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进去专业书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理的?思维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看小说是为什么不能看 看不进去专业书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理的?思维的?

看不进去专业书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理的?思维的?

2023-12-26 14: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专业类书籍比较让人痛苦。我给你几个我个人总结的经验。

首先说现象。

高中的课本可以保证很容易看进去,因为这类课本带配图且文字表达简单,总是尽一切办法,希望让他的表达能够被你接受。事实上人类对于图画的记忆比纯文字的记忆要容易得多,记者行业有一句箴言,一张好配图顶整版的文字解释。

但是大学课本就不那么容易了。大学课本基本是按照论文的写作模式,要求条理清晰,文字保持高度专业性,而不会以可读性作为优先目标(其实这也是国内课本饱受诟病的一点)。在追求严谨性的同时又保证文字的可读性,这实际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你看过国外的优秀课本,则情况会很不一样,例如罗斯《公司理财》,一般都是以例子引入,用例子讲述,最后再上升到理论。

最可惜的是,国外课本翻译过来之后,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的区别,我们看外国课本还是很费劲。

其次,我说几个原因。

1.修辞

纯文字的表达中,有“有意思”和“无趣”之分,主要是看修辞。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小学语文学习的说明文九种说明方法(其实我也不怎么记得)。由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书籍,除了小说和传记,基本上都是说明文体,所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应用好坏与多少,直接决定了它的理解难易程度。

比如说明文、议论文毫无争议的第一修辞——举例,看看课本举的例子有多少,就知道了。还有典型的如作对比,对比同样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文章对比的应用实际上就是辅助人们进行正常思维。

说明文对于修辞的应用如果很少,并非说明该文不好。比如数学课本,当数学课本上出现了文字,我们反而觉得痛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实际上,说明方法的应用就是在模拟我们主动认知事物的方式。我在下面举个例子。

你要向一位声乐老师学习如何发声唱歌。今天老师告诉你的第一句话——发声要动用气息。

你说你不明白。

老师再详细的说,告诉你——动用气息是位于腰部的横膈膜要发力,通过横膈膜的力量将气息向上顶。

你觉得好像明白了一点,于是尝试操作了一下,但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横膈膜在哪里。

老师很耐心的再解释:见过练武术的吗?他们一般摆起手式的时候,都会大喊一声“嘿”,这一声发出来,就是在调动气息。

你实践了一下,“嘿”了一声,觉得明白了很多,但是感觉还是不够明白。

老师无奈的说了最后一句话:就像你拉屎的感觉一样。

你哈哈大笑,恍然大悟。

这里有四个层次:

1)高度归纳——”发声要调用气息“

2)抽象的解说——”动用气息是位于腰部的横膈膜要发力,通过横膈膜的力量将气息向上顶。“

3)带有修辞的解说——”见过练武术的吗?他们一般摆起手式的时候,都会大喊一声“嘿”,这一声发出来,就是在调动气息。“(这里主要是举例、类比)

4)带有趣味性的解说——”就像你拉屎的感觉一样。“

四个层次,都是纯文字,放到专业书籍中就是一篇说明文中对于气息的简单说明。很显然,国内课本大部分处于第二个层次,详细却抽象,准确却不易理解。

我把说明方法的作用再归纳一下,就是——说明方法应用的越多越好,文章就更贴近于实践中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反之,文章就更加抽象,但也更容易显得严谨。

2.趣味性

在上一条的论述中,我们有一个没有提到,那就是趣味性。

我原来学习过动物形态学,背过一些动物的分类。过去这么多年,忘了很多,但是还记得有一个叫做”尾索动物”的门。

不过显然,课本编写者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要知道,把一门学问学到他们的层次,需要通过很痛苦的理解过程。你现在所看到的艰深文字,都是他们从更加艰深的文字中,或者是更加没有头绪的实践中无数次总结出来的。重新给你们具象化,需要高超的修辞技巧,显然是比较烧脑子的。

这里有一个比较坑的事实:学者们写课本是一把好手,但是这群人真的不一定适合当老师。他们的表达技能有的时候真的很匮乏。偏偏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学术交流、用专业术语来表达观点的机会远远多于需要进行浅显易懂地解释的机会。你能想象两个歌唱家之间交流“气息就是拉屎的感觉”么?

3.参与性

高中的时候,你们是做题的时间多,还是看书的时间多?

这条规律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做题,读书很难深入。一方面是因为做题是在对于知识中每一个偏僻角落进行深入复习,另一方面,做题是让你主动操作,参与到知识理解中来。

看数学比看政治更容易专注,因为数学始终要求你进行理解并推导,甚至你没有一个小草稿本,看数学书就首尾不能相顾。

4.浮躁

这就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因素了。现在如果让你再去看一遍高中的地理课本,不管你是否学过,不管课本编的如何,如果这些知识你现在用不到,你能坚持看多久?

人本质都是浮躁的。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你所看的东西对你有什么用,而他恰好又特别无趣特别晦涩难懂,你还能坚持看多久?

