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消化︱一紧张就腹泻?你可能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皮层功能性改变可能 漫谈消化︱一紧张就腹泻?你可能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

漫谈消化︱一紧张就腹泻?你可能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

2023-03-25 06: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于是忧心忡忡地去做胃肠镜、腹部CT、B超各种检查,医生告诉你,检查都没问题!

渐渐地,你把这些症状归结为“我从小就肠胃不好”“我这个肠炎反反复复好多年了,一有事就拉肚子”。

事实上,你以为的“慢性肠炎”,很有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在作祟。

一、何谓“肠易激综合征”?

首先,我们来看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

根据《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IBS的定义包括两个关键词:

1.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并且多数患者在排便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2.一种功能性肠病,临床检验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

因此,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结论:

IBS患者可能会有长期、反复的消化道不适症状,腹痛、腹胀、腹泻、肛门排气多等,但它本身并不会增加严重的肠道疾病风险,例如结肠癌、直肠癌等。所以简单来说,IBS会困扰你的生活质量,但不会影响你的肠道健康。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分类?

目前主要根据IBS患者排便习惯的改变对患者进行分类,最新的罗马Rome-IV标准根据Bristol粪便形状量表,将IBS患者分成4类,分别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以及未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

各国人群的IBS患者分型差别较大,就我国来说,大多数属于IBS-D,也就是以腹泻症状为主要表现。《 共识》中指出,我国普通人群的IBS总体患病率在2-11%左右,各地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这个比例已经不算低了。

三、哪些人容易得肠易激综合征?

答案是,中青年女性。

发表在《Gut》《Neurogastroenterol Motil》上的多项高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女性IBS的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并且在中青年(18-59岁)这个年龄段的患病率最高。到了60岁以后,IBS患病率又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四、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

很遗憾,IB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没有明确。

目前认为,病因可能包括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既往肠道严重感染、胃肠道激素紊乱以及精神心理障碍。

首先,我们在过去的漫谈消化中曾提到过“脑-肠轴”的概念 ,即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网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表明,焦虑情绪可导致大脑前扣带回皮层和上前扣带皮层活动增强,进而诱发腹痛、腹胀等症状出现。相当比例的IBS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情绪障碍,包括焦虑、紧张、抑郁、失眠和神经过敏等。所以,有时医生会建议服用中枢神经药物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改善消化道症状。实际上,这是有科学支持的。

其次,内脏高敏感在IBS发病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内脏高敏感即内脏组织对刺激的感受性增强,包括痛觉过敏(由伤害性刺激导致)和痛觉异常(由生理性刺激导致)。打个比方,例如冷刺激,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没啥感觉,但对于IBS患者来说就能明显感受到腹部不适。

IBS内脏高敏感的发生涉及复杂的级联反应,包括肠道感染、肠道菌群紊乱、心理应激、炎症免疫、肠脑互动、饮食和基因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破坏、肠道免疫系统激活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最终引起内脏高敏感。

是不是感觉已经绕晕了?

没关系。如果把肠子比作人类,IBS患者的肠道就是有着“坏脾气”、养尊处优惯了的“公子千金”。虽然在功能上与正常人没啥区别,但你得供着,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碰,稍不注意就“发脾气”,让你叫苦不迭。

五、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IBS的诊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个体化用药。

01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避免诱发或加重症状的因素,调整相关的生活方式。IBS患者一般建议少吃高FODMAP食物(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以及多元醇,简称FODMAP)。例如,芦笋、全麦面粉、甜菜、大豆、芒果、西瓜、油桃、蜂蜜、牛奶、奶油、软奶酪、冰淇淋、巧克力、咖啡等。一旦明确过敏原,应避免摄入。对于腹部受风、遇冷容易出现症状的患者,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

022

第二点,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以运动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行为对IBS患者有一定益处,如瑜伽能减轻IBS和躯体化症状的严重程度,步行锻炼有助于改善整体胃肠道症状、负面情绪和焦虑等。

03

第三点,按照专业医师意见,服药配合治疗。在IBS治疗中,用药的目的通常是对症处理、改善症状,常见药物种类包括益生菌、肠道解痉剂、止泻药、神经递质调节药等。但对于存在明显心理压力与情绪障碍的患者,心理调节治疗就非常有必要,有时甚至要放在首位。

宣传中心编发

校对:严曹琼

审核:俞新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