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十四五”粮食和物 资储备安全发展规划》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银市白银区建设规划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十四五”粮食和物 资储备安全发展规划》的通知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十四五”粮食和物 资储备安全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4-05-30 19: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市政办发〔2022〕112号   2022年6月30日         

各县、区人民政府,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有关单位:

《白银市“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白银市“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

安全发展规划

为加快白银市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根据《“十四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发展规划》《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帮助指导下,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关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扛稳安全重任,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94.52万亩,粮食总产量98.9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655公斤,依据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最低人均占有原粮不低于400公斤的标准衡量,白银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较好。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稳步提高,全市主要粮食作物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节水重大工程建设,确保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收储能力显著提升。按照“稳市场、保安全、强产业、惠民生”的工作目标,围绕多进粮、增储备、保供给、稳价格的主要粮食调控任务,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开展粮食收储。

完善粮油储备体系,全面完成下达我市地方储备粮规模指导性计划。制定了《白银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按照“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建立粮食储备7.65万吨(市级储备3.75万吨,县区级储备3.9万吨),应急成品粮油储备0.6万吨。仓储能力显著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现有总仓容30.3万吨,完好仓容28.8万吨,仓容完好率达到95%以上;储粮新技术应用得到极大提高,科学保粮率达到90%;粮食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了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政策性粮库实现了与省级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安全储粮水平大幅提升。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全市共建成农户科学储粮仓12656套,进一步促进农民科学储粮水平,减少粮食产后损失。3.粮食和物资应急供应体系初步建立。建立了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制定《白银市粮食应急预案》《白银市地方应急成品储备粮油管理办法》,提高了市场应急联动能力。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供应网络,确定应急供应网点100个、应急配送中心10个、应急加工企业10个、应急储运企业15个,“放心粮油示范店”87个,发挥应急保障作用。

建立了应急成品粮油和应急肉菜储备供应体系,应急成品粮储备5000吨,应急成品油储备1000吨,市级肉类储备规模600吨,市级蔬菜储备3080吨,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布局合理、调运高效。

建立了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全市现有救灾物资储备库6个,其中:市级1个、县区级5个(白银区为避难场所储备点),总建筑面积6850平方米,储备物资64734件套。多次完成应急救灾物资调运保障,物资储备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4.依法治粮成效明显。粮食市场监管协调机制初步形成。全市有粮食市场执法队2个,取得行政执法资格人员18人;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建立了“一单两库一细则”。建立覆盖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网络,实现数据网上直报,满足粮食市场监测需求。政策性粮食购销轮换全部实行公开竞价交易。强化监督检查,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粮油检测能力不断提高。全市粮食检验机构5个(市级1个、县级4个),市级监测站已纳入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市级检测覆盖面达到90%,县级检测覆盖面达到80%,产粮大县覆盖率85%,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粮情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完善。严格执行粮食经营者统计报告制度,选取28个价格监测点,在白银粮食信息网及时公布,为政府科学决策、实施粮食市场调控提供第一手资料。全市设立了城乡居民粮油供需平衡固定调查户221户(农村140户、城镇81户),按时收集调查信息。

5.面临的挑战。白银市作为粮食主销区,粮食(口粮)自给率低,2020年粮食自给率79.6%,小麦自给率44.8%,稻谷自给率6.9%,主食粮食品种产不足需的矛盾比较突出;粮食产业集聚程度较低,粮油骨干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转型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下的物资保障仍有困难,粮食安全预警预报信息网络系统和粮食和物资应急保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缺乏、专业应急能力欠缺和法律法规的空白,均对新时期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发展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粮食安全是世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基础,它关系到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人口增长、区域冲突、极端天气和国际游资炒作下,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加剧,供应链、物流链存在中断风险,影响全球粮食供需平衡,加大国际粮价波动幅度,国际粮食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粮食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国粮食市场更加开放,国际合作不断深化,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国际紧急粮食援助,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发展的内外部风险正在不断加深,面临种粮比较效益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自然灾害多发等问题,粮食稳产增产难度较大。随着人口规模持续增加,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我国战略性物资储量不足,刚性需求持续增长,迫切需要提高抵御物资储备风险的能力。

