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皇都侗文化村旅游扶贫的“四动”经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皇都侗文化村在哪里 湖南皇都侗文化村旅游扶贫的“四动”经验

湖南皇都侗文化村旅游扶贫的“四动”经验

2023-03-26 1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刘绵松蒋先宜

皇都侗文化村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文化长廊”中心地带的坪坦乡,辖头寨、盘寨、尾寨、新寨4个行政村,为纯侗族聚居地,共654户,总人口2829人。皇都侗文化村拥有完整的侗寨群落、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近年来,皇都侗文化村依托文化生态优势,致力打造侗族风情世界旅游目的地,将脱贫攻坚与旅游开发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围绕“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坚持旅游引领、党建总揽、项目带动,迈出了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创业富民与就业富民共生共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2015年皇都侗文化村共接待游客7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3亿元。今年1-6月,该村接待游客4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5亿元,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再创新高。2015年,全村共有672名村民通过旅游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8870元,较上年增加1825元。

一、创建驱动,推动转型升级,增强旅游扶贫内生动力

始终坚持树立“抓旅游就是抓民生、抓旅游就是抓扶贫”的理念,强化举措,激发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对丰富的侗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设立了侗锦博物馆,创意设计、包装、开发侗族服饰、侗帕、彩带、绣包等旅游商品。开发了一批具有浓郁侗族风情的民俗旅游体验项目,如参观侗寨,喝油茶、吃合拢宴、看侗族民俗歌舞表演,欣赏侗锦织造技艺,体验侗族趣味打糍粑、行歌坐夜、侗语学习等。创新打造大学生写生基地,2015年共安排1745名大学生到景区写生。2016年4月,“湖南省舞蹈家协会采风基地”顺利落户该村,打造了侗文化挖掘、发扬和传承平台。目前,处于景区核心区的村寨以“侗文化原生态体验”为主题,有鼓楼、风雨桥等侗寨美景,有“一月一节”等文化大餐,有合拢宴等侗族盛宴,前来体验侗族文化的游客大幅增加。“吃旅游饭,赚游客钱”成为皇都侗文化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一条主要途径。

注入强大资金动力。近三年来,皇都侗族文化村旅游发展迈入了快车道,增强了旅游扶贫后劲,其中一条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抓住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4年10月,通道侗族自治县被湖南省政府列入全省第二轮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省财政从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每年安排扶持资金6000万元,三年共支持1.8亿元。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的建设,为皇都侗族文化村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强大资金支撑,增强了景区开发、旅游扶贫的输血和造血功能。据统计,通道侗族自治县2015年及今年上半年共安排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建设资金2000万元,撬动民间资金近4.3亿元用于皇都侗族文化村的旅游开发建设,该村村民也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启动创建提质工程。皇都侗族文化村成立于1995年,作为民俗景点开发对外经营。2006年皇都侗族文化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开发正式起步。2010年由通道皇都民俗旅游开发责任公司接管,进一步理顺了旅游管理机制。虽然皇都侗文化村旅游开发较早,但发展缓慢,旅游扶贫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皇都侗族文化村强力推进景区创建提质工程,推动景区转型升级。抢抓全县“二次旅游创业”和全省第二轮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建设契机,依托侗族文化、生态文化等核心资源和产业要素,全力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做大做强侗寨旅游与休闲农业两大经济板块。通过创建,皇都侗文化村相继获得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40多项,已建设成为集民俗体验、生态休闲、山水观光、养生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旅游核心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二、产业联动,引导全民参与,实现旅游扶贫红利共享

