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华:从印度来的第二个“白求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求恩大夫孙子来中国 柯棣华:从印度来的第二个“白求恩”

柯棣华:从印度来的第二个“白求恩”

2024-07-14 15: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39年1月16日,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接到父亲不幸去世的消息。

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丧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他执意留了下来。

2月12日,医疗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延安。寒风中,延安军民几千人夹道欢迎,使柯棣华一行热血沸腾。在八路军卫生部大礼堂举行的盛大欢迎会上,队员们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使他们深受鼓舞。

在延安,柯棣华和爱德华、巴苏华被分配到八路军军医院工作,木克华和卓克华被分配到八路军卫生学校工作。

1940年,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或因病或服务期满先后回国。柯棣华和巴苏华继续留在中国。

这一年,柯棣华、巴苏华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日军封锁线,抵达晋察冀边区。6月21日,柯棣华应聂荣臻司令员邀请,出席白求恩大夫陵墓揭幕仪式,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向这位他所敬仰的国际主义战士献上花圈。柯棣华表示,要像白求恩那样,践行红十字会的人道使命。

8月20日,“百团大战”打响了,柯棣华和巴苏华投身战地救护工作。在前线的13天,柯棣华收治伤员800余名,为其中580人施行了手术,平均每天施行手术43人次。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常人难以想象。

把最美好年华献给中国

1941年1月,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继承白求恩大夫的未竟事业。就职欢迎会上,他动情地说:“我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那样,献身于你们和我们的、也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

柯棣华全身心投入抗战救护事业,医院的院务和医务蒸蒸日上,受到一致好评,称他是第二个“白求恩”。同时,他也赢得了中国姑娘郭庆兰的爱慕之情,1941年11月25日,两人喜结良缘。

次年8月23日,他们的儿子出世。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孩子起了“印华”的名字,寓意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就在儿子出生前的7月7日,柯棣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他来说,可谓“双喜临门”。

令人惋惜的是,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大夫因癫痫病发作,在河北唐县不幸离世,年仅32岁。

1942年12月30日,柯棣华追悼会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毛泽东主席送来亲笔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宋庆龄发去唁电,表达了对他的无限哀思。

1943年,在白求恩陵墓的右侧,晋察冀军民为柯棣华大夫建造了宏大的陵墓,朱德总司令亲笔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他的陵墓塑像,同白求恩陵墓塑像,如今一同并立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

柯棣华虽然去世,但精神永恒。1943年2月7日,宋庆龄写信给柯棣华的妻子,向她表示慰问。4月5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联名致信印度国民大会,表达中国人民的诚挚谢意,寄托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美好愿望。

斯人已去,作为“铺路”之人的宋庆龄,一直记挂于心。1955年12月16日至1956年1月2日,宋庆龄应邀访问印度,专门看望医疗队队员的家属。对于柯棣华大夫,她写道:“如同白求恩大夫一样,柯棣华大夫的名字将被永志不忘。”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