从省内环境看,甘肃省立足于省内保障基本供给,实现了数量型粮食安全目标,粮食产销总量基本平衡,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粮食增产能力有限,主食品种对外依存度接近60%,随着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粮食品种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粮食仓储物流体系不完善,物流核心枢纽和关键节点建设滞后,整体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不成熟;应急物资储备存在种类不全、数量不足且布局不平衡的问题,有效就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足。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迫切需要提升应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风险的能力。

从市内环境看,“十四五”时期,是白银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转型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粮食和物资储备防风险重要的凸显期,是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期。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应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需求,正确分析白银市粮食和物资储备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妥善应对新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防风险、固底板,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及应急保供核心职能,构建统一高效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抓好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兰西城市群发展,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粮食现代仓储物流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为重点,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协同”,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加强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强化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实现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双提升,为加快建设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美丽宜居的新白银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筑牢底线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着眼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切实防范化解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重大安全风险挑战,实现防风险、稳市场、守底线、保稳定、促发展相统一。

注重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粮油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强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科技应用,推动绿色发展。强化绿色仓储、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自动化、智能化、节能型新装备,降低粮食储运环节损耗,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动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有效衔接,提高仓储物流设施运行效率。

推进融合发展,实现高效协同。积极适应“大储备”“大应急”的新趋势,以全市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完善区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为抓手,坚持集中管理、综合储存、分类监管、高效协同,推动粮食储备和物资储备有机融合,促进采购储存、应急供应等各环节有机衔接。

支持改革创新,着力提质增效。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产购储运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发展。加快经营方式、发展方式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抵御粮食市场风险能力。

(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构建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与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新格局。夯实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提升区域粮食和物资安全保障能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开展粮食绿色仓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粮食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基本建成现代化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和物资储备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健全粮食与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高效、协同、调节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市场体系和功能进一步健全,服务调控、资源配置作用充分发挥;救灾物资、肉、菜等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安全管理更加有序,防控机制更加健全,体制机制全面理顺。

粮食仓储物流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与粮食储备规模和供应保障相适应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仓储物流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仓储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流通效率大幅提高,节约减损成效明显。

粮食和物资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粮食和物资储备能力、应急保障水平。

粮食产业经济活力全面释放。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增强粮食市场引导生产、服务调控、配置资源等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推进骨干粮食收储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扎实开展质量抽查、完善过程监管制度,优化出入库监管模式,切实发挥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作用。

粮食科技及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强化粮食产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有效提升全产业链发展科技支撑能力。推进信息技术运用,增强统一、高效、安全的大数据资源管理能力,基本实现政务业务服务、储备动态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协同高效。

专栏1  “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能力主要指标

指标及类别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属性

政府储备

市级储备粮

小麦

万吨

3.75

6

预期性

食用油

——

0.1

预期性

县区储备粮

小麦

3.9

8.21

预期性

应急成品粮油储备

市级储备

成品粮

2000

2000

保持稳定

成品油

200

200

保持稳定

县区储备

成品粮

3000

6400

预期性

成品油

800

3000

预期性

粮食供应

粮食应急供应能力

吨/天

160

410

预期性

应急供应网点数量

100

120

预期性

应急加工企业数量

10

10

保持稳定

粮食产业

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

亿元

4

6.5

预期性

粮食加工转化率

%

68.8

>70

预期性

物资储备

肉类

600

600

保持稳定

冬春蔬菜

3080

4000

预期性

应急物资储备库点

6

9

预期性

 

专栏2  “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指标及类别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属性

累计收购粮油

万吨

21.3

23.2

预期性

累计销售粮油

总量

万吨

15.3

17.8

预期性

其中:轮换粮油

2.07

7.65

动态调整

规划期末粮油库存

总量

万吨

3.4

4.2

预期性

小麦

1.9

2.5

预期性

玉米

0.7

0.9

预期性

菜油

0.03

0.04

预期性

成品粮

0.5

0.84

预期性

成品油

0.1

0.32

预期性

跨省年均购入粮食

万吨

1.6

1.8

预期性

粮食应急储运企业

15

15

动态调整

粮食应急配送中心

10

10

动态调整

放心粮店

87

150

动态调整

粮食信息直报点

28

28

保持稳定

粮食价格监测点

28

28

动态调整

粮食物流关键节点数量

2

2

保持稳定

粮食物流核心枢纽数量

1

1

保持稳定

现代粮食物流(产业)示范园区

1

1

保持稳定

专栏3  “十四五”时期粮食仓储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指标及类别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全市总仓容

