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方便面:河南暴雨捐款500万,被央视点赞,为何超市很难看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象方便面logo 白象方便面:河南暴雨捐款500万,被央视点赞,为何超市很难看到

白象方便面:河南暴雨捐款500万,被央视点赞,为何超市很难看到

2023-08-22 06: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宁镜诚

如果把国产方便食品领域比作音乐圈,那么河南无疑是这个圈子的“当红组合”。要问这个组合中谁能占据“C位”,非白象方便面莫属。

白象方便面作为很多80、90后的回忆,在千禧年前后,可谓家喻户晓,知名度极高。白象推出的爆款产品“大骨面”,更是深入人心,陪伴了很多小伙伴的成长。

可是,和憨厚朴实的河南人一样,白象方便面多年来却十分低调。

直到2021年7月20日,河南多地突发暴雨,引起洪灾。白象二话不说,捐出500万元,第一时间搬空了河南工厂,并将办公区腾出来,供市民休息。

可是,和善于营销的企业相比,白象并未对此大肆宣传。央视看不下去了,第一时间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为白象点赞。

相信很多人会和笔者有着同样的疑问:近些年,我们在线下超市为何很难看到白象方便面的身影?这么一家有着家国情怀的企业,为何逐渐退出了超市的货架?白象方便面这些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蜕变?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因为白象的创始人姚忠良异常低调,有关他的资料在网上十分少见,所以笔者查询了大量采访和报道后,方才写出此文,望诸位不吝点个赞。

正如前文所说,白象是一家河南企业。说起河南,笔者想起身为河南人的老子曾在《道德经》中写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这里的“大象”,指的是大智慧。

回首白象方便面的创业传奇,充满了智慧和艰辛。

顺势而生,扎根“一元”市场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乘着绿皮车南下,想要闯出一番事业。

彼时,从北到南,在火车上待一天是常有的事。如何方便快捷地解决吃饭问题,就成了当时的“风口”。

随着速食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加入“战场”,想要分一杯羹。

由此,白象和华龙(今麦郎的前身)等品牌顺势而生。而白象的崛起背后,离不开一个叫“姚忠良”的男人。

时间来到1996年,虽然国内经济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当时河南省粮食厅下属的白象,已经难以为继。

用姚忠良的话来形容当时的白象:“4亩地,总资产1000多万元,亏损1000多万元,销售额1000多万元,货款还要不回来。”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30岁出头的姚忠良却基于对当时国内方便面市场的研究分析,认定白象日后必然大有所为。

于是,他主动接手白象,成为白象方便面厂的“第六任”总经理。

能把企业做大的人,思路必然十分清晰,懂得寻找突破点,而姚忠良就是这样的人。

成为白象的总经理后,姚忠良并没有急于出手,而是开始分析当时的方便面市场:

彼时,全球的方便面最多就是70克,国内的方便面因为大多借鉴国外的思路,所以在“克数”方面没有太多改变。

可现实是,河南人喜欢面食,70克的方便面压根不够吃。于是,姚忠良决定生产分量更重的方便面。

正如姚忠良所料,白象推出100克的方便面后,一夜爆红。据姚忠良回忆,订单最好的时候,银行曾亲自派人蹲在现场,收现金。

可是,“改变面饼的克重”对白象来说还远远不够,姚忠良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他先是开除掉企业内部一些“混日子”的员工,然后又高薪引进了33名具有大专学历的工人。

20世纪90年代,大专的学历可不低,事实证明,姚忠良把这批人培养成了白象日后的支柱。

这群年轻人没想到的是,他们进入白象后,经过数月的培训,就跟着姚忠良开始跑销售。

“买了很多辆三轮车,我带着一帮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一街两行地铺货,街边小店、菜市场,一个都不放过。”

那段挨家挨户推销白象方便面的日子,后来成了这群人最难以忘怀的记忆。以至于多年之后,他们仍能想起当时的创业口号——“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家万户”。

正是凭借细密的线下销售渠道,在姚忠良接手的第二年,白象就扭亏为盈,销售额突破1个亿。

2000年,白象成为全国粮食系统最大的制造企业。

照理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姚忠良应该满意才对,但是他明白,国内的方便面市场竞争之激烈,绝不允许他掉以轻心。

为啥这么说呢?

2001年,白象方便面的销售额虽然来到惊人的10亿元,但是仍和华龙的15亿元销售额有一段距离。

我们都知道,高手过招除了要“出奇招”之外,就是要尽量“少犯错”。白象和华龙竞争的紧要关头,华龙却因急于求成,率先败下阵来。

原来,彼时国内方便面的高端市场一直被康师傅等品牌占据,而华龙的优势则在于一元市场。华龙在一元市场取得优势后,就投入重金布局高端市场,想和康师傅等品牌一决高下。

可结局是,华龙不仅没能撼动康师傅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反而丢掉了一元市场。在此期间,白象凭借在一元市场的深耕,稳扎稳打,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隐隐有反超的趋势。

2003年,白象推出爆款产品“大骨面”后,更是将白象的事业推至高峰期。姚忠良后来也承认:“白象就是从大骨面做起来的。”

此后,白象逐渐加大产业布局,除河南外,白象又先后在山西、湖南等地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产品生产线,生意一度做到国外。

