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百镇建设行动总结汇报材料 松阳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松阳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2024-07-02 23: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松阳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文化是根,乡土是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重要位置,把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上,袁家军书记强调,文化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要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进一步加深了对我省文化建设的系统谋划。市委文化工作会议上,胡海峰书记也提出,坚定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启动实施“文兴丽水、挺进共富”工程,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化丽水。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文化惠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松阳以“文化引领,品质发展”为目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良好文化氛围。

一、基本情况

松阳县位于浙西南山区、丽水腹地,因地处长松山之南,故名松阳。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3街道5镇11乡203个行政村(社区)。截至目前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2021年公共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为166,101.38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总数为252个。

二、主要成效

(一)文化阵地“有广度”。创成4个省级文化强镇、9个省级文化示范村、1个省级戏曲之乡。县级建有“四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2家城市书房、1家文化驿站,4家图书文化分馆,其中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级一级馆。19个乡镇(街道)顺利通过第七次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实现省级综合文化站全覆盖(省一级文化站6个,二级文化站9个,三级文化站4个)。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农村(社区)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已建设60个15分钟品质文化圈、2家城市书房、1家文化驿站、7家乡村博物馆。成功申报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18个点,及时开展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和建筑修缮、保护和利用;切实推动低级别文物保护,对我县1013处文保单位以下文物建筑进行挂牌保护,近年来修缮宗祠、廊桥、历史文化建筑230余座。

(二)文化活动“有厚度”。县级有序开放文化场馆,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年均开展600多场活动,年累计参与人数为500多万。开展“文化定制”活动进社区、进文化礼堂,年均送戏下乡100场,送书下乡10000册,送展览下乡50场,文化走亲10场。连续十五年举办“农民文化节”,打造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乡级建立起“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活动展演机制,村级开展“送文化下乡”慰问演出、写春联、送春联、拍全家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惠及松阳广大群众。校园内探索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年参与人次达5000余人次。

(三)文艺品牌“有高度”。依托专业院团的优势和平台,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擦亮文化金名片。牵头与浙江越剧团合作打造的越剧《张玉娘》亮相国家大剧院,荣获省第十三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作品奖、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牵头与浙江婺剧院创编的松阳高腔红色革命题材剧目《箬寮风雷》,在央视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栏目13次播出,入选第十四届省戏剧节,参加“浙江好腔调”省传统戏剧展演,入选省党史学习教育推荐巡演剧目。牵头筹拍戏曲(松阳高腔)电视剧《红色浙西南》,2021年在丽水进行首映及公映,并在央视戏曲频道和全国156家市县电视台联播。散文集《江南之盛》入选浙江省青年作家创作文库。在《人民文学》《诗刊》等纯文学期刊发表作品200多篇(首),编印出版系列乡土书籍10多本。松阳高腔《马房招亲》、民间音乐《月宫调》分别荣获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金银奖。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共解码20个基因,其中松阳高腔被列为省文化标识培育名单。特邀台湾《汉声杂志》,历时两年多编辑出版《松阳传家·松阳乡土文化考察》一书,入选文化力年度榜。

(四)文化供给“有温度”。保障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四馆免费开放、错时开放且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文化分馆错时开放且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文化礼堂每年开展活动12次以上。文化馆、图书馆全部完成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年培训人员四千余人次。设立了“田园松阳·文化圆梦大使”,被评为“丽水市文化创新团队”。设计完成《文化圆梦大使志愿服务管理规范》的地方标准制定,下设文艺大使团、非遗大使团等,共有321名大使。

(五)文化融合“有跨度”。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累计投入7500多万资金,高品质打造“老街乡愁”非遗保护核心区、明清古街步行街,建成全市首个县级非遗馆,实现非遗“每周剧场”不间断;出台专项政策,扶持钉秤等传统非遗业态,并引入“松阳文里”等精品文化示范项目,形成“佰仙面馆”等一批非遗美食网红店。明清文化街区获评浙江省第四批非遗旅游景区,从事非遗产销的个体经营户从4家发展到了20多家,丰富了旅游业态。加强数字化建设,建立了松阳高腔数据库和松阳非遗数据库,推出“智慧博物馆”线上导览系统、“文化云大餐”“一卡通”等数字化应用。截至目前所有公共文化场所均免费提供WI-FI服务,公共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公众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可以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六)助力共富“有亮度”。坚持厚植乡土,以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建立起“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展演机制,先后复活“竹溪摆祭”等节会60余台,每年举办各类民俗节庆及非遗“四季行”活动100多场,全力推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匠心打造了10多个非遗工坊,比如豆腐工坊,建成后带动当地油豆腐销量年增长30%以上,并形成了豆腐制作研学体验线路,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增收350余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机制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县级资金保障、人才招引、政策支持等未形成有力保障;

(二)使用效能不高。文化设施利用管理相对滞后,乡镇文化场所功能发挥不到位,常态化管理不力,有的乡镇因财政紧张,出现文化站被挤占、被挪作它用的现象。活动品质不高,对品质活动的把握度不够精准;

(三)城乡文化资源不均衡。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还不够均衡,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设施建设及效能建设有待提升,县级公共文化设施较落后,缺少文化综合体和大剧院;

(四)数字化水平不够高。县级文化四馆数字化建设水平不够高,功能区设置不够多样化、功能不够完善,场馆信息化、数字化设施覆盖率较低;

(五)文化人才队伍比较薄弱。存在专人不转职现象,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文化专干队伍萎缩严重,多数文化员身兼数职,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规划建设城市会客厅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配套设施。探索手机客户端提供文化产品点播服务。有序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把政策宣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范畴。

(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益演出下基层、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工程,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权益。坚持“送文化”、“种文化”、“赛文化”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发展一批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扩大政府采购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范围,鼓励文艺院团和社会团体、民营单位、个体演出团队开展送文化、送电影下乡等服务。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设点服务、流动服务、定向服务、特色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整合县乡村三级资源,开展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按需配送文化服务,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政府采购,以及赞助或冠名等方式,参与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

(四)加强文化人才培育。把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纳入文化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业开设非遗传承、文化产业专业培训和科研活动。加强基层文化干部管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配好配足乡镇专职文化员,加强农村各类文化人才培训。推进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出台相应的登记管理办法,切实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

附件: 附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