万吨

30.3

32.8

预期性

粮食完好仓容

28.8

31.3

预期性

环流熏蒸系统利用率

%

70

90

预期性

粮情检测系统利用率

70

90

预期性

机械通风系统利用率

70

90

预期性

科学保粮率

90

≥95

预期性

仓储智能信息化应用率

——

100

约束性

政府储备粮承储库点信息化覆盖率

83

100

预期性

纳入国家粮食质检监测的监测站

1

1

保持稳定

具有向社会出具证明的质检机构

1

1

保持稳定

三、激发粮食流通市场活力,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

深化粮食收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增强储备能力,构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夯实宏观调控基础,守住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的底线。

(一)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统筹抓好市场化收购,引导各类粮食市场主体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开展订单收购、预约收购、错峰收购、代收代储、品种串换、代加工等个性化服务,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助农增收的新型粮食收购网络,确保做到有钱收粮、有人收粮、有仓放粮,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居民吃粮买得到”的粮食安全底线。强化粮食收购资金保障,稳步推进粮食收购资金来源多元化,增强粮食企业融资和化解风险能力。强化粮食流通市场监管,规范流通市场秩序。(二)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按照政策性和经营性职能分开原则,政府储备企业对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实行人员、实物、财务、账务管理严格分开,实行政府储备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做到数量、质量、品种、地点“四落实”。优化政府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市级储备主要布局在交通便利、市场易波动和灾害频发及口粮自给率较低的区域,县级储备按照交通便利,便于加工投放市场的原则布局。建立市内中央储备和地方政府储备协调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储备调控市场、保供稳市、稳定预期的吞吐调节作用。完善粮食统计调查手段,健全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管理制度,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推动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引导粮食经营企业建立合理商业库存。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储粮,有效增加社会储粮规模。持续推进实施“藏粮于户”工程,倡导和促进农户科学储粮,推广应用适宜农户储粮的新型粮仓,减少农户储粮损耗。(三)健全完善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全面提升各类市场功能,增强粮食市场引导生产、服务调控、配置资源等综合服务能力。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坚持商流与物流、传统交易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培育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运行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激发粮食市场活力。积极融入甘肃省粮油批发市场粮食竞价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公开竞价交易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作用,保证储备粮轮换安全高效,有效促进粮食流通、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利用“陇上好粮油”新零售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发展“网上粮店+放心粮油”“粮食银行”等新型粮食业态,实现与全国全省好粮油新零售网络有效对接,形成以电子交易平台为主体、区域性优质粮油产销合作一体化运作的线上交易机制,畅通粮食供应“微循环”。探索发展粮食期货市场,增加粮食期货交易品种,提升期货市场对粮食市场体系的服务功能,促进期现货市场高效融合、联动发展。鼓励涉粮企业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强国内国际粮食贸易,解决全市主食品种产不足需的结构性矛盾。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数据整合、共享和信息发布、上报工作机制,提高服务决策、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涵盖粮食收储、加工、流通企业的行业信用监管平台,加强对粮食经营活动的监管,维护公平、开放、有序的粮食市场环境。

(四)建设现代粮食产业园。持续推进白银粮食产业园建设,强化应急成品粮油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和仓储能力建设,为构建白银市粮食产业“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体系搭建集聚平台。依托区位优势,建成功能完善、现代化程度高、经营辐射范围广的粮食仓储物流产业园,带动粮油产业“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五)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加强粮食领域交流合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支持粮食部门和粮食企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与周边国家和相关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与粮食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机制。紧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政策机遇,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加强粮食流通国际合作与交流。

认真履行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对接省政府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签订的《共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落实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协调对接,落实支持措施,促进全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4  粮食现代市场物流能力提升工程

1. 现代粮食物流通道建设。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构建以白银为核心枢纽,以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平川区为重要节点,以粮油批发、加工、配送企业、基层购销网点为支撑节点、以陇海线等公铁联运交通枢纽为物流通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粮食物流核心枢纽、重要节点、支撑节点互通互联互达,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支撑粮食物流高效运转。

