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百家姓(第一部)文字版[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百家姓文字版的 [百家讲坛]百家姓(第一部)文字版[1]

[百家讲坛]百家姓(第一部)文字版[1]

2024-06-26 16: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百家姓》周吴郑王   每个姓都包含了很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讲起来不知不觉就耗费了这样的篇幅,这还是已经努力压缩过了的。虽说《百家姓》只有568个字,是“三百千”中最短小的一部,但是,它像所有的传统典籍一样,都是浓缩而不注水的。现在我接着上一讲,为大家讲“周吴郑王”。由于《百家姓》就是对姓氏的罗列,排列顺序主要是按照合辙押韵的需要,并没有其他任何考虑,所以,我也就只能依序一一讲述了。   “周”。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但相比之下姓源并不太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1,相传黄帝时就有周部落,黄帝有两位大臣,名叫周书、周昌。2,出自姬姓,用国名作氏。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今汝州庆阳古城)。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姓。 3,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后来演化成周氏。4,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之后周公黑肩因事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5,改姓:由姬氏改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赐姓周。元朝时,还有苏姓改周姓的。6,其他民族改周姓的,鲜卑族贺鲁氏,后改为周氏;北魏时魏献帝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周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成为巨族。   周姓原来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也随从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00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很多兄弟民族也有“周”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4.7%,A型占29.4%,B型占27.4%,AB型占8.5%。   周姓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与爱莲堂,各地宗祠里最常用的对联是“功高细柳,泽普爱莲”、“濂溪世德,细柳家声”、“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别的联语,但总以类似的最多。“细柳”云云,说的是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军事家,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周亚夫官至丞相,封平虏大元帅。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边塞烽火连年不断,文帝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将军加强边防,周亚夫驻军细柳。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即使汉文帝来巡视,也得照军纪行事,文帝大为感动,称赞周亚夫有“真将军”(事载《史记》)后以“细柳营”、“细柳”、“柳营”称军纪严明的军营。(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堪称周氏“武”的代表。 “濂溪”云云,指宋朝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朝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散文《爱莲说》十分有名,被选入当今中学课文。自然是周姓“文”的代表了。  “吴”。吴姓的来源很精彩。1,上古就有吴姓,一是出自舜帝有虞氏,“虞”“吴”古音近,舜帝后代有吴姓;二是颛顼帝大臣吴权的后裔,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这也和古老的吴部落有关,甚至有传说黄帝的母亲就姓吴;三是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帝王世系》载有其事。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2, 黄帝也是吴姓的远古初祖,他以姬为姓。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但是第三子尤得喜爱。按照周人传统,古公亶父去世后,应有长子继承王位。但是,出现了感人的让国故事。太伯和仲雍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这里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遗迹很多,至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太伯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某些地区的丧葬礼俗。太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因周章已做吴君,就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吴、虞是兄弟。虞国灭亡后,后裔为纪念故国以虞为姓,虞姓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姬吴的早期分支,与吴同属太伯、仲雍之后。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子孙就以吴为姓了。3,很多少数民族有吴姓,以苗族最多,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而成为吴姓的,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吴氏。 明代苗族吴姓中还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吴鹤。  