急于求成,退出超市货架

都说“骄兵必败”,从《三国演义》中关羽败走麦城,到后来二战时期,德军妄想在“冬天结束前拿下苏联”。暂时的成功对人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考验。

渐渐地,凭借大骨面“火出圈”的白象有些迷失自我,将原本1元的袋装面,直接涨价至2.5元。

眼看白象如此,吃过亏的今麦郎抓住机会,顺势推出1.5元的“大今野”,一举夺回了低端市场的份额。

更为严重的是,白象的涨价方式引起经销商和终端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其低价面退出了市场。

现如今,白象方便面早已不在一线、二线城市布局线下商超,而只有去三四线城市的商超,才能偶尔看到白象方便面。

对于白象来说,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就在2002-2010年,国内方便食品发展的黄金期,白象却深陷改制漩涡,无法自拔。

彼时的姚忠良,上面有“董事长”,下面有经理,他逐渐丧失了决策权。与其如此,不如退出。

就这样,姚忠良选择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

没有了姚忠良作为主心骨,白象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一再挤压。多年之后,姚忠良颇为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折腾了5年,‘白象’会远远超过现在的规模。”

那么,白象在线下商超逐渐消失,只有这一大原因么?答案是否定的。

重心转移,拒绝日企投资

眼看白象的市场份额被对手一步步蚕食,白象最终还是请回了姚忠良主持大局。

姚忠良第二次临危受命,没有立即恢复对线下商超的布局,而是整理思路,决定重新布局。

在此期间,他先是去台湾考察,学习康师傅的先进经验。他发现,康师傅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它把台湾人爱吃的红烧牛肉面实现了工业化。

由此,姚忠良逐渐开始了白象的工业化进程。

就在他大刀阔斧改革时,白象面临了很多国产品牌都要面临的问题——外企入股。

早在2012年,国内媒体经过调查就已经发现,国内方便面“四大巨头”中,除了白象以外,康师傅、统一和今麦郎三家企业背后都有日资进场,参与控股。

我们来挨个看一下:首先是市场占有率高达40%的康师傅,其第二大股东为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所;统一食品的股份中则包含多家日企;今麦郎则在2004年就接受日本日清的投资,其投资比例高达33%。

日企之所以对我国的方便面市场这么感兴趣,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我国的方便面市场份额是日本的7倍。

根据世界方便面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20年,全球消费方便面约1166亿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以463.5亿份的总消费量排在全球首位,较2016年的385.2亿份增长20.3%,创6年来新高。

这么大的份额,怎么不让人眼红?

就这样,日企找到当时正在低潮期的白象,希望合资控股,但却遭到白象的拒绝。

用“铁骨铮铮”来形容白象,笔者觉得一点也不为过。

后来,一位网友这样评价白象:

“如果白象集团被日本企业收购了,那么方便面行业的四大巨头都有日资的背景,方便面市场的局面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国的本土方便面就几乎全军覆灭了。”

所以事到如今,虽然白象的市场占有率还是拼不过前三名,但它却是正儿八经的民族品牌。

姚忠良拒绝了日企的投资后,开始谋求转型。他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代企业中,一定能出现一批千亿企业、一批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白象非常希望自己能成为其中之一。”

正是有着这样的自信,姚忠良开始带领白象进行转型。这一次,姚忠良把目光对准了主食专卖连锁店。

他先是请咨询公司对国内的面食行业进行了市场调研,最终发现:鲜面食有近3000亿的市场。

就这样,2011年,福喜面食工坊被正式推至台前。姚忠良开始的计划是,要在3年内开满5000家福喜面食工坊。

可是在开出150多家连锁店后,因为利润问题,连锁店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原因无他,虽然鲜面食的市场是一片蓝海,但是在此过程中,白象却没能平衡好开店过程中的成本。

做生意一直不赚钱,生意必然做不长久。

姚忠良没有灰心,2019年,白象又和单身粮合作,推出盘面、撩面和摇滚巨猩三款产品。

让人欣慰的是,那年,白象日均生产3000万包方便面,年产量100亿包,品牌价值高达12.35亿元,算是基本稳住了局面。

2020年8月,单身粮完成了由白象独家战略投资的数千万元B轮融资。姚忠良的布局也开始逐渐发挥作用。

重心逐渐转移,这是白象不再出现在线下商超的第二大原因。除此之外,随着网上购物的火爆,白象的网上旗舰店也拥有不少粉丝,这也是白象方便面的底气所在。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对“侠客”下的定义。在笔者眼中,白象就是这样的“侠客”。

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后,举国震惊。

白象在第一时间捐款捐物150万元,并成立20多人的救援小组救援队,紧急调配了30万元的方便面食品,打着“你心加我心,鼓舞中国心”的条幅星夜奔赴灾区现场,为受灾民众提供物资救援。

后来,白象还向宋庆龄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设立“白象大学生救助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

近日以来的冬残奥会,白象又因为聘用超三分之一残障人士被央视点赞,一度冲上热搜。

正如笔者前文描述得那样,白象低调踏实的企业作风,在如今重视“营销”的年代,好像吃了很多亏。但是,这些毫不掩盖这家民族企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决心。

正如河南暴雨期间,白象为了救助使命搬空了库存,导致国人对白象展开了“野性消费”。白象在劝阻大家理智消费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山河辽阔,人间烟火。月光所照,皆是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