2. 粮食现代产业园建设。持续推进白银粮食产业园建设,发展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质检、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粮食园区。

3. 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拟新建、改扩建1个大型粮油批发市场、150家以上“放心粮店”、大型集贸市场粮油摊点、粮油蔬菜经营门店、超市粮油专柜,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提高口粮安全水平。

四、优化粮食加工结构布局,增强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以优化粮食加工结构布局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粮食产业集群为带动,促进粮食产品提质进档,增强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优化粮食加工结构布局。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功能提升,向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开发绿色优质、品质独特、营养健康的粮食新产品,增加绿色、优质、特色、营养产品供给。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粮食加工企业。开发安全环保饲料产品;开拓粮食的多功能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绿色化、功能化、特色化、品牌化等多样化需求。依托产粮大县,优化小麦、玉米、马铃薯、杂粮加工空间布局,推进粮食作物加工向产地下沉,提高粮食产品调拨转运效率。

(二)夯实粮食安全供给基础。稳步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261.9万亩。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新兴粮食生产主体组成联合体,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改善品质及品种结构,促进规模种植,创新优质小麦、水稻品牌,逐步提高口粮自给水平;调整优化全膜玉米种植结构,增加粮饲兼用玉米和饲用玉米面积,保障肉蛋奶等消费供应能力提升;适度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引选推广高淀粉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等加工专用品种;改善山旱地农业生产条件,适度规模发展优质特色小杂粮。发展优质连片种植,建设优质粮源基地,从源头上保障粮食供给。

(三)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鼓励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粮食加工型企业向两端延伸、种植主导型企业向下游延伸、市场销售型企业向上游延伸,带动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支持大型粮食储备企业和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国经营,优化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和品种结构,推动形成多边多元、稳健可靠的粮食进出口格局。支持现有民营优强粮食企业发展成为带动力强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支持多元粮食市场主体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扶持民营粮食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粮食经纪人等新型市场主体,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四)发展粮食产业集群。利用白银市区位优势、“数字白银”信息化优势,推进粮食物流园建设,建设一批要素集聚、链条完整、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特色粮油产业集群。依托产粮大县、核心枢纽和关键物流节点,支持建设竞争力强的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县。建设一批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优化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发挥园区的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促进全市粮食产业集聚发展。鼓励骨干粮食企业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建设规模化的优质粮食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优化营销服务网络,建设优质粮食产品供应链,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鼓励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以效益为纽带,培育粮食产业“产购储加销”联合体。鼓励大型骨干粮食企业和多元粮食市场主体组建“粮食产业联盟”,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信息共享,形成发展合力,增强竞争实力。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做优做强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粮食产业中小企业。(五)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主食产业化发展。创新主食供给模式,支持推进米面、玉米、杂粮及马铃薯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保护并挖掘传统主食产品和特色食品。促进应急供应、军粮供应、成品粮储备、粮油销售、主食厨房“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扶持主食产业化示范企业建设,认定一批放心粮油示范单位,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放心粮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等新模式。加强主食产品与其他食品的融合创新,支持开发个性化功能性主食产品。

促进特色粮油加工业发展。重点扶持亚麻油、特色小杂粮、玉米主粮化、马铃薯主食化等地方特色粮油加工,对产品研发、设备购置、技术攻关等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增加亚麻油、小杂粮、玉米、薯类等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中高端产品供给,提高精品粮食产业附加值。探索在白银粮食产业园区、会宁、景泰县等条件较好的园区和县先行先试,建立与科研单位的联动机制,促进特色粮油加工业发展。

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支持粮食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粮食生态产业体系,探索开展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提高粮油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倡导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体现再利用、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开展麦麸、麦胚、玉米芯、饼粕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积极发展饲料加工和转化,推动畜禽养殖发展,满足居民对肉蛋奶等的营养需求。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仓顶阳光工程”等新能源项目。

专栏5  培育壮大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1. 龙头企业培育行动。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粮油贸易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一批收储能力强、管理效能高的粮食储备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精细化、特色的区域性粮食骨干企业。

