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者荣耀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联动皮肤「大乔白鹤梁神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鹤飞过的地方舞蹈 如何评价王者荣耀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联动皮肤「大乔白鹤梁神女」?

如何评价王者荣耀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联动皮肤「大乔白鹤梁神女」?

2024-01-17 19: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你的心目中,在水一方的神女,说话应当是怎样的?

最近,随着 @王者荣耀 与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乔·白鹤梁神女”皮肤上线,不少玩家见到了有趣的一幕。

在新版宣传动画中,神女说着一口地道的重庆方言,像邻家小妹一般,在充满活力的山城中行走。

“千百年来,不管啷个爬坡上坎,江水啷个多,他们都在嘞地儿,扛起个人的生活,莽起冲。”

评论区讨论热烈,有人表示方言虽然“好听”,但似乎“缺少一点神女的味道”。

有人则认为,重庆话“很贴切”,更像是一位“贴近百姓融入世间江水”的“神女”,而不是“望尘莫及的女神”。

也有本地人打趣“哪里有这么温柔说话的重庆妹妹”。

或带着骄傲之情,欢迎大家来自己的家乡作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我们在构思“白鹤梁神女”的概念设计时,想到的不仅是呈现白鹤梁悠久的历史,更希望她能传达一种独特的神韵。

当人们看见她时,能感知到这是诞生于巴山蜀水的神女;而当她说出耳濡目染的乡音,也仍旧亲切自然,不显违和。

这种“神韵”正是川渝大地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独特人文与精神。

在我们的心目中,这不仅是白鹤梁神女的故事,更是重庆人自己的故事。

让我们穿越时间的湍流,将这些故事看得分明。

石鱼之始

时光回溯到一千二百多年前,正是唐朝中兴,乌江仍称涪水之时。

唐广德元年,浩浩汤汤的涪水从群山逸出,漫过广阔的巴蜀大地,途经两岸阡陌纵横的田野与朝耕暮耘的百姓,在昔日的巴国故都、后世的涪陵之侧,与长江静静交汇。

时年长江水枯,江心隐约露出一道长逾千米,宽十余米的天然石梁。

梁上有人躬身如蚁,手执凿刻器具,在石梁上雕出两尾活灵活现的石鱼,记录下当年的最低水位线。

这道石梁正是白鹤梁,因传闻早年梁上常有白鹤落脚翩跹,又道曾有仙人在此处驾鹤而去,故而得名。

自古以来,长江一直是两岸百姓赖以生存的灌溉水源,然而水情难测,江水盈枯寄托着人们对于收成丰歉的期盼与担忧。人们渴望找到更可靠的水位观测方式,以事农桑。

智慧的川渝先民从白鹤梁上得到了启发。由于江心的白鹤梁高度不变,随江水涨落而时隐时现,根据石梁出水状况即可推断水情,也就有了匠人刻鱼为标的巧思。

以至千年以后,当今人使用先进的水尺仪器,测量出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线,发现竟与石鱼眼睛的吴淞高程相差无几时,也不由感到惊叹折服。

当时挥汗如雨的雕刻者或许也未曾预料到,梁上的两尾石鱼竟从此成为引领千年、观测长江水位的独特水标,也由此揭开了关于白鹤梁的奇特故事。

神女幻生

江水涨落,石鱼浮沉,江畔草木几经寒暑。

自唐代石鱼刻成,在年复一年的观测中,人们慢慢发现,每逢白鹤梁上的石鱼露出水面,就预示着一个枯水周期将要结束,来年往往会雨水充沛,五谷丰登。

于是,“江水退,石鱼见,即年丰稔”的说法广泛流传,沿岸百姓逐渐形成了枯水期观石鱼祈愿丰收、雕石鱼记录水文的习俗,自唐去清,未曾断绝,既寄托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心愿,也为石鱼笼罩了几分祥瑞色彩。

年代与形态各异的石鱼

由于白鹤梁自西向东延伸,与江流平行,形成一道阻澜隔浪的守护屏障。往往北岸乱流湍急,南岸却水波不兴,光滑如鉴,与时鸣梁上的白鹤一起,让白鹤梁更添灵性。

冬末春初,水位枯落之时,每逢石鱼出水,总会引来许多文人雅士泛舟而至,在白鹤梁上吟诗作赋,题铭抒怀,变成一场适逢其会的文坛盛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白鹤梁

朝代交替,岁月相积,白鹤梁褪去了原始的表面,渐成洋洋大观的碑林。

梁上既有对一千二百年间枯水年份的宝贵记录,也有黄庭坚、秦九韶等人留下的题刻真迹,囊括颜、柳、欧、苏等名家书法,篆、隶、楷、行、草各式字体齐备,独具浓郁的人文气象。

黄庭坚留下的行书题名

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当我们遐想白鹤梁的化身时,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温柔善良的神女形象。

她本是一尾守望江陵千年的石鱼,却受百姓愿力所感化,得题刻的诗书礼义所熏陶,跃出江面,用神力带来风调雨顺,庇护四方安宁,以回应人们的祈愿。

白鹤梁现存石鱼共一十八条。最初的唐代线雕双鲤由于年代久远与江水冲刷,至清代时已经仅存一尾,模糊难辨,被萧星拱重镌双鱼取代为新的“石鱼水标”。

为求还原,我们根据宋代王象之所著《夔州路·涪州·景物上》游记中“在涪陵县下江心,有双鱼刻石上,每一鱼三十六鳞,一衔萱草,一衔莲花”的形象描述,结合相关模拟图中每鳞三纹的特征,重新设计了石鱼。

