己的资源。

阅读,有意识地学习、总结写作技巧,第三步就是自己写。每天不到2000字不许休息,不许吃饭。写完后一遍遍读、疏通,直到自己读起来流畅、舒服,一次次地写和改,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问题四:您刚才讲到《三体》,想知道您怎么评价《三体》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还有一个问题,您看过的科幻小说里,有特别值得推荐的吗?为什么?

答:首先我非常的喜欢《三体》,“二向箔”战争、带着地球流浪,作者的想象力让我惊叹和佩服。我觉得大刘很有天赋。《三体》是一个典型的通俗小说的写法,他借用了侦探推理小说的来开始《三体》这个故事,不断的死亡事件,警察寻找命案的凶手,大刘很知道怎么留住自己的读者。

但是大刘的小说我看的也不算多,我在阅读过程中,对大刘最不满的是,他的情感描写都很简单粗暴,和琼瑶小说有类似之处:见面了、爱了,然后罗辑就开始去从事自己的事业去了。两个恋人之间的那种微妙的情绪互动、猜心、吃醋、计较等等都没有。我觉得他作为一个非常男性的作家,在情感表达这一块儿过于粗糙了一些。

至于我喜欢的科幻小说,我没有办法说我喜欢哪一部,科幻小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硬科幻,一种是软科幻。如果把硬科幻理解为自然科学方面的幻想,软科幻理解为社会科学方面的幻想的话,我可能会更期待看到更多软科幻小说。有一个小说是: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一种性别,那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呢?我觉得这个小说做得就非常棒。我会期待看到更多社会科学幻想类的作品。

问题五:大家都知道纳博科夫以毒舌而著称,在他的《独抒己见》里,除了极少数作家,他几乎把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黑了一个遍,包括戴老师提到的陀思妥也夫斯基,请问戴老师怎么看纳博科夫对这些大神的评价?

回答:纳博科夫点评的这些作家,很多我都没读过,或者只读过其中的一些,我自己本身无法对作家整体评价,所以无法说认同或者不认同纳博科夫的毒舌。纳博科夫我读过他的小说和《文学讲稿》,我开的两门课程,从阅读方法上来说,都是从《文学讲稿》而来,称之为close reading“细读”的阅读方法。所以很感谢纳博科夫的这种解读方法。不过都是细读,我觉得我和纳博科夫的细读还是有不同,我的细读更多还是从语言、细节、叙述的漏洞和作为读者的想象补充,来完成作品的细读。

我无法从整体上去说认同或者不认同纳博科夫对作家的整体评价,但是某些我读过的具体作品,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个小说,我自己很喜欢,看的时候无比感动。很多文评家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介入现实太多,甚至有传教(说教)的意味。不过我自己读的时候没觉得作家的说教意味重。从阿廖沙可以看到人性的怜悯和宽容,如果我们把“爱”定义为“怜悯”和“宽容”,定义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觉得因为阿廖沙,我愿意去做一个懂得的人,和他一样宽容、怜悯的人。不是因为神性的光辉,而只是被阿廖沙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因为我本身是无神论者,所以我读不到宗教的意味。所有的小说,我都愿意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

好,戴老师的私房课听完了,不知道你感觉如何?

从荷尔德林的 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 发问开始,戴老师用自己亲身在学生中做调查的案例,分享了我们为什么读小说的三大理由:一,以小说为鉴,矫正我们的生活;从小说中学习人生智慧,做好人生问题的知识储备。

二,在别人的故事里拓展我们人生深度和广度,从山顶洞人开始,人类就是这样靠故事度过漫长的黑夜。

三,读小说,是我们达成诗书花酒茶美好生活方式,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同时,她也谈到了文学审美的意义和读经典小说的重要性。怎么样?你们觉得这样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总之,我是迫不及待想听她下一期细读鲁迅的《伤逝》了,我是非常好奇,她怎么从小说中读出《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这样的主题的。好,我们下期见!

原标题:《读道FM | 我们为什么读小说》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