2. 主食产业化行动。提高主食产业化经营能力,推进馒头、面条、饺子、油条、包子、速食品等米面主食制品及玉米、杂粮、薯类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以“放心粮油”店和“主食厨房”为支撑,完善一体化主食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3. 特色化粮油加工行动。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重点扶持亚麻油、特色小杂粮、玉米主粮化、马铃薯主食化等地方特色粮油加工,对产品研发、设备购置、技术攻关等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特色粮油加工业发展,提高精品粮食产业附加值。

4. 粮油加工副产物资源综合利用。支持以企业为主导,探索开展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研发创新,开展麦麸、麦胚、玉米芯、饼粕等综合利用,发展饲料加工转化;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仓顶阳光工程”等新能源项目。

五、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开展“六大提升行动”

在有效承接和运用“十三五”时期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深入实施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以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为重点,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

(一)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根据我市储粮生态和粮食控温保鲜、精细化储存实际需要,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粮食仓储设施,推动粮仓分类分级管理,推广绿色储粮科技成果应用,实现仓储能力和储粮效果提质升级。鼓励大型储备企业先行试点建设高标准粮仓,为全市提供先进经验。利用涉粮企业现有仓储设施,配套或升级环保烘干、除尘等设施设备,提升粮食产后服务功能,完善粮食深度清理、仓储保管、粮食配送等服务。严格执行《国有粮油仓储设施保护办法》,按照“功能不降、先建后拆”的原则,确保区域内粮油仓储物流设施总量、布局和结构,满足区域粮食宏观调控和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的需要。

专栏6  粮食绿色仓储建设工程

1. 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立足白银市粮食生产、流通实际、城镇规划以及现有粮食收储库点的规模和分布,围绕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新建白银市军粮供应公司1万吨粮食储备库、扩建白银区狄家台粮食专项储备库、金谷丰北滩粮库;实施农户绿色储粮工程。

2. 高标准粮仓建设。支持大型储备企业建设高标准粮仓。鼓励和支持其他涉粮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建粮仓,增强仓房的防水隔热气密性,实现绿色安全储粮。

3. 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在现有仓储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升仓储设施功能,改造提升仓房防水保温隔热核心技能,推广应用气调、机械或热泵制冷控温、内环流等绿色储粮技术,完善粮情在线监测和自动化控制功能,升级改造控温成品粮储备库。

(二)开展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坚持粮食收购市场化原则,鼓励粮食收储企业开展粮食订单收购,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着力优化粮食生产和粮食供给。强化标准引领,完善“陇上好粮油”品牌系列标准,全面提升粮油产品品质。加大粮食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维护品牌的意识和能力。推广“陇上好粮油”电子商务平台,扩大自主粮油销售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国家粮食甘肃交易中心,完善粮食线上交易机制。组织涉粮企业,通过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区域性交易会和洽谈会,促进粮食企业之间交流合作。

推动“陇上好粮油”产品遴选,支持粮食企业积极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等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展会活动,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和精品粮油展示,打造“禾尚头面粉”“亚麻油”“小杂粮”等独具白银特色的粮食品牌。

专栏7  粮食品质品牌提升工程

1. 推进“陇上好粮油”公共品牌建设。继续推进年度“陇上好粮油”产品遴选工作,建立健全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做强做优“禾尚头面粉”、“亚麻油”、“小杂粮”等独具白银特色的粮食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老字号”“银字号”粮油品牌。支持粮食企业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和精品粮油展示,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力。加大粮食产品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粮油产品违法行为。

2. 推广“陇上好粮油”电子商务平台。依托“陇上好粮油”电子商务平台,以放心粮店、综超专柜、自助销售设备、低温成品库为支撑,构建全市好粮油新零售服务供应网络,培植壮大自主粮油品牌,扩大电子商务平台在线销售、采购粮油产品,增加绿色、优质、健康、放心粮油供给。

(三)开展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总要求,建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信息共享的全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发挥市县粮食质量检验资源优势,以市级机构为骨干,带动县区级机构有效运行。提高粮食检验检测专业人员素质,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区域内粮食质量安全责任,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落实粮食收购、粮食储存质量和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及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严把收购入口关、储存管理关和销售出库关,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用于食品加工。加强进口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力度,实现进口粮食质量安全信息互通共享。