为使两尾石鱼更具辨识度,我们将口衔萱草的雄鱼设为水绿色,口衔莲花的雌鱼设为青蓝色,以确保皮肤元素得到更好的融合。

神女由口衔莲花的雌鱼幻化而来。因此在衣物设计上,我们着重提炼了莲花、水纹、鳞纹、题刻等白鹤梁的代表元素。

神女的裙摆运用了流动石刻书法的记载形式,将飘逸的题刻文字印在墨色纱裙之上,也如鱼尾一般轻盈。

前襟装饰由所衔莲花凝练而成;胸口盘口辅以水纹记录的刻度;裙摆与手腕等行动处,则加入石鱼鳞纹作为花纹装饰。

围绕“双鱼石刻”的特征点,神女的武器相应由口衔萱草的雄鱼幻化而来。在武器设计上,头部采用了水绿色的石鱼形态,鱼尾处长出萱草,生机盎然;而尾部则以人们祈福所用的红布条,以匹配神女倾听百姓祈愿的主题。

在发冠的设计上,我们结合了鱼摆动身体时的趋势以及鳞片的排列进行设计,体现石鱼化灵的特征。

整体色调上,我们选用了代表文人墨客,石刻文化及书法气质的黑白配色为主,营造一种历史的古韵与厚重基调,也赋予角色以温柔沉稳的性格感知点。

同时用晕染的手法去表现神女衣物、头发、饰品等细节,塑造出仙气缥缈的氛围;此外,配以萱草的水绿色和流动的正红作为点缀,用小范围的艳色带来一丝灵动。

在“白鹤梁神女”技能特效的整体设计上,我们主要采用了水墨晕染的风格,以体现白鹤梁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并着重围绕白鹤梁题刻、双鱼、莲花、萱草等元素来进行发散设计。

一技能“鲤跃之潮”,双色锦鲤顺着江水向前冲去,江波过处留下一道墨痕。

墨痕上的题刻“题诗俯仰,浩跼蹐落邦”化用自清代文人张师范的诗句,原诗是为感念前人为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仁爱之心所作。

唤出双鲤时,神女身前会出现“惟汶永年”的字效,此句选自书法家舒长松的题刻,带有浓厚的行草风格。“年”字的最后一笔呈直线有力收紧,宛如一道直刺江心的长剑。

二技能:“宿命之海”,口衔莲花与萱草的双鱼自水潭中升起,环绕嬉戏,石刻掩映于水潭之中。

潭中石刻“蛟龙宅系时,显作霖长渥”同样化用自张师范的题诗,原诗用以抒发自己愿兼济苍生的志向。

三技能:“断绝之桥”,两尾石鱼带着一群小鱼,腾跃出水,追逐而去,恰如名言“石鱼出水,以兆丰年”。

释放时,神女身上浮现出“瑞鳞古迹”字迹,虽作者未明,但“瑞鳞”意为带来祥瑞的鳞属生物,所指即是护佑丰年的石鱼,结合“古迹”,恰传达出白鹤梁是具有祈福功能的古地。

四技能:“漩涡之门”,谭中浮现出白鹤梁标志性的口衔萱草、莲花的双鱼刻印,寓意对丰年、盛景的祈愿;温暖的天光下,石刻题文不断变幻浮动,犹如白鹤梁一千两百年人文历史的缩影;绕潭游动的红鱼则是祈愿求福的化身。

潭水中央出现的“白鹤梁”古字,出自清代书法家孙海之手,深得楷书精髓。

漂浮半空的诗文则节选自白鹤梁上唯一一副对联题刻的下阕“石鱼出水兆丰年”,底部隐现的诗文则由“娄云题刻”和“张师范题记”两部分组成。

守护与传承

白鹤梁中白鹤游,窅然飞去几千秋。

时间倏然飞逝,从唐代最初用于水位观测的两尾石鱼,到后世蔚为大观,人文与科研价值胜过无价瑰宝的“水下碑林”,“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已守护在涪陵江畔近一千二百余年。

它见证了无数次江水枯盈、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始终用“石鱼出水兆丰年”的希望来带给人在枯水期坚持下去的信心,甚至它在湍流中岿然不动的存在本身也能带给人一丝勇气。正如石梁长在,无谓浮沉。

但到了1992年,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通过。这意味着一旦三峡大坝落闸蓄水,白鹤梁就将永眠江底,不见天日。

白鹤梁的命运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如何最大限度地守护这块巨大的石梁,方案就已经连年争论不休,完整保护难以实现,除了坐视白鹤梁被淤埋,难道真的要将石梁切割保存,或者退而求其次地拓印并复制重建?

幸运的是,赶在2003年6月,三峡水库二期蓄水之前,一批专家用四个月夜以继日的时间,完善出了一个“无压容器”的水下原址保存方案,赶在2003年2月份开始施工。

白鹤梁的原址保护,成为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程中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涉及学科最广、参加院士最多的文物保护项目。也正因为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才有了今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成。

我们也终于找到了白鹤梁神女的“神韵”。

从农耕时代,用梁上刻鱼为标的方法来观测水位,谋求生存;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咬牙支撑;到如今想法设法克服困难,保护石梁。

无谓浮沉不只是长梁,而是一代又一代乐观、热情、坚强、勇敢的川渝人。

“犟得很,一直楞个。”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