但是——这种浮躁其实是有益的。成功学里最基本的概念就有一条,叫做目标导向。只有当人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绞尽脑汁,努力奋斗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个人兴趣。

综合这些原因,专业书似乎变得非常可怕。没错,对于大部分人来讲,看与自己无关的专业书,一个字都看不进去才是正常的。但是,这些原因正是我们解决阅读障碍问题的重要方法。(后文的很多思想来自于一本来自于新西兰的两位研究者的书,由于我读他们的年代太久远,忘记它叫什么名字了。但是这本书的内容指导了我近十年的学生生涯。那本书很老,至少上世纪80年代就出版了,现在市面上关于记忆和阅读的书籍介绍的各种方法,有很多都来源于那本书。希望知道的大神们提醒我一下。)

后文说一些措施。

1.修辞,趣味,参与度,为何不能人工创造?

在一段艰深的文字看懂后,用笔在课本上做个注释,写点自己的理解。给名词编个搞笑的名字,把一些概念串起来编个顺口溜,看书的时候圈圈点点标出重点。这都是常用的方法。

2.关于逻辑性

上文所述基本都是从局部来看。但是一本书一定要有整体框架和总体的逻辑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做几件事情。

1)先看目录

看书先看目录。

看一篇文章,先看大标题小标题。

看一段文字,先看首句。

如果你想记住上海的城市地图,最好先登上最高的上海塔,俯瞰上海,记住每一个区的方位。之后,再去每个区一一走访。(看地图更快捷,但我保证肯定不如这个方法记得牢。)

2)突出重点

任何事情都有重点和非重点。掌握重点,事情就解决了的话,我们还需要一次掌握所有的内容吗?只要掌握重点就可以了。

3)由浅至深,反复重复

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的人,往往记不住这本书。(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是认真看三章后就放弃了)

人的记忆模式决定了重复的重要性,也决定了由浅入深的重要性。

4)关于脑图记忆法。

上面两点其实都属于这一方法的义项。脑图记忆法的思想来源于人脑的记忆模式——如下图

图来自于百度百科“思维导图”词条。

有几个要点:首先,脑图是不断地进行分叉的。其次,脑图向四面八方展开。最后,脑图的各小项互相联系。

脑图告诉我们,我们的记忆就是这样,需要以一个点为基础,不断向外扩充。在扩充到一定程度后,不同大项中的小项之间也会互相交叉。国内书籍在这一点上做的其实还不错。

不过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各种教科书都做的很不好——

5)事不过三

人的记忆是有限度的,当我们记忆并列的小项时,三点就是最优数量。超过三点,记忆这些并列的小项目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这也是为什么单项选择题多为四项。定为三项,就太容易记了。定为五项,就太难了,不利于控制分数。

6)分叉项互相联系

由于知识一般都是错综复杂,互相之间都可能会有联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常常进行总结。

3.总结

看,这就是成功的逻辑承接!(允许我嘚瑟一下。。)

总结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于分叉项之间相互联系的记忆而言。总结还可以是“装箱贴签”的过程,把一堆刚刚学到的知识以及你的理解、总结全部打包,装进一个箱子,再用“总结”来给他们贴一个标签。

这在思维方式里叫做归纳。而逻辑思维方法中,对于纯粹的记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演绎和归纳。

同时,没有结论的论述也是不完整的。如果你真的在用批判思维在看书,你应当会有自己的结论。如果你的结论形成了,恭喜你,你在“参与度”和“趣味性”上已经达到了最高,因为你对冷冰冰的知识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情态度倾向。

4.换一种方式。

前面的东西写出来已经很高大上了,但是坦白说都是无奈之举,在实际操作中都是bullshit。

因为,我们为什么非要抓着一本自己看不懂的书拼命钻研呢?想再多的方法都是劳神费力。不看它不就结了?

(此处应该有停顿)

别急,之后我要说的是,换一种方式。

很多人都知道应试教育这一概念,那么我问大家,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的理解——采用所有最有效的,能够提高成绩的办法,进行学习。唯一的目标就是通过考试或取得高分。

应试教育教会了我这些方法:

1)在看不进书的时候,你应该想到,你可以找个老师来教你。面对一个人总比面对一本书好得多。

2)找不到老师怎么办?你们知道有个东西叫做网络课堂么?

3)你并非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上哪里找网络课程?开动脑筋,想学编程就不能看计算机二级辅导课么?就不能看计算机专业考研的课程么?曲线救国也比坐以待毙好。

4)你为什么不找几本题来做?什么,你又不是应付考试?你再说一句试试?

5)很著名很权威的课本,如果我看不进去的话,我为什么不去找一本自己能看进去的,不那么严肃的课本?自己学到了多少,才是真实的。课本的水平又不是你的水平。

6)我觉得我学了很多无用的知识,根本看不到这些知识对于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那就找一个干这行的人,问一问究竟有没有用。没用的话,哪怕它是全书重点考试重点,我学它干嘛?反之,我觉得这东西很有用,但是考试不考,我学它干嘛?

7)今天所看的内容好像很难。我为什么非要执着地挖通它?我完全可以跳过它,先把剩下的简单部分学完。说不定当简单部分学完,这部分也就看起来不那么难了呢?

还有很多方法。不一而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get到里面的核心,其实就是追求实效,目标导向。开动脑筋,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最后,我还想吐槽一句,国内的课本真的害人不浅。它甚至让我们说话的方式都改变了。所以,很多事情看书不一定有用,因为课本不说人话。但看知乎却有用,因为知乎上的人在说人话。这也是题主来提问的理由吧。

但是,知乎只能告诉你哪些能够用人话讲明白的道理。有些道理,用人话是讲不明白的。比如哲学,比如为人处世。

所以,永远不要认为知乎可以替代书籍的阅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