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大熊猫需要保护,可你知道该怎样保护大熊猫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目前我国大熊猫生存现状如何 都知道大熊猫需要保护,可你知道该怎样保护大熊猫吗?

都知道大熊猫需要保护,可你知道该怎样保护大熊猫吗?

2024-06-02 03: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隐居幽深的高山峡谷到受世人追捧,大熊猫再也不是那个 “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物种了。当太多关注的目光如追光灯般射向茂密的竹林、当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当稳定的生态系统受到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当冰冷的数字告诉人们这一物种的数量甚至还达不到一个村庄的人数时,中国政府在通过科考掌握了大熊猫野外生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圈养大熊猫种群拯救濒临灭绝的种群。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发展,我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大最具活力的圈养大熊猫种群,圈养大熊猫补充野外种群的目标正在实现。另一方面,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壮大,也满足了许多人渴望近距离观看大熊猫和参与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愿望,人们的目光渐渐从遥远的森林转到了人工饲养场和动物园,大熊猫公众教育应运而生。

二、大熊猫公众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样是在1937年的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当1928年曾在中国与自己的两个兄弟同时开枪猎杀了1只大熊猫的罗斯福总统的大儿子西奥多看到“苏琳”时,他很动情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成我枪下的纪念品,那我宁愿拿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这说明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并不是时刻都理性的。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一物种,真正体会到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爱它、保护它、拯救它。大熊猫公众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深入认识大熊猫,立足于此,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揭开了野生大熊猫生活神秘的面纱、破译了大熊猫遗传密码、掌握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后,开启了系列公众教育工作。

(一)以传播媒介为渠道,开展以大熊猫科普教育为主的公众教育活动。圈养大熊猫为什么一天要吃20公斤以上的竹子,还要补充窝窝头和牛奶?大熊猫的孕期为什么不像人类等脊椎动物一样具有固定期限?大熊猫的幼仔的重量和外形为什么与母体具有巨大的差别?大熊猫为什么会因为寄生虫太多而死亡,大熊猫居然也会得上皮肤癌?……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通过科普宣传,都并不是为常人所能解答的。曾经在卧龙大熊猫博物馆,有前来参观的初中的孩子大胆推测出“大熊猫均匀分配的黑白两色不难解释,无非就是北极熊和黑熊成亲后的产物”。大熊猫公众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近年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不断通过纸媒、电子媒体和第五媒体分阶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就是24小时全球直播的“熊猫频道”,向公众直观展示大熊猫生活的日常,实现了许多人的心愿,其中包括一些不能前往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所在地四川观看大熊猫的心愿。

(二)以招募志愿者为平台,开展以亲身体验为主的公众教育活动。为什么要丰富圈养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为什么要把皮球悬挂在高高的树上?为什么要把大熊猫爱吃的苹果放进竹筒里藏起来?从小生活在一起的双胞胎兄妹为什么要分圈饲养?如果不通过亲身实践和科普教育,非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的从业人员很难理解。都说从事大熊猫饲养员工作是天下最幸福的职业,为了解答许多人的疑惑,也为了让大家都体会到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的艰辛和幸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展了大熊猫爱心志愿者活动,参与的人在经过培训之后,可以随同饲养员一起参与大熊猫的日常饲养工作,包括为大熊猫打扫圈舍、准备食物、喂食、与大熊猫谈心等内容。仅2017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就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10000余人。通过亲身体验,许多志愿者掌握了饲养大熊猫的基本常识,懂得了大熊猫保护研究的现状和工作者的不易,了解了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号召全社会群策群力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外派大熊猫为载体,开展以“大熊猫就在身边”为主的公众教育活动。2017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接待了一位在加拿大读书的华人学生,他说,在加拿大,各地的人们都很想去看大熊猫,奈何有些地区路途遥远,且看熊猫要排很长的队,有的耗费一两天的时间还不一定能看到大熊猫,因此,他趁着回国的机会赶到四川看一看在自己眼前活动的大熊猫。实际上,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尤其是国内各地区大熊猫迷们一睹大熊猫真容的愿望,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把大熊猫作为国礼送出国门的记录。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与国际国内的科研机构和动物园合作开展大熊猫公众教育的工作,以满足全球公众期待近距离观看大熊猫和参与大熊猫保护的愿望。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大熊猫公众教育合作交流具有十分严格的程序,不仅需要希望大熊猫前往的地区主动提出申请,同时对场(馆)址的选择、场(馆)址的大小、以及设计风格等,都需要经过专家进行多次考察、论证和层层审核。审核通过以后,还需要取得主管单位颁发的行政许可,以及对大熊猫饲养员培训合格后,大熊猫才能前往。而为了强化对合作单位的监管,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会视情况派出饲养员,同时还以每月听取月报、派出人员暗访、定期巡查等方式保证外派大熊猫的生活情况。在这种严谨的工作程序的要求下,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大熊猫公众教育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迄今为止,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经与13个国家的15个动物园和国内38家动物园开展了公众教育合作,在不断传播大熊猫科研保护与熊猫文化、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增强人民福祉的同时,普遍提高了人们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意识。有些受访者直言,因为喜欢大熊猫,开始让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绿色环保。特别是在有开展合作交流的城市,因为大熊猫就生活在距离自己不远的地方,许多孩子会身体力行为大熊猫呼吸上更为干净的空气而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栖息地保护和公众教育的条件下,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与大熊猫共生共长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受到了保护,以及与大熊猫同样处于濒危状态而不在同一栖息地的多种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同样,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秉持保护大熊猫这一可爱物种的理念,不断增强保护意识和保护行动,使许多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得以生存繁衍,许多山川河流和生态系统得以维持修复。