不断提高村民参与旅游经营的积极性,“参与式”旅游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量身定制实现精准扶贫。结合旅游扶贫政策和“一进二访”工作,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切实可行的扶贫方案,建立了旅游扶贫台账,分类施策、因人施策,推进精准扶贫,使每类贫困户、每个贫困户都能从参与旅游开发中受益,切实增加收入,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目前,皇都侗文化村围绕旅游产业进行种、养、加工和开办客栈、农家乐的就有130多户,全村90%以上的农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引导农户直接参与经营。出台景区业态管理奖励、部门帮扶、金融扶持等政策,鼓励和调动景区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引导核心景区36户村民对民房一楼进行改造,通过门面经营或出租获得收入;贫困户以帮扶资金入股,直接参与民俗宾馆、合拢宴等经营,实现了就近上岗;对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实行部门对口帮扶,将民房改造成农家乐或开办民俗客栈、青年旅馆;鼓励部分农户从事民俗旅游小手工生产或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景区节假日旅游活动由村支两委和村民承办,村民通过参与合拢宴、艺术团、迎宾演出等获得收益。比如,尾寨村一组村民吴能凡在景区开有一家侗族服装店,月收入可达3万元;尾寨村四组村民陶爱雄开办土家菜餐馆和农家宾馆,年经营规模达40万元。

通过利益分红获得收入。在个体生产经营基础上,科学制定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资源入股分红和积分评比分红,实现利益联结、景区发展、农户受益。资源入股分红方面,将合拢宴、风情街等分到户经营,老百姓以资源入股旅游公司或合作社等,每年村集体提留后,按股分红给老百姓;积分评比分红方面,建立积分评分机制,实行民族文化保护、景区旅游开发评分评级奖励制度,对村民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文明卫生、参与旅游开发公共项目等情况进行综合评级打分,每年从景区集体收入部分拿出一定比例,按评分情况对村民户给以分红奖励。群众参与景区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很高,形成了“人人都是景区主人,个个参与景区开发,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的浓厚氛围,村民自觉成为皇都侗寨景区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保护者。

核心景区带动其他村寨发展。将旅游产业链条拉长拉宽,通过核心景区的带动,引导暂时还没有开发旅游的村寨农户围绕游客需求开发、生产手工艺品,进行生态种养等实现收入增加。具体来讲,就是每个非旅游村寨重点发展1-2个产业项目,或发展种养殖园,或进行民俗旅游商品制造,或生产农产品供应景区等。目前,皇都侗文化村农民围绕游客需求,建成旅游生态基地4个,开发种植猕猴桃、提子、草莓等生态水果600余亩,发展旅游民俗客栈3家、家庭旅馆20多家,农家乐、手工艺品店等57家,生态稻田养鱼、土鸡、土鸭、兔子、竹鼠等特色养殖户73家,最终实现了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变,切实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使产业结构调整瓶颈得到了有效破解。“开办小产业、发展侗寨游”已成共识,景区发展凸显乘数效应,旅游扶贫凸显几何效应。

“旅游+”扶贫模式大放异彩。实行“旅游+公司+农户”、“旅游+农业”、“旅游+手工艺商品开发”等扶贫开发模式。皇都侗文化村通过侗锦传习所培养了大批织女,哆噶哆吔侗锦公司专门生产销售侗锦,皇都侗文化村通过该公司培训织女590余人,织女年收入有3万-5万元。许多农户从事草鞋编制、芦笙制作、银饰加工等,这些手工艺品很受游客欢迎,在旅游景区的销售价格较高,如一双普通草鞋平时卖2元每双,在皇都景区能卖到20元每双。在“旅游+”模式的带领下,许多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盘寨村吴年跃一家6口人,以前家庭条件较差,近年来在自家楼下开了一家手工艺店,楼上开了一家农家乐,主要是做鼓楼、花桥模型。鼓楼模型能够卖到600-1800元每个,花桥模型能卖到1500-1800元每个,仅手工艺店收入每年达到10多万元。

能人带动、公益岗位拉动就业。皇都侗寨头寨支书欧俊楼夫妻二人都是侗族大歌传承人,利用艺术特长,组建了皇都侗文化艺术团,有演员30人,其中20个是固定的,10个是临时的。演员都是村民,平时忙农活,有任务时演出。演员固定工资每月1300元,每演出一场增加25元。淡季每天一场,旺季每天两场,节假日还有包场提成。这样算下来,每名演员一个月可获得演出收入2000-3000元,通过皇都侗文化艺术团就可带动30户贫困家庭脱贫。此外,该村通过旅游提供公益岗位50多个,如保洁、保安等,保洁岗位每月1500元左右,保安岗位每月2000元左右,促进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三、党建带动,强化社会治理,提升旅游扶贫综合效应

