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生找到良法,为肺癌患者免除过度治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省肿瘤医院陈嘉教授简介 广东医生找到良法,为肺癌患者免除过度治疗

广东医生找到良法,为肺癌患者免除过度治疗

2024-02-07 0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2023年10月9日晚11点整,肿瘤领域顶刊《Cancer Cell》(IF=50.3)正式上线了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吴一龙教授领衔的多学科科研团队的最新肺癌MRD科研成果《Dynamic circulating tumor DNA during chemoradiotherapy predicts clinical outcomes for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揭示了血液分子残留病灶检测在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放化疗中的变化特征及应用价值。准确有效找出放疗早期MRD清零者,证实在放化疗结束后一直保持MRD阴性,2年不复发概率高达88.4%!这一成果若在临床推广应用,将让持续MRD阴性患者或许无须长期免疫治疗,有机会避免过度治疗而产生的费用与副作用。

        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85%,肺癌患者在诊断时30%-35%是局部晚期,相比手术,根治性放化疗是局部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研究的进展是,对比单纯放化疗,放化疗联合巩固免疫治疗将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提高了14%,减少近50%的肿瘤复发风险,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模式。可是,新的治疗模式也带来新的问题:医学研究证实,19%患者经放化疗已达到治愈,继续进行免疫治疗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

 

        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 MRD),指的是通过外周血进行高深度基因检测时发现其中癌来源的突变分子信号。目前肺癌MRD检测正逐步走向临床,更多是在于肺癌手术后用于复发风险的监测。2018年吴一龙教授牵头设计了肺癌MRD研究的三部曲,经过这几年的数据沉淀,2022年在《Cancer Discovery》(IF=39.4)发表了早中期肺癌术后第一阶段成果,突出了肺癌术后MRD的阴性预测价值。而此次成果,正是广东省肺癌研究所MRD系列研究的第二阶段成果。

        该研究共入组139名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在基线、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以及免疫治疗每3-6个月这些关键节点抽血10-20毫升,最终共收集761个血液样本进行MRD检测。研究发现,早期MRD清零者,就是放疗中期和后期阴性者,接受与不接受免疫巩固治疗的预后相当。截至目前,研究共90人发生了肿瘤复发,仅2人肿瘤复发时MRD检测阴性,其余88人都能在复发前提前4个月(中位数)检测到MRD阳性,即使是脑转移患者,MRD检测的灵敏度高达97.8%!

另一个重要成果在于挑出了潜在治愈人群。研究证实,局部晚期患者在放化疗结束后一直保持MRD阴性的患者,仅2个人肿瘤复发,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高达88.4%。

 

这项研究创新地首次提出“放疗早期MRD清零”的概念,并证实了早期清零者预后更佳,可能不需要接受长期的巩固免疫维持,这是一个局部晚期MRD临床应用的重要突破,目前肺癌研究所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将进一步证实此点,可以使一部分患者免去过度治疗。此外,该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MRD持续阴性即为潜在的治愈的重要事实。这些研究结果将逐步转化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实现转化医学核心价值,使患者真正获益。

这项研究是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多学科联合学术能力的最好体现,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为放射治疗科副主任潘燚教授和肺外科的张嘉涛博士,通信作者包括肺内科周请教授和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生物信息专家易鑫博士,研究队伍更囊括了多学科人才,团队作战是这一研究成功的重要前提。

研究团队(左起:甘彬主任,陈华军副主任,周清院长,吴一龙教授,潘燚副主任,张嘉涛博士,钟文昭所长)

张嘉涛、潘燚、周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