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 魅力百色】流淌在黑色民族间的悠扬山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百色壮话山歌对唱高清 【多彩非遗 魅力百色】流淌在黑色民族间的悠扬山歌

【多彩非遗 魅力百色】流淌在黑色民族间的悠扬山歌

2024-07-17 19: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坡壮族民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传统山歌,按不同的调子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盘锐”六大种类。每种调子歌声不同,特别是“论”(也叫“过山腔”),有穿云破雾之势,悠扬、婉转、高亢、甜美、圆润、清晰。

2006年,那坡壮族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艺术特征

声调类别

可分为"虽敏"、"尼的呀"、"论"、"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六大种类约160多套。

"论"又称过山腔,曾有长歌、敬歌等近百套,现遗留不足70套,除那坡本县广为传唱外,还流传至靖西市、云南省富宁县乃至越南高平省一带,两句或三句甚至四句一首,格律多种多样,歌声有穿云破雾之势,悠扬、婉转、高亢、甜美、圆润、清晰。

“哎的呀”他称“尼的呀”,是那坡壮语里"好的呀"的意思,在黑衣壮生活地区流传的民歌中是常用的衬词。"尼的呀"山歌曲调清新明丽,艺术魅力独特,已经成为壮族音乐的标签。目前保留的歌目仅有10多套主要分布在城厢镇那桑村一带,五言两句或三句一首,缠绵婉转,抒情亲切。

“春牛调”,主要分布在龙合乡信合村的果伞屯和坡荷乡、果把乡一带,五言四句一句,音调尖而细,细而绵,真音假音并用,爽朗明快。

“盘锐”涉及的内容有10多套,目前只有龙合乡定业村那益屯保留,七言四句一首,歌声嘹亮激情。

“虽敏”歌类20多套,分布在北部大石山区的城厢、龙合等乡镇一带,属高低两声部,刚健、淳朴、浑厚、低沉。

那坡壮族山歌六大种类中,除“虽敏”为第二声部外,其他均为单声部,以对唱为主,只有民间小调和巫唱为独唱,二声部山歌虽敏演唱时,男女双方至少两人以上,多的不限,一方必须分有高、低两个声部,一方唱完四句一首后,对方才亮嗓答歌,且答方一定要按照原韵对歌,诗韵统一。

内容分类

●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环境变迁、历史事件等的叙事歌。

●倾吐苦难、控诉压迫的苦情歌;反映自然、生活经历的农事歌;向往美景的赞颂歌。

● 接人待物的礼仪歌;表现传统习惯的风俗歌;吊唁奔丧的祭祀歌。

● 庆祝婚嫁满月、新居落成、老人生日的祝酒歌。

● 最为丰富的是情歌,包含着抒情、初恋、连情、逗情、赌情、定情、盟誓、赞美、相思、忠贞、离情、叮咛、痛惜、怀旧、重逢、苦情、叹情、斗情、白头偕老等二十多种内容。

演唱方式

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那坡壮族民歌具有“小群体独唱、对唱、重唱、大群体小组唱、小合唱、齐唱和大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人与人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的社交活动,都以“对歌”为重要手段,即通常所说的“以歌代言,依歌传情,以歌会友,倚歌择偶”。那坡壮族民众的通用语言为壮语南路方言,歌唱时“大量运用以鼻音腔为主、喉音腔为辅、胸腔支撑”的演唱方式,使得歌唱效果既柔和又奔放,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代表曲目

● 《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

传承价值

那坡壮族民歌的曲调多变,旋律跳动大,装饰音较多,富于抒情。特别是“过山腔”等山歌,犹如天簌之音从远处飘来,又似山谷来风从远山穿透而过,令人心旷神怡。那坡壮族民歌的唱词多为七言上下句腰脚韵体,四句为一个基本段落。唱词在上句的脚韵和下句的腰韵处,常用长音,颤音或断音加以强调,富有独特的韵味。而所独特的是“虽敏”,其歌词的韵律是尾韵。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那坡壮族民歌形成了与民间习俗相依存、程序相对稳定、内容丰富多彩以及原生性等特征。除了具有交际、宣传、教育、娱乐等作用外,那坡壮族民歌同时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它是壮族远古歌谣文化的遗存。

