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学群众心理学的大佬能科普一下,「看客」心理究竟是怎样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看客心理和旁观者效应 有没有学群众心理学的大佬能科普一下,「看客」心理究竟是怎样的?

有没有学群众心理学的大佬能科普一下,「看客」心理究竟是怎样的?

2024-06-26 07: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是大佬,也来蹭一蹭。

1964年3月,纽约克尤公园,酒吧经理吉娣•格罗维斯在凌晨3点回家途中被温斯顿•莫斯雷刺死。他俩互不相识。

这场谋杀案成为头版新闻,震惊美国,原因竟然在于,历时30分钟的谋杀现场(莫斯雷刺杀—离开—返回刺杀—离开—返回刺杀),格罗维斯多次喊救命,但街道两边的公寓里一共有38人,透过窗户听到和看到现场,但没人出手,甚至都没人报警,任凭格罗维斯死在血泊中。

人们谴责和抨击大城市纽约的异化、冷漠和自私。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比布•拉塔内,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他们猜想:也许,正是因为那里有38人,人们才无动于衷吧?

因为,其他人都在看,用不着自己出手。

于是,达利和拉塔内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最后得出社会心理学解释:紧急状态下旁观者干预的社会性抑制,或者说旁观者效应。他们解释道:旁观者效应多在于旁观者对其他观察者的反应,而不在于假定的、“冷漠的”人格缺陷。

这个,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责任扩散”,人越多,自身的责任就越轻——反正一定有别人出马啦,跟我无关,我搬个凳子,啃个瓜子,当个看客就好。我们也可以结合另一个词语来理解:法不责众。

这在心理学史,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的实验。接下来的10多年里,有30所实验室进行过56项研究,得出结论:

旁观者人数越多,旁观者效应越明显。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人们反而会出手援助。

哪里都有我•鲁迅早就描述过这种看客心理,当然,他的出发点更多在于唤醒民众的人性、尊严和担当。

或许,当我们也身处看客环境中时,不做无为,自身可能没什么损失。有觉悟,做了,那就是对身处困境之人的极大支持。

一念之间,成魔成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