强化党建总揽,将农村党建贯穿到旅游发展、精准扶贫全过程,以党建推进旅游促扶贫,以旅游和扶贫强党建活党建,实现党建工作与旅游发展、精准扶贫“互促共进”。

建立景区联合党支部。探索景区党建工作引领发展新模式,把支部建在旅游产业链上。2015年9月,利用景区新寨、盘寨、头寨、尾寨等四村集中联片的特点,因地制宜成立四村联合党总支——皇都侗文化村党总支。联合党总支作为旅游管委会的主体,下设传统民居建设与管理、旅游业态建设与管理、环境卫生与治安管理等办公室,实现了四村“基建项目联建、民俗活动联办、旅游资源联用、组织生活联过”的“四联”目标,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高度肯定。2016年7月,皇都侗文化村党总支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开展“双联双带”活动。开展“领导干部联片、机关干部联村,支部带领、党员带头”的“双联双带”活动,党员联系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为贫困户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培养一种实用技能、确定一个增收项目、找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联合党总支组织村民到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肇兴侗寨学习取经,千方百计开拓村民视野,提升村民脱贫本领。

设立景区党员示范岗。为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设立旅游咨询服务岗、景区秩序维护岗、公共卫生管理岗、古建筑保护岗等7个党员示范岗,搭建党员服务旅游平台,扮靓景区旅游服务形象。在景区开设党员服务热线,及时解决游客在景区旅游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目前,共有120多名党员走上旅游服务岗位,为游客提供义务帮助达3000余次。

构建景区便民服务网。前移便民服务阵地,构建景区集中便民服务、村级坐班服务、代办员上门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连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根据侗族群众喜欢在鼓楼聚集议事的特点,把远教站点、便民代办点、村民说事点“三点合一”集中到景区鼓楼里,将远教课堂、办公室、调解室前移至鼓楼,使党的扶贫政策得到了及时传达,矛盾纠纷和民生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开展族长讲侗款、组建治安巡防队、义务消防队等活动,提高了村民的民主管理水平,凝聚党员合力。

四、项目推动,加大招商引资,夯实旅游扶贫坚实基础

2015年,皇都侗文化村启动了26个子建设项目,总投入达到5000万元。今年1-6月,该村又启动了3个子建设项目,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改善,旅游扶贫基础得到夯实。政府抓旅游建设的决心和高效,让广大投资商看到了前景和希望,吸引了各路投资商纷至沓来,皇都侗文化村的招商引资工作出现了崭新局面和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扶贫的外在推力,这是皇都侗文化村开发20年来从未有过的。一是投资商扎堆出现。去年以来,深圳、广州、长沙、贵州等地投资商主动上门洽谈业务。2015年,该村共接待客商23批次,有投资意向的就有16批次,实现项目落地的有湖南艺行天下有限公司等。二是招商方式有新的转变。去年以来,提出旅游产业链招商的思路,旅游招商实现了由被动招商向主动选商的转变。在投资商中筛选,选择那些热爱民族文化、实力雄厚、影响较大、有战略眼光的投资商参与该村旅游开发。三是投资力度有大的突破。2015年引进了一家山西投资商成立皇都侗寨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于2016-2020年对皇都侗文化村进行旅游业态开发,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主要开发风情文化街、滨河侗寨文化主题酒店等。目前,该村正在洽谈的战略投资商有3家,今年有望协议引资6亿元以上,实现景区招商引资大的突破。可以预见,通过招商引资为皇都侗文化村带来的旅游扶贫发展后劲将前所未有、所积聚的旅游扶贫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作者单位:湖南省旅游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