由于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发生了变革,传承的主要途径正在消失、活动场地逐渐缩小、师承断层等原因,黑衣壮歌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因此,拯救、挖掘、整理、保护黑衣壮歌谣,已经刻不容缓。

★ 非遗传承人 ★

罗景超,男,壮族,1958年10月生,那坡县城厢镇百灵村人。1972年拜师学唱那坡山歌,1974年步入民间歌台展示才艺。嘹亮、甜润的歌声远近闻名,深受民众喜爱。

二十多年来,罗景超遍访乡间收集歌谣,并参与编写出一套壮族民歌歌本,他希望下一代也能感受到到山歌的魅力与价值。

1991年他筹资录制山歌光碟,在周边的靖西市、云南省富宁县以及越南高平省、河江省壮族一带广为流传。

在罗景超的努力下,那坡县政府成立了一支名为尼的呀的山歌合唱团,在第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尼的呀合唱团将那坡壮族山歌唱到了世界的舞台。

2002年罗景超荣获“广西歌王”荣誉称号。2008年6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那坡壮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同歌节

那坡县坡荷乡中山村的传统节日“同歌节”是那坡壮族山歌节的“活化石”(古骆越母氏部族的遗留文化),该歌节在每年农历正月至二月期间举行。传说很久以前,中山村村民五谷无收,六畜绝灭,民不聊生,壮族先民祈求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拯救黎民百姓,于是玉皇大帝派下仙女为中山村村民排忧解难,为了感谢仙女的帮助,壮族先民请仙同下凡与民同乐,这便是同歌节的由来。

期间居住在月宫的二仙同及四仙同降临凡人间(仙女下凡后附身在村中不确定两个妇女上,使不会唱山歌的妇女在附身时成为山歌对唱高手,就是当地歌皇也对不过),与当地民众对情歌、为凡人祈福解忧。

歌节期间,人们从四处赶来,周边村屯的汉族、瑶族、彝族同胞们,也会被邀请来参加活动,有的是来对情歌、也有的是看热闹,有的是来请求帮助,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民族服装在该村垌田开展壮族“隆瑞”(“隆瑞”的意思是亲朋好友来得太多,村里太小只能到田地里开展活动)民间文体活动,上演对唱山歌、跳民族舞等内容。

此外,还有游客也可以参与抛绣球、踩高跷,跳竹杆舞、打陀螺等壮族民间体育活动,活动内容精彩纷呈,场面壮观。

▲抛绣球

▲踩高跷

▲跳竹竿舞

▲打陀螺

该歌节最引人的是仙女下凡对情歌,并由此引出十几种那坡山歌,如酒歌、情歌、石头山歌、房屋山歌。“同歌节”是当地特有民族节庆,为当地祭祀音乐,已承传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那坡壮族山歌源于此歌节,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措施

那坡县的黑衣壮有着深远流传的壮族民歌文化,历经多个时代变迁,现在仍然保存比较完整。但是存在着大众对黑衣壮民歌文化的发展前景认知不够;该文化传承方式人群太单一;歌曲的推陈出新不够等问题。

因此,为加强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挖掘山歌文化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山歌,热爱山歌,使山歌传唱不息。近年来,那坡县通过举办山歌培训班、组织撰写《那坡壮族民歌》、戏曲山歌进校园、春节山歌比赛、壮族三月三风流街歌圩节及周末山歌会等方式,引导及鼓励广大山歌爱好者歌唱山歌、传承山歌。人们在空闲之余会随口歌唱,抒发内心情感,使得那坡山歌的传承及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山歌培训班

山歌培训班的课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知识、那坡壮族民歌演唱技巧、手机拍摄剪辑实践课等。以别开生面的课程带动群众的演唱自发性,激发非遗传承的内在动力,使那坡壮族民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老师给学员讲解山歌押韵法及用词的禁忌和韵律

▲学员学习短视频拍摄及发布

▲课程结业汇报展演

▲全体合照

《那坡壮族民歌》

戏曲山歌进校园

周末山歌会

相信在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那坡壮族民歌可以获得更好的传承,不断繁荣发展,让动听的旋律在人们心中激荡,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回响!

来源:千姿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