  苗族原本无姓氏,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姓最多,排在首位。 湘西苗族的吴姓分出一支改从伍姓。在湘西苗族中,吴、伍虽不同姓但却同宗,所以两姓不能通婚。 湖南苗族吴氏分为禾孝(ghaob xot)与禾弄(ghao nhlongb)两系。在贵州苗族地区,吴姓也是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汉字姓吴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汉字姓而形成。如贵州台江县方召“各务收”(即务收公)家族,在清朝末年领导苗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迫户口登记,将“务收”家族的“务”译成“吴”。这些苗族吴氏,与汉族姬姓吴氏无任何血缘联系。苗族吴姓,在历史上产生了大批优秀子孙,为中国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纯粹的蒙古族七大姓中,吴姓居其一。相传远古时代蒙古有七大部落,其中一个部落的酋长名叫吴兰苏和,他的后裔就以他的汉译名“吴兰苏和”中的第一个字为姓,这就形成了今日蒙古族中的“吴姓”,它与姬姓吴氏无关。蒙古人又有改为汉姓吴氏的。女真人改姓汉字姓吴氏,最迟在宋代已经开始了。鄂伦春族中有吴姓,是由鄂伦“吴查尔坎”氏的汉译简化而成。赫哲族吴姓到现代产生了著名作家吴白丰,《冰山上的来客》是他的作品。哈尼族中有吴氏,此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姓。朝鲜族吴姓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这真是说不尽的了。文章源自武享吧-https://www.hula8.net/upcoming/1010.html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文章源自武享吧-https://www.hula8.net/upcoming/1010.html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一支迁到湖南。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他的后代。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并呈南兴北衰之势。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在魏晋以后,吴氏北上繁衍明显的缓和了许多,基本上是以中国南方一带为其繁衍的地区,这是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但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   吴姓离开大陆很早。吴姓的发源地江苏南部距离台湾较近,因此吴姓人迁居台湾的历史较早。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台湾,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明清以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收了不少昊姓士兵有关。在台湾历史人物中,吴姓人占有相当比重。   吴姓到达日本的时间也应该很早。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它的一支,据说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中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记载了这类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代。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中日许多学者史家的浓厚兴趣。到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惊奇地发现,他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同为吴太伯的第121子孙。时至今日,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   还有就是越南了。春秋末年越灭吴,大批吴人南迁,加入越人队伍,后来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继续南迁,大约在秦汉时期到达越南地区。秦汉以后,内地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陆续有人迁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此记载也见于唐元和年间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南迁越南的吴姓子孙不断开拓进取,建立了功业。唐末五代时,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遗憾的是吴朝只历吴权、吴昌炽父子两代,就被丁朝取代了。此后,吴权后裔散居于越南各地,据说吴权后世子孙在姓名中间加一“昌”字,以作为吴权家族的标志。明朝灭亡后,一部分明遗民流亡到了越南,越南黎朝时,有杰出的史学家吴士连,他创作了越南第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大越史记全书》。近代越南吴氏著名吴姓人物,是南越政权的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吴姓在越南姓氏人口排列上为第六位。   吴姓人到达朝鲜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任乐浪郡 (今朝鲜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朝鲜。今天他们已完全融入朝鲜民族。吴姓在今天朝鲜143个姓氏中为20大姓之一。   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总人口2400多万,占全国人口1.93%。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B型占27.1%,AB型占8.1%。   和吴姓有关的一个典故,在今天特别值得介绍,这个典故叫“不惧贪泉”。主人公吴隐之,祖籍濮阳鄄城,是吴质六世孙。吴隐之还有一个胞兄吴坦之。吴隐之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兄弟俩相依为命。吴隐之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以孝著称于世。相传,他和哥哥吴坦之为去世的父母哭丧时,其悲声惨切,不但令行人为之流泪,而且出现了双鹤哀鸣、群雁不飞的情景。后来,吴隐之兄弟被朝廷征召做了官。吴隐之兄弟间感情真挚,吴坦之因受牵连而被逮捕,将被除死。吴隐之听说后,急忙赶去面见大司马桓温,情愿替兄赴死。桓温被感化了,赦免了吴坦之,吴隐之也因此受到桓温的赏识。吴隐之官职屡次升迁,后来出任为晋陵郡(今江苏镇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于政事,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平时穿布衣,出门不坐车子,他的妻子虽贵为太守夫人,也是亲自纺纱织布,就连到集市上买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传吴隐之的女儿出嫁时,他的朋友谢玄不知道他家拮据,派有名的厨师前去帮忙操办婚事。厨师到他家后发现他家几乎穷得一无所有,家人正牵着一条狗准备去卖钱,换取嫁女的费用。吴隐之到任广州刺史后,生活非常简朴。起初,人们都不信。可是一年过去了,吴隐之仍一如既往,时常以贪泉的事来警诫自己。距离广州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会变贪。前几任广州刺史都以这个为借口,替自己开脱罪责。吴隐之不信,专门去喝了很多贪泉水,还写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变心!”一天,随从送来一包剔骨的鲜鱼,他立刻警觉起来,拒绝接收这份礼物,并严厉警告说:“一定要以身作则,不吃请,不受贿。如再发生此类的事,必定要严加惩罚。”在吴隐之的感召下,广州地区风气为之一变,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民风也淳正了。吴隐之不惧贪泉,不但受到东晋皇帝的嘉奖,也备受后人称赞。唐代名臣魏征编修《晋书》时,为清官吴隐之写下了“晋代良能,此焉为最”的评语。如今广州越秀博物馆内,仍竖有一块刻着“贪泉”两个大字的石碑,这是广州老百姓为纪念清官吴隐之的趣闻佳话而立的。   “郑”。郑姓来源相对不那么复杂。1,源出姬姓,黄帝后裔,得姓始祖是郑国第一代君主郑桓公友。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2,改姓,如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原姓马。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因此郑姓有堂号“博经堂”。还有一个堂号叫“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先秦时,立姓于陕西、河南的郑姓一直活动于中原地区,战国时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两汉时期郑姓由山东进入江浙,两晋之际和唐初唐末的三次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   就我们现在讲的题目而言,特别需要介绍的是南宋史学家郑樵,南宋兴化军莆田人,一生不应科举。著有《通志》(200卷)等80余部著作。《通志-氏族略》专门考辨姓氏,收录2255个姓氏,将其起源分为32类,总论13篇,对姓氏学非常重要。要说起来,《百家姓》也不出其外。      当代郑姓的人口已达1100多万,排在第二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2%,广东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一大省。   “王”。王姓来源很复杂,大致说来,有6种来源。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王莽出于此脉。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5,出自赐姓或改姓,如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①刘氏改姓王氏:如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②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③孙氏改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6,出自少数民族本有王姓或改王姓: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②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③鲜卑族可频氏改为王氏。 ④羌族钳耳氏: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⑤高丽人: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 ⑥回纥人: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后代有改姓王氏的。⑦匈奴族: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 :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 :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⑩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身份改姓王。这当然不可能是全部情况,已经够复杂了。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 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王姓名人不胜枚举,在这里只介绍一件和王姓有关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三国时期人单名的很多,双名则很少,这是为什么呢?本来,名字用几个字是约定俗成的,并没有什么规定。然而王莽却规定了下,以“去二名”为“制作”(法律的意思)。原本两个字的,改成单名,但是犯了罪,就要改回双名。《汉书-王莽传》:其长孙王宗犯法,王莽下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一名,今复名会宗!”   王姓在当今排名第二,约9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17%。文章源自武享吧-https://www.hula8.net/upcoming/1010.html 文章源自武享吧-https://www.hula8.net/upcoming/1010.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