专栏8  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程

1. 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水平。集成政府粮食储备动态监管、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和粮食质检系统检验监测数据,提升粮食质量安全动态信息数据监管能力,加强粮食检验监测信息化管理,完善市级监测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 完善粮食标准体系。健全“陇上好粮油”小麦粉、油菜籽、杂粮等标准,因地制宜制定白银特色粮油产品标准,持续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

3. 建立完善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陇上好粮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逐步开展试点示范,实现对责任主体、产品流向、监管检测等的快速追查,进一步完善粮食质量追溯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粮油消费环境。

(四)开展粮食机械装备应用提升行动。加大粮食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力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粮食机械装备应用机制。引导粮食企业实施加工设备智能改造、绿色改造,强化粮机装备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粮机装备绿色环保节能应用水平。支持粮食机械装备和加工工艺应用、转型升级,在粮食清理、干燥、装卸、运输、加工等环节,探索推广使用热泵、生物质能等新型热源技术方案,升级配置粮食收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环保型装备和“四散化”运输、集装箱运输、成品粮运输装备等,改造升级粮食加工生产线,实现储运效能提高、加工水平提升、绿色健康产品增加。鼓励小麦加工企业使用先进的数字化磨粉机,油脂加工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强的大型成套油脂加工装备,稻谷加工企业应用柔性碾米装备等。(五)开展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健全“平时服务、急时保供、战时应急”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强化粮食储备企业、粮油批发市场、军粮供应站点、应急粮油加工企业、应急粮油供应点、应急配送中心零售终端功能,升级改造一批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优化网点布局,加强三县两区及重点区域应急供应设施建设和维护,提升粮油应急供应能力。加强小包装粮油生产能力建设,提升米面、玉米、杂粮及马铃薯等应急加工能力。鼓励大粮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粮食主产省加强合作,通过建设粮源基地、搞活外购内销等方式,掌握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所需粮源。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健全市县预案体系,形成“逐级保障、层级响应、小灾区内自救、大灾区域间救助”的粮食应急保障新机制。优化应急演练工作流程,落实应急预案规定内容,完善粮食应急指挥调度机制,加强粮情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共享、会商和发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配送效率。

专栏9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 打造应急保障中心。通过与现代粮食物流园区、综合性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军粮区域配送中心共建等模式,在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重要节点布局一批集粮食储备加工、物流配送、协同联动于一体的粮食应急保障中心。

2. 强化成品粮油储备保障能力。建立规模适度的地方成品粮储备,提高小包装成品粮储备比例,确保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储备达到15 天市场供应量,自然灾害多发和人口密度较大地区,设立必要的临时供应点,其他地区根据当地常住人口应急需求,采用多种方式保有一定天数的成品粮储备库存。“十四五”末,全市应急成品粮油储备规模达到11600吨以上,其中应急成品粮储备8400吨,应急食用油储备3200吨。

3. 提高应急加工配送水平。遵循“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平时自营、急时应急”原则,完善粮食应急网点布局,改造、维修、扩充供应网点,以现有成品粮油批发市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点骨干应急加工企业等为依托,提升粮食应急配送和应急保障能力。

 (六)开展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民参与、共同行动的粮食节约减损机制。加大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实现政府储备绿色仓储全覆盖,加强粮食烘干、清理等产后服务,指导农户科学储粮。推广散粮运输装具,发展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散粮运输服务体系。鼓励粮油加工企业适度加工粮油,提高加工设备技术水平,提升粮油产品出口率、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和转化率。广泛宣传粮食健康营养消费知识,营养均衡健康的饮食理念,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充分利用“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放心粮油宣传日”“道德大讲堂”等专题活动,开展科普宣传、经验交流、知识竞赛、职业体验、“节约一粒粮行动”“光盘行动”等系列宣教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度、参与度,增强全社会爱粮节粮意识,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总结推广节粮减损典型模式案例,逐步转变追求口粮“亮、白、精”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

专栏10  粮食节约减损和健康消费推广工程

1. 完善产后减损服务。加快新型谷物收获机械、绿色环保烘干设备、新型专用散粮和成品粮集装运输装备及配套装卸设备、现代粮仓建设技术和物流配套推广应用。加强小麦、玉米、马铃薯、杂粮等适度加工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