三、大熊猫公众教育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公众教育定制化服务程度不高。大熊猫受到全球人民的喜爱,既有天真的孩童、青春洋溢的少年、热血方刚的青年,更有耄耋之年的老人。而当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公众教育更多地侧重于青少年,对于孩童和中年、老年的科普教育偏向弱化,无定制化的宣传方式。同时,对于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人群的科普教育没有进行区分,导致出现大家都知道大熊猫应该保护,但是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具体怎样保护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公众有认识误区。

(二)合作单位的科普宣教能力不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样,有了良好的生态,才会有绿色可持续发展,才能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人民。当前,一些合作单位在宣传方面的意识不强、不高,更多的是从大熊猫如何可爱、珍贵,以及大熊猫为所在区域带来的荣誉和品牌效应的角度做宣传教育,较少较为系统和生动地介绍大熊猫对生态系统的要求,对保护其它野生动物,乃至保护整个人类生活的地球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不能时刻对合作单位进行监管。虽然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定期了解情况并到实地开展暗访、巡查,但受人手限制等客观原因,不能时刻予以监管,导致有些合作单位在场(馆)设施持续配备、大熊猫食物丰富程度和身体检查方面未能达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标准和要求。

(四)地区和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参与公众教育外派大熊猫居住条件的不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行业标准选择外派大熊猫参与公众教育的合作单位。由于行业标准对大熊猫饲养管理等方面有明确要求,只有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且通过了检查、评估与验收,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才会派出大熊猫开展公众教育合作。但是受地区经济以及气候条件等影响,大熊猫的居住环境和场(馆)的建设有所不同,但都是满足了行业标准要求的。由于公众对开展公众教育合作的行业标准了解不够充分,且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此,部分网友在对外派参与公众教育的大熊猫居住场所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些误会。

(五)公众教育人才队伍培养不足。由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本身十分辛苦,有的地处偏僻的荒山野岭,有的一年半载不能与家人团聚,又存在较高的危险性,且与一些大城市相比待遇低下,留不住人是保护研究中心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发展的一大阻碍。因此,在公众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出现了培养好了又离开了的尴尬局面。

四、四点对策

(一)充分发挥大熊猫旗舰种和伞护种的作用,加大大熊猫公众教育工作力度。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的大熊猫公众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来看,大熊猫旗舰种和伞护种在大熊猫自身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上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这也是保护大熊猫的初衷。因此,我们要抓住、抓牢、抓实这一重点,开展更多具有更强针对性、更具操作性的科普教育活动,比如“大熊猫进校园”“大熊猫进社区”“大熊猫进合作单位”等主题活动,让专业的大熊猫公众教育工作人员走进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方式向不同的受众开展大熊猫公众教育。

(二)继续为有需要的合作单位提供技术支撑,保证大熊猫愉快健康生活。对于开展合作的单位,对由其派来的饲养员、兽医等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展大熊猫公众教育合作的重要一环。当保护研究中心认为对方还没有达到要求时,公众教育合作将不会开展。即便达到基本要求,但保护研究中心认为其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时,仍会派出饲养员或兽医前往合作单位陪同旅居的大熊猫,确保它们的身心健康。目前,由于人手有限,不能对每个开展合作的单位进行饲养员或兽医的派遣,且有许多省会城市的合作单位本身也做得很不错,因此,保护研究中心仅对技术力量薄弱有必要的一些合作单位派遣饲养员或兽医。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加强这方面的技术支撑。

(三)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等强化对合作单位的监管。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使外派大熊猫的生活状况实时传回保护研究中心。同时,进一步细化合作要求,强化和强调约束条款的作用。

(四)采取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等措施,打造专业的公众教育队伍。在单位内部强化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对于保护珍稀动物大熊猫、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崇高意识;在不违反现行政策的条件下,为广大职工争取更好的待遇;加强关心爱护,根据不同职工的特点给予个人发展空间和舞台,提升“熊猫人”大家庭的情感温度;聘请专业人员,开展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实现大熊猫公众教育人才队伍的强大,不断提升大熊猫公众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来源 |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见水印

文章内容仅出于传递信息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话滚滚 | 大熊猫幼崽树梢耍赖拒绝下树,熊猫奶妈爬树“活捉熊猫”!

吸最贵的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研究发现:滚滚的聪明超乎你想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