2. 开展仓储物流减损。仓储环节重点对现有粮食仓房进行气密性、隔热性改造,推进平房仓、浅圆仓高效环保进出仓设施提升。物流环节重点改造浅圆仓、平房仓散粮接发设施。

3. 实施营养健康消费。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健康消费”战略,广泛宣传粮食健康营养消费知识,倡导营养均衡健康的饮食理念,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

六、健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负责、分步实施,集约整合、提升效能的原则,加快构建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各级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整体提升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能力。

(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建设。遵循就近存储、调运迅速、保障有力的原则,综合考虑区域灾害特点、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交通运输等因素,不断提升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功能,有效推动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及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实施县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及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区域保障紧急集中转移安置人口规模储备物资,科学确定生活保障类应急物资储备规模、种类、品种及数量,保持储备物资品种适宜、质量可靠、数量充足,实现重大突发事件发生10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的目标。(二)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能力。根据我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响应级别、紧急转移安置人数标准的要求,完善救灾物资、肉菜等储备物资的收储轮换、调拨使用等方面制度办法和预案。各级物资储备实行专仓(专垛)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质量合格和储存安全。加强各类物资储备定期清查和日常检查。构建政府储备、商业储备、企业储备、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储备格局,强化物资储备的集中管理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物资储备库在线监控、电子巡查的动态监管能力,基本实现储备物资监管业务规范化、流程痕迹化、决策数据化。强化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分工协同机制。逐步建立规划对接、平台共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应急保供的长效机制,加大储备防风险跨区域的协同保障。

(三)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级物资储备网络,采用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充分利用已有库房和设备,加快统筹推进应急物资仓储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功能的主导作用,每个县至少建成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交通便利、调运快捷、储存安全、保障高效的现代化应急物资储备库。推进储备库及其配套设施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确保各类储备物资收得进、储得好、调得快、用得上。

(四)提升重要商品储备管理水平。建立形成上下相对统一、部门相互协同的“肉、菜”等重要商品储备管理体制。加强重要商品储备统一管理和归口统计,适时扩充储备规模。完善政府储备和商业代储相结合的储备模式,开展多样化品种储备试点,探索创新轮换模式。修订完善重要商品储备管理和应急投放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提升重要商品市场应急保供能力。

完善储备肉制度。按照城镇人口0.1公斤/人/天,保障7天供应量的标准,采取“政府委托、企业运作、动态储备、适度补贴”的储备方式,建立600吨市级储备肉。合理确定承储企业,指导承储企业完善收储制度,严把储备冻肉入口关,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在库管理力度,合理把握储备肉投放节奏和力度,有效促进肉类价格总体稳定,切实保障和服务民生。

完善冬春蔬菜储备机制。按照城区人口1斤/人/天,保障7天供应量的标准,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冬春蔬菜储备长效机制。采取由市级“政府委托、企业运作、适度补贴”的储备方式,建立4000吨冬春蔬菜市级储备。加强冬春蔬菜储备精细化管理,规范储备蔬菜收储入库、检查验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流程,确保储备蔬菜质量优良、储存安全。充分发挥政府冬春蔬菜储备实效,研究建立应急投放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引起的市场波动,保障冬春蔬菜市场供应。

专栏11  应急物资储备工程

1. 应急物资储备工程。以白银市、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白银区、平川区原有物资储备库点为基础,新建白银粮食物资应急保障中心、会宁县综合物资储备库、景泰县综合物资储备库,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提高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和应急保障水平。

2. 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围绕应急物资储备、调运全过程管理,结合GIS地图,采用库位细分、RFID标识等手段,实现物资精准存储、快速有效装卸,提高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水平。

七、强化粮食科技成果应用,促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科技兴粮、人才兴粮,统筹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打通数据和政府有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式,有效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支撑能力。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融合发展理念,推进粮食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强化粮食产业科技支撑。坚持科技兴粮,推进形成政府有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机制。支持涉粮企业引进国内外粮食领域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应用成品粮现代运输技术和装备、粮食质量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和装备,提升涉粮科技应用水平。健全促进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制度,组织开展科技成果、人才、机构与企业“三对接”活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强优质粮油产品研发,实现优质产品上规模、特色产品标准化、绿色产品创品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强我市粮油企业科技支撑。(二)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推动储备信息互联互通。整合优化网络和平台资源,实现物理集中、分级授权、减少层级,推进“云网融合”。实现粮食储备信息系统通过省级平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数据管理,提升储备动态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粮食企业信用监管、粮食产业服务功能,增强统一、高效、安全的大数据资源管理能力。推进“数字粮库”建设,加快实施全市“承储企业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实现三县两区粮食业务经营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作业调度管理等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可视化和智能化。加快储备粮管理业务规范化和数据标准化,提升仓储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突出数量、质量和安全管理,提升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共享等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地方储备粮动态监管平台,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运用,实现储备粮“业务全知道、现场能看到”,形成储备粮监管全覆盖。加强涉粮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收购、储存、调运、加工、供应等各个环节信息化水平,实现横向互联、纵向互通。拓宽信息化口径,纳入收储库点、龙头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批发市场、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县区级数据维护终端,实现涉粮数据有效集中。(三)促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借鉴滨州经验、学习湖州模式、效仿阜南样板,加强粮食副产物综合、全值和梯次利用,鼓励涉粮企业充分应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大力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推动粮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粮食种植、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各环节有机衔接,以相关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培育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促进粮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粮食文化资源,加强对古代粮食仓储建筑和遗址的文化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强化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融合,推进粮食产业与物流业、信息产业整合,挖掘粮食产业经济新增长点。(四)实施人才兴粮兴储战略。加大在绿色生态储粮、粮油加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应急管理、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全行业人才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完善全行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主体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培育“粮工巧匠”,加强与涉粮院校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集仓储保管、质量检验、粮油加工、市场营销、粮食物流、物资储备、智能科技、经济管理等于一体,覆盖粮食全产业链的学科专业群。鼓励和支持全行业干部职工自主选学或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依托经济发达地区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深化教育培训合作关系,定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培训,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干部队伍素质。

 

专栏12  粮食科技应用和产业融合发展

1. 粮食产业发展模式工程。以产粮大县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发展小麦、玉米、马铃薯、杂粮精深加工产业群。发挥粮食仓储支点作用,打造“粮食企业+国有粮库+农户”的运营模式。发挥产粮大县优势,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建立“示范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粮食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实施粮食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化运作的粮食科技成果应用机制,支持推动粮食绿色仓储技术、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技术、粮食高效物流技术、粮食加工及营养健康技术应用。

3. 信息化平台工程。利用甘肃省粮食数字化平台等已建在建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化、平台化、可视化集成,基本实现政务业务服务、储备动态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协同高效,粮食和物资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大数据资源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保障到位。

4. 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跟班学习”计划,依托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分期分批培训业务工作人员,建立行业人才队伍智库。开展特色教育培训项目,深化与涉粮院校合作,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培养仓储保管、质量检验、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才。

 八、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实施。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各方面各环节。发挥规划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的指导性作用。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发展改革、农业农村、市场监管、财政、应急、交通等多部门行业综合协调和调控,细化各职能部门任务分工,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保证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项目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将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落实。(二)强化依法治理。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依法管粮、依法管储水平。积极推进立法修规,强化依法管粮、依法管储。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白银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和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相关制度。依托白银市政务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规范行政权力事项清单,构建全覆盖的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网上行政执法体系。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人员培训,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创新“信用+”“互联网+监管”等方式,提升行政执法效能。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督查联动响应和协同机制。完善行业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组织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严格执行国家低温储粮、“四化粮库”、粮食批发市场运行管理规范和“陇上好粮油”标准,鼓励涉粮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争创企业标准“领跑者”。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三)强化政策扶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用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相关涉粮资金,支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粮食承储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用地予以统筹安排和重点支持。加大对粮食储备企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优质粮油加工企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展优质粮食工程重点示范企业信贷支持行动,协调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原则予以支持。高度重视财政性资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探索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积极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落实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用电、粮食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四)强化监管考核。实施规划绩效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将其作为项目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对县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安全责任制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强化粮食安全市、县(区)长责任制,明确粮食安全重点工作责任清单,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围绕粮食生产、收购、流通、储备、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体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企事分开的原则,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按照事权划分,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粮食政策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管和年度考核。严格履行行业监管责任,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消防安全措施,加大风险防控、隐患整治、依法检查、督查问责力度,坚持遏制各类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